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诗文革新运动/背景/过程/原因/性质/VS唐 继承和结局/欧苏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背景/过程/原因/性质/VS唐 继承和结局/欧苏

19分钟 ·
播放数152
·
评论数0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背景和过程

🌸1、五代文风和宋初西昆体诗歌🍬华而不实,骈体在唐代后期🍬死灰复燃一直到宋初都居于统治地位。

🌸2、柳开、穆修、石介反对骈文与西昆体诗歌,主张文道合一,号召🍬"尊韩";尤其是石介,当时任国子监直讲,对杨亿曾猛烈抨击,有一批太学生遵从他的观点,变华美文风为🍬险怪艰涩的"太学体"(学习韩愈的险怪);除此之外,这几个人的散文理论都🍬"重道轻文",甚至完全🍬把文学看作道统的附庸,否认文学的自身价值。

🌸3、王禹偶提出🍬"传道以明心"(《答张扶书》》),成就高于柳开等人。

🌸4、欧阳修起,继承唐代古文运动传统,同时反对🍬五代文风和🤣"太学体"文风,主张继承韩愈🍬"文从字顺"的一面,并且非常注重散文的文学性,成为宋代🍬第一位散文大家。而🍬欧阳修在当时的文人群中,具备很高的🍬政治地位和人格魅力,遂有🍬很强的号召力,于是在他周围聚集起来了🧨集团型力量,非常便于推行主张,🍬王安石、曾巩、三苏都由欧阳修拔擢,而其中的苏轼后来成为了宋代散文作家中最有成就者。

⭐产生巨大影响的原因

🌸1、社会政治原因:

北宋以来,约制个性的🍬儒家伦理强化,以道代文倾向盛张。理学兴起

当时,宋代虽立国未久,但各种危机都已显露,诸如对🍬西夏、契丹作战不利,🍬冗兵、冗官难以缩减,民间一再发生反抗活动,都激起了🍬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焦虑;而这些士大夫,又不同于从前,他们活跃于🍬文官制度成熟、以文立国的宋代。🍬地位空前提高,政治热情相应倍增,崇尚华丽的骈文在他们眼中看来就亟需革除弊病,以期能适合🍬言事说理、载道辅政。

而这股潮流更是体现在最高统治者的政令中﹣﹣🤣宋仁宗在天圣至庆历年间曾🍬三次下诏诚斥浮靡文风。以上,即是宋代散文必然复兴的社会政治原因。

🌸2.华夏文化背景原因—《诗经》经典化确立“风雅兴寄,兴观群怨”传统,加之文人参政,六朝处除外,华夏文学形成—关注现实,干预现实的道路,文以载道,朴素文体。

🌸3.文学自身发展原因—骈文为了美感,形式固化,给自身带上“自由的枷锁”,内容浅薄同质化,数量增加,新意降低。

🌸4.作家个体原因—领军人物欧阳修,综合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引骈入散”更进一步,所提携苏轼才能高。

⭐性质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是☁士大夫集团所倡导的思想文化变革的一部分,是🧨自上而下的具有政治意义的行动,其中的散文革新部分,旨在☁革除五代骈文积弊,使☁文与道再度结合,这是对唐代古文运动思想,特别是☁韩愈"文以载道"思想的☁继承与发扬。

这种文、道结合的理论,这种☁官方以权威身份对文学发展所做的干涉,对文学的☁自由发展有束缚作用,是🤔文学观念的倒退,然而,另一方面,同唐代古文运动一样,无论是☁欧阳修还是其后的散文作家,都同时注重☁散文的审美价值,这种☁调和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散文理论也👍有效抵制了更为激进的道学家主张;

此外,在实际创作上,较之唐代古文家,☁宋代古文家对骈文的态度更趋☁包容,在☁"骈散融合"上做得更好,这就从事实上☁结束了持续数百年的骈、散两种文体的对立,☁真正模糊掉了两种文体的界限,☁提供了新的审美范式,加之宋代优秀散文作家数量众多,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在时代的限定条件下,☁孕育了中国文学的一些新特色,丰富了中国文学的总体面貌。

