🎙本期提要
本期节目是“社会心理学”系列之妥协社会。前不久“45度人生”成为了表达年轻人想卷卷不动,想躺躺不平尴尬姿态最贴切的网络用语。如今的我们一边想要打破“社会时钟”的规训,一边又对远方的未知存在恐惧,于是在45度中创造新的平衡点。韩炳哲说:“拒绝一切痛苦的生命,也就是被物化了的生命。唯有‘被他者触动之感’才能使生命鲜活起来,否则它就会被囚禁于同质化的地狱中。”究竟是躺平还是奋斗?你也是个45度青年吗?在于生活搏斗的过程中,痛苦又意味着什么呢?你有痛苦恐惧症吗?忍受痛苦意味着妥协吗?
这一期,江江和美羊羊以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新书《妥协社会》聊起,聚焦【痛苦】与【妥协】,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享如何与痛苦为伴。
🔎内容剧透
- 1. 45度人生:躺平还是奋斗?你是45度青年吗?
- 2. 随着痛苦恐惧症的流行,你有身体或精神方面痛苦的恐惧吗?
- 3. 幸福强制逻辑下,要追求社会意义上倡导的“幸福”吗?
- 4. 消除或忽视痛苦的同时,我们失去了什么?
- 5. 如何更好的看到并表达疼痛?
- 6. 痛苦的意义是什么?
- 7. 随着点赞之交、讨喜文化的发展,点赞作为止痛药对我们生活有何影响?
📚知识拓展
- 《妥协社会》: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著,2023年1月出版。妥协社会将痛苦医学化、私人化,以达到去政治化的目的”,让人封口非常容易,要么用药,要么用钱。当一个人与别人不一样,或与自己的内心产生深刻的冲突而导致异常时,会被冠以各种医学名词,进而科学化、合理化,比如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症、多动症、躁狂症、臆想症、精神分裂症……,有很多名词可以从病理上解释人的内心,却唯独不面对患者内心真正的痛苦,专业的认定就是权威,更何况是医学专业。痛苦也就被深深掩埋在了这些名称中,并被用各种药物长期对待,直至病人没有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