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大卫翁,“起朱楼宴宾客”是我用来记录这个大时代的播客节目。
这一期我想开一个新栏目,叫“一百个楼塌了的瞬间”。
第一集,我们来聊一聊中植暴雷事件。
那些浅层次的是非对错,在很多的新闻报道以及媒体文章里都有分析了,播客里不再赘述,我更想聊的是这些“庞氏骗局”类的机构和产品的底层逻辑。
以及更重要的是,我们这些普通人未来应该规避什么样的财富管理机构,什么样的投资产品,才能最大限度避免自己的财富受到此类“骗局”的侵害。
以下是简易时间轴:
00:25 促成我聊这个话题的两个原因
05:14 中植暴雷,为什么是现在?
07:05 一个机构有没有黑历史是衡量机构靠谱不靠谱的重要指标
08:55 请一定要对财富管理机构中所谓的那些央国企称号祛魅
13:24 资金池不一定是坏的,但…
16:00 中植和监管四个回合的大战
19:05 信托机构和财富管理机构发的主动管理产品一定要小心,和公募基金不是一个概念
21:10 房地产是中植最终翻车的直接原因
24:19 中植到了财富管理阶段依然能够续命的深层次原因之一是监管套利
25:10 为什么高净值投资者在这两年还愿意相信这么一个摇摇欲坠的平台?因为大家依然深陷上一个时代的投资范式不可自拔
28:01 投资建议之一:相信常识,相信投资领域的不可能三角
31:10 投资建议之二:有疑似自融资金池的财富管理机构,一律拉黑
33:00 投资建议之三:这个时代的幺蛾子会比想象中多得多,所以一定要给自己的资产设定足够厚的安全垫
34:20 愿时代善待我们这些大笨蛋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新的生活方式播客节目《犬生活》,第四期《日语,我们给你跪下了!》新鲜出炉!
欢迎听众加入我的知识星球,我正在好好运营那一片后花园~
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互动,或者给我写邮件,邮箱地址qizhulouyanbinke@gmail.com。
节目后期制作:Siri
1)有没有黑历史
比如自融资金池:财富管理机构,自己给自己集团子公司融资输血,发行产品的融资主体、担保公司同属一个集团。非常需要警惕。
2)对央国企的称号/壳祛魅
虽然央国企是第一大股东,但并不是实际控股人(比如第二大股东、第四大股东同属一个集团,该集团是实际控股人)。
『三赢股权操作行为』
① 被借壳的央国企可以通过合并报表,给上市公司创造出利润;
② 信托公司变成名义上央企,吸引自然人的投资人;
③ 集团依然是实际控股人。
3)警惕资金池信托产品
即不说明具体企业和项目。
『银行 VS 信托』
收入来源(息差)= 贷款利息 - 存款利息。
银行许诺给存款人的收益率一定低于它现在手上贷款项目收益率;
信托公司许诺给投资人的收益率太高,必须找到真正收益率高的项目,且能度过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
『爆雷』
投资项目收益率低于付给投资人的利息,资金池进入旁氏骗局阶段,吸纳新资金付旧投资人的利息。付利息的比例越来越高→难以维系→爆雷。
「中植和监管四个回合的大战」
1)2014年银监会发布《关于信托公司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其中很多信托公司选择“伞形信托”、中植买了公募基金牌照,成立“基金子公司”。
2)2018年证监会把“基金子公司”的漏洞补上了。中植集团成立了四大财富平台,发行地方金交所定融产品。
3)监管不让信托公司再做非标业务,中植通过中融信托发行一系列主动管理信托。
小心信托机构和财富管理机构发行的主动管理产品,主动管理是你全权授权对方去做投资,只要对方不违反合同约定,什么都能投。
4)2021年6月监管规定不得向自然人发行地方性金交所金融产品,中植通过一大批伪金交所,进行自融。
「为什么现在爆雷」
1)经济下行期,用资金池来维持企业财富管理运转机制,非常容易出问题/爆雷。因为资金池就是庞氏骗局;中植采用自融资金池,导致爆雷。
2)房地产 - 最后一根稻草
房地产企业缺钱,中植和世贸合作,让中植依然能够发出很多产品。而房地产在2022~2023年不断爆雷,导致中植最后一根稻草被压垮→中植爆雷。
「中植 - 复盘」
1)采取自融性资金池,帮它把业务做大,同时也导致它最终爆雷。
2)一直能够领悟到“规避监管”,开辟新的战场。
3)跨部门的监管套利。
中植系几大财富管理平台,销售牌照是证监会发的“第三方财富机构牌照”、销售的产品是信托产品(不归证监会管)。中国采取的分业监管模式,导致了监管之间配合出现问题。
「上一时代投资范式」
移动互联网让全民开启了财智。
过去10年、10年里,用一个产品可以实现相对比较高的收益率、波动低、完全安全、有一定期限。
「投资建议」
1)相信投资中的常识 - 不可能三角:收益率、流动性、安全性(波动性)不可能同时存在。
比如中国5年期LPR利率4.2%,如一个存款产品收益率4%,符合不可能三角(收益率低于LPR利率)。如财富管理机构推出7%的产品,一定要在流动性、安全性上有所折扣,才符合常识;否则就要谨慎。
2)一旦有疑似自融资金池产品的财富管理机构一律拉黑。
关注财富管理机构的历史、关注产品的底层资产,具体投资项目的产品发行方、项目承接方是否有股权关系。
3)自己的资产设定足够的安全垫
在这个时代『活下去』比赚大钱重要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