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浮士德形象/浮士德精神/思想内涵
(总说)浮士德是西方文学的🍬第4座里程碑,它代表了从17世纪初到19世纪初这200年间,特别是👏新古典主义文学、启蒙文学、浪漫主义文学是三种文学思潮凝聚而成的结晶。
🍑一、近代人的圣经/浮士德精神/个人对生命价值的追寻/“凡自强不息者,终将得到拯救。”
🌸(精神)宗白华先生对《浮士德》的一段评价: 近代人失去希腊文化中人与宇宙的协和,又失去了基督教对上帝虔诚的信仰,人类精神上获得了解放,得到了自由,但也就同时失所依傍,彷徨,摸索,苦闷,追求,欲在生活本身的努力中寻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由此产生了🌱“浮士德精神”,👍指浮士德在追求真理过程中表现出的永不满足现状,不断追求知识与真理,始终向善,重视实践与现实人生的精神。
🌸(特点)这种对于生命的不满足,追求欲望与理性和谐发展的精神是🌨永无止境的。浮士德精神的👍出发点就在于寻找生命的最高限值和全部奥秘。即使明知🌨“有限永远不能成为无限的伙伴,也依然要走向生命毁灭的终点。”
🌸(价值)浮士德精神标志着👍主体之人形象的高峰,将🌨自强与乐观完美结合,乐于尝试未知领域,他的一生是🌨探索人类自身可能性的一生,👏一夕尚存,探索不止。《浮士德》全篇的核心——同魔鬼的赌约——也恰恰是关于👍“可能性”与“穷尽性”之间的争执,最终浮士德以“对不满足本身的满足”先输后赢,死而复生,论证了👍上帝对于人类的信心。
🍑二、歌德的化身/哥德的伟大与怯懦
浮士德很大程度上是🌨歌德的化身,其性格,追求与经历都和歌德本人十分相似。《自述》 :👍“永远努力的、内向和外向的、不断活动着的诗性修养与冲动形成他生存的中心和基础。”
现实生活中他又表现得很怯懦,对王公贵族卑躬屈膝,反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谈过7次恋爱,往往有始无终。伟大与渺小,叛逆嘲笑与谨小慎微的矛盾体。透过🌨诗人的内心世界,窥见整个🌨德国缤纷错杂的内心宇宙。
🍑三、近代欧洲资产阶级的精神发展史/浮士德难题
浮士德一生经历了🩹️两场赌赛和🩹️5个阶段:①书斋生活,②爱情生活,③政治生活,④追求古典美和⑤建功立业,这5个阶段都有现实依据,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斗的精神历程。所以浮士德是👍人类精神与命运的🌨象征性的艺术形象。
🌸1走出阴暗书斋,沐浴月光之下→象征文明,对生命的压抑,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
🌸2与玛格丽特的爱情悲剧,是对自身追求个人幸福与享乐主义的反思,提倡对🌨道德本体的追求。
🌸3从政的失败,表明启蒙主义者🌨寄希望于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虚幻性。
🌸4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宣告以古典美对人类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理想的破灭。
🌸5最终浮士德领导人类🌨填海造陆,创建人间乐园,找到人生真理,体现十八世纪启蒙主义者建造👍“理性王国”的影子。
⭐四、艺术成就
🍑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现实主义:以浮士德的五个阶段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斗的精神历程。🌨浪漫主义:情节具有神话色彩,饮魔汁返老还童,天使与恶魔现身人间,与魔鬼一起进入古希腊艺术王国。
🍑二、运用🌨矛盾对比的方法塑造人物,贯穿🌨辩证法精神。
全剧充满光明与黑暗,崇高与卑劣的对比。当玛格丽特被天使带走后,🌨浮士德的善与🌨梅菲斯特的恶,消极与积极的人生态度,天使和魔鬼的一正一反。浮士德形象的🌨二重性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逐渐深化。
🍑三、作品中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和🌨辛辣的讽刺。浮👍士德登场时的独白,强烈抒发了他矛盾不安的心情,呈现了🌨浮士德的精神危机。👍皇城中朝臣的诉苦,尖锐地🌨讽刺了封建王朝的朝政。这些抒情和讽刺使人物形象鲜明深化主题。
🍑四、具有🌨丰富多变的诗歌艺术表现手段。灵活运用🌨自由韵体,民歌体,古希腊悲剧的诗体,🌨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戏剧结构别具一格,围绕🌨两个赌约和5个阶段展开叙述,始终以人物思想发展作为结构中心。
🍑五、大量运用🌨典故和象征手法,表达丰富哲理。浮士德的一生👍象征人类对自身命运探索的一生。阴暗的书👍斋象征对生命的压抑,文明的悲剧。对👍羊皮古书的否定,象征浮士德对人本身的肯定。
⭐五、浮士德难题
🌸(原文)浮士德说:“在我的心中啊,盘踞着两种精神,这一个想和那一个离分!一个沉溺在强烈的爱欲当中,以固执的官能紧贴凡尘;一个则强要脱离尘世,飞向崇高的先人的灵境。”
🌸(内涵)“浮士德难题”是🌨灵与肉的冲突,个人欲望与社会道德的冲突,理性与非理性的矛盾,善与恶的斗争。🤔怎样谋取个人幸福而不出卖个人的灵魂,从哲学上讲就是👍康德所探讨的🎖自然欲求与道德律令之间的矛盾。
🌸(自然欲求与道德律令)🌨康德认为道德与情欲的冲突是绝对的,歌德的浮士德面临的正是这种🌱两难心态,即“紧贴凡尘的爱欲”与“先人的灵境”之矛盾,他的追求就是实现两者结合的👍“新鲜而绚烂的生命”。
🌸(悲剧性与深刻性)而浮士德的结局也显示出了🌨歌德的深刻性。浮士德尚未实现理想就已🌨双目失明,说出那句👍真美呀,请你停一停!倒在地上,险被魔鬼劫走。这个结局不像🎖愚公移山那样乐观,他的悲剧性也反映了不断进取的🌨奋斗者们共同的历史命运。
《周易》中的“君子自强不息”是🌨顺应天法,浮士德在🌨反抗天法,他的追求升华是对🌨个人生命价值的追寻,是对人与社会,人与人自由和谐发展的追求,而不是中国的君子人格典范。浮士德是👍为人类价值与命运探索和发展的👏殉道者。
(二)“生成之无罪”——传统善恶观的颠覆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是一个充满自然原欲的人,而且,正是来自这无穷生命欲望的内在张力——常常表现为“恶”的驱动,使他不断地去追求生命的意义,成为一个🤔“满足于永不满足”的人,从而显示出他的不断扩张的“自我”。然而浮士德的矛盾在于:无穷的生命欲求必须受制于外在的社会道德律令,这种道德律令要求他在善与恶的天秤上保持平衡,这🤔最终导致“自我”的分裂——👏灵魂向天堂飞升与向地狱沉落的反向运动。浮士德就永远处于无穷的自然欲求与不可违抗的道德律令之间二律背反的困惑之中。①
拜伦笔下的“拜伦式英雄”的自然原欲在🤔“超人式”的强力意志牵引下,一个劲地往社会道德律令的相反方向飞奔,致使善恶的天秤倾斜,他们也就被公众道德指责为无道德的“恶魔”,一个个如《海盗》中的康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