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制作一个标本」不是关于“死”,而是在于“生”,在于留存和延续生命的细节
你们有接触过标本吗?你们对标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都是哪些人在制作这些标本?带着这样的疑问,欢迎收听《放学别走》第20期! 在和Wendy与天志聊了关于标本创作的种种故事之后,我们才发现,标本创作不是关于“死”,而是在于“生”:在于留存和延续生命的细节,传递对自然的热爱。 🎤 本期嘉宾 Wendy Tang 罗德岛设计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发起罗德岛设计学院的标本社团。 王天志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专业,目前是中央美术学院标本社的社长。 ⏰ 播客时间轴 00:00 - 嘉宾与社团介绍 05:16 - 为何创建标本社:凝聚了学校里热爱自然和动物的可爱人们 18:10 - 关于标本伦理的讨论:标本创作不是关于“死”,而是在于“生”:留存和延续生命的细节 26:00 - 中国和美国的标本制作文化差异:美国专业资源丰富,已成一条产业链;中国靠“土法子”也能成大器 34:00 - 标本制作是否算“艺术创作”:主流标本创作以还原为主;也有艺术作品以标本为媒介进行二次创作和加入艺术的表达 51:00 - 新技术对标本制作的影响:3D扫描、3D打印等都可以更好的还原假体 55:24 - 制作标本的动物从哪来:来自自然死亡的动物和宠物店的折损生命 1:05:00 - 推荐的标本艺术家 🌏 拓展阅读 天志推荐的艺术家: 邬建安《是海 是沙丘》展览 邬建安《无妄》展览 Wendy推荐的艺术家: 感谢参与制作: 👩🏻🎓嘉宾:Wendy Tang, 王天志 👩🏻🎓主持人:EK,Jiayin 🎬剪辑:EK 📒校对排版文案:EK 🎵音乐:Fickle Throns - Jon Bjork
- 「对话王云」夏天在非洲摄影野生动物,冬天在南极当探险队员的日子...
欢迎收听《放学别走》第19期! 本期请到的嘉宾是摄影师王云老师“云姐”;但她的身份远不止如此:云姐夏天的时候,会在非洲时刻追踪着野生动物的踪影,而冬天呢,会变身成为南极探险队员。更让我们意外的是,云姐在14年接触摄影之前的本行并不是摄影,而是一名医药行业的外企主管。 所以本期呢,就请云姐来和我们分享她转行到摄影时的机遇、挑战和乐趣,以及一些摄影和南极探险过程中遇到的有趣的故事。 01:35 云姐成为摄影师前的工作与生活? 06:00 一台为父母旅行拍照购买的相机而进入摄影行业的机遇! 12:00 跨领域到摄影时的挑战与乐趣! 16:43 在非洲野生摄影团“起早贪黑”的一天 25:11 野生摄影时,新手容易犯的错误? 35:39 在津巴布韦与母狮的相遇 - 印象最深的一次摄影! 47:36 南极探险队员的一天 - 探险日记的诞生 55:42 德雷克海峡的不同风景 59:32 未来的计划 1. 云姐成为摄影师前的工作与生活: 顺其自然。 我在大学的时候读了两个学校,两个专业。 先读了中科大的计算机,又读了北大的经济,到工作的时候又误打误撞进了医药行业。在国内做了12年之后,因为陪同学,意外的顺利移民的到加拿大。移民之后发现还是来晚了,可以早一点闯荡,世界还是非常精彩的。任何机会,只要你努力去做了,都会生活很精彩。 到加拿大之后也是开始非常迷茫,到底做什么?我考了很多证书,包括我现在也还是房地产经纪人、报税、房地产开发等等,后来发现都不是那么喜欢,只是一个糊口的方式。但从中,我也更加了解到加拿大的法律,社会,和城市规划。我们又一起买了一个水果农场,里面还带酒庄,也学到了很多的跟农业相关的知识,直到2014年的时候进入摄影行业。 2. 一台为父母旅行拍照购买的相机而进入摄影行业的机遇! 摄影行业我也是非常误打误撞的进来了。 因为我父母要到加拿大黄刀镇(Yellowknife)看极光,是世界上看极光最漂亮的地方,一年200多天都能看到极光。难得父母过来,我想帮他们拍好的照片,就跑到相机店去买相机。我跟售货员的要求是买一个能够拍到极光的相机,预算大概3000加币,他就跟我推荐了尼康D600。 我当时完全不知道买相机以后还要买镜头,结果最后竟然买了13,000加币,完全超出了预算,我也完全不会用,那次没有拍到照片... 因为我从小打排球,一次机缘巧合之下,我才开始跟着排球队的摄影老师正式走进了摄影领域。 3. 跨领域到摄影时的挑战与乐趣! 科班出身的人肯定有更强大的理论基础支持;我后来也上过北京电影学院的一些课,也希望能够明年后年回国,线下加入一个专业的课程去学习。 我们常说,技术决定下限,艺术决定上限。 技术,比如对相机的熟悉程度、后期的制作水平;而真正决定拍到多好的作品是你对艺术的理解来决定的。艺术这个东西不是科班的问题,是每一个人的人生的体验。越到后来你会发现一张摄影作品就是你如何去看世界。 4. 在非洲野生摄影团“起早贪黑”的一天 我本来是一个特别爱睡懒觉的人,从起床到出门需要2个小时,现在已经被训练到10分钟以内了(笑)。摄影是“光的艺术”,日出日落的光线是最漂亮、最柔和的,所以需要五点多起床,六点出发。 太阳升起后,天气慢慢变热,很多动物就没有那么活跃了。中午我们一般直接回营地休息。如果是拍风光片,正午光比大的时候,也可以出去拍拍黑白照片。休息到下午大概三四点钟再出门,拍到晚上日落之后回到房间。如果去马达加斯加之类的地方,晚上出去去拍星空也是非常美的体验。 摄影团带给我们观察世界的不同的角度,更加细致。 5. 野生摄影时,新手容易犯的错误? 我们常常会说拍片子的数量和拍出好片的数量是成反比的。一定要先观察,构思好了再拍。很多人到了非洲非常兴奋,不停地按快门,但是能够“出片”的照片并不多,因为没有时间去观察和思考。 在野生动物的拍摄过程中,也很容易因为看不到长焦镜头之外发生的事情而错过好镜头。一定要看准了再构图。野生动物也很拼反应能力;再车停下3秒钟之内,如果你没有摁下快门,就会错失一个不可复制的好镜头,所以也一定要熟悉相机参数。 不过真正的新手比有一定经验的人反倒学得快一些,新手是一张白纸,很多习惯可以从头培养。 6. 在津巴布韦与母狮的相遇 印象最深的一次摄影师在津巴布韦;我们差一点儿被狮子盯上。 那里的气候特别干旱,各类动物的食物和水相对较少。我们一路回捡到很多即将渴死的鸟类,如果还能喝水就救一下,救不活的话我们会去喂给鱼鹰,拍摄鱼鹰捕鱼的场景。于是,我们车后面就放了一筐鸟。 一次回营地的图中我们遇到了一只狮子,那个眼神和动作,一看就是捕猎状态,目标完全就是我们。通常坐在车上是不会被动物视为捕猎对象的,但那天就很奇怪,一反常态。突然我们意识到车的后面放了一筐半死不活的鸟,狮子肯定是闻到味道了,我们赶快驱车而逃,还被狮子追了一段。 后来我们把鸟撒在地上,可能喂了当地的鬣狗了,也是挺有趣的一件事。 7. 南极探险队员的一天 - 探险日记的诞生 从2017年加入夸克探险队开始,我每年的11月到第二年的3月都会在南极工作。非常辛苦,并不像你们以为的那么酷,每天欣赏美景,看看企鹅鲸鱼就完事儿。 每天从早上六七点工作到半夜,几个月没有休息的。如果再公开海域,游客们没有外出的活动,我们就给客人讲课,或者兼职当翻译,还会组织客人的一些各种各样的活动。到南极后,每天都需要开冲锋舟,带着客人去做巡游、登陆,去看各种各样的南极风景以及动物。我个人回来还需要每天处理照片视频。 今年从年初开始,我开始创作南极探险队员日记系列,记录探险队员的日常生活与饮食,欢迎大家关注。 8. 德雷克海峡的不同风景 每次穿越德雷克海峡,每个人都非常的紧张。这个海峡常年都是大风大浪,但实际上每次过德雷克海峡的感受都不一样。今年浪也大,甚至把我们船上的玻璃还打碎了。但我也见过非常平静的德雷克海峡,平静道令人不敢相信是同一座海峡,水面像镜面一样。 9. 未来的计划 我希望能够再精进视频拍摄的技巧,也希望将来有时间去做一个系列的短纪录片,让大家更加了解大自然。 第二个也是希望能够去到更多的地方。接下来可能会去摩洛哥,因为我爸爸在摩洛哥也待了一年,据说非常与众不同;摩洛哥也很适合人文摄影。我希望开发一条线路。 除了这些可预见的事情,还有许多不可预见的事情...我还是那句话,顺其自然。我希望能够拓展我生命的厚度和宽度,而不只有一个长度。我从小就觉得,如果我知道明天什么样,生命会很没趣。我希望能够在有限的生命当中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 👩🏻🎓嘉宾:王云 👩🏻🎓主持人:EK,Jiaying 🧑🏻🎨设计:Ke, Kelly 🎬剪辑:EK 👂🏻听者笔记:Jiaying 📒校对:EK 📏排版:EK 🎵音乐:Bed of Flowers - Jon Bjork
- 「玩转大学系列」关于英美留学的文化冲击,关于性别认知、美食、生活...
