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高温和台风交替的盛夏,各种进口大展成为美术馆暑期档的焦点,与此同时,以收藏为基础的新一代基金会也逐渐蔚为气候。然而,我们在中国大陆仍无法看到任何以当代艺术为主体的、有一定研究线索的永久馆藏,作为研究者,也很难在公立美术馆的官网和其它公开渠道上,了解到馆藏作品的信息。这种公共性收藏的缺失,不仅不能为观众带来有关当代艺术的在地认知,也难以让各式各样的私人收藏与本土历史和语境形成共鸣和对话。在这一期的“生滚粥”里,我们特别邀请了现为英国泰特美术馆大中华区副策展人的李佳桓(Alvin),来和我们聊一聊有关“收藏”这个略微严肃的话题。
Alvin在播客里指出泰特美术馆的收藏首先要面对的,是“在一个老牌殖民国家首都的全球西方美术馆里,如何建构一个非线性、跨历史和跨国的收藏?”的问题。他也跟我们分享了泰特的策展团队、购藏委员会等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如何通过协商作出购藏决定,以及在各类项目和展览中,不同时期、主题的作品和不同身份的艺术家们的作品间,可能形成的对话。那么我们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们的当代艺术,在历史、当下和未来的语境里,又可以跟谁对话?
本期播客剪辑、图文编辑:谭悦
片尾音乐:Srangefruite by Erwan Sene
03:07 - Alvin介绍2021年离开上海之后的工作,并坦诚自己在所谓艺术圈外的工作是让他保持工作动力的一个秘诀
04:43 - 中国当代艺术系统性收藏的缺失,从一开始至今,都与市场关系更为密切;泰特也经历了一个从私人收藏到公共收藏转变的百年历程
08:16 - 概括泰特馆藏演变的几个关键节点,包括欧洲现代艺术藏品的进入、国际化的转向以及非白人艺术家、华裔艺术家的出现等;其中50年代和National Gallery的分家,是为了把不列颠艺术和更加国际化的现代艺术从空间上分开,然后才有了2000年的泰特现代
11:16 - 泰特也开发出各种各样的资金来源来支持美术馆的收藏,Alvin工作比较紧密的亚太地区收藏委员会(Asia pacific acquisition committee)
12:16 - 泰特收藏的决策过程以及跨国主义(Transnationalism)的考量;一件作品的购藏需要1-3年的决策讨论过程,馆藏按照1994年颁布的“博物馆法”的规定,也具有永久性
15:16 - 在西方语境中,公共收藏是如何出现的?美术馆为什么需要有馆藏?
17:22 - 收藏机构(Collecting Institution)中的馆藏陈设(collection display)和临时展览(Temporary Exhibition)的区别; 为了找到不一样的讲故事的方法,泰特采取了非线性的馆藏叙事,从而区别于一般的收藏机构通常采用的艺术史脉络,这种脉络往往在巩固一个欧洲中心的前卫运动向外弥散影响的过程
21:00 - MoMA(纽约现代美术馆)既线性又按照主题来规划的藏品,泰特更关注于梳理全球当代艺术跨地域的感应方式;Alvin举了曾广智的例子
26:55 - 当代艺术收藏的意义,在提供从当下的角度去重新理解历史的可能,也就是不一样的讲故事的方式
29:07 - 美术馆收藏所面对的困境和危机
33:55 - 格罗伊斯(Boris Groys)在《收藏的逻辑》中对收藏的差异性及演变历程的辩证分析,从艺术史中的周期性运动,到媒介和技术演变,到把差异建立在身份细分上——这也是近年来英美美术馆展览和收藏策略的主要趋势
37:53 - 很多与身份有关的展览,当然都是有其必要性和正义性诉求的,也确实也有可能被固化为一种稳定的、本质主义的、原真性的。作为艺术家、策展人和从业者,我们该如何讲述自己的差异性。
48:17 - 收藏链条中的其它费用,比如说绘画作品的修复费用,媒体艺术的展出费用等等,也会影响到收藏的决策。然而,媒介更新和迭代的速度,真的能被预测吗?
55:58 - 以后展览的竞争对手,应该就是Apple Vision Pro或者AI,如果要在消费体验和沉浸感受上竞争,当代艺术大概率是竞争不过技术娱乐产品的
泰特美术馆(Tate Britain)的设计图纸
今天的泰特美术馆
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
泰特圣艾夫斯美术馆(Tate St Ives)
泰特现代美术馆的涡轮大厅(Turbine Hall)
林真今(Kim Lim, 1939-1997, 华裔新加坡裔英国艺术家),斯芬克斯(1959),泰特现代美术馆馆藏。
林寿宇(Richard Lin Show Yu, 1933-2011),舒缓(1964),泰特现代美术馆馆藏。
赵无极(Zao Wou-ki, 1920-2013),风暴之前(1955),泰特现代美术馆馆藏
北京东村艺术家作品在泰特现代博物馆的展陈方式
艺术家黄汉明(Wing Wong)和曾广智(Tseng Kwong Chi)在泰特现代博物馆的展陈方式
曾广智(Tseng Kwong Chi), 纽约帝国大厦(1979),2018
在《收藏的逻辑》这本文集中,鲍里斯·格罗伊斯(Boris Groys)提出了一个具有独创性和挑衅性的命题:如果一件艺术品符合博物馆藏品的逻辑,那么它就被认为具有历史意义。在这些批判文章中,这位杰出的艺术和媒体哲学家和理论家分析了收藏的逻辑与各种现代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通过数字媒体的发展趋势,他思考了艺术生产和传播的爆炸式增长,也会影响艺术品在未来的收集和保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