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水象播客05:施坦丁x 野鳥,追逐吉普赛人的音乐
水象第5期播客 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了水象第三期的受访者、也是我们的老朋友施坦丁以及音乐人NatureBird野鳥(黄峤),就他们自去年开启的“黑海声音”项目展开一次对话。 施坦丁:1976年出生于新疆伊犁,目前生活于中国大理和德国柏林之间。2006年开始,她和法国音乐人Laurent Jeanneau在东南亚各国和中国记录部落传统音乐,所收集音乐目前被法国巴黎人类学博物馆musée du quai Branly及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 Museum für Asiatische Kunst收藏。他们也将记录的音乐素材及环境声音与电子音乐融合,表达声音与时代之间的矛盾与碰撞。 NatureBird野鳥(黄峤):音乐人。他习惯穿梭于城市和周边自然,采集昼夜交替间的声音变化。对城市的声场、周边关系,和自然之间的连接进行思考。探索合成器和真实世界声音的物理震荡之间的紧密关系,2022年开始《数字山水》系列的创作。同时与艺术家、摄影师及导演展开声音合作和艺术展览项目。 播客音乐: 开场:《合唱与火车》 创作者:NatureBird野鳥 尾曲:《TRACK 17》俄语 采样者:施坦丁 2024年春夏之交,施坦丁在罗马尼亚及保加利亚独自游走,寻找当地的吉普赛人及他们的音乐。她带着录音设备一边做田野音乐的采样,也带着一个小型的DV机,拍摄了她这一路遇到的人事物。她将这一阶段的影像剪辑创作成了一个长片《为告别的旅程》,并且和音乐人NatureBird野鳥合作,在门唱片旗下发行了两张唱片与黑胶。唱片《迎风》是坦丁记录沿途的吉普赛人和当地其他部落的音乐和仪式,以及不同处的黑海水声;唱片《倒影》则是NatureBird野鳥基于坦丁的采样再创作的氛围音乐作品。 from wiki:黑海是欧亚大陆的一个陆间海,被欧洲、高加索和安那托利亚半岛所包围。黑海通过土耳其海峡之后进入另一个陆间海—马摩拉海,通过达达尼尔海峡后与地中海的爱琴海区域相联。西亚和东欧被这一系列水体分隔开来。流入黑海的主要河流有多瑙河和第聂伯河。 2024年的12月到今年2月,坦丁一直在国内各个城市巡回放映《为告别的旅程》、举行这个项目的讲座分享,也和NatureBird野鳥联合策划了该项目的一系列演出。因此,在2月下旬,水象邀请了两位作为第五期播客嘉宾,邀请他们分享田野音乐采样、黑海声音项目的背景、吉普赛人音乐的动人之处~ 3月,坦丁又将开启黑海项目的第二阶段的旅程,她将前往土耳其和格鲁吉亚的黑海沿岸。 “黑海声音”项目第一阶段的产出包括黑胶、cd、黑海笔记 吉普赛人的谚语: “时间是用来流浪的,生命是用来遗忘的, 身体是用来相爱的,灵魂是用来歌唱的。” 05:50 2006年,坦丁和Laurent Jeanneau,从大理走到川藏交界的地方,第一趟旅程,走了40天,收集了6张专辑的录音;接着在东南亚地区进行田野录音(field-recording)。他们所成立的KINK GONG厂牌,出版了300张左右的唱片。 11:00 坦丁从小在伊犁这样的多民族地区长大,小时候满大街都是卖磁带的亭子,音乐不断;年轻人会在周末去公园,野餐、跳舞、唱歌……1996年以后,这样的场景就很少了。 21:00 2011年,坦丁与Laurent Jeanneau在洱海做声音实验,12条船载着观众,进入到100平米的水上声场。 24:00 对于坦丁来说,世界音乐包含了两个重要的元素:“部落”与“历史”。 28:10 东南亚地区种植稻米为主,从插秧、扬花到丰收,音乐都贯穿其中;他们有自己的时间历,一年大大小小有百来个仪式;近海地区的民族,则有很多与“水”相关的仪式。 坦丁早期在新疆采样的记录 柬埔寨普龙族丰收仪式 坦丁在老挝田野采样的记录 30:00 吉普赛人经历了千年的流浪和迁徙,但他们没有被任何国家、政体、制度和文化给同化。为什么他们有如此坚韧的自我认同? 34:00 黑海是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地区,它经过了古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的统治,到现在近3000年的历史。