欢迎收听《放学别走》第18期! 文化就像是海水:当你活在其中时,感觉不到文化的存在。但当你进入另一个环境时,不仅能更好的探索其他文化,也能帮助认清自己从哪来。 本期是《放学别走》和《茄汁焗豆子》的合作主题,也是英国和美国文化冲击的碰撞。中国人统称外国文化为“西方”,但没想到其中也存在着许多差异呢。 四人分别分享了她们在英美最大的文化冲击:00:03:50 冲击一:有关性别流动性和社会性别的讨论:00:10:00 冲击二:饮食习惯差异:00:29:52 美国美食:ek出国后狠狠爱上的芝士肉拼盘(charcuterie board) 年年在阿拉伯社区吃的早餐 晓悉的儿时伙伴 jiaying高中里随处可见的直饮水 👩🏻🎓嘉宾&主持:年年,晓悉,JIAYING,EK 🧑🏻🎨设计:Kelly 🎬剪辑:晓悉,年年 📏排版:EK 🎵音乐:taxi- GARE
- 「玩转大学系列」徐科的欧洲交换之旅
欢迎收听《放学别走》第17期! 本期是我们2023年录制的第一期,新的一年里,我们筹备了很多新的内容带给大家,也会开启Instagram和网站平台的内容更新!大家敬请期待。 本期是新企划《玩转大学》系列的第一期,希望通过探索那些大学四年同学们所体验的宝藏机遇,帮助我们发现更多大学生活的可能性。 [图片]本期我们邀请到了来自罗德岛设计学院平面设计的徐科,今年读大四! Ke在2022年秋季学期申请了一个欧洲交换的项目,在欧洲玩遍了许多不同的城市,也借此机会充分的探索了欧洲的文化。本期,我们会和徐科一起探索在欧洲游学的所见所闻所学,也会聊聊ta怎么发现的这个项目,还有申请项目的过程。 过得不开心? 那就去积极寻找新的环境和机会吧! 我是今年即将毕业的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志向是不做平面设计(笑)。 我在大四的Fall Semester申请了一个欧洲的交换项目,在罗马的天保大学罗马校区(Temple University)待了一个学期,上了许多的文化课,也借着这个机会认真的探索了许多地方,比如意大利、西班牙、挪威、德国、丹麦、冰岛… [图片] 我其实原本想去北欧留学。我舅舅在丹麦待了10年,他对丹麦的国际化、教育、设计氛围都是一顿猛夸。我一瞬间就心动了:可以和苦闷的大三说拜拜,迎接北欧的怀抱。但事情总是不那么顺利,因为疫情,大部分Exchange Travel Courses都被取消了,我一下子就倒吸了三口凉气。但我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和国际项目Office纠缠了许久后找到了我所上的欧洲项目。项目里有差不多一半的学生都是非天保大学的学生,有来自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杜克大学的等等,而我是我们学校的唯一一个人。这个项目历史悠久,教育质量也很高,我很推荐。 老实说,我在罗德岛设计学院的大一过的非常痛苦,但这段经历教会我利用主观能动性去追求新的环境。于是,我每个学期会给自己一个主题/挑战,努力把学期里所花的时间和精力都拧成一股绳,把四散的拼图和课程拼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以快速试错,找到自己的热爱所在。 [图片] 时间安排与课程: 认清交换的终极目的 我在天保大学主要报了一些文化课:西方艺术史、意大利语、意大利饮食文化、古罗马古希腊神话。 RISD的课程分为Studio课和文化课两种,当时和一些交换的朋友交流过之后他们建议好好利用交换时间去探索和游学,而不是把时间花在更费事费力的Studio课上。我报名交换项目也并不是为了技能,更多是为了体验欧洲的文化。 而且在欧洲上文化课还多了一重“在地考察”的意义:你想,都是上西方艺术史,比起看PPT和图片,我为什么不直接去罗马实地考察呢?我可以在博物馆里看到书上描述的真迹,有一个博士学位的教授在旁讲解。而除了名胜古迹,罗马城的文化沉淀也无处不在:从咖啡馆、到民宿、到饮食、到社群:到处都是艺术氛围和历史的呈现。 [图片] Q: 虽然说项目在意大利,但小编我可时刻关注着你的Instagram动态呢,你好像去了许多不同的地方啊。 Ke:那要说到这个项目的具体安排了。我们是周一到周四上课,周五和周末就有一个三天的小长假。如果周五没有安排,很多学生都会周四晚上到机场,然后进行一场说走就走的三道四天的旅行。你甚至可以周一再请假,时间非常灵活。 欧盟的签证又很自由,一个国家的学生签证就相当于获得了整个欧盟区的出行证,可以到差不多二十多个国家。有这个机会就要好好利用啊! [图片] 意大利比美国的课堂更重视讨论和交流,但又如同中国文化那般重视家庭 意大利的教育文化和美国的非常不一样。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课堂的互动模式,美国的文化课堂倾向于在上课时传授非常密集的知识点,仿佛所有知识都像瀑布一样流向你,而你需要在课后时间进行反思和消化。 意大利的课堂是对答式的(小编:这让我想到了孔子的课堂,以讨论和提问为主),老师会不停的向学生抛出问题,探讨理解的不同之处,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角度。它更像讲座和研讨课,组织非常的有机,让我有种回到幼儿园般的熟悉感觉。反倒是美国来的学生会有一些不适应呢。不过天保大学虽然是意大利的项目,也有不少美国人在那里教书;我有一门课就是Parsons帕森斯艺术学院的教授教的。 而意大利对家庭和饮食文化的重视也经常让人想起中国文化。比如意大利的母亲形象往往掌管着家里的话语权和家庭文化,而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也非常近,你可能会下课和老师约着一起吃Gelato冰激凌,也可能会和老师一起去实地探索考察,一起坐火车。火车的普及程度和便利程度也让我想起了中国。虽然文化冲击是有的,但又能找到一些熟悉的味道。 [图片] 未来的计划: 游学将如何影响我 我这几天也在和我爸妈聊关于未来的事情。我未来可能会学习艺术和设计之外的方向。我觉得当一个人选择研究生项目的时候,其实就在决定未来的方向和想生活的环境等等。这段在意大利交换的经历让我觉得欧洲是我想要生活的地方!我考虑的因素有:人文气息,排外程度,对文化的包容度,文化和学术环境等。 不过我接下来三年打算留在美国工作,也正好充分利用好平面设计的OPT签证,这三年也是我给自己一个节点。这三年里,我会积极寻找新的工作机会,无论是否符合我当下的专业和技能。三年之后,可能会去一个研究生项目深造,大概率会在欧洲。 [图片] 申请建议: 时机、费用、联络 时机 如果你对我的分享心动,或者对当下的状态感到迷茫或者疲惫的话,我非常推荐你在大三的春季或者大四的秋季进行交换项目;尽量赶在大四春季之前,不然你要忙着搞毕业设计呢。 费用 大多数情况下,欧洲的教育花费都比美国要低,而欧盟体系下也会提供很多可以申请的津贴和奖学金。 联络 对RISD的学生来说,所有的国际项目都可以在这个网站找到:global.risd.edu 没有罗列在网站上的项目你也可以去调研和申请,只要确保你要申请的项目/课程的RISD学分能转换就可以,所以其实选择非常多! 有哪些意料之外的收获? 超多的资源和探索空间! 我是抱着养老的心态来意大利游学的,身为艺术学生也没有那么GPA(也许是迷思,也许是事实~),所以我发现我有了很多mental space去探索以前没有机会接触的器材和技术,比如油画、版画、摄影等等,设备齐全,而且也没有什么人和你抢。我甚至有点后悔没有上更多艺术探索的课程。 并且因为天保大学是一个公立学校,没有常青藤学院或者私立大学的那种就业资源,所以天保大学会更注重在地的经验和提供志愿的机会。我当时刚好就参加了一个Fendi的Logo设计比赛,竟然最后还意外赢了比赛,他们真的把我制作的logo用在了一个项目的封面上,也算是认可了我在平面设计方面的水准势能在就业市场被认可的。虽然没有得到金钱报酬,但这是个很好的实践机会,他们还送了我一个Fendi的小卡包呢。 [图片] 和城市深度对话! 和在美国的许多城市不同,意大利的城市会让你觉得相对安全,导出都是各种各样的旅游团,也到处都沉淀着历史和艺术的痕迹。真的是对艺术学生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我基本上每周都在外面乱逛探索,我的步数统计告诉我,我到了意大利之后会多走近三倍的步数,算是健康方面的一个小意外惊喜吧。 [图片] [图片] >>徐科的Instagram @hsoocool [图片] >>徐科的个人网站 kes-showreel.webflow.io [图片] 👩🏻🎓嘉宾:徐科 👩🏻🎓主持人:Haoxi, EK 🧑🏻🎨设计:Kelly 🎬剪辑:Haoxi 👂🏻听者笔记:Haoxi 📒校对:EK 📏排版:EK ✨搬运 Yimeng 🎵音乐:Longing For Sunny Days (String Version) by Sight of Wonders
- 「博柔X嘉剑」AI是危机和转机并存的浪潮,艺术家也要迭代
