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21: 《温柔壳》(Awakening Spring)|作为普世标尺的 “正常人” + “残酷的积极主义”

电影21: 《温柔壳》(Awakening Spring)|作为普世标尺的 “正常人” + “残酷的积极主义”

52分钟 ·
播放数264
·
评论数0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随着心理健康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热门话题之一,以此为主题的电影也开始出现在华语电影市场上,今年5月上映的《温柔壳》便是一部直接描写精神疾病的电影。这部电影中,王子文和尹昉展现出令人惊艳的演技——是的,以情侣的身份;这又不免涉及另一个话题——爱情能够成为他们的救赎吗?

在这期华语电影讨论中,我们对这部影片进行了讨论,也对这类题材的影片提出了展望。

你将听到的是:

“浪漫化”的叙事,能否帮助观众理解?抑或只是模糊了影片的焦点?

将边缘人群收归至传统伦理观之中,是否是一种“残酷的乐观主义”(cruel optimism)?

表现精神病院、乃至于所谓“精神病人”的镜头,应该是旁观者的,还是介入式的?

要表现这类被标记为“非健康”的人无疑是困难的,那么,有没有一种更好的方式呢?

 

我们期待一种既非窥视、也无偏见的视角,我们期待一个带有“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的镜头。

 

【我有嘉宾】

朱兆宇:宁波诺丁汉大学国际传播学讲师,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电影学博士。

不多:坐标美国加州,电影研究者, “华语电影讨论”系列活动的发起人,同时主理电影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

核桃:比较文学专业博士候选人,从爱看电影的人变成研究电影的人。

 

【鼓瑟吹笙】

02:42 “心理健康 ” 问题进入中国电影

06:30 爱情是否“浪漫化”了整个叙事?

10:01 戏剧性与现实主义色彩

17:48 男女主角形象的厚与薄

21:15 传统婚恋价值观是否仍然适合这类人群?

25:46 如何避免“他者化”的视角?

31:37 从病情轻重到家务劳动的平移:女性照护者

34:50 影片中的超现实片段

41:49 可“出去”也可“回来”的精神病院

45:35 我们如何期待未来同题材影片

 

【承筐是将】

本期提及电影:

《鸟人》(1984)

《我们与恶的距离》(2019)

 

本期提及播客:

画外音:

电影13: 《妈妈!》 | 没有名字的母亲和幽灵一般的父亲

共振03(上):电影研究培养机制大不同(美、英、德)| 电影学人何来?

共振03(下):电影研究培养机制大不同(美、英、德)| 电影学人何往?

 

深焦:189 戴锦华谈电影中的残障人群和我们:与他者相遇

 

【人之好我】

剪辑:核桃

音乐:

片头:《海——opening》(《温柔壳》原声音乐)

片尾:《温柔壳》预告片音频选段

 

【示我周行】

在一般的讨论当中,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以银幕之上的所听所见为起点,然后辐射到电影创作者、电影生产和社会语境,而“画外音”是我们特别策划的一档播客,顾名思义,在“画外音”中,我们将摆脱画面和银幕的束缚,回到观影者的位置,把自己当作起点,用具身的方式来传达我们对于(看)电影这一艺术、商品、媒介、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因何而被电影所俘获、电影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和电影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打开一部电影或一系列电影、我们为什么关心电影的未来,等等。

正如画内与画外从来都是一体,而非分离或对立的两个部分,画外常常会构成对画内的补充、阐释、扩展、深化,甚至讥讽、嘲弄、戏谑、破坏、侵略;所以,我们也希望“画外音”能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些程度上帮助大家获得更多认知“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的视角。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和我们的小红书:⁠画外音Voice-Over⁠。可获取更多电影资讯,并向我们传递专属于你的“画外音”!

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和小宇宙上收听我们更多的精彩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