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Day26.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教育基础自背练习

教育心理学|Day26.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12分钟 ·
播放数8
·
评论数0
态度与品德

1.态度的实质是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倾向性,态度结构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其中情感成分是核心,需要是情感产⽣的中介。

2.品德的实质是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品德结构包含以下成分:

【版本一】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版本二】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 (1)道德认知/道德观念核心基础
  • (2)道德情感驱动力量动力催化剂
  • (3)道德意志是内部调节力量。
  • (4)道德行为最终环节关键衡量标志

3.道德信念是坚定的道德观念、强烈的道德情感、顽强的道德意志的“合金”;是道德的知到行的中介动力环节;是品德结构的核心。

4.态度与品德的相同点是实质相同结构相同;不同点是范围不同内化程度不同

5.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 (1)联系: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最终根源相同。
  • (2)区别:

【版本一】

道德——社会现象;完整体系;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社会学等研究对象;

品德——个体现象;局部反映;受社会和个人制约;心理学研究对象。

【版本二】研究的范畴不同影响因素不同性质不同

【版本三】研究的范畴不同研究范围不同形成和发展的条件不同

品德发展理论(皮亚杰/科尔伯格)

6.人类学习必须有个体品德参与才能完成,思想代表人物是班杜拉。道德认知模式提出者是皮亚杰,深化者是科尔伯格

7.皮亚杰受杜威的影响,认为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为遵从规则具有社会公正感两个方面。通过对偶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根据公正观念的发展水平,分为四个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他律道德阶段(2-8岁)、自律/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其中,他律道德阶段又可以分为自我中心阶段(2-5岁)和权威阶段(5-8岁)。

(1)前道德阶段无任何规则意识。

(2)他律道德阶段的特征包括:

  • ①受自身以外价值标准支配;
  • ②单纯的规则(服从权威);
  • 客观责任(数量)
  • ④看待问题有全对或全错的绝对化倾向,赞成严惩;
  • 抵罪式惩罚(错误内容与惩罚性质可以无关)。

(3)自律道德阶段的特征包括:

  • ①受自身主观价值、主观标准支配;
  • ②真正意义的准则(可以协商);
  • 主观责任(动机)
  • ④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观点,不绝对化,温和惩罚;
  • 报应式惩罚/回报式惩罚(错误内容与惩罚性质须有关)。

(4)公正道德阶段特征包括:

  • ①开始出现利他主义,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
  • ②体验到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8.科尔伯格被称为现代学校德育之父/基石,通过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认为道德成熟是指能运用道德原则进行是非判断。把道德发展阶段划分为三水平六阶段:

(1)前习俗水平:

  • ①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本阶段判断的关键词:行为后果惩罚坐牢
  • ②相对功利/工具性相对主义/朴素利己主义阶段。本阶段判断的关键词:满足需要对我有利经济奖励

(2)习俗水平:

  • ③寻求认可/人际协调/好孩子定向阶段。本阶段判断的关键词:好角色别人眼中外界看法
  • ④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本阶段判断的关键词:责任义务社会权威/准则/违法/初步法律

(3)后习俗水平

  • ⑤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本阶段判断的关键词:法律观念取向法律可以改变大多数人人人应尽的责任义务
  • ⑥普遍原则道德定向阶段。本阶段判断的关键词:原则或良心自身的道德原则生命价值高于一切私刑

9.布莱特效应:儿童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个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方式,拒斥低于自己的发展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方式。

10.吉利根注意到在道德判断和认知方面存在着性别差异,提出女性关怀道德发展理论。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11.品德的内化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依从认同信奉

  • (1)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该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
  • (2)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该阶段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稳定性。包括偶像认同价值认同
  • (3)信奉是内化的最高阶段,解决了各种价值的矛盾与冲突,形成了完整的价值体系。该阶段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主动性、稳定性。

12.在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中进行说服时,

  • ①正面论据:理解能力有限;低年级学生;解决当务之急;本身没有反面观点。
  • 正反论据:理解能力较强;高年级学生;培养长期稳定态度;本身有反面观点。

13.价值辨析

  • 选择:自由选择、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进行选择。
  • 赞赏: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
  • 行动:按自己的选择行事、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14.问题行为不等于问题学生,问题行为包括品行性问题行为性格性问题行为情绪和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

15.学生不良行为的转化过程一般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萌发/醒悟阶段转化/转变阶段稳定巩固/自新阶段。其中,转化/转变阶段是品德不良学生矫正的关键阶段。

16.失范行为

(1)学生的失范行为分为越轨行为(违规、违纪)和违法行为(违法、犯罪)。

(2)14-16岁的学生是青少年越轨犯罪的多发年龄段,也是青少年个性最为突出,心理最为脆弱的时期。在青少年的失范行为中,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越轨犯罪比例最高。

(3)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

  • 心理缺陷说:失范行为原因是童年的社会化失调。
  • 挫折-侵犯说:失范行为原因是由挫折产生的针对他人和社会的侵犯形式。
  • 差异交往说:如何社会化取决于他们与谁交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控制缺乏说:社会控制对个人的效用。

(4)失范行为的类型

  • 目的型失范行为
  • ②价值取向型失范行为
  • 情感型失范行为
  • ④传统型失范行为

17.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初二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初中阶段人生观开始形成,易发生品德两极分化

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高中阶段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

※※※※例子自测※※※※
  • 【品德发展关键期】

(1)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初二

(2)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三年级(9岁)

  • 【科尔伯格】

(1)得赏者为是,受罚者为非——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

(2)利他动机是好的,利己动机是坏的——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3)个人的责任和义务——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4)人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5)初步法律/违法——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6)法律/法制观念取向——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7)生命价值>药剂师的个人财产拥有权——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8)生命价值高于一切——普遍原则或良心的定向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