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2002年)比较哈姆莱特和堂吉诃德的思想性格。
🐦思考活与不活,害怕末日审判,复仇犹豫延宕 VS唐吉诃德
🌳屠格涅夫说,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这两个典型代表着🌱人类天性赖以旋转的两极。所有的人都或多或少地属于这两个典型中的一个。🌱堂吉诃德是一个战斗的理想主义者,而🌱哈姆雷特是一个灰色的悲观主义者;堂吉诃德迫不及待地去🌱行动,而哈姆雷特却总是在🌱思考;堂吉诃德代表🌱过去,哈姆雷特代表🌱未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哈姆雷特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答案】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都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塑造的两位性格丰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之间既存在共性,也有着巨大的差异。《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两部作品出版的时间🤔仅相隔一年,作为同一时代的文化产儿,都被作家寄托了美好的人文主义理想,闪烁着人文主义的思想光辉:
🍑(1)他们都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代表。哈姆莱特接受了🍬人文主义教育,将替父复仇的义务上升为🍬"重整乾坤"的社会责任。堂吉诃德虽然是一位不切实际的幻想者,但其🍬扶弱济困的理想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特征。当他不谈骑士道时,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不乏真知灼见。在追寻理想的过程中,堂吉诃德不畏艰难,勇敢执著,表现出崇高的精神。
🌸(2)两人都体现出🍬超越时代、不被理解的💔悲剧性内涵。哈姆莱特面对强大的敌人,🍬孤军奋战,不得不以🍬疯癫伪装自己,最后在铲除奸人的同时也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堂吉诃德以🍬中世纪骑士精神武装自己,胸怀扶弱济困的理想行侠天下,却成为🍬众人的笑柄和讽刺的对象。相对外部世界,他们具有的理想和精神品质都使其显得格格不人,成为孤独的英雄,由此折射了人性的高贵以及不被世人理解的痛苦。
除了以上相同之处,这两个经典的人物形象还在性格上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1)两人性格的基本特征不同。
一人在思考,一人已经在路上😅
哈姆莱特🍬忧郁犹疑,在复仇中表现出🍬延宕的特征;而堂吉诃德🍬积极、乐观,总是勇往直前、不畏艰难。《哈姆莱特》过多地表现了哈姆莱特重新思考人文主义理想、确认奸人、寻找合适的复仇时机的过程,将戏剧开篇由老哈姆莱特交给他的复仇任务,延迟到戏剧结束时才完成。🍬哈姆莱特的犹疑、彷徨和痛苦,是戏剧表现的主要内容,也是戏剧冲突在内心世界展开的具体过程。而《堂吉诃德》🍬一开篇堂吉诃德就树立了🍬扶弱济困的理想,整部小说描写的就是他的🍬三次游侠经历,以及面临各种艰难如何表现得执著勇敢,呈现了他乐观、坚定的性格特征。
🌸(2)两人代表了🍬人文主义精神的不同发展方向。
😅对人文主义的反思vs对人文主义的盲目坚持乐观坚定
哈姆莱特忧郁的背后,是他对人文主义思想的🍬重新思考,以及他对人性和社会阴暗面的体认,他激烈的内心冲突反映了他对分析和批判的执著,体现出一种冷静的理性思考能力。🍬堂吉诃德勇往直前地行侠仗义,为此无暇顾及自我的安危,源于其乐观精神和对理想的坚定信念,体现出来的是🍬理想感召下积极进取的斗争精神,反映了🍬对人类至善的执著追求和坚定信念。
总之,哈姆莱特和堂吉诃德两个典型形象代表了世界文学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就,它们之间互相对应、互相对照的关系,也是文学阅读史和批评史上常说常新的话题。不同地域和文化的人们,对两个人物形象的接受呈现出一定的差异,究其原因,自然离不开二者精神气质的不同。
⭐试分析哈姆雷特的形象(如何理解哈姆雷特的犹豫和延宕?