⭐与唐代古文运动的关系

🌸1、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对唐代古文运动的继承:韩愈→欧阳修(文从字顺)/柳宗元→苏轼(游记)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的☁散文革新部分,是对唐代古文运动思想实质、艺术理论☁扬弃的成果。可以说,若无唐代古文运动,宋代散文不会有这样的面貌;☁欧阳修对"文"、"道"关系的认识,对散文审美特征的重视,都脱不出☁韩愈所拟定的框架,所不同者,仅在于欧阳修倡导学习韩愈☁"文从字顺"的一面,而🤔不认可他☁"文风险怪"的一面;至于苏轼,则综合了自☁先秦至唐代所有文章家的创作成果而自有树立,然而,他对🧨流畅平易文风的追求,对🧨游记写作的偏爱,都可看出他向☁柳宗元散文汲取营养的倾向,而他的散文理论中所说的☁"有所不能已而作者",又能明显看出是☁韩愈"不平则鸣"说的痕迹。

🌸2、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与唐代古文运动的不同结局:

唐代古文运动事实上是借助🤔北宋诗文革新运动而影响后世的,在宋代文人重提☁韩、柳理论与创作成果之前,唐代古文运动☁并未能在事实上使骈文退居幕后,让散文真正确立统治地位,然而,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以后,在中国文坛上,👏散文就成了当之无愧的主流文章体裁。

其次,唐代古文运动虽然提倡☁"引骈入散",但☁并未改变事实上的骈、散对立格局,这也是后来☁骈文再次崛起的部分原因,而宋代的散文家则使骈文和散文的界限☁真正模糊起来,☁其散文更趋骈文化,☁而骈文和赋的创作也更趋散文化,创造了新的审美范式。

⭐宋文与唐文的不同点

🌸1、题材上:题跋、随笔繁荣发展,笔记和诗话也崭露头角,有着👏文体解放的气息。

🌸2、语言上:更加浅易流畅,☁缩小了文言文和口语的距离。

🌸3、结构上:骈、散对立结束,真正☁融合骈文和散文。

🌸4、情感与理性的平衡上:唐文☁情感更充沛丰盈,宋文则情感力度减弱,较少激烈跳荡的表现,更加☁重理智,重议论

⭐欧阳修(实用+审美)

🌸一、文学的实用价值:强调文道关系,然而,却认为☁"道"不远人事。(🍬继承韩愈"文以载道"说)

🌵"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

🌵"六经之所载,皆人事之切于世者。"

🌵《答李诩第二书》业强调道多于文"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答祖择之书》)

🌵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认为古圣贤之道即存在于"君臣上下礼乐刑法之事"和"教人树桑麻畜鸡豚"之中,"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与张秀才第二书》)

🌸二、文学的审美价值:

🌵1、在总体上,强调审美价值和🍬创作个性的重要性,对文学的相对独立性地位予以承认:

🌵2、在结构上,主张调和骈散关系,取消骈散对立:

"偶俪之文,苟合于理,未必为非。"(《论尹师鲁墓志》)

称赞杨亿"雄文博学,笔力有余。"(《六一诗话》)

🌵3、在语言上,强调🍬文从字顺,反对险怪文风:"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曾巩《与王介甫第一书》所引用)

⭐苏轼(创作动机,不平则鸣。文风自然晓畅,强调创作个性)

🌸一、文学的审美价值:

🌵1、在总体上,强调审美价值和创作个性的重要性:

"物固有是理,患不知之,知之患不能达之于口与手。"(《答虔体俞括》)

🌵2、在文章结构和语言上,主张自然晓畅,反对险怪文风: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答谢民师书》)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自评文》)

🌸二、对文学创作的动机、与情感的关系的论述:(同🤔韩愈"不平则鸣"说有继承关系)

"有所不能已而作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江行唱和集序》)创作内心动力

"有所不尽,如茹物不下,必吐出乃已。"(《密州通判厅题名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