历史上,众多的吉普赛人离开印度,经过黑海,抵达西欧。 37:00 “因为流浪,所以自由”;坦丁最初对影片的设定,以“流浪”为主题,后来也将吉普赛人的历史与处境,放在影片之中。 42:00 三毛的生活方式和小说以及对流浪文化的痴迷,让我们对吉普赛人有一点概念的认知;坦丁所接触和了解到的当代的吉普赛人,他们没有任何的保障,生活很艰难。 坦丁于黑海项目第一阶段在罗马尼亚及保加利亚的记录 46:00 为什么用“轻描淡写”的方式来处理历史资料?坦丁提前去了解区域历史,是希望理解她将遇到的对象;但不愿意在作品中过多地触及到历史。 49:00 “鸟”是吉普赛人的象征物,他们流浪的背后有一种很重的创伤。“风笛”是吉普赛人具有代表性的乐器,这样的乐器越来越少了;他们也常用小提琴、手风琴等乐器。 53:20 坦丁遇到了保加利亚山里的部落音乐以及火祭仪式,这些仪式参与者他们与自然对话;人类学家曾说到“音乐的起源来自于巫师……” 保加利亚山民部落及火祭仪式现场 58:00 “工具理性”在过去百年飞速发展,人文的精神却在萎缩。在坦丁看来,吉普赛人是对当下主流价值观的一种平衡。在野鳥看来,“我们认为的那些无依感的人,他们的音乐是如此的美味,轻盈、有勇气。” 1:04:00 东南亚山里的部落以及贵州山区的人,他们有祖先的排序、有稳定的社会结构,大家依照图景来选择自己的位置,这让他们有一种安定感;而吉普赛人虽然在不断迁徙、变化,也有一种安定感,“无常变成了他们的日常”。坦丁好奇于吉普赛人为什么可以如此坚定、如此活在当下。 01:10:00 欧洲的原住民文化很多都已博物馆化了……重要的是“生态”:他存在的本身的能量,他是有生命的。 01:13:00 对于黑海项目中的原始声音素材的再创作,野鳥希望避免文化误读,在消化了吉普赛人的历史文化资料后,他将坦丁这次的旅程和梦境,做情感的二次表达。“我们和吉普赛人是有共鸣的。” 《为告别的旅程》影片静帧 * 水象公号:BWJ自然而然 * 水象小红书:BWJ水象 * 网站:www.bewaterjournal.com
- 水象播客04: 基于生态的写作与传播
水象在近几年,着重关注自然与生态议题。但生态内容,并不完全等同于环保。生态问题背后,与政治、经济、历史、区域文化甚至宗教等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何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自然环境,如何让更多人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如何更有效地就生态内容进行讨论和传播?水象和其他媒体一样,都在探索和实践。 因此新一期播客,我们邀请了水象的两位作者,一位80后,一位95后,从他们自身如何开始关注生态议题并进行写作开始谈起。 水象第4期播客嘉宾: Skye MO Be Water Journal 水象特约作者。专注于设计和建筑的社会和环境影响的研究、策展和写作,为《第一财经周刊》杂志的设计专栏作者。拥有英国金斯顿大学与伦敦设计博物馆合办的当代设计策展设计硕士学位,曾在大型设计节、工艺协会和独立策展事务所等机构工作,现居新加坡。 Skye为水象3、4的撰稿内容。 Jady Liu Be Water Journal 水象特约作者。现于一家国际环保机构任职,担任传播的工作。目前关注气候能源议题、媒体生态、神经多样性等话题。 Jady为水象4及單農雜誌的撰稿内容。 两人的分享结语 Jady Liu: Skye MO: 播客时间线 5:15 Skye MO从在英国的设计咨询工作室Jane Withers开始,关注“水”及其文化性,开启生态&设计、建筑的讨论。 第二期水象,Skye采访了荷兰艺术家Daan Roosegaarde,艺术 x 科技项目,关注清洁能源,是Skye基于生态写作的开场。 水象2,关于Daan Roosegaarde的访谈。 12:00 Skye关注生态议题,尝试不按照传统的设计分类,讨论设计。她观察到,在2015年前后,在设计和艺术领域,对生态的讨论逐渐兴起。 13:00 2020年时,Jady试图从艺术和生态角度理解流行病,关注到香港大馆美术馆策划的“疫症都市”展览。 香港大馆美术馆策划的“疫症都市”展览。图转自大馆 15:00 Jady作为90后的写作者,在每日主动吸收密集信息的同时,如何筛选、重组信息?如破突破信息茧房? 25:25 Skye细数欧洲区域自2016年前后生态议题相关的艺术展览;“灭绝反叛”环保组织的全球活动、瑞典环保小将桑伯格的出现。 