欢迎收听《放学别走》第16期! AI最近的风头不用我们多描绘了:不管是ChatGPT等语言AI,还是Midjourney等绘图AI,积攒多年的AI技术在2022年爆发了各种各样的应用。相信各位学习设计和艺术的小伙伴们都非常好奇AI技术对我们的影响。 所以,我们的新企划《AI、艺术与设计》将对话AI领域的应用者、教育者、专家,帮助对AI感兴趣但不知道如何切入的设计与艺术学生了解他的可能性、未来发展、以及为了迎接这个技术带来的变革,我们需要学习的技能。 本期我们邀请到了博柔和嘉剑,博柔和嘉剑都毕业于清华大学与耶鲁大学建筑学院,2020年于纽约成立MYStudio设计研究事务所,同时于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担任研究员与项目负责人。本期,我们来聊一聊他们对于跨学科多媒体的设计研究与AI方面的探索和见解。 在最新创作《Dream Of Galaxy》影视作品融入AI技术 MIT电影协会在2023年1月份举办了一场以AI为主题的Hackathon活动。Hackathon的主旨是邀请学生和创作者们在有限的时间内组队创作出具有创新性和社会启发性的影片。 本次Hack的主题是“Tell Me Your Dream”,希望创作者们探索AI如何更好的连接人与艺术。 博柔和嘉剑便和团队杨柳、刘鑫、吴静远在这一次Hackthon中创作了一个为时两分钟的电影短片,作品名为“Dream Of Galaxy (DOG)” 。作品以太空小狗为主题,过程中使用了Midjourney生成所有视觉部分。 同期创作的其他组也尝试了实拍素材+AI剪辑工具,或者实拍素材结合生成素材的工作流程(Workflow) 创作流程分享: AI生成工具的可控性 #1 创作 创作一个电影的剧本,从中评估出来需要的分镜和素材。 #2 细化分镜 进一步描述分镜的镜头(比如近景、愿景);分镜的内容(比如角色、风格、环境)。我们在不同的角度对他都会有具体的一个描述,保证它能够生成出来的这个图像是我们所需要的。 #3 生成 使用Midjourney进行素材生成。 #4 筛选 探究过程中还是会做大量多余的generation,之后依据故事线的匹配程度,筛选选出最合适的素材。 作品主题分享: 科技增长下,我们如何与自然和文化共处? 20世纪,为了实现载人航天技术,前苏联和美国举办了一个太空竞赛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动物实验。其中,一个很有名的小狗被发射到太空。但非常遗憾的是由于技术的问题,这个小狗最终没有能够回来。 Dream of Galaxy便围绕这个太空小狗展开。博柔和嘉剑希望通过这个主人公激发一些思考:科技爆炸性增长的社会中,我们如何使用资源,如何和自然如何共处?我们希望科技最终能回归到社会的语境之中,而不是仅仅为了探讨科技而探讨科技。 选择“太空”的主题还有一个原因:因为短时间里无法通过CG建模或者实拍实现“太空”的视觉呈现,所以想利用AI的特长将这些地球之外的画面呈现出来。 AI技术对于创作题材和呈现的影响? 维特根斯坦说过:“语言是你想象的边界。” 从语言的诞生,到Photoshop,到摄影技术,到现在的AI,技术会带来一些改变是毋庸置疑的。 AI技术可以打造一些人类可能无法想象的画面,也可以再短时间内生成许多的“Iterations”。这让我们摆脱了创造的时间限制,一跃成为Creative Director,可以自由的想象、筛选、指导AI的创作。 艺术设计的工作是否会被AI取代? 博柔和嘉剑认为,这在不同的创作领域冲击程度会有所区别。 更具有系统性和规律性的创作,以及劳动更密集的艺术创作更容易被影响。冲击最大的就是基于图像生成的商用产业,比如电影的建模师、或者插画家。他们的创造风格相对来说更统一,也更花时间(labor-intensive),并且有一定的风格,和有迹可循的创作规律,更适合AI的应用。从市场统计上来看,AI确实已经在商用插画方便占据了一席之地。 这就说到了版权的问题。因为AI的生成的结果并没有给艺术家任何形式的版权或者回报,之前Art Station上有很多插画艺术家都发文禁止自己的作品被纳入AI的训练数据之中。在技术上有新突破之前,AI还是需要利用人类的数据库来进行创作。即使可以把不同的风格进行融合,AI还无法去创造一些我们所没有的东西。 艺术设计工作者该如何自处? AI带来的首先是创作工具的变革。从历史上来看,工具本身就一直在迭代。拿建筑师来举例,创作的工具便从墨线到尺规到CAD,每一次迭代都容错率更高,也会迭代掉一批工作岗位,或者说工作技能。 技术时代浪潮下的冲击是全面的,各类设计工作都要接纳新技术并探索新的工作流。AI会是危机和转机并存的浪潮,艺术家本身也是需要迭代。 上个时代,工业革命帮助了大规模生产的实现。现在,AI帮助了创造力的工作。但使用AI工具多了便也不难发现:社会影响力、创意本身等价值,依然掌握在艺术家和设计师的手里。这也许会反过来去逼迫我们去想:什么东西是AI无法替代的?我们应该发挥我们所擅长的。 AI:帮助跨学科合作的工具 艺术创作大概分为几个阶段:创意、创作、调整。AI工具可以在各个阶段融入。 比如创意阶段,AI可以产生电影的分镜。创作阶段可以用来测试效果,比如动画建模、贴图、生成动画等。一些游戏公司已经在尝试用AI产生背景图了。调整阶段,AI可以剪辑、生成音乐、自动配乐等。 现在很多AI都开始被应用在一些成熟的创作软件里了,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AI软件。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Photoshop和AI的结合。这更符合真实地工作场景,帮助连成前后端的工作流。AI补充了艺术家的能力,使得跨媒介的艺术家短板被补齐。我们更容易跨界创作了;一人即一个团队。 可以推荐三个你们觉得有启发的作品或者艺术家吗? 我想推荐一下沈伟老师,他是一位我非常尊敬的艺术家。大家可能知道他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节目的编舞,同时他还有很多其他的现代舞作品。另外沈老师自己也是画家,学习绘画的过程很长。我们在做AI视觉研究时,也经常去看沈伟老师的画,有些作品跟AI作画的风格很有联系。 我们喜欢Diller Scofidio + Renfro。他们是纽约的三位建筑师,其中有对夫妇。他们从展览角度切入,对建筑展览性的空间进行了探索。 我特别想推荐一位科幻作家就是特德·姜,是一位美籍的华人作家。他的很多的中短篇作品蛮有启发的,因为他经常把他的故事结构和里面设置的空间的关系来阐述的一些逻辑关系,是一位脑洞大开然后故事架构又极其精巧的作家。相似的我觉得他的前辈博尔赫斯也有一些这样的思考在里面,比如《小径分岔的花园》和《环形废墟》。他们都建构一种逻辑关系或解构关系,具有与叙事角度同构的互文性。 行星电台 博柔与嘉剑的推荐书籍 《黑客与画家》《数字化生存》 博柔与嘉剑成立的的MYStudio设计事务研究所 mystudio.design 👩🏻🎓嘉宾:于博柔,闵嘉剑 👩🏻🎓主持人:EK,Jiaying 👩🏻🎓观众:Haoxi 🧑🏻🎨设计:Kelly 🎬剪辑:五米 👂🏻听者笔记:徐科 📒校对:Jiaying 📏排版:EK 🌟搬运:Yimeng 00:00 🎵音乐:Longing For Sunny Days (String Version) by Sight of Wonders
- 「对话Kennedy」在Formlabs工作是什么体验?3D打印机从设计到落地全解析
[图片] 欢迎收听《放学别走》第十五期! 本期请到的嘉宾是《放学别走》第一期的嘉宾 Kennedy Liu!Kennedy 2022年于罗德岛设计学院工业设计本科毕业,现在在Formlabs担任工程设计师。Kennedy一直是学校的“传奇人物”,大一时因为被学校禁用3D打印机而自造一台打印机,大二至大四也屡屡向我们展现了他的工程天赋,制作了三台功能各异的3D打印机。毕业后,Kennedy不负众望的进入了3D打印机领域佼佼者Formlabs担任工程设计师。 本期,我们会和Kennedy一起进入3D打印技术的世界,探索这项技术当下与未来的可能性。 [图片] [图片] Kennedy大四自制的3D打印机打印出的陶艺作品 图源:Kennedy Liu [图片] 0:00 最近在做些什么? 02:46 3D打印技术的未来 06:09 Formlabs入职感想 08:02 Formlabs企业文化 14:10 3D打印机的研发过程 24:07 自造3D打印机和商业化3D打印机的区别 27:00 Formlabs之外,在忙些什么? 28:15 Biomaterial 3D pirnting 32:09 Kennedy的个人未来的方向 [图片] 📷1. 给我们入门一下目前的3D打印技术吧! 目前基于塑料3D打印有三种比较成熟的打印方式。这三种打印方式分别有自己的优势和限制,我认为如果未来3D打印技术想要实现去中心化和民用化的目标,比如未来家家有一台可以随意打印配件或者产品的3D打印机,仍然需要有新的重大技术进展。现在Formlabs也在探索潜在的新兴打印方式,但仍无法替代以下三种主流3D打印方式: #看牙时会用到的打印材料——SLA SLA是立体光固化的打印材料,原本是透明软糖一般的形态,在接触到紫外线照射后会变成固体。这项技术在医学上也有应用;比如你在牙医在补牙时,和牙医用发出蓝光的紫外线笔来补牙,也是一样的道理。紫外线照射下,由光敏树脂做成的补牙材料会固化。 视频源:Hubs.com #挤奶油——FDM熔融沉积成型(FMD)就像我们平常用到的热胶枪或者蛋糕裱花,由喷嘴挤出材料,通过一层一层堆叠来完成打印。 #部分光照——SLS 选择性激光烧结(SLS)则是使用粉末和高功率激光烧结的方式完成打印。你可以理解为一束激光在粉末中来回扫描,固化部分粉末。这样打印出的零件往往更为坚固。[图片]视频源:Hubs.com 2. 入职感想!从学校毕业到3D打印行业最前沿的公司,体验和预期一样吗? 虽然高中和大学一直热爱并制作着3D打印机,但爱好者和专业级别工程师、设计师还是有所差距。刚来到公司,面对的是多年积累下来的测试文件、研究报告、工作流程等等等等,最开始确实有些应接不暇(笑)。 但我发现只要抓住身边的机会就能学到许多。公司里总有充满热情和兴趣的同事,他们一样热爱着这门技术,一直不断的进行着思考。和这样的人一起合作交流能学到许多并认识认识更多有趣的人,也能更快速地掌握核心技术知识,并更好理解公司的目标和愿景。 [图片]工作环境(cr: Kennedy Liu) 3. 工作日常!Formlabs的企业文化:初创文化、没有围墙、以设计为中心我觉得Formlabs是一家有着初创公司的企业文化的成熟公司。 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公司里几乎没有围墙,几乎是一整个敞开的工作环境,我们可以自由的在整个空间里走动和他人交谈,了解他们在做什么。公司的员工和管理层之间也没有那种很强的上下级关系。CEO平常没有独立的办公室,和大家一样坐在一张开放的办公桌前。 这带动了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有助于我们提高效率。 我在Formlabs担任机械工程师的职位(小编:这很厉害!Kennedy本科并不是传统工科背景出身,虽然也差不多了),我的主要工作是负责机械和结构设计的部分,以及为工业设计师提供支持。Formlabs并不是设计公司:16名工程师,只有4名工业设计师。