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为人篇:警惕“自我合理化”的陷阱《论语》的味道·听唐振杰老师讲《论语》

129、为人篇:警惕“自我合理化”的陷阱

9分钟 ·
播放数20
·
评论数0

本集《论语》文本: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这两句话是子夏和子贡两人对于过错的讨论,子夏说的是“小人之过”,子贡谈的是“君子之过”,我们可以结合着一起看。

子夏说:“小人犯了错一定会掩饰。”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好比日月食:犯错了,人们都看得见;改错了,人们也会仰望着他。”

我们可以发现,小人和君子对于过错的态度,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小人会掩饰自己的错误,而君子会更为清晰地意识到并改正自己的错误。

很多人会认为,所谓小人犯错,一定是故意掩盖的,他明明知道自己犯了错,却刻意不让人发现。这当然是一种常见的情况,但我更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我一直说“小人”指的是普通人,他们的学识和修养还不够,所以有些行为的偏差就很正常。而一旦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知道,小人身上有的一些行为,实际上是人的本性使然。而为何犯错后会有所掩饰,那也是因为,人的自我感觉本来就是极为良好的。

当谈到人对于自我的感觉的时候,我们来阐明一个观念,就是人给予自己的反馈分为两种,一种是高反馈,一种是低反馈。

高反馈的内容包括拳击、赛跑、考试、下棋……这些直接能够量化的,明显能够分出胜负的,可以直观感受到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是比较容易对自己做出准确判断的。

低反馈的内容包括人缘、思维、审美、幽默……这些事情不能够量化,没有直观的评判标准,所以如果要在这些领域对自己进行判断,那么结果就很可能不准。

而我们在上一节的内容里也重点强调了人对于自我的归因是不同的:当我们成功的时候,我们常用的是内部归因:才能、动机、努力、品格……造就了我的成功;当我们失败的时候,我们常用的是外部归因:环境、机遇、难度、他人影响……这些导致了我的失败。

是的,当这种“自我感觉良好”再遇上“错误归因”,就会激发人们那种非常强烈的自我合理化。

就比如经常揍孩子的父母,他们为何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为何会掩盖自己的错误?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犯错而不想让别人知道,更常见的情况是,他们完全不认为自己犯错,他们有着强大的自我合理化,来修正自己打孩子的行为。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父母打孩子的时候喜欢说这么一句:“你不要逼我揍你……”我们仔细品品这句话,他是在说,我揍你的原因都是外部的,是你不听话,是你不乖,是你没有达到我的要求……而我本身是好的,我是善良的,我是通情达理的,我是公平的……而一旦这么想,打孩子的行为就变得如此顺理成章。

又好比我们很多同学考试没有考好,他们也并不是想要故意掩盖自己没考好的事实,但为何很多时候,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呢?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有些人很难去接受自己还太弱的事实,从而觉得这次的失败只是因为试卷太难了,昨晚没睡好,复习的没考到运气也不好……而我本身是聪明的,是认真的,是有效率的……而一旦这么想,你在这次考试中所犯的错,就被统统掩盖了,你根本没找到原因在哪儿,也就无从下手去修正。

所以,我们说“小人之过也必文”,并不是说小人会故意掩盖自己的错误,而是说对于很多普通人而言,我们往往会掉入这种自我反馈模糊和错误归因的陷阱里,从而产生自我合理化的力量,去掩饰错误本身。而我们一定要意识到,这是陷阱,你一旦掉入其中,诚然会让自己更舒服一些,但是也就白白浪费了一次修正错误的机会,那么这个错,就真的白犯了。

那我们再来看君子,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在于,他们有着学问和修养的加持,胸怀坦荡,也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使命。而当君子犯错的时候,他们就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方法,去面对他们的错误。

我们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孔子也始终认可,是人都会犯错的,但犯错后的表现才能证明你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在之前“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中已经明确阐释改错的重要性。

而在这一节中,我们要谈的是,越成熟的人,越聪明的人,就越能看清错误的本质。他们懂得人性的弱点,就不会被其欺骗,被其牵着走。

是的,当自己犯错的时候,明确反馈,找准归因,就可以找出自己真正的问题在哪里。而人,都是在错误中学习,并且修炼自身,只有这样,你所犯的错误才会有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