骚体赋和赋体赋/汉赋与政治/对诗文的影响

骚体赋和赋体赋/汉赋与政治/对诗文的影响

21分钟 ·
播放数12
·
评论数0

⭐骚体赋和赋体赋的区分 /词赋和楚辞的关系

🍑1、骚体赋:

①来源:🍬屈原《楚辞》和楚地民歌,依"兮"而咏,句式参差错落;

②主情,🍬情感浓郁深沉;

③长度中等。

🍑2、赋体赋(散体赋、新体赋)

①来源:🍬《诗经》(特别是《雅》和《颂》,四言句式)、诸子散文(例如荀子《赋篇》和战国策中《庄辛说楚襄王》的铺叙和主客问答);

②最开始的时候,赋体赋是🍬"失情华丽"的,是🍬"极声貌以穷文"(《文心雕龙》),善于状物的;

③分为🍬"主客问答体"、劝百讽一的大赋和小赋,后来,小赋渐渐向"主情"靠拢。

⭐汉赋发展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汉赋的发展,一直有🧨骚体和赋体两支,并行不悖。纵观汉赋发展史

🏆骚体赋分出了🧨"纪行赋"和🧨"述志赋"两支,西汉的骚体赋和东汉骚体赋虽然都感情浓郁,但西汉赋家更多的是把🧨"感士不遇"作为主题,而东汉的骚体赋家明显有了更多的🧨出世倾向;

🏆赋体小赋则经历了从🧨失情华丽到🧨抒情言志的转变,至东汉末期,抒情小赋也出现了同样的厌倦现实、向往归隐的思想,而🧨张衡的《归田赋》,则标志着赋体赋已从客观描摹审美对象(如自然)的外在形态转向了描写主观体验、主观情感融摄下的外物和外境,换言之,"状物"的追求已被"营造意境"的目标所取代(比较枚乘的《柳赋》和张衡《归田赋》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这种转变);

🏆赋体大赋大兴于西汉,经历了🧨讽谏意味逐渐转弱乃至几乎消失的过程,换言之,也就是审美功能渐渐取得压倒性优势,社会功能减弱的过程,然而,时至🧨东汉,大赋已经是强弩之末,新兴的🧨"京都赋"再次加强了汉赋的讽喻功能,这也表征着🧨东汉大赋审美功能的下降,而在东汉赋体赋的舞台上,🧨抒情小赋渐渐成为真正的主流。

🤔两汉辞赋的转变,与两汉🧨政治的转变关系密切,东汉时期,🧨战乱不断,社会动荡,文人地位降低,社会黑暗,党锢高压,这才使得🧨赞美为主,讽谏为辅的赋体大赋失去地位,而也使🧨"归隐"成为乱世文人必然触及的话题。

⭐汉赋发展史简介

🌸1、西汉辞赋发展概况

🏆①骚体:朴素抒情骚体赋

🏆②赋体大赋:枚乘奠基一同马相如使之繁盛一扬雄开启"京都赋"先声《蜀都赋》),扩展

题材,更加削弱讽刺意味。劝百之风一

🏆③赋体小赋:失情咏物赋一赋体小赋"抒情化""寄托化"(王褒)

🌸2、东汉辞赋发展概况

🏆①骚体:"纪行赋"和"述志赋"的分立(都有愤郁言志倾向和道家出世倾向)。

🏆②赋体大赋:京都赋繁荣,赋的讽喻意味加强(上下篇的体式中,下篇诠释讽喻。代表者班固、张衡)。

🏆③赋体小赋:抒情小赋繁盛(张衡《归田赋》),咏物小赋完全变为托物言志(祢衡《鹦鹉赋》)

⭐汉赋的后世影响

🌸1、赋体汉赋—的🧨状物形象、铺排描摹与藻饰辞采,对后世以审美为趋向的🧨骈文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奠基作用;🧨赋体抒情小赋的🧨托物言志写法,东汉末年小赋的🧨归隐倾向,对🤔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刘禹锡的《陋室铭》、周敦颐的《爱莲说》等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均有不同程度启发。

🌸2、骚体赋的🧨抒情方法,对后世诗人的创作也有启发,例如,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是🧨宫怨之祖,而汉武帝的《李夫人赋》通过写李夫人在孤坟的荒凉来反写自己思念对方,都影响到了🧨后世抒情诗的创作,而词的整个发展史中,闺怨题材更是占据了重要地位。🤔苏轼和纳兰性德的悼亡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