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的河南暴雨彻底改变了中国北方对水的认识,也改变了中国对全球气候问题的认识。八月底,本期节目录制期间,华北正在经历极端暴雨和洪灾,节目播出在即,福建多地又再遇特大暴雨。如果极端天气是人类向命运投掷的骰子,那么当我们越来越频繁地掷到“6”,我们也许不得不面对一个真相,即那些我们所以为的天灾,其实都是人祸。
近年,疫情(全球传染病)的爆发,高温热浪的反复,山火的频发,21年的河南暴雨,还有眼下的华北暴雨、洪灾,一切都在指向一个幕后推手:气候变化。本期涟漪效应,我们想从华北暴雨聊起,分享一线记者这一次在灾难现场的见闻,也想和相关领域的专家聊聊与之息息相关的气候变化,谈谈气候变化到底是如何浸润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的,以及,未来它又会如何影响和改变我们的日常、我们的社会,甚至我们的文明。
【嘉宾介绍】
刘岱宗
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ITDP)东亚区主管,曾任职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城市项目主任,关注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和韧性城市等议题。
刘栋
澎湃新闻国际部任首席记者,是聚焦气候变化的电子月刊《临界点》的主理人。长期关注气候变化和全球传染病议题。
陈灿杰
澎湃新闻特别报道部(澎湃人物)记者,前往华北暴雨一线,针对蓄滞洪区、灾后重建、劳动权益等议题进行系列报道。
【本期主播】
柳逸
澎湃新闻·镜相栏目编辑
【收听指南】
05:04 洪水中被动的人:灾难很安静,人能做的只有等待
21:12 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就像掷骰子?
31:06 欧洲人的对策:巴黎冷岛规划,荷兰的房子会升降漂浮
36:33 富人制造,穷人买单?到底什么是气候正义?
42:42 如何让气候问题不再是一个贫富阶级问题?
45:50 困在灾后现场的底层劳工:“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
51:48 应对气候变化,不能把全部责任都推给政府
53:01 冰川消融之痛:她们感到正在和海洋失去联系
55:19 新型流亡模式:失去历史,失去土地,成为气候的难民
57:40 社区营救与民间自救:疫情后,我们的自救模式进步了吗?
01:01:27 理想之城:什么是韧性城市?
01:05:10 我们的家园还能被重建吗?
【本期配乐】
riders on the storm——the doors大门乐队
1.我是一名居住及工作都在雄安新区的住民,此次华北区域强降雨针对雄安新区出现了几种不同的舆论声音:(1)据某位领导现场视察发言,全力保证北京及雄安新区安全,所以泄洪区涿州很多居民认为,他们是“被”泄洪,其实此种言论是有误导的。华北区域的唐河、南拒马河等河道的流向的确是通向涿州。
(2)作为城投公司的工作人员,我们有太多同事不分昼夜的铺在了防洪堤、地下管廊、工地基坑里;工作人员的辛苦不容忽视。
(3)作为雄安新区的原住民,我站在建设分界线,看到老旧县城积水漫过了商铺门口,淹过了车辆,而新建片区的城市道路基本无大面积积水,清清爽爽,突然觉得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及海绵城市理念与现实结合的重要性。
2.一些悲观的想法:针对底层普通人民来说,我们吃一辈子“一碗牛肉面”的危害,貌似或许都达不到富人阶层一次奢侈消费的危害(当然不是说我们就不再做低碳行为,不再保护环境);尤其是之前刷到新闻,某公众人物家中的水龙头是长年不关的。“二八理论“是真的很现实,这世上20%的人享受了80%的财富与权利,也拥有了80%的资源。所以我们”随手关灯“”随手关水龙头“,到底能产生多大的效益?
3.结合极端天气越来越多,希望各地市政府及各级决策者可以把新型理念真切地与现实建设结合,在雨污分流,管道改造等工程推进过程中 引入”海绵城市“等理念,在最大程度上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
4.关于”韧性城市“,针对最广大农村人民来说,耕地、房屋已经是最重要的固定资产,很多受灾严重的区域的房屋,其实是完全不能住人的,几乎等同于推倒重建,而我们的”评估补偿“只是杯水车薪,让一个家庭掏出所有积蓄去重建房屋、厂区、商铺后,再达到繁荣的景象,需要很长的时间。而这一切还是在我们解决灾害次生影响良好的基础上。
5.关于民间救助群体和自救,涿州此次泄洪,其实有很多白洋淀的百姓自带船只过去,更别提很多周边区域的热心人士赶来,但是”强降水“貌似是救助最容易的灾害,如果真的是地震等灾害,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士还是慎重,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再去救别人。人民群众需要互相帮助,互相救助。这需要我们平时多关注救助的基本常识,增加自救意识。
真心希望,我们不要成为背井离乡需要被迫迁移的人员,希望气候能够变好,世界能够变好。[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