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Day31.课堂管理教育基础自背练习

教育心理学|Day31.课堂管理

8分钟 ·
播放数50
·
评论数0

1.课堂相关概念

(1)课堂管理:教师为有效利用时间,创造愉快和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减少问题行为而采取的组织教学、设计学习环境、处理课堂行为的一系列活动与措施

(2)课堂气氛:通常是指在课堂上占优势地位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

(3)课堂纪律:为保障或促进学生的学习而设置的行为标准及施加控制

(4)课堂结构:是指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情境这三大课堂要素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主要包括课堂情境结构课堂教学结构,它们对课堂纪律有着重要的影响。

2.课堂管理

(1)功能:维持功能(基本功能)、促进功能发展功能

(2)阶段:

  • 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段:此阶段的学生把成人当作权威。教师应直接教授课堂规则和程序
  • 小学中年级阶段:此阶段学生已熟悉自己的角色,对于旧的规则表现出相对自动化,对于新的规则进行直接教授。教师应要花较多的时间监视和维持管理系统。
  • 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此阶段的学生,取悦老师可能被取悦伙伴所取代。有些学生开始检验和否定权威。教师应建设性地处理混乱
  • 高中阶段:重新注意学习。教师应管理课程、管理学习。

(3)课堂管理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的领导风格(直接影响)、班级规模班级性质学生对教师的期望

(4)有效课堂管理者应具备的特点:明察秋毫一心多用整体关注变换管理

(5)课堂管理策略包括预防性课堂管理策略课堂教学管理策略

3.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上占优势地位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是教学过程的软环境,具有独特性

需要注意的是:
(1)一种课堂气氛形成后,往往能维持相当长的时间。
(2)教师的师爱是调控课堂气氛的长久动力源泉。

(3)课堂气氛会导致学生之间发生连锁性的感染,所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

4.课堂气氛类型:积极的课堂气氛消极的课堂气氛对抗的课堂气氛一般的课堂气氛。

5.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
(1)教师的因素(主要影响因素):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期望、教师积极情绪状态。
(2)学生的因素。
(3)课堂物理环境的因素。

6.课堂纪律是为了保障或促进学生的学习而设置的行为标准及施加控制
7.课堂纪律的特征具有约束性标准性自律性
8.课堂纪律的类型: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

9.课堂纪律的形成阶段(科尔伯格):反抗行为阶段(4-5岁)、自我服务行为阶段(5-7岁)、人际纪律阶段(中学生)、自我约束阶段。

10.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包括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做好课堂监控、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11.课堂结构是指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情境这三大课堂要素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主要包括课堂情境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它们对课堂纪律有着重要的影响。

12.课堂结构的类型
(1)课堂情境结构包括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学生座位的分配。

(2)课堂教学结构包括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教学过程的规划。
需要注意的是:
①分配学生的座位时,最值得教师关注的应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②学生用于学业活动上的时间越多,成绩越好。
③研究表明,学生每天学习能力最强的时间大约在9-10点。

13.问题行为≠问题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一种普遍行为(普遍性)、是一种消极行为(消极性)、是一个教育概念(程度轻)。

14.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
【分类一】

  • (1)品行性问题行为
  • (2)性格性问题行为
  • (3)情绪、社会性的不成熟行为

【分类二】外向性攻击型行为内向性退缩行为

【分类三】扰乱型问题行为心理问题行为

15.课堂问题行为产生原因包括:学生因素、教师因素、环境因素

16.严重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包括:

  • (1)识别目标行为和强化。
  • (2)设立基点行为
  • (3)选择强化物和强化的标准。
  • (4)如有必要,选择惩罚及其标准。
  • (5)观察行为并与基点作比较。
  • (6)减少强化的频率。

17.课堂问题行为应对策略
(1)运用积极的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进行调控最小限度打断课堂不良行为)。
(2)合理运用惩罚。
(3)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留给学生违纪的时间。
(4)进行心理辅导(从根本上解决课堂问题行为)。
18.实用行为分析程序

  • (1)以家庭为背景的强化
  • (2)个人日志卡
  • (3)整班代币强化
  • (4)集体绩效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