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颖×詹青云:好奇地看时代的潮,从何而来又向何而去
63分钟
·64975
·204
讲者介绍
庞颖,耶鲁管理学院硕士,波士顿咨询公司董事经理,前新加坡国立大学辩论队教练,奇葩说选手。在看理想主讲《思辨力35讲:像辩手一样思考》。
詹青云,哈佛大学法律博士,《奇葩说第六季》BBking。在看理想主讲《正义与现实:像律师一样思考》。
内容提示
阿庞和阿詹对编辑来说,是有力量的人,是充满力量的人。当每次遇到一些问题/话题,总想听她俩聊一聊辩一辩,好像问题就有了一个出口,即便它本身无解,因为你能从她俩的对话中,感受到她俩对于世界的好奇、关注,还有期待。当然,在节目里还会收获不少的笑料(与笑声)。
这次的节目也同样,当面对周旋的一个个问题,她俩拆解、感受、辨析、分享,当每一个时代的大问题映照在每个人的身上,就正如阿庞讲到的“时代的一粒沙,放到个人的头上就是一座山”,当山堆叠山,所幸的是,我们还能听到彼此喘息的声音。
当整期节目录完,阿詹觉得好像有些话未尽,就再录了一段内容放在了节目的最后,加起来整期节目稍微有点长,愿你慢慢听。听完节目的小编,还在怀念之前催稿的时候阿詹总会发来一个狗头,期待“狗头”表情包早日再现!
00:52 当“都想要”的欲望出现时,限制也就出现了
02:39 原来我自己也亲身经历了不同的时代
07:39 经历了一些风暴后,我找到了一种跟它相处的方法
08:33 我小时候是一个想要改变社会、改变世界的人,但如今总被现实“打脸”
12:54 在有限缩的空间里尽可能选择束缚更少的道路,“我挺习惯和擅长面对失败”
20:04 在条条框框的规矩中长大
25:23 以宏大的尺度衡量生活,人生注定要失望
27:08 做了一个测试,挑出了“自由,舒服,刺激,还有意义或责任”
29:08 “集体所造就的问题最终只能由集体来解决”
39:41 站在人群中终将以群体的力量去跟时代周旋,以女律师詹妮弗的故事引入
精彩摘录
一个人只有在追求可能性的时候才会感受到限制,如果你无欲无求,那当然就没有限制。
/
女性在职场的平等不光涉及到性别问题,还是整个系统转变的问题。因为如果在一个系统没有转变时,无非是选择女性被束缚于家庭或选择男性束缚于家庭,永远没办法两个人都自由。 传统的行业设计或者资本主义,把工作贪婪地设计成“需要一个人可以随叫随到”,或男或女,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现有的系统才能运行。
/
大时代的一粒沙,放到个人的头上就是一座山。个人能改变的其实非常少,只能好好活着,锻炼身体。
/
在经历了时代的转变,特别是经历了一些风暴之后,我找到了一种跟它相处的方法,就是变成一个旁观者。不再觉得自己是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的受害者,而是一个旁观者,很好奇地去看这时代的潮到底从何而来,又向哪里而去。甚至不只是一个旁观者,还成为一个饶有兴味的研究者。
/
现在的生活有点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最大程度地做到自由,做到不被他人和社会的条条框框所限制,是我现在追求的东西。
其实我们这个社会上有非常多对人的限制和规整,但哪怕这种非常显性的条条框框,无论是约定俗成,还是所谓的亲戚长辈,现在如果可以有底气有觉醒地认知,然后去反抗,这就是一个相对的、近大程度上地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活。我虽然不会去说我现在身体力行地、力所能及地对抗外界的限制,但我觉得我这么过被人看到,也许就能够影响第二个人,第三个人。
/
很多之前只是觉得有趣的理论,突然间他们映照进生活了。最近在读《房间里的大象》,这是一本总结这个现象的小书。他讲为什么房间里有大象存在,是因为这个社会形成了一种合谋的沉默,不是由单个的沉默,而是由众人的沉默所促成的。而“为什么那些想要去打破沉默的人会遭到厌恶?”。
/
