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文学~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高晓声《陈奂生上城》/路遥

改革文学~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高晓声《陈奂生上城》/路遥

11分钟 ·
播放数16
·
评论数0

⭐改革文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对反思文学、伤痕文学的反拔,转向现实,呼唤城市、乡村的现代化。

🌸1、改革文学表现新旧体制转操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及其导致的"人"的观念、人与人关系包括🍬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

🌸2、应和改革时代人们的渴望,注重塑造新的英雄人物,创造了一批改革家、开拓者形象为中心的"当代英雄"。

🌸3、使文学"回到当下",是主流意识形态重建希望的意图的表达。热忱呼唤改革,对改革的进程作了及时快捷和持续的反映和描写。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某重型机器厂经历了十年动乱后,生产停顿,人心混乱。🍬乔光朴赴命于危难之际,立下军令状当了厂长后,建立新的生产秩序和奖惩制度,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热情和主人公精神,扭转了生产被动局面。

「 石敢书记深入了解电机厂的情况,发现运动之后人心已不单纯。改革来临时,可能赏罚分明甚至裁员,随时会导致新的矛盾。可是乔光朴一意孤行,一到场就宣布自己的婚事,观察一段时间以后就全场考核,所有业务不达标的都成为编外人员,叫服务大队。

  这样的🍬改革结果引起民愤,党委收到一大堆🍬控告信,从生活作风到工作方法——新婚妻子童贞🍬任副总工程师,童贞侄子🍬做副厂长。这些控告信当然都是针对乔厂长。而且乔厂长发现他想要增产,外面的🍬电力部门也不支持,因为他们想多买进口设备。厂外社交比厂内工作更困难。总而言之,虽然他的现代化治厂方针初步奏效,电机厂生产可能向上,但是🍬得罪了不少干部群众,收到很多实名举报。」

  

🍎高晓声

🌸一、新时期农民与干部的关系,好心的干部和卑微的农民

🌸二、承接乡土文学的国民性批判,同时带有对农民的同情,新时期农业发展的观察,以及对相关农业政策的呼应。

🍭陈奂生系列小说(🍬《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反映农民陈奂生的人生历程。

🍭《李顺大造屋》造屋30年,农活中一有空闲,李顺大就去卖糖,回收废品再卖钱。辛苦攒钱买的盖房的砖公社化了,大跃进失败以后没有给赔钱。

🍭《陈奂生上城》:1979陈奂生在城里🍬卖油绳。他因为没戴帽子🍬着了凉,一头躺在车站候车室。县委吴书记及时发现了他,并好意安排他住进🍬县招待所。受宠若惊的陈奂生在房间里小心翼翼,生怕弄坏了东西。当结账时听说只睡一晚就要🍬五元钱后,他在房间大搞"破坏"。回村后,因为坐过县委书记的车、住过一晚五元的招待所,他在村里的🍬地位一下子提高了。

🌱"上城"为其生活带来转机

🌱"包产"使他找到归宿

🌱"出国"则标志着他走向成熟

🍎路遥与路遥现象

🌸《人生》:高加林痴迷城市,在城乡的道路上苦苦挣扎的历程,体现出变革时期的农村青年在人生道路选择中所面临的矛盾、痛苦心理。(乡村教师职位被抢,农村姑娘刘巧珍爱上他,再次回城遇到同学黄亚萍,托关系找工作被告发,再次回土地被接受)

🌸《平凡的世界》:农村青年的挫折与追求

1、孙少平线:农村青年渴望现代社会城市的文明,千方百计以各种方式拼命走出农村,进入城市,反映了城乡生活的巨大差别

2、孙少安线:"左"路线给双水村人造成的贫困,以及三中全会后村到县、地、省的路线斗争,双水村人奔富裕之路的艰难历程

🌸路遥现象:

大众与文学专业人员对其作品评价的两极分化

🌱1、老式的宏大叙事,语言粗糙,情感直率,理想主义表达

🌱2、和改革开放时代密切相关,通俗易懂,并具有励志色彩

🌱3.宏大史诗的追求难以在现实主义的审美谱系中有新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