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放学别走》第16期!
AI最近的风头不用我们多描绘了:不管是ChatGPT等语言AI,还是Midjourney等绘图AI,积攒多年的AI技术在2022年爆发了各种各样的应用。相信各位学习设计和艺术的小伙伴们都非常好奇AI技术对我们的影响。
所以,我们的新企划《AI、艺术与设计》将对话AI领域的应用者、教育者、专家,帮助对AI感兴趣但不知道如何切入的设计与艺术学生了解他的可能性、未来发展、以及为了迎接这个技术带来的变革,我们需要学习的技能。
本期我们邀请到了博柔和嘉剑,博柔和嘉剑都毕业于清华大学与耶鲁大学建筑学院,2020年于纽约成立MYStudio设计研究事务所,同时于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担任研究员与项目负责人。本期,我们来聊一聊他们对于跨学科多媒体的设计研究与AI方面的探索和见解。
在最新创作《Dream Of Galaxy》影视作品融入AI技术
MIT电影协会在2023年1月份举办了一场以AI为主题的Hackathon活动。Hackathon的主旨是邀请学生和创作者们在有限的时间内组队创作出具有创新性和社会启发性的影片。
本次Hack的主题是“Tell Me Your Dream”,希望创作者们探索AI如何更好的连接人与艺术。
博柔和嘉剑便和团队杨柳、刘鑫、吴静远在这一次Hackthon中创作了一个为时两分钟的电影短片,作品名为“Dream Of Galaxy (DOG)” 。作品以太空小狗为主题,过程中使用了Midjourney生成所有视觉部分。
同期创作的其他组也尝试了实拍素材+AI剪辑工具,或者实拍素材结合生成素材的工作流程(Workflow)
创作流程分享:
AI生成工具的可控性
#1 创作
创作一个电影的剧本,从中评估出来需要的分镜和素材。
#2 细化分镜
进一步描述分镜的镜头(比如近景、愿景);分镜的内容(比如角色、风格、环境)。我们在不同的角度对他都会有具体的一个描述,保证它能够生成出来的这个图像是我们所需要的。
#3 生成
使用Midjourney进行素材生成。
#4 筛选
探究过程中还是会做大量多余的generation,之后依据故事线的匹配程度,筛选选出最合适的素材。
作品主题分享:
科技增长下,我们如何与自然和文化共处?
20世纪,为了实现载人航天技术,前苏联和美国举办了一个太空竞赛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动物实验。其中,一个很有名的小狗被发射到太空。但非常遗憾的是由于技术的问题,这个小狗最终没有能够回来。
Dream of Galaxy便围绕这个太空小狗展开。博柔和嘉剑希望通过这个主人公激发一些思考:科技爆炸性增长的社会中,我们如何使用资源,如何和自然如何共处?我们希望科技最终能回归到社会的语境之中,而不是仅仅为了探讨科技而探讨科技。
选择“太空”的主题还有一个原因:因为短时间里无法通过CG建模或者实拍实现“太空”的视觉呈现,所以想利用AI的特长将这些地球之外的画面呈现出来。
AI技术对于创作题材和呈现的影响?
维特根斯坦说过:“语言是你想象的边界。”
从语言的诞生,到Photoshop,到摄影技术,到现在的AI,技术会带来一些改变是毋庸置疑的。
AI技术可以打造一些人类可能无法想象的画面,也可以再短时间内生成许多的“Iterations”。这让我们摆脱了创造的时间限制,一跃成为Creative Director,可以自由的想象、筛选、指导AI的创作。
艺术设计的工作是否会被AI取代?
博柔和嘉剑认为,这在不同的创作领域冲击程度会有所区别。
更具有系统性和规律性的创作,以及劳动更密集的艺术创作更容易被影响。冲击最大的就是基于图像生成的商用产业,比如电影的建模师、或者插画家。他们的创造风格相对来说更统一,也更花时间(labor-intensive),并且有一定的风格,和有迹可循的创作规律,更适合AI的应用。从市场统计上来看,AI确实已经在商用插画方便占据了一席之地。
这就说到了版权的问题。因为AI的生成的结果并没有给艺术家任何形式的版权或者回报,之前Art Station上有很多插画艺术家都发文禁止自己的作品被纳入AI的训练数据之中。在技术上有新突破之前,AI还是需要利用人类的数据库来进行创作。即使可以把不同的风格进行融合,AI还无法去创造一些我们所没有的东西。
艺术设计工作者该如何自处?
AI带来的首先是创作工具的变革。从历史上来看,工具本身就一直在迭代。拿建筑师来举例,创作的工具便从墨线到尺规到CAD,每一次迭代都容错率更高,也会迭代掉一批工作岗位,或者说工作技能。
技术时代浪潮下的冲击是全面的,各类设计工作都要接纳新技术并探索新的工作流。AI会是危机和转机并存的浪潮,艺术家本身也是需要迭代。
上个时代,工业革命帮助了大规模生产的实现。现在,AI帮助了创造力的工作。但使用AI工具多了便也不难发现:社会影响力、创意本身等价值,依然掌握在艺术家和设计师的手里。这也许会反过来去逼迫我们去想:什么东西是AI无法替代的?我们应该发挥我们所擅长的。
AI:帮助跨学科合作的工具
艺术创作大概分为几个阶段:创意、创作、调整。AI工具可以在各个阶段融入。
比如创意阶段,AI可以产生电影的分镜。创作阶段可以用来测试效果,比如动画建模、贴图、生成动画等。一些游戏公司已经在尝试用AI产生背景图了。调整阶段,AI可以剪辑、生成音乐、自动配乐等。
现在很多AI都开始被应用在一些成熟的创作软件里了,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AI软件。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Photoshop和AI的结合。这更符合真实地工作场景,帮助连成前后端的工作流。AI补充了艺术家的能力,使得跨媒介的艺术家短板被补齐。我们更容易跨界创作了;一人即一个团队。
可以推荐三个你们觉得有启发的作品或者艺术家吗?
我想推荐一下沈伟老师,他是一位我非常尊敬的艺术家。大家可能知道他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节目的编舞,同时他还有很多其他的现代舞作品。另外沈老师自己也是画家,学习绘画的过程很长。我们在做AI视觉研究时,也经常去看沈伟老师的画,有些作品跟AI作画的风格很有联系。
我们喜欢Diller Scofidio + Renfro。他们是纽约的三位建筑师,其中有对夫妇。他们从展览角度切入,对建筑展览性的空间进行了探索。
我特别想推荐一位科幻作家就是特德·姜,是一位美籍的华人作家。他的很多的中短篇作品蛮有启发的,因为他经常把他的故事结构和里面设置的空间的关系来阐述的一些逻辑关系,是一位脑洞大开然后故事架构又极其精巧的作家。相似的我觉得他的前辈博尔赫斯也有一些这样的思考在里面,比如《小径分岔的花园》和《环形废墟》。他们都建构一种逻辑关系或解构关系,具有与叙事角度同构的互文性。
博柔与嘉剑的推荐书籍
《黑客与画家》《数字化生存》
博柔与嘉剑成立的的MYStudio设计事务研究所
👩🏻🎓嘉宾:于博柔,闵嘉剑
👩🏻🎓主持人:EK,Jiaying
👩🏻🎓观众:Haoxi
🧑🏻🎨设计:Kelly
🎬剪辑:五米
👂🏻听者笔记:徐科
📒校对:Jiaying
📏排版:EK
🌟搬运:Yimeng 00:00
🎵音乐:Longing For Sunny Days (String Version) by Sight of Won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