两者之间确实存在微妙的张力。但是幸运的是Formlabs的管理层重视工业设计的价值,所以工业设计师和工程师的意见都会被平等考虑。 我觉得工业设计师和工程师之间不应该有一种固定的领导-执行的关系。我们共同的目标是明智地在现实条件限制中作出取舍。跳出角色,关注问题本身。有时候作为设计师,我们会过于怀恋一个想法(married to an idea)。如果在遇到困境的时候跳出来,不再是纠结于实现原有的设想,而是找出能到达同样目的另一种途径,我们能做出更完善更明智的决定。[图片]工作环境(cr: Kennedy Liu) 4. 工作流程!3D打印机从设计到落地 Step 1:不在乎外观的功能模型(3-5个月) 为了保证打印机正常工作,背后的工程技术支持是最重要的。3D打印机一般以原型试验品的形态出生于工程师实验室,他们往往看起来像一堆由电线和金属块拼成的破铜烂铁。有了数个方案之后,工程师会建立一个“决策矩阵”来权衡最终的产品的Features(功能)。确定方案后制作纯工程的模型(Works-like Model),暂时先不考虑人体工学和外观等因素,让打印机有稳定的表现。 Step 2:设计师着手设计(颜色、视觉、用户体验) 工业设计团队这时会进入产品,着手确定各个部件的比例和外观。他们会思考用户的交互点和最终的外观造型。 Step 3:Battle!为了产生一个完整的方案,工程师团队和工业设计团队会来回Battle,尽可能确保功能、用户体验、价格、可生产性等几个方面的完善。研发团队会给这个阶段的模型开模,生成注塑模型,所有产品的细节(屏幕的位置、各部位使用的材料、各个部件设计承受的压力)将会被全部敲定,并检查排除所有可能的暇疵和错误。 Step 4:量产前的微调 虽然阶段三的模型完成度已经非常高,但依然只是一件艺术品,并没有达到量产的标准。接下来,团队会把所有零部件分别交给供应商(工厂)进行最后的微调(但我们都希望微调不会发生)。公司也会使用这个阶段来制作视频和宣发材料,一个月之后就是产品发布会。此时,所有的产品都已经生产完毕并发往经销商了。 [图片]Kennedy自制小3D打印机(cr: Kennedy Liu) 5. 大学时,你从零打造3D打印机的流程和商业化流程的差别大吗?我感觉两者还是有不少相似之处的。 我自己组装3D打印机时,也会反复实验,每台打印机至少会从头到尾搭建2次。在确定好功能(工程)和外观(设计)后,我会先用简易的材料(如纸板、木板)和钉子将所有东西组装起来测试打印机的功能性。 之后把所有部件全拆下来进行优化调整,建立对最终模型的草图,并建模、渲染。由于常常需要重复使用一些核心零件,我会不断拆装已有的打印机来制作新的打印机。我觉得我自己制作打印机的流程会覆盖到在现在Formlabs生产流程的第三阶段左右,但因为没有量产需求,从来没有进入过第四阶段。[图片][图片][图片]Kennedy自制大型模块化3D打印机(cr: Kennedy Liu) 6. 除了工作,你最近在忙些什么呢?我显然不会再自己组装3D打印机了,不过... 我现在有不少兴趣项目在同时进行中,个人项目和合作项目都有。其中有一个关于家用奶茶机器的项目我很感兴趣;我发现可以运用许多3D打印机的经验知识,其中的重合让我感到惊喜。 7. 3D打印技术可以打印可持续性/生物材料吗? Formlabs对生物材料没有太多研究,但我们会探索一些生物友善材料(Biocompatible)。生物友善材料指的是可以完全在你的身体或者口腔长时间接触的材料,常常应用在医疗和服装领域上。我认识的一个在MIT的同学现在在使用一种 Scaffolding(支架)技术,通过高分子聚合物来探索打印人体可移植器官的可能性。他现在在尝试打印心脏。[图片]Kennedy自制大型模块化3D打印机打印出的陶艺作品 (cr: Kennedy Liu) 8. 3D打印的未来将何去何从?你到时候会在哪里呢? 我觉得3D打印技术可以很好的运用在生物和医学领域,但是我并不是一个生物学家,所以我更想做的事还是努力将3D打印变得更大众化,成为一种新的普遍生产方式。 也许未来的某一天,你可以通过家里的3D打印设备制作出一双专门为你的脚定制的运动跑鞋,或者其他各种日常用品,而它们的尺寸全部是客制化的(customized)。在这个领域里,SLA树脂打印(看牙时的材料)是目前最有发展潜力的技术,但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未来我会继续在3D打印领域深耕,实现3D技术普及化的目标。并且,目前的3D打印技术仍然会产生不少过程垃圾,而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下一阶段技术探索中的主题,也希望我们未来可以围绕这个主题取得突破![图片]>>Kennedy的Youtube账号@KRALYN 3D[图片]>>【回顾】放学别走第一期大学四年自制3D打印机、发起众筹、成为科技博主… 你梦想活在什么样的科技未来? [图片] 👩🏻🎓嘉宾:Kennedy Liu 👩🏻🎓主持人:Haoxi, EK 🧑🏻🎨设计:Kelly 🎬剪辑:五米 👂🏻听者笔记:Haoxi 📒校对:EK 📏排版:Yimeng 🎵音乐:Longing For Sunny Days (String Version) by Sight of Wonders
- 「对话WedStudio」由艺术生创立留学工作室,如何建立差异化?
欢迎收听《放学别走》第十四期! 本期请到的嘉宾是WedStudio留学生工作室的三位创始人Pai,Bochuan和Jiahao,现在罗德岛设计学院的建筑系读本科 👏 你或许困惑,哥们几个也还没毕业,如何帮助学生呢?小编带着同样的困惑开启了本次聊天,但不久之后就恍然大悟:果然还是学生更懂学生。 在网课崛起的时代,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已经老化常谈了,某一画室的独特师资已不成核心竞争力;对学生更有吸引力的则是更匹配专业方向及更熟悉申请标准的来自梦校的教授。 WedStudio如何在如今杀的火热的留学教育市场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地盘?来听听本期内容吧。 “长城脚下 疫情后的艺术聚会”活动 图源:WED Studio 1. WED STUDIO:一座对接学生与老师的桥梁 WedStudio意在精。 创始人Pai强调,Wed自称为”留学工作室“而非“作品集机构”,目的是为了突出“作品集”并非教育的目的。比起流水线式的为学生“创造”作品集,他们更希望帮助对艺术有着热情和理想的同学们建立一个资源的平台、一个社群。 主持人们此时才恍然大悟:三位创始人本身并不做教育,他们更像是PR(Public Relations)的角色,帮助学生对接口味合适的老师,是一座“桥梁”。他们会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手头的人脉,选择适合学生未来方向的老师。这些老师可能来自名校,可能来自梦校,可能在学生心仪的研究方向有所成就... 受益于疫情后网课的崛起,三位表示:只要教授合适,为何还要受限于身边的资源? 2. 成立的契机是什么? ——按摩馆啊(正经) 和第十二期采访的腹痛FT创始团队相似,Wed成立的契机也是因为疫情。三位创始人都是建筑出身,高门槛的学科使得低年级期间实践机会较少,所以他们常常思考:眼下能创造什么实际的价值?说来有意思,疫情和按摩馆竟成为了创立的契机:三位本身熟络,也都恰好在北京;因为常年面对电脑和建筑模型而常常约去按摩馆放松肌肉,聊着聊着,便一拍即合。 WedStudio就应运而生了。 但他们三位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做了留学教育:Bochuan恰好自己因为中介机构的信息不透明走过不少弯路,也发现自己的故事并不是特例,所以希望能创立工作室填补并缩小信息差。Jiahao也说,除了教育以外,Wed还想帮助学生在出国前熟悉一些文化方面的背景,帮助他们规避适应学业、生活、文化等多方面的坑,而不仅仅只是成为会做作品的学生。这一点似乎很打动学生和家长们。 3. 学生和家长如何看待学生创办的教育平台? 那么问题来了——学生自营的留学教育平台,如何获得国内严苛家长们的认可呢? 三位表示这确实在初期是最大的挑战,初期费了许多精力来获得信任。谈及获得第一名学员的喜悦,三位都非常开心获得了认可。 Pai说,他们非常了解大机构的痛点:往往只顾着数量和录取通知书,而忽略了与学生关系最近的东西:个人情绪、专业匹配度、关系网。与其他较大、较成熟的教育机构相比,Wed更希望帮助他们找到专业对口、脾性对口、最好是来自梦校的教授来进行教学。他们会不断地向学生和家长说明:申请艺术学校不是套路,也不是流水线:更重要的是寻找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艺术家。Bochuan说,工作室给学生提供免费的试听课,老师会提供明确的schedule,创始人们也和学生成为了很好的朋友。一个案例中,Bochuan甚至会帮助英语比较薄弱的学生背单词。他们相信只要能成为脚踏实地、真诚的“桥”,学生和家长也会给予工作室同等的信任。 4. 是否会筛选学生? 许多机构会根据本科GPA或者其他标准化成绩来筛选学生,但在WedStudio看来,申请艺术大学的门槛不应该一刀切,也不应该根据过去的表现而判定,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未来要什么;仅仅通过标化数据是无法判断学生是否适合申请艺术专业的。 创始人们作为艺术学校的学生,也强调原创作品的重要性,比起标准化成绩不突出,更不希望签约不真实的学生。国内目前对于文化产业的产权保护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们希望能让大家意识到做一份作品集不是老师为学生设定一个目标,而是帮学生找到自己要走的路。这个过程是需要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 5. 你们在这段创业经历里获得了什么? 创始人说,创办WedStudio的经历让他们去思考如何培养学生形成对生活的观察力,以及如何不断的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这是在建筑本科中学不到的。