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杂说年节晋语汾阳方言系列之——羽钟杂文

6. 杂说年节

19分钟 ·
播放数10
·
评论数0

按我看咱汾阳人的年从一过冬开始就支预上了,换成文雅的词儿叫「吹响了过年的号角」。冬至是汾阳人注重的一块节,比如俗话说「冬一日,年一日,老骡老马歇一日」、「新冬旧年瞎腊八」,认为「冬」这一块节比较要紧。

按《易经》八卦的十二辟卦,每一卦代表一个月,阴历十月里是坤卦,六爻纯阴;到十一月卦有变化了,物极必反,从最底下阴爻变阳爻,坤卦就成了「地雷复」卦,代表十一月,以后每月一变,腊月二阳,正月三阳,不见人过年写对子额脑儿(横批)有「三阳开泰」?就这意思!按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冬至节正好在十一月,冬至一阳生,中医养生的方法凑这个空儿,扶阳补正、固本培元,有人说「冬至进补,春起打虎」么,补补吧。药补不如食补,羊肉、角儿就这天搬上老百姓的餐桌儿。也有说过冬吃角儿是怕冻了耳朵,是张仲景发明的,我觉察是南方人的习俗。

腊月初一是吃炒货的日子,汾阳家叫「咬炒」、「吃迸迸」,老人们说叫「咬灾」咧!

腊月初八吃粥,这在咱们方言平台上也说过(详见 为甚汾阳话腊八粥唤下「zhuer」咧?)。粥儿用软黄米、红枣儿熬成,旧日有加麦子的,有个儿咬头,随上物质生活的丰富有加葡萄干、花生的,随人口味,和八宝粥一样了。以前腊八吃不完剩下的粥儿鏊子上少淋些儿油,一焙,又一味,铲起来的「圪巴儿」孩儿们抢咧!粥儿还是炭火上做下的好吃!

腊八城周围还有一乡俗,吃豆腐,说:腊八不吃豆腐,阎王爷过来绡住。我怀疑是早些年卖豆腐的促銷手段。腊八这一天早晨吃粥儿,晌午吃「chu菜」饺子,「chu菜」指素馅儿,chu 这个字暂没考证出来。

过了腊八就挨上二十三了。民间说「二十三,打发灶马爷爷上了天」。腊月二十三黑间火火前供献一碟碟饧瓜儿(详见 腊月二十三汾阳街上卖的「饧 si 瓜儿」是怎做下的咧?),三柱香,一枝红蜡,香烬了把灶马爷爷像揭下来烧了。腊月里赶集上会再「请」新像,就侯宝林相声曷里说的,没钱儿还「请」不将来咧,等腊月三十,接神再贴上新的。

灶马外地人叫灶王,汾阳家说「灶马」最接近本源,据人考证哈,「灶马」就蟑螂,也有叫「小强」的,拟人化叫「灶马爷爷」!就和孔丘教授编的《诗经》阖里「硕鼠」实际上是蝲蛄一道理。

送上神走了,二十四就开始扫天刮地清理卫生了。汾阳话叫「扫舍」(详见 【汾阳话正字】- 舍),旮支旮旯里积攒了一年的搕�(音恶色,意垃圾,详见 【汾阳话正字】 正月初五扫搕� ),六七十至八十年代扫舍把旧画儿先剥下来,旧画儿不敢倒了,揩涮揩涮给孩儿们新书砌皮儿。住窑的还好说圪榄上绑笤帚扫了就没事了,住瓦房的除了扫干净「仰尘」,烂了处还得旧报纸糊住,讲究家用大白粉澥成糊糊,雕抺雕抺,好看!扫完舍,居舍、家具四下里摆湿布子揩抹干净,一天下来「使焦」得腰疼、腿疼、胳膊疼。

二十五人说磨豆腐,都是从豆腐坊买或粜咧。二十四扫完舍大小人的衣裳不用摆涮?遇上懒鬼男人游出摆进,水也不想担,女人就「娘娘祖宗恶吼」——居舍的活计就老子一人的?!男人蔫脑地「卜来」(「摆」的分音词形式,详见 解读汾阳方言中的分音词现象)上桶担走了。也有忙的烧饼儿的,正月里支应门户少不了,能舍的放油的家,饼儿焙出来「润塌」地,舍不的下家看见「白惨惨」地,俩饼儿对住一嗑,「喀啷喀啷」地,响得。

二十六,有三、六、九的集会,赶紧置买猪羊肉,豆腐用黄豆在本村能粜,豆芽早在送饭罐罐里生上了,一天一换水。买画儿,墙墙上贴的画儿要紧,农村人八仙过海、老寿星、胖娃娃抲鲤鱼这是常见的;孩儿们的炮仗更是不能少的。

