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节目,我们聊到了二战之后,波伏娃从30+进入40岁的阶段,开始逐渐积累并形成了《第二性》的核心思想,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第二性》这本书的写作背景,萨特与她之间相互依绊的作用,重要友人的启发,《第二性》核心理论基础的形成。
同时,我非常开心的跟大家分享,我们于11月11日在CCPA-静安金鹰国际购物中心的空间上演了我们第一次的《第二性》沉浸式围读的表演。在我们自己的空间里,看着自己喜欢的故事以不一样的方式呈现,我很开心。整个1个半小时的话剧,我做的位置的正面面就是波伏娃的海报:上面女性已经不在年轻,你能从她的眼中读出那种坚定和张扬的感觉。随着念白,20多岁的波伏娃,对面萨特的崇拜;30多岁的波伏娃,面对战争的怀疑;40多岁已经成名的她一边拒接了大洋彼岸的爱,一边承受萨特一次次的“坦诚”,确实是煎熬。 从围读话剧的角度看,《第二性》的话剧主要面对的是两个人“开放关系”,一直在探讨“偶然爱情”和“长久感情”的关系,虽然我一直认为,这个事情在两人的生命历程中不是最重要的,经历两次战争的他们,个人和小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政治,哲学,人生以及如何在世界中找到自己领袖的位置,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一直觉得,了解波伏娃是需要从生命历程的角度,真的去理解感情在她的成就中是处于什么位置的,我认为是成就和反成就的,没有萨特和感情,她不会是反思女性位置的波伏娃;而她在存在主义世界中的位置,又让她有了武器去理解这个世界。从这个角度讲,哪些偶然爱情的男性和女性,都不那么重要了。
我会邀请编辑赵老师来我们的节目跟大家分享一次关于《第二性》话剧背后的故事。请跟我一起期待吧~
【主播】
Eve,武汉大学媒介经济博士,复旦大学人口学 女性研究方向博士在读;长期主义者,终身学习者,创业者,女性主义者,文字爱好者
【Timeline】
04:46 波伏娃与萨特在学术上的相互作用
05:40 1965年之前,波伏娃为何否认自己的哲学家身份
07:03 波伏娃的作家属性
08:20 存在主义精华观点:他人即地狱 人是被判为自由的
09:20 存在主义是由自主选择构成的哲学,而波伏娃认为人不是独立的存在
10:30 波伏娃提出了”模糊性道德”观点
12:01 相较于”他人即地狱”的对抗观性,波伏娃做了积极温柔的改变
12:47 何为此在 何为他者
14:50 法国雕塑家贾克梅蒂对波伏娃创作迷茫期的启发
16:16 由《男性气质》一书引发的波伏娃对女性身份的心灵对话、学术探究
20:28 1949年发表的《第二性》早期持续被误解
22:00 人只有在他人的存在中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
26:07 波伏娃在自我拷问中找到了对全世界女性有价值的社会问题
29:07 文明和文化语境用特定的心理概念将女性嵌套进来
【延伸阅读】
《模糊性道德》
《第二性》
《男性气质》
【Staff】
视觉设计:鲁邦
制作监制:hec
👉🏻欢迎添加小助理vx进群: BeyondPod2024
💡记得备注:第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