他们希望学生的作品能与社会有共鸣并与之对话,所以工作室也做了许多除了教课之外的项目,会让学生一起参与设计,因为学习艺术和设计本身就是耳濡目染、慢慢积累的过程。 除了设计本身,他们也思考如何让学生学会充分的把自己的优点尽可能地展示给对方。这是人生的各个阶段都会面临的历练和挑战。 聊到这里,Wed的三位创始人忽然感慨起对彼此的认可:正因Wed聚集了一群优秀、踏实的伙伴,他们相信只要愿意付出心力和时间,能够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热爱的事情,大家自然都会感觉十分充实。 (从左至右)Pai,Bochuan,Jiahao 图源:WED Studio 6. 以后的计划是什么? Wed希望未来还能拓展更多线下的平台,比如多举办些线下的活动,增强学生、老师和创始人之间的纽带。疫情期间,Wed便在北京举办过一场线下沙龙。Pai说,对年轻人创业来说坚持和耐心是最困难的;没有事情能一蹴而就,需要一点点用心耕耘,看它能带给你什么。教育不是短期盈利的项目,需要密切关注学生,也要慢慢促成更大的群落,但只要是好的事情,一直做下去的话一定可以看到结果。 >> 【转载】 WedStudio 一周年的成绩!!! >>【回顾】放学别走第九期 「对话老徐」回国从事艺术教育?来听听前辈怎么说 👩🏻🎓嘉宾:Bochuan, Jiahao, Pai 👩🏻🎓主持人:Patricia, EK 🧑🏻🎨设计:Kelly 🎬剪辑:五米 👂🏻听者笔记:Patricia 📏排版和校对:EK 🎵音乐:Longing For Sunny Days (String Version) by Sight of Wonders
- 「对话Bowen」工业设计和雕塑双专业:用理性和感性让世界对未来充满期待
欢迎收听《放学别走》第十三期! 本期请到的嘉宾是Bowen Zhou,今年刚刚从罗德岛设计学院的工业设计和雕塑双本科毕业(恭喜👏) Bowen一直是个非常忙碌、非常丰富、非常sexy的一个人:雕塑和工业设计双专业毕业,尝试动画和雕塑等许多不同媒介的创作,还带领了RISD和NASA合作的登月交互设计项目… 一起来听听Bowen的故事吧! 🤔 带领十人学生团队的AR项目是什么体验 ☕️ 如何平衡工业设计和雕塑的不同和相同之处? 🏃 你的驱动力是什么? Bowen和团队在NASA(左1) 1. 为世界带来对“未来”的期待... “我从小就对科技进步非常感兴趣。“ Bowen说,这和她从小接触的信息有关。从她小时候看的那些太空故事带来的想象空间,到孩童时期看着乔布斯和他所做的一切长大,到近期又看到世界在航空方面的技术进步… 这一切都让她对未来有一种探索性的期待和动力。 “地球是有截止日期的。如果人类想要发现宇宙更多奥秘的话,我们必须要在这宇宙中待更久。但去太空的过程漫长,且没有短期回报。所以需要人凭热情去做,而不仅仅为了商业回报。” Bowen和团队在NASA测试成果 2. 在RISD读双专业的体验 “我不喜欢每一天都是相同的。” Bowen说,小时候不懂,觉得做科技就是数学和编程,重复性强,如果只做科技便会被媒介束缚住。而如果做艺术,就可以跟着想法走,不会被材料所限制。她从小也对艺术很感兴趣——甚至,艺术和科技从某种程度上是相同的。看艺术品的时候,她希望人们也会产生一种现实的解脱,对未来美好的幻想。 在RISD双专业期间,我发现雕塑和设计的思维逻辑是相反的。设计是理性逻辑,每一个决策都需要有数据和理论支撑,你需要解释他为什么有用。雕塑看的是个人发挥,用来表达一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内心。这两个思维模式太不一样了,我发现我特别难一个学期内同时做两个。 Bowen的雕塑作品 An Order of Porch Columns, 2022 3. 过往经历关键词:UX设计、艺术、科技 #UX “UX不仅仅是我们平常认为的软件设计而已。它其实指的是User Experience Design体验设计,可以应用到任何体验上。比如一个机场的规划,一个公司的设计… 这些都是。它也是一种做事方式,从主策略到小细节,层层递进。它帮助我不会在产品初期就被一些小细节带跑。比如我们很容易被一些表面很酷炫的设计吸引,但其实不一定解决了痛点。我们应该从底层去思考:产品的目标是什么,它该有什么Features,最后才是如何包装它。 这也是为什么UX设计师会越来越重要,他们能够帮忙引导产品的方向。” 层层递进的UX设计过程(图源自Bowen的作品集) #动画创作 在设计领域里做的时间长了,我有时会觉得需要抛开那些客观的理性的成分,再次回到内心深处。我现在在闲暇之余在做一个动画,讲的是First Generation,也就是父母没有上过大学的,还有经济压力的国际生到外国来上大学的心情。对我个人来说,这带着很多罪恶感。 We Once Barked -Stop Motion Animation, 2021 #科技 我在RISD带领一个和NASA合作的虚拟现实交互设计的项目,设计的是给在月球上行动的宇航员们头盔中看到的情景:怎么帮助定位,完成任务,查看宇航服的机能和状态。我们前段时间刚从德州的测试基地回来;最近正在和团队写一篇research paper打算投到美国的太空相关科技论坛中。 在NASA营地拍摄的测试影像, 2022 >>Bowen的作品集网站 bowenzhouart.com >>Instagram @Bowen_World 👩🏻🎓嘉宾:Bowen Zhou 👩🏻🎓主持人:EK 🧑🏻🎨设计:Kelly 🎬剪辑:Yichen 👂🏻听者笔记:Yichen 📏排版和校对:EK 🎵音乐:Longing For Sunny Days (String Version) by Sight of Wonders
- 「对话腹痛FT」从零开始:学生自营艺术平台背后的机遇和挑战
欢迎收听《放学别走》第十二期! 本期请到的嘉宾是FT的TC(叶天呈)和邹祺。TC目前是罗德岛设计学院建筑系的大四学生,邹祺则刚刚从罗德岛设计学院的平面设计本科毕业。(恭喜👏) 疫情期间,FT的创始团队希望利用闲余时间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创办了FT这个为艺术生服务的平台。本期对话中,我们讨论了学生自己运营平台的挑战、平台未来的发展、以及他们对于最近大火的NFT的看法。一起来听听吧! 第一届 FT Craft 现场 1. FT是什么样的平台? FT是学生自营的内容平台,为全球艺术生提供曝光、推广和资源;FT团队未来希望以此创业,最近正朝着艺术品PR、推广和服务方向发展。 TC和邹祺表示最近的挑战是要学习不同平台的运营方式,比如研究当下热门的话题、平台的受众... 比起做艺术本身,运营平台更需要新媒体运营方面的技能,但学校并没有教这些,只能自己探索自己总结。 FT的可爱ip 2. 腹痛FT是如何成立的? 腹痛FT团队成立的契机是团队成员们希望能利用疫情回国的一年尝试不一样的事情。团队一开始以做艺术类分享视频为起点,拍摄社会性题材短片,后来决定利用身边的资源,逐渐转型成做艺术品推广的平台。 作为社团的创始人之一,TC提到FT来自于他名字里的T和另一位团队创始人Freddie名字里的F。恰巧在起团队中文名的时候两个人肚子痛,于是就将计就计,取名为“腹痛”。以前也考虑过改名,但在自己斟酌和听取了前辈的意见后,团队大胆地决定留下这个名字,希望观众也能因为这个名字对平台留下特别的印象。 FT Craft的产品 3. 平台的筛选机制和标准是什么? 随着投稿的人数越来越多,现在团队会比初期更精心地筛选作品。同样身为学生艺术家的FT并不想以决策人自诩;当面对还未成熟的作品时,FT的团队会积极和学生艺术家们讨论作品和灵感,与艺术家们一起成长。 第一届The Feat. 展览的现场图 4. 未来的计划?对NFT的看法? 未来依然将作为艺术生人脉推广和销售的渠道,不过短期的目标是先盈利再说。FT团队最近在尝试一个名为“FT Craft”的IP,同时准备搭建未来的艺术品销售平台。在进入像NFT这样的新领域前,需要充分理解它背后的逻辑,而NFT目前还看不太清楚真实的价值。 TC和邹祺都认为现在NFT市场过于商业化,还不能真正地为艺术家提供数字版权方面的帮助,反而传统的画廊和人脉对接更加靠谱。 >>2022秋季全新大动作 专属于留美艺术生的作品销售平台?他来了!>>FT腹痛的官网 ftcontemporary.com>>往期活动高亮 Girl Power!七月FT艺术家! 艺术生需要的机会?FT Selected 企划 👩🏻🎓嘉宾:TC 邹祺 👩🏻🎓主持人:EK 🧑🏻🎨设计:Kelly 📏排版:EK 🎬剪辑:Yichen 👂🏻听者笔记: Patricia 🎵音乐:Longing For Sunny Days (String Version) by Sight of Wonders
- 「对话金小尧」在西藏旅居创作128天,换一个世界生存
