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中国诗歌会/臧克家/20早期无产阶级新诗

30中国诗歌会/臧克家/20早期无产阶级新诗

9分钟 ·
播放数5
·
评论数0

⭐早期无产阶级新诗

🌸理论提出—1923年早期共产党员邓中夏:新诗必须自觉充当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民主革命的工具,“从事于革命的实际活动”。

🌸践行者—蒋光慈

🌱歌颂集体主义,表现外部世界。《自题小像》“从那群众的波涛里,才能涌现出一个真我。”诗歌的主人是群众,影响左翼诗歌。

🌱诗歌向读者提供理想。蒋光慈《莫斯科吟》站在无产阶级立场,歌颂10月革命。抒情直露,想象趋于平实,议论成分多。

⭐中国诗歌会诗人群

承接上一时期🍬蒋光慈等早期无产阶级诗歌传统,又是本时期所产生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一部分。

🍎1.中国诗歌会

🌸(1)中国诗歌会的成立

中国诗歌会于🍬1932年9月在上海成立,其代表刊物有《新诗歌》旬刊等,发起人有🍬穆木天、蒲风、杨骚、任钧(卢森堡)等人。他们提出要🍬"捉住现实",要求诗人站在🍬"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立场上去把握与反映现实,要求🍬"诗与诗人的大众化"。提出🍬“国防诗歌”口号,创作大量鼓动抗日爱国热情的诗歌,具有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色彩。提出诗歌🍬“歌谣化”,使诗歌成为🍬“群体的听觉艺术”,从形式的改造上可看出他们更加关注🍬民间疾苦,但是变革比较🍬激进,提倡新诗朗诵运动,加入方言土语,丧失诗歌的艺术本质。

🌚蒲风《我迎着狂风和暴雨》《钢铁的海岸线》《茫茫夜》《六月流火》;杨骚的《乡曲》。田间的《中国农村的故事》:王亚平的《十二月的风》;穆木天的《在喀林巴岭上》《守堤者》等。

🌸(2)中国诗歌会的创作特点

🍑①内容—及时、迅速地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强调诗歌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鼓动作用。

👍蒲风《茫茫夜》揭露农村苦难根源,塑造战士形象。题材具有时代性,渲染革命情绪,大规模群众斗争场面,带有鼓动性。🌚不足→时代战歌,单一化,艺术粗糙,形式狭隘。

🍑②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大大加强了诗的理性化色彩与主观性;同时强调"自我"在"集体"、"小我"在"大我"中的融合。

👍殷夫诗风转向,从歌咏爱情与自然→投入无产阶级集体中,从内心孤寂到高扬喜悦。😢《我们》“我们转动着地球,我们抚育着人类的命运”,展现知识分子心路历程:摆脱知识分子个体孤独,在革命集体中找到归宿,感到快乐。🌚不足→诗人主体性的消失

🍑③在艺术表现上,大都采取🍬直接描摹现实的方式,田间《中国农村的故事》;在诗歌形式上,提出了🍬"歌谣化"的主张,出版“歌谣专号”“创作专号”,还做了创造诗歌形式的各种试验,运用了如🍬大众合唱诗、诗剧等多种形式,试图使诗成为🍬"群体听觉艺术"。

🍎2.臧克家「没加入中国诗歌会」

🌸现实主义精神,提出"坚忍主义",写底层人民生活不幸。

即严肃地正对现实生活中的险恶苦难,沉着而有锋棱地去迎接磨难。这显示了臧克家在精神上与🍬中国农民的深刻联系,并由此称其为"泥土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烙印》🍬《洋车夫》“雨从他鼻尖上大起来了”。

🌸写底层人民的内在力量,在沉默中爆发希望。

将希望寄托在🍬《炭鬼》“别看他们现在比猪还蠢,有一天心上蹦出个突然的勇敢,捣碎这黑暗的囚笼。”

🌸"苦吟"派,从浅易中透露深刻,以暗示代替说明。

🍬《难民》“铁门的响声截断了最后一人的脚步,黄昏爬过了古镇的围墙。”将感情、倾向性凝聚隐藏在诗的形象里,讲究诗的形式的凝练、整齐,以及诗的节奏、韵律,从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中国传统诗歌(特别是"苦吟"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