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静:自由职业,之前在大学工作了十几年,是一名德语老师。目前主要生活在湖南长沙和德国之间,从事电影、纪录片相关的工作。
Jiney Chu:她受邀为第四期《水象》撰写了一篇关于香港农业以及年轻的农夫与音乐人朱彦龢的访谈;她之前在北京生活了10年,因读人类学而来到香港。现居香港,从事纪录片相关的工作、艺术类的研究和评论。



03:01 关于个体的自然生活实践
06:46 在一家自由定价的素食合作社,认识了第四期水象的受访者朱彦龢(农夫&实验音乐人)
11:29 香港不是只有大商场,而是有很多的农业历史
12:36 德国的小型有机农场,如何通过食物,连接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15:32 网购食物,进一步让传统的人与人、面对面的关系,消失
18:14 香港农场与耕种形式的多样化,比如明星粉丝一起租一块田地种菜,比如周末农夫
21:06 德国几乎没有休闲农业?超市的有机食品比有机农场的要光鲜、品种更多
28:14 疫情几年对于香港以及德国农业的影响
31:09 在德国,务农不赚钱
36:10 关心身体健康或食品健康的人,不一定是关心生态的人?
41:00 在德国,有机、农业、生态不仅是潮流,而且是热门的政治话题
49:36 对于生态,个体可以选择去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如果工业上量级的浪费不改变,个人力量微乎其微
52:31 中高收入阶层才可以长期购买有机食品?阶层和食品的选择;食物银行的出现
54:59 英国纪录片《克拉克森的农场》,乡村议会与农场主之间的对决
1:00:36 小红书等媒介所带来的乡村打卡体验,如何消费乡村
1:03:59 让人与土地连接更紧密的传统生活方式,遭遇高流动性的现代社会
1:07:59 你们认为,现在这样的生活,真的可持续吗?人人都在说的“可持续”,是伪命题吗?
主持:爱米
公号:bewaterjournal2021
网站:www.bewaterjourn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