二十七,笊下豆芽洗了脚。为甚这地说咧?旧社会妇女缠脚,一年到头也洗不了几回。没见鲁迅先生说人写的文章不好,说「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这豆芽是绿豆生成的,本身绿豆有败火的作用,笊罢豆芽儿的水又是热的,两家一结合,既清凉败火,又舒筋活血,还节省了水,这是「三全其美」呀,旧时候老婆家们指教孩儿们节约用水吓唬「水债难还」么。

二十八,黑的白的蒸下俩笸箩。白的是敬神敬祖先的「顺莲花、圆莲花、转转馍馍、柿子馍馍、桂花馍馍」,枣儿是塔配;黑的就是黑面「卷儿」,解放前老百姓舍不得老吃好面,蒸些黑面卷儿夹垫的吃。「黑面卷儿」是多年前做《羽钟说事》栏目说到过春节时,郭世科老先生告我的。也有说:二十八,生的熟的做下两笸箩的。

二十九,做下肉,打下酒。民间顺口溜说:二十九,提溜上「凉袜儿(音 凉板儿,老年间土布袜子)打烧酒,你们说我的凉板儿臭,倒上烧酒也不漏」。家家户户馏盅盅,早四十年前无非是糟肉、虾酱羊肉,炸丸子、馏焖子、做豆豆菜;有条件的闹副猪羊下水,干货压成「十香」,稀的冻成「糊腊」。预备大年下自家吃,正月里待客人。

三十儿,对子贴到街门儿。到快晌午的家家门上贴对子,有文化的写的雅些儿,没文化的甚至上联是「大年初一把门开」,下联「斗大元宝滚进来」,反正都是好话,讲究下家花红纸、双福字(门左右)也有;居舍墙上新买下的画也贴上了,四个角里按的新「摁钉儿」(图钉),人靠衣装马靠鞍,扫罢舍空啷啷居舍墙上就靠画填咧,立马就有眉眼了,窗子外头旧窗子有新糊的「窗花子」(窗纸印年画),有贴的铰下的红「窗花」,居舍里外也「活色」了;一阵饭香飘将来,不是一家是一村,羊尾子油在热鳌子上的味,家家儿吃火烧,胡萝卜羊肉馅子,叫「翻身火烧」,寓意过了年要比今年好。汾阳人年节下吃三回火烧,翻身、祭星、盖瓮,这是头一回。

晌午吃了饭刷刮办了,浑家儿能插下手的捏角儿(详见 【汾阳话正字】- 你今天包「角子」了吗?),当妈的凑人不瞅偷得「角儿」阖里包上一分的「团团钱儿」,大年初一日谁吃见谁有福。

解放前,三十日天一黑,主家把刻的「天地君亲师」的天地爷爷牌位子放供桌上摆到当院,香蜡支预好,居舍婆娘们也在财神、家神前头把要供献的馍馍摆好;外头可院地下撒的铰下的芝麻圪节节,人踩上的「圪啵圪啵」地,外地家叫「踩岁」也叫「踩祟」。汾阳人把人生过程中遇上的坎坷叫「圪节儿」,把「圪节儿」踩到脚板底,还踩出响声儿,这来年还有甚「圪节儿」咧?还有甚「圪节儿」克服不了咧?!

门前黑炭磊的「旺火」,有的按形状说「塔塔火」,塔寓意节节高,万不说「塔火」,不吉利!上头搭几根柏枝柏叶,满街满巷的柏香味,是年的味,也有说驱瘟避邪的意思,柏叶也是药材么。孩儿们手里把的「滴滴金(花炮一种)」,脖子上挂的「长命锁儿」跑出趏进......一到子时接神,二响炮、鞭炮、滴滴金、院里居舍香蜡一齐点着,炮响、香烟、烬纸的火、旺火,人们的笑......热闹,太热闹了,这才是过年咧!不用笑话迷信,没有这个「绎义」(汾阳话,点缀的意思)有意思?比如禁止放炮仗,这年有意思?据专家们说鞭炮产生的硝烟和硫化物还能驱疫气咧!不知道谁研究的哈,说一声春雷顶40吨化肥,众人放炮又能产生怎样的驱疫效应无形中给庄稼地里添多少硝铵咧?有时侯不能老说污染!

访问过不少老人,汾阳人一般不吃年夜饭,黑夜五间酒肉吃上「闷腾肚涨」地,于养生不利,大部分是「垫铺」口;年夜饭也有吃的,少!