欢迎收听《放学别走》第十一期! 本期请到的嘉宾是金小尧老师,本科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的油画系。 2021年,画家金小尧决定去往西藏旅居创作;在与自然的融合中,他的写生绘画实现了对情感与感官体验的再现。在本期播客中,我们与金小尧聊了在西藏创作的故事与感受,早期在央美学习对职业生涯的影响,以及在城市与自然之间,作为艺术创作者的摇摆与思考。 金小尧摄于西藏 本期非常推荐听音频。金小尧老师的逻辑清晰,语速平稳;27:23分对西藏的描述尤其值得一听,将听者置身于西藏浩瀚的天地之间,俯视层峦叠嶂的山脉。 1. 您从哪来? “小时候想做一个画画的人,用观察创作的生活视角度过一辈子。高考的标准清晰,但进入大学之后丧失了方向:标准是什么?为什么要画画、画这样的画?高中时没解决的问题暴露了出来。” “当太阳下沉,这里依然有光” 金小尧个展 金小尧老师说起在央美时的经历,语气中满是喜爱与怀念:严格而系统性,教给学生许多专业内、专业外的职业性技法;而教授们都有着超出薪水标准之外的责任感:国内市场不大,画廊能承载的不多,而油画系教授会给学生推荐画廊,帮助学生走向职业艺术家的道路。毕业后,金小尧老师遇到了几层现实的碰撞:情感、家庭重组、搬家... 画不动了。也是第一次成为艺术家而不是学生,要靠艺术养活自己,甚至需要计算生活成本,花销,一张画画多久才能挣回花销。诸多变动下,金小尧老师说,迫切的需要重新发现为什么要画画。 机缘巧合,金小尧和他的初高中启蒙导师第一次去了西藏旅行散心,因为油画不便携,首次接触了块状水彩颜料。会在车队停下来休息、拍照、司机抽颗烟的间隙画一些写生。试图用画笔和肉眼记忆眼前的世界,不再依赖“二手经验”相机替代观察。从此开始了7年以来通过在地写生形式创作水彩作品。 2. 西藏之行:换个世界生存 “西藏是特殊的;一个可能存在了几万年上亿年的山或湖等着你去看。历史遗迹前,感受到自己生命时间的短暂,会看到时间和空间同时呈现在眼前,是荒凉自然带来的属性。” 金小尧老师说起西藏的体验,让主持人们和后期编者们听的心潮澎湃。 “喜欢西藏的山或者雨,雾状的水帘,能同时看到4-5朵云彩在下雨,可以看到几百公里开外的景色。幕布一般,一层一层推到极远的地。山的海拔不高,不会挡住彼此。每座山的气候都不太一样。视野中有许多气候景观同时并置在你面前。天和地连在一起,靠云、靠雨、靠湖泊、靠山连接在一起会用一种错乱感。天和地很大,没有焦点。很愿意去捕捉这样抽象的呈现,很几何化。” 艺术家笔下的高原的雨 主持人Helina问,“西藏写生的经验对回到城市后的创作有影响吗?” 金小尧老师觉得西藏的体验很难在城市中重新捕捉;像梦一样,割裂的。照片和记忆复刻的完全不一样,无法还原自然给予人的力量,在冲突中爆发出对抗的色彩和构图。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主持人山山又问,作为纯艺的学生,我们非常好奇你当时的创作状态:是身体性的描绘,还是情感处理后的有意识的表达? 金小尧老师说,最近和欧美留学的朋友聊起来才发现东西方绘画思路的不同。西方创作是思辨性的由概念产生的思维意识,是哲学思考、社会学思考带来的作品,非常高效。 而传统的创作是一辈子都在用一套语言、一个风格处理你遇到的所有状况;不管是画人还是画风景。不同的状态的叠加塑造出一个特殊的语言。很低效,但越到后面越独特,种种经历打磨后和人格越来越像。每一个局部都有一大堆道理,无法拆分出来。 不需要解释,面对作品的时候,就有感受。 3. 西藏之后,往哪走? “风景写生并不能覆盖民族冲突、身份认同这样的议题。越是社会学议题,越难用绘画覆盖,这是属性特色。” 写生和绘画是我和世界沟通的媒介,这个不会断,但我也会尝试不同媒介、不同语言的创作,覆盖更广阔的议题。未来也想看我是否能像古人一样,通过记忆来重新还原复刻画面,不依靠写生是否依然能够传递出所看到所感受到的东西? “那作为“旅居创作”的过来人,您对学生的建议?”主持人山山最后问。 可大可小,金小尧老师停顿了一下。可以上升一个高度:你的人生希望怎么过?是创作作品优先,还是获得良好收入优先?老师讲起了自己的一段经历。 “20年脊椎受伤,卧床了三个月。我问自己:如果这辈子不能站起来回到健康的状态,像之前一样写生画画怎么办?” 侥幸的是老师慢慢康复了,但思维变得不同:当一件事成为必须要完成的理想的时候,优先级可以变得很高。 “建不建议呢?当你全身心投入创作的时候,会飞速进展和突破、发展出自己的脉络,再面对终极问题: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为了什么而活。虽然不会找到绝对答案,但会接近。对于毕业节点的你们,可以尽早进入职业化的阶段,把更多时间用于创作。 可以尝试可以向家里以借贷或者对赌的形式申请长达3-5年的创作时间。个人想法,不知道是不是合理的。有很多留学的朋友是这个形式在国内创作,一定会有策展人看到。” >>西藏之旅与其他个展 逐月|金小尧:物质承载着流淌的精神 金小尧个展 | 西藏之行的38天 单行道访谈|金小尧的散文诗 「Hi人物」金小尧 一首钴蓝色的抒情诗 >>画材狂人推荐 央美资深画材狂人耗时2年告诉你最好用的油画颜料 顶级的水彩纸和颜料有哪些?有什么推荐的水彩画材? 👩🏻🎓 嘉宾:金小尧 👩🏻🎓 主持人:山山、Helina 🧑🏻🎨 设计:Kelly 📏 排版:EK 🎬 剪辑:Yichen 👂🏻 听者笔记: EK ✍🏻 文案: EK 🎵 音乐:Longing For Sunny Days (String Version) by Sight of Wonders
- 「对话老徐」回国从事艺术教育?来听听前辈怎么说
欢迎收听《放学别走》第十期! 本期请到的嘉宾是老徐,本科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的工业设计,于2015年在深圳起办了青沐画室和青沐国际工作室,有着丰富的从0到1创办画室的经验和对艺术教育独特的见解。 老徐的气场和大部分国际教育从业者有些不同—— 他心思细腻,曾因和地铁上的陌生人相撞而产生出“活着”的感动; 他把“教育”理解为“育人”而非“作品集速成班”,教出了一批批积极反思,独立思考的学生; 他不急不躁,比起“扩招”,更看重学生的教育质量,一年只收少量学生。 我们希望能通过本期来告诉大家艺术教育并非一个赚快钱的行业,艺术教育的本质并不在于出一套作品集,而是在于成就一个个独立的思考者、反思者。 Q:艺术教育是什么? 真正做艺术教育,不应该是以赚钱为动力的。进入行业之前一定要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做艺术教育。 Q: 艺术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老徐:其实我最看重的是自己从学生成长变化中得到的自我满足和成长。这个前提下,我不会担心作品集的质量,因为每个人申请的专业和擅长的角度都是不一样的,没有一个标准可以衡量所有人。同理,选择画室老师时,除了老师自身基础,也要很注重老师的敏感度,老师需要主动捕捉学生近期发生的事情,以及对学生的创作、心态等的方面的影响。 EK: 在我对艺术教育的理解中,“育人”比艺术功底更重要。有的时候,与学生谈心时学生获得的感悟等可能比单纯学画画来讲更重要一点。 老徐:是的,艺术其实是很私我化的,我们也不会要求十几岁的孩子做出可以改变人类命运这样的大的课题。更有意义的课题往往是发自内心的。我喜欢通过与学生聊天,或者观察学生的表情和微动作等作为出发点来与他们探讨今后的创作主题。 Q: 是什么契机让你想要投身艺术教育行业? 我其实当老师是很机缘巧合的。我不建议学生刚毕业就给自己定位做老师;反之,我更建议毕业之后先工作几年。因为一旦进入教育行业,就很难兼顾其他的事情了。作为一个老师,往往是“被掏空”的,因为我们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了学生,反而用来积累的时间和机会就大大减少了。但是如果你的热情就是传授知识给学生,毕业就当老师也无妨。我个人毕业后的工作还比较顺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知识和资金基础,所以机缘巧合就投身了教育行业。 Q: 为什么画室选择不扩招? 婉拒学生比拒绝学生简单,做精注定只能做小...委婉拒绝学生不一定是因为学生不优秀,是靠与学生和父母的“缘分”和“气场相合”。现在整个市场都在追求所谓的资本化,但是小而精未来会越来越重要。 老徐的建议: 如果对艺术教育感兴趣,可以在大一的暑假回到自己的艺术机构当助教老师。大一的经历可能会让你有完全不同的思考,把这些放到教学上,这种角色的转变可能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体验。 人们对教育很大的误区是认为教育是对工作职场的逃避,但这是不正确的,也会使老师的能力、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如果在专业先探索,会接触到更多同领域的人。建立了自己的世界观,才能把它们传授给学生。但直接转到教育行业呢,接触零起点的学生也会促使你思考,得到更多的社会敏感度。发展的方向不太一样。 Q: 老徐要不要再回自己大学读的工业设计? 老徐:做教育要善始善终,对此我还没有太多的思考。我不会丢弃工业设计,但我也不断在不同的孩子身上会找到一些灵感的冲击。这让我与新一代的代沟可能比其他行业小一点,其实也方便以后到不同赛道、有更多的可能性。 Q: 对即将进入教育行业的同学们有什么建议? 老徐:首先要问自己目的是什么。如果真的想要做教育的话,首先要给自己充足的时间。毕业之后可以先去一个好的工作室教学一段时间,多与学生接触。 Q: 怎么提升作品集? 老徐:真正的出国留学作品集并没有传说的那么高大上,而是一个喜爱艺术的人在高中三年中作品的汇总。所谓的包装可能仅仅满足了大学的申请,但是并不能达到在大学自我支配的能力。非艺术类的孩子如果因为学习原因被迫转艺术申请做作品集是一件很荒谬的事情,这也是教育的不负责任。 我不太希望大家过于在意每一个学校的作品喜好,因为“满足别人”就是一个很畸形的想法。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没有规定的。大学真正想看到的是学生探索社会,不断发现新的敏感点,实现自我的进步过程。千万不要为了满足学校而做一些作品! [图片]1:52-2:50 艺术教育是什么? 2:51-9:47在画室的角度,从哪些角度来看艺术教育的成果? 9:48-11:42是什么契机让你想要投身艺术教育行业? 11:43-14:14画室如何选择团队和老师的标准? 14:15-25:14艺术教育要做得小而精还是大而广? 25:15-27:18老徐的建议 27:19-29:26师范教学vs专业探索 29:27-33:54学校体制内的老师与机构老师的区别 33:55-35:40贩卖信息差vs真正的教育 35:41-37:55要不要再会自己大学读的工业设计? 37:56-49:28对即将进入教育行业的同学们有什么建议? 49:29-结尾了解学校的作品喜好?nonono! 👩🏻🎓嘉宾:老徐 👩🏻🎓主持人:EK, Yimeng 🧑🏻🎨设计:Kelly 📏排版:Yimeng 🎬剪辑:Yimeng 👂🏻听者笔记: Yimeng ✍🏻文案: EK 🎵音乐:Longing For Sunny Days (String Version) by Sight of Wonders
- 「对话Kiara禾鱼火」从ux设计师到产品经理到创业…做当下热爱的一切!
