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调休:制度游戏or人造假期?

【社会心理学】调休:制度游戏or人造假期?

36分钟 ·
播放数292
·
评论数0

🎙本期提要

本期节目是“社会心理学”系列之调休。又到五一劳动节,今年通过调休我们将拥有五天的“小长假”,相信大家和我们一样正经历着节前疯狂赶工。我们对作为中式特色的“人造长假”并不陌生,“人造长假”的相关话题更是连续占据微博热榜。为了休息要经历“昨天周一,今天周一,明天还周一”的痛苦,你愿意吗?调休日和工作日的效率有什么区别呢?调休背后隐藏着什么原理?我们究竟需要怎么样的休息?

本期,江江和美羊羊聚焦调休,以【剥削】与【生活方式】为切入点,从社会学和心理的角度和你一起创造属于自己的高质量休息。

🔎内容剧透

  • 1. 五一假期调休引发热议,人造长假,还不如不放,你也这么觉得吗?
  • 2. 节前疯狂赶工,节中人海烦躁,节后从早困到玩,假期焦虑症?你会有么?
  • 3. 调休的目的是什么?优点是什么?调休对哪些人友好?
  • 4. 八小时工作制和周末二休的由来——更多是“经济账”
  • 5. 五一节的来历和真正的纪念意义是什么?
  • 6. 调休背后的意图是什么? 调休是否适应今天?
  • 7. 想要促进消费,消费的心情也很重要
  • 8. 休息这件事的核心是什么?
  • 9. 不消费就不能高质量的休息了吗?

📚知识拓展

  • 双休制度的演变:1995年我国实行“做六休一”的单休制度正式取消, 1949年后,《全国年节及节假日放假办法》规定每年有元旦、春节、劳动节和国庆节这4个法定节假日,总共放7天。
  • 调休的由来:始于1999年,为促进消费和旅游,国务院修改节假日制度,春节、国庆节、劳动节三个节假日与前后双休拼在一起,连休七天。然而,此模式带来出行人数激增,交通运力不足并削弱了人们的出行体验。我国开始推行“小长假”模式则是在2008年,也就是现在的“多个小长假+2个大长假”。将此前五一3天假分给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法定节假日也因此增至11天。其中1天的假日冠以“调休”,生成现在的“人造长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