🍑一、(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①对人类有美化的看法,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哈姆雷特认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②反对封建等级制度,主张人与人平等互爱。要求士兵敬爱自己,和霍拉旭朋友相称。
🌸③强调智慧与理性。在其独白中体现了对智慧理性的向往,在行动中巧妙运用"戏中戏"来证实自己的想法。
🌸④信念坚定,富有责任心。在得知父亲的死因后,毅然的承担起复仇和重整乾坤的任务。
🍑二、(矛盾与悲剧英雄)哈姆雷特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形象
🌸理想与丑恶/人性善恶/爱与脆弱
重整乾坤VS无力回天/人生无意,死后恐惧
他既追求理想又对现实的丑恶感到悲观失望;他既向往人性的善又深信人自身有恶的渊数;他既想重整乾坤又因人性之恶而感到回天乏力;他既觉得人生无意义又对死后世界充满恐惧(生存还是毁灭);他既爱母亲和奥菲利亚,又怨恨她们的脆弱……总之,哈姆雷特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他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他花费太多时间来思考而缺乏实际行动,具有犹豫延宕的行为特点,所以成为一个悲剧英雄。
🍑三、(犹豫与延宕)
其犹豫并非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父王惨死,母亲速嫁、爱人死亡、王位丢失),🍬人文主义理想破灭引起的精神状态,从剧情上看,哈姆雷特至少失去了🍬两次复仇机会,一次是演🍬"戏中戏"时,一次是克劳狄斯在🍬祈祷时,这两次机会都被他主动放弃了,其行为的延宕主要体现于此。
🌸从社会学角度看(主客)—🤣①给自己责任重大+②新兴资产阶级孤军奋战,无法依靠群众。
哈姆雷特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他意识到自己并非单纯为父报仇,而是要肩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与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如此艰巨的任务自然不像个人复仇一般容易,他所面对的社会邪恶势力十分强大,他必须反复思考,寻找最佳的行动方案,以至于为父报仇行为的犹豫与延宕。正如👏黑格尔所言:"哈姆雷特的犹豫不决,不是他🍬应该做什么,而是它应该怎么做。"🍬主观上,他想要行动却不知如何行动,他想得太多又没有答案,结果失去了机会。🍬客观上,时代与人文主义者的局限性导致他无法依靠群众,只能🍬孤军奋战,因此迟迟没有办法,最终被恶势力吞没。
🌸从哲学角度看—对人类本体的哲学思考+所有人有罪论😅+“以人为主”人文主义并不美好+人性恶的泛滥+自己有罪→与全人类的邪恶作斗争,失去复仇对象,坠入💔虚无之境。
哈姆雷特复仇行动的延宕不仅是社会原因,还源于他进行着对👏人类本体的哲学思考和探索。哈姆雷特在剧中不断思考🤔人的生存,死亡和灵魂等形而上的问题,残酷的现实终于使他认识到:👍人类并非人文主义者说的那样美好,🍬人性恶的泛滥会使社会陷入更大的混乱。哈姆雷特逐渐意识到🍬人类的本性是丑恶的,不仅是🍬克劳狄斯、波洛涅斯,也包括母亲乔特鲁德、情人奥菲利亚,甚至包括要重整乾坤的🍬自己。他发现社会已然成为恶的渊薮,连🍬母亲都为了情欲背叛了父亲,他甚至相信,尽管🍬奥菲利亚现在是纯洁的少女,但她也会像王后一样堕落。而哈姆雷特同时认为🍬自己也是有罪之人,在这种认识上,他的复仇不再是与克劳狄斯斗争,而是要与🍬全人类的恶作斗争,包括与自己作斗争。由此他陷入矛盾之中:既然所有人都是邪恶的,杀死一个克劳狄斯又有何用?🍬复仇失去了对象,👏严峻的人性问题使他🍬坠入虚无之境,也就有了行动上的延宕。不仅活着不舒服,😅死亡也使人充满恐惧,于是🍬"哈姆雷特命题"诞生了:"tobeornottobe,thisisaquestion"。
🌸哈姆雷特的延宕👍象征着文艺复兴晚期的🎖信仰失落,个人悲剧,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
总的来说,哈姆雷特在复仇过程中,其思考迷惘在🍬形而上的思辨里,🍬偏离了具体的复仇行动和计划,因此其复仇变得犹豫、延宕,使他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使他成为一个"延宕王子"。哈姆雷特的延宕👍象征着文艺复兴晚期的🎖信仰失落,人文主义者遭到🩹️保守力量反击、其内部又出现🩹️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人文主义者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因此,哈姆雷特的悲剧不仅是其个人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