30:00 2015年至今,为何生态相关的展览和叙说都仅停留在“引发大众关注生态的层面”? Skye认为“生态”与“个人生活”断连:生态的目标长效而遥远;而工业和商业性的目标则是短期和即刻。 32:30 Skye采访“灭绝反叛”的共同发起人。在上班早高峰,环保抗议者爬到地铁和火车顶——生态诉求与普通市民的温饱诉求相矛盾,怎么办? “Extinction Rebellion灭绝反叛”组织的一些抗议活动。 34:00 很多人认为,气候议题——和自己无关? 借助非虚构的调查报道、个体的气候行动等方式,让气候议题不仅是数据,而是有着人情的温度;NGO尝试用艺术的方式,推出了气候剧场。 气候变化主题沉浸式剧场,模拟在极端暴雨下的城市。作为“市民”的参与者步入搭建在剧场中的虚拟城市。 © Jidong Zhao / Greenpeace 38:45 面对生态议题比如气候危机,媒体除了反复地呈现苦难,是否有其他更有效的输出? 43:21 针对联合国气候大会,英国媒体《卫报》发布了气候灾害亲历者的叙述。Jady认为媒体了解和细化自己的受众,有助于气候变化的传播和叙事。 《卫报》发布的一系列来自世界各地的气候灾害亲历者的自述报道。 48:00 气候新闻看太多让人绝望,如何自救?媒体传播,如何让人获得共鸣? 1:00:00 探索讲故事的方式,从深度采访到圆桌会议、基于生态的虚构故事……台湾杂志《热带季风》,以漫画的方式描绘了东南亚渔民因劳工问题去世的故事。 《热带季风》杂志第二期,东南亚映像。 1:06:00 作为写作者,是否会质疑长篇报道、深度报道的效力? 1:10:35 Jady为水象所做的3个访谈,从研究蜜蜂的艺术家到研究声音的艺术家……探索城市之外的,那些被现代化压倒的东西,比如原住民的智慧。 1:20:40 水象希望从自然切入,由对外部世界的探讨,逐渐引入到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探讨。 主持:爱米 Skye Mo分享的生态方向的设计及艺术展览 第一届奥胡斯博物馆三年展“The Gardens花园” 2016 荷兰建筑与设计博物馆“Dissident Gardens异议花园”,2018 米兰三年展博物馆“Broken Nature破碎的自然” 2019 Rem Koohaas于古根海姆博物馆,“Countryside, the Future 乡村,未来” 2020 Cooper Hewitt设计三年展“Nature自然” 2019 卡地亚基金会 “Nous, les Arbres我们:树” 2019 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Eco Visionaries生态创见家” 2019 伦敦设计博物馆“Waste Age:What can design do?废弃时代:设计能做什么?” 2021 建筑非盈利平台The World Around峰会 2020 Vitra设计博物馆“Garden Future未来花园” 2023 公号:bewaterjournal2021 网站:www.bewaterjournal.com
- 水象播客01:何翩翩&麦石「我们不希望水象的设计只是某一本外文杂志设计上的翻译版本,而是真的去创造一些东西」
[图片] 何翩翩与麦石跨学科设计工作室,于二零一五年在中国东南部创立,在国内外持续实践自己的主张,在限制与规则间游戏,着力创作与众不同的设计作品。我们关注在兴衰波动的经济浪潮之中的图像制造。 www.infoandupdates.com [图片] 何翩翩与麦石跨学科设计工作室部分书籍设计作品封面 2:50 4月,从上海到魁北克的乡下,从特殊时期的大都会到了世外桃源 6:20 在加拿大,作为一位设计师的不卷生活,新的状态 8:54 为加拿大Momenta影像双年展做设计/不同时区,深度感受对时速的定义 16:14 跨时区工作,需要调节自己的工作方式和状态 23:15 2022年做的一些项目/3月,在夹缝里做了一些工作 29:20 我们不希望水象的设计只是某一本外文杂志设计上的翻译版本,而是真的去创造一些东西 38:08 为什么国内的内容编辑,没有设计和装帧进步那么大? 47:50 远程跟印刷、加拿大的印刷业夕阳 1:00:00 手工书、小批量 1:03:50 水象超大尺寸的海报/蒙特利尔街头全部都是海报,不要让海报消亡 1:12:34 数字媒体上的设计、混合媒介 1:17:00 做一个独立的设计工作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主持:爱米 受访者:何翩翩