从小在标准化环境中生活的小朋友,长到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不在乎别人的目光、少受到外界的指指点点,要过多少年才能有这样的勇气和知觉?我想这个路程就觉得非常辛苦,还有一些跟别人更加不一样的人,他们其实经历了非常多才能到这样一种状态。
/
我非常赞同及时行乐和享受当下,这不是一种防御性的悲观,我恰恰觉得非常乐观的人才能真的不带着负罪和焦虑得享受当下。
当以长远作为尺度,以人生实现了什么价值,这种宏大的尺度去衡量生活,人生注定是要失望的。我觉得我小的时候,比如读古诗词,就觉得奇怪,“你是陆游欸,为和你要写‘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你是辛弃疾,你是李白,你们怎么还过得这么苦啊?”。但我现在 30 多岁开始觉得好像有一点能理解了。
我回头看,以长远的尺度看,我对我的当下满意吗?我挺满意的,可人永远想回到更年轻的时候,因为未来是无限的可能,无论这些年有多努力,有多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都觉得距离那个可能性、那个无限的未来是会越来越感受到可能性在变小。无论取得了什么快乐的事情,它跟可能相比,永远是让人失望。
所以跟永远去面对失望的状态相比,无论在哪一个阶段,刚刚起步,还是非常艰难地前行,或是暂时性的成功,想要缓一口气享受当下都是一个必要的选择。因为人生匆匆而过,没有一个真的能让你停下来、毫无焦虑地去享受当下的时刻,它必须在每一个时刻被享受。
/
《房间里的大象》有很多理论分析,让我感到非常恐惧。比如“沉默会变成一种习惯”、“沉默会引发超沉默”,因为对自己的沉默感到羞耻,所以一开始是大象是不能讨论的,现在关于大象的沉默也不能讨论,然后为了掩藏沉默,就会用更多的沉默来掩藏它,或者是沉默带来了人和人之间的疏离,沉默有一种叠加的效应。
当皇帝穿着新衣服在大街上走时,大家观察到的不仅是骗子的可怕诅咒。与此同时,大家之所以保持沉默,是因为大家观察到了其他人的沉默,然后我们小心翼翼地在用更多的沉默掩饰这个沉默,以至于我们能聊的东西就越来越少。我已经非常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书的最后一章习惯性地提供一个对于光明未来的设想,它说“集体所造就的问题最终只能由集体来解决”。这是我这些年我们还参与的一些讨论里让我感到鼓舞的东西。比如“ me too” 运动,为何要叫 “me too” 嘛?是因为“我也是”,策略就是就是想要让保持沉默和保守秘密的人分而治之。
比如当早年的教会有非常严重性侵问题时,它去跟每一个受害者签订保密协议,以至于很多年以后这些受害者站出来说,“如果我知道我当年签下的保密协议将使更多的人受到伤害,那么我当年一定会说出来”。可是当所有的人都觉得“我是那个唯一的受害者,所以我出于羞耻和出于惯性,我保持了沉默”。而这种东西,这种分而治之的策略,对沉默所引发的叠加效应的超沉默,它只能由集体的力量去打破——打破每一个人的孤独感与疏离感。
我们这些年关于家暴的讨论、关于月经羞耻的讨论,都是一种当一个集体出现在台前时,一个人去讨论这些问题所面临的恐惧或者是不适、尴尬就一定会消散。所以我觉得我们退回到这个人群当中的一部分,不要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什么,但是不停地去参与到集体的打破当中去,这是我感受到的意义所在。
/
当我们阅读历史,看前人走过的路时,通常会关注那些他们战胜的东西、他们波澜壮阔向前进的过程,而很难设身处地带入他们,去体会、站在他们的时代里所面临限制的荒谬和无力感。
/
在许许多多的至暗、不快乐、失望、无力,或是来自个人的委屈伤心之后,我所看到的希望是一种群体性的希望,就好像我为什么突然想到《京华烟云》里的最后一句话,我小的时候一直很喜欢,一直引用,但我没有真的懂得。说,木兰走到了人群中该站的位置上,如果我感受到力量和希望,那是因为我觉得我站在人群之中,而我们终将以群体的力量去跟时代周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