初一,早晨起来拜节。小的给大的,少的给老的磕头鞠躬拜年。像我们七〇后,大年初一日早晨起来先翻枕头,底下有压岁钱咧,有绿色儿两毛的、有紫色儿伍毛的,万一大人赏心给块红一块的,那简直是搬不倒儿坐轿儿——高兴得活摇咧。穿扮上新衣裳、新袜子,蹬上俺娘娘给做的松紧口儿条绒布鞋,前进帽儿是标配,汾阳土话叫「挨逼头帽儿」,概是黑白电影阖里特务们常戴吧!火脖脖里把炮仗装上,一毛二一包,100响,挨挨住拆下来,怕潮,到时候放不响,早一日焙到火脖脖里。也有「瞎捻」不响的,有法儿,掰开,用好的捻子夹住,把的香头子点着,「嗞——啪」,大小俩响,不浪费,孩儿们叫「飞机架大炮」!三群群五伙伙耍,好日子,孩儿们没生气打架的。

耍不长时间,笼床里的香气勾逗的街上在不住了,饭时都回的了。

汾阳过年早晨饭隆重,冷菜有粉丝豆芽、豆豆菜、大米焖子、十香肉、粉皮、羊肉糊腊醋调的,热菜有糟肉、虾酱羊肉、溜丸子、猪肉套粉、虾豆腐......这些,八十年代初鲜菜少。等角儿一上来「焦烧烫火」吃上俩就下炕,「再吃上俩呀!」大人们嗔。孩儿们早在门道里等下,急记耍咧。

以前过年西乡里早晨主是角儿,晌午是熬菜馍馍。

蹑闹上不觉察,一天就过的了。新鞋也「舛」得脚怪生疼,早些儿歇歇脚。

初二城里、周边村里是拜望丈人的日子,十里乡谈不一般,也有地方是正月初六眊丈人的。

初三不出门,汾阳乡俗说「祖先过年」咧,是祭拜祖先的日子。

初四才开始出门,先去舅舅家门上,「先生、舅舅、老房东」,按规矩来是这。

初五把过年这几天澥嚓下的搕�扫的倒到粪区上,倒的时候簸箕箕里搕�上插柱香,倒了一后放一炮仗。民间叫「送穷姑姑」咧,口里还念颂:穷姑姑走,富姑姑来。

初六,一般商家选的是今日开门,寓意「六六大顺」,老以前是买卖字号这一天是请人的日子,开门正日子是正月十二。

初七饮食讲究吃「展腰糕」、「展腰面」,和「翻身火烧」对应,显示平民百姓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初八祭北斗七星,民间传说犯太岁的属相要「铺灯」祭星,灯用面捏成瓜瓜,棉花条当捻子,点豆油,放到盘里,有摆成北斗七星形的、有摆「顺」、「吉」字形的,民间说接运咧,这活动在黑间进行。晌午吃火烧,叫「祭星火烧」,这是从腊月三十开始的第二回。

初九相传是玉皇大帝的生日,道教庙宇和信徒们祭拜的多。初九这天民间饮食吃剔羹(详见再论「剔 jia」的本字),旧农业社会,鼠害多,吃剔羹说剔咕儿(老鼠)尾巴咧。

初十供献石头农具,比如硙、碾、碌碡这些,当天不能动用这些农具,叫「石不动」。晌午吃抿羹儿,民间说「抿咕儿(老鼠)窝」咧。初九、初十的民俗除了和农业有关,饮食也符合健康理念,成天肉山酒海吃上也不好消化,改善一下。也有一说,旧日家家日子也不是那来富裕,过年准备的东西不是太丰富,夹垫上家常便饭,留过好的待客人,也有可能。

正月十一、十二旧传不喝稀粥,怕害噎疾。不喝稀粥吃甚我没考证过,有说喝油茶咧。

正月十三妇女们不动针线,怕犯小人。说「初三十三二十三,操心小人瞎拾翻」,家庭主妇能少做一样活计。

十四、十五、十六,这就开始闹红活了。十四上灯,十五最热闹,十六收尾。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汾阳城那红活真是好的多咧,各村的秧歌,厂矿里的彩车,尤其是汾酒厂的最好,省汾运公司的威风锣鼓,橡胶厂的锣鼓各有千秋,龙灯、狮子、高跷、旱船、背棍、大头娃娃、筛推车儿的,二轻局院里、剧院里的灯展,工人俱乐部的猜谜语活动,文化馆里孩儿们耍的游戏......满大街人山人海,至这会儿想起来好得多咧!孩儿们买的「耍家式儿」是「琉璃圪嘣儿」,玻璃做下的,薄璃璃地,一吹,声音「圪嘣儿圪嘣儿」地,有技巧咧,吹不好「嗙」地烂了,人编排说「琉璃圪嘣儿,只耍一阵儿,捣烂圪嘣儿,气煞小孩儿」,烂不了的过了节挂到墙上看稀罕。

正月二十是小添仓,晌午吃角儿,叫捞元宝咧,户里用面捏「添仓布袋袋」包的枣馅子,水瓮上供献「仓官爷爷」。

二十五叫老添仓,嫁了的女们回娘家,晌午吃「盖瓮火烧」,把「小添仓」添下的有个收挽,盖好收好。这就是过节的第三回火烧。

到阴历二月初一吃了「对月角儿」,二月二吃煎饼,叫扯龙皮咧,意思是经由龙王爷地里需要雨水啦,开始动弹吧。但有一样,居舍有属龙的不吃煎饼。

到二月初,汾阳人的年这才算过完,又进入平凡有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