欢迎收听《放学别走》第九期! 本期请到的嘉宾是禾鱼火Kiara。虽然毕业于罗德岛设计学院的平面设计,但她做过UX设计师、干过产品经理、做过博客、兼职生活和时尚穿搭博主、计划着自己的服装品牌、曾暴走40+国家旅行、差点儿成为旅游博主… Kiara的身份太多太多,也是应了几年前流行的形容多面身份的词——'斜杠青年'。这样多面的生活方式是如何开始的呢? 如果你对这样的生活方式有所向往,不要错过本期内容。 Kiara的小红书账号:禾鱼火 微信公众号:禾鱼火 欢迎关注👏 #学姐的公众号和小红书,是怎么开始的呢? Kiara:公众号应该是15、16年我大一的时候开始做的。记录生活是一个蛮好的习惯,成长和反思变得有迹可循。但如果把自媒体当成一个项目或者副业来做,还是要看时机的。不但要明确意图和目标,还有非常多的功课要做。如果认真经营账号,要去和行业里专业水准且有团队的来对标,压力和状态与普通记录生活是完全不一样的。 #学姐觉得提前毕业值得吗? Kiara:对我来说是值得的!但建议大家要有一个稳定的选择,再去提前毕业,不能只是为了提前毕业而提前毕业。我当时去丹麦之前就拿到腾讯offer了,提前毕业是为了尽快早地工作。如果决定留在美国的话其实完全没有必要。 #从UX设计师转到产品经理(PM)是什么样的体验? Kiara:我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自己更喜欢做产品,可以跟各个不同部门的人去沟通(...)跟学校project的流程会像一些。如果想寻求主动权,我建议想去互联网大厂的同学可以直接申请产品岗位。我计划去做一个自己的品牌。做过产品岗位之后,我知道哪些细节该抓,哪种产品真正符合用户需求。回头看我在RISD做的项目,发现很多需求都是伪需求。虽然做了很多调研,但很多时候是为了作品的视觉效果去反过来做的调研。但我觉得这也是好事,因为当时我们的侧重点更多是想法和personal voice。 # 转岗和辞职的时候有过纠结吗? Kiara:我其实花了半年到一年去思考这个选择。我做产品策划工作到后面是一个很舒服的状态,也挺chill的。个人认为,在国内大厂只要你技能点到位了,哪怕是普通人,只要机灵点就可以胜任你的职位。往后顺手了就也不会给你太多ambitious的空间。按理来说这样的生活是可以一直过下去的。可是我觉得还这么年轻,早早躺平了不符合我的目标,所以从鹅厂离职也不后悔吧。回国的话,大家也要思考一下你的优先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陪伴家人、你本身也来自一线城市、还有家庭的经济支持,我觉得就不用太犹豫。但如果你来自小一点的地方,那你去一线城市打拼和在美国打拼有什么区别呢,可能在美国还会过得好一点。 #接下来尝试的方向是? Kiara:我目前还不确定,但可能尝试做自己的品牌;服装或者家具吧。我在RISD没有学相关专业,但还是想试试看。我首先考虑的就是自己常穿或者用到的。离职后我从一个比较完善的系统里出来,变成一个人单打独斗,也挺像“毕业”的。转型也不会期待马上达到一个盈利的状态,所以目前还是在探索吧。 拓展阅读↓↓ 时隔2年,22-24岁,久违的成长总结 2018年的Process Book #你在丹麦皇家艺术学院(KADK)交换的经历? Kiara:我是大三下半学期去交换的。可以选本专业以外的专业,我就选了游戏设计专业。当时3D建模没有现在这般普及,C4D刚刚起步,印象中上课是用Unity做游戏建模。我当时正好对3D感兴趣,也考虑到北欧的游戏还算出名,但是学完之后发现游戏设计对我来说并不是最合适的。不过好在当时做的UIUX项目用在了作品集里毕业后来找工作。总体来说KADK的氛围比RISD chill很多,风格蛮不一样的。后半学期,一天只用上三天课,两节studio,三点钟就放学了,课余放假都在哥本哈根周边玩。而且当时的group project特别多,个人独立作业很少。大家习惯上课一起完成作业,比起studio,更像一个start up公司的状态。 👩🏻🎓嘉宾:Kiara Zhang 👩🏻🎓主持人:EK 🧑🏻🎨设计:Kelly 📏排版:EK 🎬剪辑:Yichen 👂🏻听者笔记:Shu 🎵音乐:Longing For Sunny Days (String Version) by Sight of Wonders
- 「对话Namevarg」时尚界黑马的秘密入行指南
欢迎收听《放学别走》第八期! 本期请到的嘉宾是作为造型师、影像艺术家与穿搭自媒体博主的身份活跃在时尚圈的Namevarg。毕业于上海大学的新闻传播专业,Namevarg在天赋、爱好与机缘巧合的推动之下踏入了时尚行业,与各大品牌合作,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时尚语言。 作为造型师的工作是怎样的流程?为自己和品牌搭配有什么不同的体验?成为时尚自媒体博主是不是很难?——在本期播客中,Namevarg与我们分享了许多行业干货,当然也有工作中的有趣故事。 如果你对时尚、造型与影像感兴趣的话, 不要错过这期对话! 影像作品: 手工道具: 造型作品: 非艺术生如何踏进时尚行业? Namevarg:我本科学的是新闻传播,家里不支持艺考,可是我一直对这方面感兴趣就会自己寻找时装、影像方面的机会。一开始是因为机缘巧合去面试了朋友学校的服装设计社团“无界”,从那时候一步步接触这类内容,两年一直以设计师身份参加活动。也是在这个社团开始帮忙拍摄后台相片和宣传片 所以接触到了摄影,尽管那时候还不熟悉后期和拍摄还是硬着头皮拍了。 因为社团活动的分工不太明确,我接下的时候也顺便做了造型、妆发,没想到造型方面一直做到现在。后来大学期间实习的时候因为每天精心打扮,又接触到了美妆栏目 做化妆师,之后就慢慢往造型发展了。 你会如何形容自己的视觉风格?平时风格受到什么的启发比较大呢? Namevarg:我个人的风格其实比较多变,最近比较偏古着,衣柜里很少见到没有印花的衣服。与其说是受到不同造型师、摄影师的启发,我比较经常从老电影里得到造型灵感。比如David Lynch的《内陆帝国》、《双峰》和David Jarman的《花园》这类视觉冲击力很大的影像对我的作品风格有很大影响。这类老电影 包括00年代的科幻片都有我比较喜欢的质感,不像当代CG太过精美,比较打动我。 你在国内外时装品牌都做过造型工作,想问问作为造型师的工作是怎样的流程? Namevarg:如果是和服装品牌合作的话,需要根据现有的衣服搭配其他的单品 比如鞋、包等等进行重组、重新进行搭配。根据他们需要怎样的风格和需求,结合妆发,让整体形象达到品牌想要的感觉。如果需要从零开始为一场拍摄设计造型,没有现成服装,需要翻看不同品牌的lookbook和跟甲方非常多沟通。如果衣服因为各种原因来不及准备好就需要去改方案。 山山:就像衣服的经纪人一样,衣服有没有空档期出席一下活动? Namevarg:对,同时也需要经常为了工作看发布啊、新品啊,现在品牌方大家都会把衣服发到社交媒体,哪怕不去秀场也会去看showroom。这样可以更近看到衣服,现场可以得到品牌方联系方式,更加有效。 为品牌搭配和为自己搭配有什么不同?符合要求同时要体现自己的审美? Name:区别还是很大的,大部分时候 接到的拍摄和我个人风格都不是太符合。在我尽可能满足品牌的需求的同时,也会提出新的想法,看甲方想不想去尝试。一般品牌方会从社交媒体找到我 想要合作,可是经常遇到天南地北的风格,比方说我自己穿搭比较华丽,但是经常接到比较简洁品牌的合作。 对你来说影像创作是更偏向爱好还是职业需要? Name:影像方面还是自己做创作比较多,比如我很享受拍实验性的视频,这跟传统意义的广告类影像的叙事风格还是不太一样的。我比较注重作品的质感,并且觉得实验性作品对硬件的要求不太高。比如我经常会用DV来拍摄,不需要追求高画质,拍摄过程中可以尝试许多玩法,想试的都可以试一遍。我之后还是想往Director方向去发展,去做兼顾影像和平面的创作者。 如何做一个全能型影像创作者? Name:因为我自己对作品的视觉要求很高,所以会自己拍摄的同时也做造型、音乐等。毕竟有的时候对合作没有安全感,自己做更能达到理想中的效果。当然 在时尚行业内,很多人在不同岗位做一件事情,才能达到效率最大化。分工明确还是很重要的,大多时候一个人很难兼顾全局;做现场摄像、造型和后期都很耗费精力,还是大家分工一下比较好。 现在不少年轻人想做自媒体的Fashion Influencer 作为自己的职业或者副业。这是不是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投入回报率高吗? Name:其实还是看个人,取决于你如何管理资金。哪怕是每天买新的衣服,通过vintage、外贸等等途径也不算太大的支出。对于我来说 买衣服本来就是偏爱好,买了就想拍照、发出去,自然而然就做成自媒体了。进了行业之后很多衣服是品牌送的,包括配饰、鞋等等做造型的时候是可以用上的。与其追求回报率 还是当作爱好来做比较开心。现在的自媒体穿搭博主已经十分饱和了,既需要创出自己一片天地,又不能风格太鲜明才会有粉丝基础。我目前不打算把小红书自媒体当作主业,一来是收入也不太高,二来当主业的话会被被推广淹没,很难再追随自己喜欢的风格。 你对未来的打算?想继续读书还是在时尚行业工作? Name:我目前毕业一年了,在为申请伦敦的研究生做作品集。未来最好可以在国外发展工作,重新开始。专业的话主要申请影像和造型方面,读研嘛,有很大空间可以尝试新鲜的东西。加上海外的创作环境也会允许我做出不一样的作品。 👩🏻🎓嘉宾:Namevarg 👩🏻🎓主持人:山山 🧑🏻🎨设计:Kelly 📏排版:Yimeng 🎬剪辑:Yichen 👂🏻听者笔记:Shu 🎵音乐:Longing For Sunny Days (String Version) by Sight of Wonders