⭐《哈姆莱特》的艺术特色:
🌸第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通过创造性地运用历史题材《哈姆莱特》体现了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精神,广泛地展示了现实生活的图景,但同时它又着力表现了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和激烈的思想斗争,🍬将残酷的宫廷斗争、日常的家庭生活场景,与🍬神秘怪异的鬼魂、墓地的戏谑、真疯和装疯结合在一起,表现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双重特性。
🌸第二,情节丰富生动。《哈姆莱特》中描写了🍬三条为父复仇的线索,以哈姆莱特复仇为主线,辅之以雷欧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复仇的副线,三条线索彼此交织,互相对照,既突出了哈姆莱特复仇所具有的人文主义意义,也在互相转化中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画面。
🌸第三,悲喜剧因素融合。《哈姆莱特》是悲剧,但是作者打破了悲喜剧的严格界限,将喜剧因素融入其中,获得了丰富的美学效果。例如,🍬掘墓人场景和🍬波洛涅斯送别儿子场景,都具有喜剧气氛。
🌸第四,人物形象丰满,性格鲜明。
🍬多侧面刻画人物:快乐忧郁延宕行动
🍬将人物放在内外冲突中刻画
🍬大量内心独白
🍬对比手法刻画
比如同是反面人物,🍬克劳狄斯阴险狠毒,笑里藏刀,表面上对人和气,善于笼络人心,暗地里却凶狠无比;🍬波洛涅斯精于阿谀逢迎,在儿女面前俨然一副宽厚严厉的长者面孔,实则昏庸老朽,自以为是。在正面人物中,🍬霍拉旭同哈姆莱特志同道合,抱有共同的人文主义理想且同样富有正义感,但与🍬忧郁冲动的哈姆莱特相比,霍拉旭则显得冷静老成得多。
🌸第五,语言多姿多彩,形象生动,富有艺术表现力。《哈姆莱特》主要用🍬无韵诗体写成,并结合了🍬散文、有韵诗句和抒情歌谣等,不同的文体在剧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此外,莎士比亚善于按照人物的🍬不同身份与处境安排使用🍬不同的语言,或文雅、粗俗或哲理、抒情,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
🌸六、哈姆莱特对“人”的礼赞,显示出真正的理想的光辉。
⭐(兰州大学2008年)简析哈姆莱特性格的"忧郁"特征。
⭐(厦门大学2007年)从一个细节,谈哈姆莱特的忧郁。
【答案】忧郁是哈姆莱特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他常常被后人称为"忧郁的王子"。
🌸(1)对人生的厌倦,对死的向往,成了哈姆莱特思考的主要内容,也是他忧郁的具体表现。在悲剧中,哈姆莱特的忧郁通过🍬旁人的台词和他自己的🍬独白表现了出来,而著名的独白"生存还是毁灭"更是充分地揭示了哈姆莱特内心的痛苦,以及他对人生的厌倦。
🌸(2)忧郁不是哈姆莱特的天性,而是其人文主义理想破灭之后的精神表现。哈姆莱特就读于🍬德国威登堡大学,那里是人文主义的圣地,哈姆莱特从学校接受了人文主义理想的教育,对人、人性和世界充满了🍬积极、乐观的看法,赞扬🍬人是"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世界是"一座巨大的花园"。其父母在他的眼里就成了人文主义理想的典范。但是,父亲猝死,叔父继位,母亲很快嫁给叔父,一连串变故使哈姆莱特理想化的人文主义思想面临着巨大挑战,从而发出对人和人世的诅咒,喟叹人世间的一切在他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
🌸(3)哈姆莱特的忧郁还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家庭的变故让他感受到了现实的严酷,看到了现实的混乱与丑恶。他的台词在哀叹自身的不幸、命运的不公的同时,也充满了对现实的批判。在他眼里,🍬人世"长满恶毒的莠草",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丹麦是"一座牢狱",到处是"世人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混乱的现实让哈姆莱特🍬"重整乾坤"的责任更加迫切,也更加沉重,加剧了哈姆莱特精神的🍬忧郁特征。
总之,哈姆莱特的忧郁并不是其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之间冲突的🍬折射,它反映了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思想及其运动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