- 水象书房项目 黑胶试听:《神话Myth》穿越雪山的风
《神话Myth》这张唱片取材自艺术家、导演施坦丁于2013年至2019年期间在藏地记录的传统音乐,包含了佛仪式仪轨和史诗说唱的片段。2022年,施坦丁重新游历川、青、藏三大藏区,完成了影像作品《神话Myth》的拍摄。七天的故事和相遇的人将历史、传说与眼前的风景穿连在一起;而这张黑胶唱片亦与这些人、事互为镜像,作为 “声音 - 影像” 一体传达中不可割裂的部分,为 “观念” 与 “现实” 写下共同的注解。 关于 Laurent Jeanneau (劳弘-让诺) 出生在法国巴黎的实验电子音乐人,90年代开始记录不同部落的传统音乐,最初在非洲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21世纪初开始持续在东南亚各国进行田野音乐采集。 录音:施坦丁 混音及制作: 劳弘-让诺 发行时间:2023 厂牌:KINK GONG/BIEDE
- 水象播客03:长沙&纽约,社区艺术项目实践论
水象第3期播客嘉宾: 阿猪,@hā艺术空间创办者,现居长沙。社区生活观察者,爷爷奶奶的好帮手。 罗曦冉,也叫咚咚,1997年出生于湖南长沙。毕业于美国马里兰艺术学院插画系。图像工作者,街溜子,总在评论微不足道的事情。 近些年关于“艺术介入社区”、“艺术疗愈”的项目越来越多,国内也有众多面向社区的综合空间陆续出现,而以艺术与文化为主线的“乡村振兴”项目如大地艺术节也在不断落地。 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曾经于美国就读的图像工作者、插画艺术家罗曦冉(也是水象的作者),分享她在美国做的“社区冰箱”项目;同期,邀请了回到家乡开设独立艺术空间的阿猪,聊聊她如何从做青年艺术家的展览开始,延伸出众多和城市、个人记忆、社区相关的艺术项目。 通过本期播客,我们想了解,当一个人有兴趣做一些社区结合艺术的项目时,他们需要注意什么?艺术是否真的能疗愈人,艺术在社区中的作用是什么? 8:00 阿猪在长沙向韶村,于老社区中开设独立的艺术空间@hā,自出版《社区观察日记》。 11:42 咚咚从接触美国巴尔的摩的城市农场开始,探访城市中街道上的共享冰箱;作为留学生,缓解社交压力。 17:00 找到对的社区,通过共居社群(纽约留学生群体),找到项目搭档,一起走访、记录、调研纽约的社区冰箱。 25:17 每个人都有可能面临食物的短缺;纽约Chinatown中的华裔女高中生,发起了一个社区冰箱,共享自治。 28:50 “目之所至“中老年人摄影项目,从面向一个社区到面向全城,招募中老年人参与拍照;居住-社区-街道-城市空间。 36:07 当艺术介入到社区和街道时,行动的人会是“侵入者”吗? 40:00 通过项目,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这些项目,治愈了谁呢? 44:10 在不同语言和社会背景下,在异国生存的新移民,咚咚作为亚裔的外来者,调研时遭遇种族歧视。 48:00 希望通过“社区冰箱”的展览,让更多人知道「互助」的概念/咚咚一边做项目,一边怀疑和确认项目的目的和意义。 50:11 食物不分国界,可以让不同背景的人聊起来;食物如同一面镜子,揭示了背后的问题,比如阶级、受教育程度……“社区冰箱”项目更多的是在呈现问题,可能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但是「反思过多,就无法开始行动!」所以,咚咚先做展览。 54:35 那么,对于社区的艺术介入,它的重点是什么?/咚咚决定走出家门,关注食物浪费,国外的“to good to go”项目,国内的“惜食”,他们在收集和销售剩余食物的盲盒。 59:25 为什么阿猪明明是在做一个独立的艺术空间,却又开始独立做公益项目?阿猪认为,作为外来者做本地内容,「一定要待够一段时间,就不会仅仅按照自己的想象,而是按照需求去做。」 1:02:45 关于城市和个体记忆的项目“松桂园”,关注那些拆掉的片区;从40后到90后,手绘出曾经居住的街道场景。 1:06:21 阿猪觉得「长沙这个城市很无聊,为什么会很无聊?除了表面娱乐性的东西,这块土地的内核是什么?」所以,阿猪开始去追溯历史。 