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砾谈vol.03丨如何鉴赏和评价一座建筑?城市余数City remainder

瓦砾谈vol.03丨如何鉴赏和评价一座建筑?

153分钟 ·
播放数1069
·
评论数13

“建筑碎片谈”系列更名为“瓦砾谈”。

本期为“公共性三部曲”的最终章。第一期我们从城市的尺度了解了当下特大城市面临的中心瓦解问题;第二期我们从城市文化空间切入,探讨了文化传统如何塑造空间,以及空间的瓦解与传统的瓦解有着怎样的练习。这一期,我们来到一个更微观的尺度,谈一谈“怎样鉴赏和评价一座建筑”。

这个话题虽然是由听众朋友提出的,但完美地接入了城市余数的问题意识。也就是“何为好的建筑”。能够分辨好的建筑,是大家参与城市和建筑空间塑造的基础,也会给大家更多信心。今天,我就斗胆来谈一谈这个话题。

这一期中你可以听到:

  • 评价建筑的客观标准,以及建筑师被教育如何去评价一个建筑
  • 除了这些客观标准之外,还有什么更微观、更个人的视角吗?这些视角重要吗?
  • “客观评价”为何是一种审美暴力,又为何是不可能的
  • 作为“闲谈”的建筑评论和“置身事内”的建筑评论
  • 认知和评价过程高度依赖媒介的问题:感受的消失和视角的单一
  • 浪漫化感受的重要性又会带来问题:偏见和虚无主义
  • 一个例子:梦想改造家的红砖房翻车事件简述
  • “客观地”讲一讲这座建筑的优劣
  • 建筑作为一种公共品,“属于我的建筑”能完全排除外界的评价吗?
  • 浪漫主义的危险:一个令人尊敬的老人的所有愿望都应该得到满足吗?
  • 现代建筑体系下,建筑师和使用者之间也是通过媒介(行政和资本力量)传递信息,这会带来什么问题?
  • 工匠和传统建筑:一种基于感受和共识的建造传统
  • 建筑师不配称自己为“工匠”,现代社会的建筑师更像是技术官僚的工具化延申
  • 建筑师为何痛苦?主体性和权力的丧失。工匠是被小共同体通过类似“立法”的方式授权的,而建筑师只是行政和资本力量的工具
  • 因而良好的空间塑造不能指望建筑师,如果希望有好的建筑和空间,我们每个人应当有一种创造者的自觉和勇气
  • 从自己的家、自己的社区和社群空间开始,塑造自己的空间
  • know how的知识仍然重要,它是克服浪漫主义的必要之物
  • 像评价一个人一样评价一个建筑:讲建筑放入到更广阔的公共空间之中
  • 问答环节
展开Show Notes
山楂锅盔
山楂锅盔
2023.5.25
最后一段主播提到可以学学欧洲建筑是怎么反思的,那想请问一下在您眼里什么样算是好的反思呢,我们在这之中可以学习到的又是什么呢。希望可以有机会听到你们聊聊这个。因为现在确实正在欧洲学建筑,但是对这方面的问题好像并没有什么感知……感觉有些浪费机会了,希望可以在毕业之前多了解了解。另一方面,在欧洲近两年的学习,反而让我的建筑价值观产生了一些摇摆……和混乱。在接受了一堆新鲜信息的同时,以一个远观者的角度看国内,视野也没有变得更清晰……恰逢毕设选题,最近对这件事真的有些苦恼。如果可以听你们聊聊这方面的话题,会非常开心!
Z君
:
恰恰就是建筑师们所讨厌的那些吧。重重限制,复杂的评议,缓慢的推进……我的朋友在瑞士做了三年,一个落地项目都没有,因为真的很慢,很让人急躁。但慢下来,审慎地做建筑恰恰是反思的第一步。人力有时穷,做得快了,肯定有很多信息捕捉不到,考虑不周,肯定有很多判断是想当然的?更直白的……可能就不方便在这里说了
极为精彩。关于角斗场转换成社区的这个事,其实跟维特根斯坦有一种勾连:建筑 本身虽然最开始会有一个创作的理念在,但是里面的人对其创造性的或是身体性的使用,产生了一些意外结果。这种“意外”就呈现了建筑(也包括其他所有设计)与语言共有的“公共性”。 人们的生活和集体记忆比起建筑形式本身更大程度塑造了建筑。
举个例子,里弄。与他最早匹配的居住形式其实是西式普通核心家庭的独门独院;但是欧洲人因故回到欧洲之后,里弄才形成了比较经典的“七十二家房客”式的状态:几个家庭住在同一栋小楼里,过道成为半公共空间的厨房,个人空间变得很小,就类似现在的群租房。
Z君
:
感谢林师的评论,你的这个例子非常好!
Z君
:
我当时都没想到和维氏的这个勾连
lyerlino
lyerlino
2023.6.09
M住拔成文本细品
Z君
:
哈哈哈哈,这期大概会搞成一个文本版本吧。
風知道
風知道
2023.6.18
00:20 贝七第二乐章
上海我选方塔园。
耀野ALEX
耀野ALEX
2023.5.20
1:30:18 的确!这段聊的好!
10:11 是潘谷西教授
Z君
:
对的!已经出了好多版本了
Z君
:
好吧,外建史是陈志华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