- 「对话Rafaela」在谷歌工作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欢迎收听《放学别走》的第六期!本期属于Future Habitat职场分享系列;该系列我们会更聚焦于毕业之后的职场,带大家熟悉不同职业、公司和职位的背后故事。本期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今年从罗德岛设计学院的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的Rafaela Fajardo。Rafaela是现就职于Google的交互设计师/User Experience Designer。她2021年从RISD毕业,曾就职于New York Times纽约时报。Rafaela今天会和我们分享她在Google的面试经历和当下情况——在Google工作是什么体验?面试的过程是怎样的?如果你对谷歌的生活、面试和体验感兴趣,请点击上方音频收听完整对话~ #面试 Google全过程 我和另外15位毕业生一起收到通知。第一场面试On-Site,要持续八个小时。我当时有一份实习工作,而我不想因此请假。和Recruiter说明后非常友好的把所有面试都调整到了5PM以后。面试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测试四种能力。 随机应变能力;如何应对不确定性?“如果把项目的工作时间减半或者乘以两倍,你会怎么做?”共情能力和个人气场你如何和别人合作?你的气场是否符合团队的气场?听起来很轻松,实际上是最让我紧张的一个。白板挑战你需要一边现场设计一个产品,一边讲述设计思路和决策过程。我当时要设计的是一个送礼物的APP,需要考虑不同的文化节日什么的。我原以为评审官会给一些指引,但面试全程什么话都没有说,只是给了prompt。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现场live的Q&A #为什么选择进入UIUX领域发展? UIUX解决问题的方式既省钱又高效。我一直都对促进社会平等、创作价值的设计很感兴趣。大二之后,我更加确认了我对木工艺、铁工艺没热情;老实说还很费材料和钱。UX就不需要买什么材料。我们甚至可以通过科技和UX来解决许多看起来和“屏幕交互”无关的社会问题! #刚从RISD毕业初入职场,你学到了什么? 第一:求职看运气。你可以是一个拥有完美技能和超优秀能力的人,但可能因为时间窗口不对,或者一些运气因素,而找不到工作… 很无奈也很真实。第二:我以为刚入职的我会在Google设计一些无关紧要的小细节,比如花一年设计个按钮之类,但其实我的影响力比我预想的大很多!项目几乎都是我在做,我团队里的设计师除了我的上司之外只有我。 #Portfolio更重要,还是Networking更重要? 这可能是你意料之内的回答:两个都非常重要!没有portfolio,你没有材料去和别人network,反之,没有观众,你的作品集也没有意义。做一套让你感到满意的作品集,并且持之以恒的去reach out。假如你是一个行业大佬,有个学生向你reach out:状态不好或者很累的时候你可能不会回复。试想如果这个人联系我两次、三次——你肯定会把机会优先给他们的。 #一些Apply Google的小贴士! Recruiters常常会在Google Talks放许多有用的信息和会议,可以复制以下网站到浏览器查看!live panel的时候联系recruiters,你有很大概率可以和他们建立起关系呢。 talksat.withgoogle.com 1:33 自我介绍和职业现状 3:26 面试Google的全过程,和准备面试的心路历程 10:40 怎么进入UIUX领域的? 13:35 刚从RISD毕业初入职场,你学到了什么? 15:13 工作内容(可公开的部分)和团队氛围 18:45 Google文化 ”20% Project“:业余之间做的趣味项目 21:14 未来3-5年的规划 22:16 最喜欢Google的地方 23:23 Portfolio更重要,还是Networking更重要? 24:48 Google的设计理念 26:06 Google喜欢什么样的员工 27:20 UIUX的未来发展、个人愿景和一些入职Google的Tips! 👩🏻🎓嘉宾:Rafaela Fajardo 👩🏻🎓主持人:Bowen 🧑🏻🎨设计:Kelly 📏排版:EK 🎬剪辑:Bowen 🎵音乐:Other Side by HATAMITSUNAMI
- 「对话Renee金雨」雕塑本科读到博士,学艺术的尽头是什么
欢迎收听《放学别走》播客的第五期! 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2018年从罗德岛设计学院的本科雕塑专业毕业的Renee金雨! 提到艺术设计类的专业,很多人可能跟小编一样,觉得读完本科和研究生就可以自己到设计公司上班,或者开设计工作室,当“艺术家”,身边好像很少听说有人读艺术专业到博士。那我们今天就邀请到了准博士Renee学姐做客,来讲一讲她每一个阶段的心路历程,听一听她从本科雕塑系、回国在央美读研究生、一直到现在视觉文化研究博士的故事。 [图片]Renee小红书账号:小金Renee 欢迎关注! 👇🏻👇🏻👇🏻 Renee作品: 《尺度》 《镖准》 “创作是要融入到你的生活里的,如果没有灵感那就正常生活、读书跑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要把艺术融入生活,而不是徘徊在没有灵感无意义的纠结中。” 对于平时不习惯听播客或者时间有限的朋友们,《放学别走》制作组特意准备了听者笔记,各位听众读者可以速览这期的内容。 Q:聊到工作,和你一起在RISD读雕塑系的朋友们都去了哪里? Renee:大家都有非常diverse的出路,除了独立艺术家之外,有的人选择教书,有的人读研读博,我其中的一个朋友在铸铜厂工作了。虽然持续做艺术家的不算多,但真正想做艺术的人已经把它生活化了。 Q:你说到先前有在国内教书,想问你对国内艺术教育的看法? Renee:取决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吧,总的来说,不仅是我在教他们,他们也在教我。比如我在教小朋友的时候发现,他们不太会考虑看客的看法,而是更加为了自己快乐在创作。这个过程是我们在互相bounce idea off of each other的过程中,我也在更加了解自己对艺术的看法。 Q:谈谈你的研究生生活吧,为什么选择RISD毕业后回国到央美读研究生了呢? Renee:有几个原因,其中一个是我个人不是很习惯美国的艺术环境,不想让太多政治话题左右我的创作,在此之上对国内的艺术氛围也感到好奇。 央美和RISD比较大的区别之一在于,RISD比较看重对作品的critique的过程,在央美我们更习惯通过办展览时和同学教授深刻聊天的方式让双方更了解自己的作品。 课堂上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央美三年,我们只有研一这年有课。记得在泥塑课的时候我写了十万多字的笔记 记录泥塑时的感受,因为一旦不记录下来就流失掉了。 Q:很好奇你当时考研的初衷是什么?比如我了解到身边的朋友有的是为了精进学业,有的是为了转专业,或者为了networking 寻找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 Renee:对于我来说应该是单纯想要在艺术圈有一个学历的提高吧,想要去接触在国内最好的艺术教育,对于艺术生来说也很难转向另外一个方向的专业了。跨专业考研在美国更普遍,国内非常少见。 包括人脉方面,我在申请GSD艺术教育项目的时候 发现不少同学都是有创业想法,通过GSD的环境在找创业伙伴,不过这并不是很符合我自己的目标。我认识的创业的同学也很少会专门去读“艺术与商业”之类的专业,而是倾向于自己直接下手去做,因为在国内人脉是可以通过自己去打通的,会更少依赖于环境。 Q:你觉得疫情的这几年对于你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什么影响? Renee:疫情前的话我比较心急,特别想做出好作品。但是疫情之后确实让我的生活节奏放慢了,可以接受漫长地积累出一件作品,没有积累到想法特别丰富的阶段就不会急于求成。我现在觉得,如果有好的想法那就放手去做,没有的话就读书、跑步,做喜欢的事情,因为艺术是要融入到你的生活里的。 Yimeng:对于这个话题,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比起纯艺类的可能会更加急于求成,因为我们更像是服务于别人,更少是为了自己在创作? Renee:嗯,我觉得RISD的学生对艺术的追求都特别纯粹,就像有RISD bubble这样的说法,脱离这个环境发现和“外面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比起为了商业啊、甲方啊、外界的目的在卷,RISD的大家更像是为了追求某种极致在努力。我现在回头看觉得RISD就像筛子一样,这所学校帮你筛选出了无数志同道合的人。 01:03-03:48 为什么选择雕塑专业 03:49-05:03 Renee在雕塑创作有什么钟爱的材料? 05:04-05:44 讨论下大家都担心的纯艺专业就业问题 05:45-08:08 美国艺术教育的问题(这是可以说的吗) 08:09-11:30 Risd的同学们毕业后在做什么 11:31-14:32 Renee对国内美术教育大环境的看法 14:33-17:46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教学方法分享 17:47-22:02 研究生回国读央美跟risd有什么不同 22:03-25:07 大部分人上研究生有什么目的 25:08-27:14 读博士又是抱着什么心态呢? 27:15-29:22 视觉文化研究的博士读什么 29:33-32:53 有走相似道路的朋友吗 32:54-35:22 疫情对纯艺发展有什么影响 35:23-39:55 risd bubble 39:56-结尾 European honor program 体验 👩🏻🎓嘉宾:Renee 金雨 👩🏻🎓主持人:EK, Yimeng 🧑🏻🎨设计:Kelly 📏排版:Yimeng 🎬剪辑:Yimeng 👂🏻听者笔记:Shu 🎵音乐:Longing For Sunny Days (String Version) by Sight of Won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