1:08:00 从数字化的地图上,是无法感受到建筑或街道的变迁/咚咚在纽约居住一年,从不同人口中,接触到海量的关于这个城市的历史、信息,对自己的家乡长沙却几乎是一无所知。 1:10:00 “重音社”书店,由华人女性创立,做华语相关的活动,形成了自己的社群,是留学生具有共同记忆的社区空间。 1:11:53 个人记忆与城市变迁的关系;被功利主义影响太深,觉得要创造新的东西才是有意义的,而忽视了档案的记录也是重要的。 1:14:00 每年,做一些和自己的本职工作不那么相关的但满足自己求知欲的事情,这是一种「生活方式」。咚咚希望把“社区冰箱”项目完整地、书面地、系统性地记录下来,做一个出版物。 1:18:00 Info shop,是保存本地相关信息与档案的空间,收集简报、自出版……这是行动者的生活方式。/ 长期在一个地方驻扎,可以进一步模糊边界,不论是物理还是人和人的边界,阿猪自从开了艺术空间,常常在社区里帮奶奶收辣椒,帮他们解决手机问题,帮他们看药方…… 1:21:05 不指望艺术能解决任何问题,但它可能可以「提出问题」,甚至是「展现矛盾」。/周二中午,在纽约做食物发放的志愿者,为什么几乎都是「搞艺术的」? 1:26:07 既不在资源倾斜的大城市,也不在乡村振兴的“乡村”,独立自发的社区艺术项目该如何维持? 1:30:22 在国内,在那个食物短缺的时期,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了食物共享的架子;“菜鸟驿站”这类中国独有的空间,是不是可以承载一些多样的功能?成为互助类的场所?
- 龢wo4:《螺旋体》曲目02、05试听
「水象书房」 项目 朱彦龢:《螺旋体Spiral》在线试听 02、05 水象第四期“自然而然续”,其中的一位受访者为声音创作者、农夫朱彦龢,演出化名为龢wo4。他擅长运用敲击乐器、卡带回馈和各种物件做即兴声音演奏,实验物件间的碰触,并留意环境与物件之间的声音关系。二〇二〇年,他发行了专辑《螺旋体》(Spiral)。 “手鼓、套鼓、铜锣、钹、琴弓、卡式录音机反馈、鼓棒与铁器……房间、天桥、行人、回音,思考、机遇、离合、经历。实验的路上不会有白费。兜兜转转里的经验,会不知不觉间驱使我们踏步向前。” 图by Jiney Chu
- 水象播客02: 香港与德国的有机农业、食物如何连接人、个体的自然生活实践
彭静:自由职业,之前在大学工作了十几年,是一名德语老师。目前主要生活在湖南长沙和德国之间,从事电影、纪录片相关的工作。 Jiney Chu:她受邀为第四期《水象》撰写了一篇关于香港农业以及年轻的农夫与音乐人朱彦龢的访谈;她之前在北京生活了10年,因读人类学而来到香港。现居香港,从事纪录片相关的工作、艺术类的研究和评论。 03:01 关于个体的自然生活实践 06:46 在一家自由定价的素食合作社,认识了第四期水象的受访者朱彦龢(农夫&实验音乐人) 11:29 香港不是只有大商场,而是有很多的农业历史 12:36 德国的小型有机农场,如何通过食物,连接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15:32 网购食物,进一步让传统的人与人、面对面的关系,消失 18:14 香港农场与耕种形式的多样化,比如明星粉丝一起租一块田地种菜,比如周末农夫 21:06 德国几乎没有休闲农业?超市的有机食品比有机农场的要光鲜、品种更多 28:14 疫情几年对于香港以及德国农业的影响 31:09 在德国,务农不赚钱 36:10 关心身体健康或食品健康的人,不一定是关心生态的人? 41:00 在德国,有机、农业、生态不仅是潮流,而且是热门的政治话题 49:36 对于生态,个体可以选择去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如果工业上量级的浪费不改变,个人力量微乎其微 52:31 中高收入阶层才可以长期购买有机食品?阶层和食品的选择;食物银行的出现 54:59 英国纪录片《克拉克森的农场》,乡村议会与农场主之间的对决 1:00:36 小红书等媒介所带来的乡村打卡体验,如何消费乡村 1:03:59 让人与土地连接更紧密的传统生活方式,遭遇高流动性的现代社会 1:07:59 你们认为,现在这样的生活,真的可持续吗?人人都在说的“可持续”,是伪命题吗? 主持:爱米 公号:bewaterjournal2021 网站:www.bewaterjourn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