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磬:记录时代洪流中具体的人,"不要向绝望投降"
33分钟
·1833
·9
讲者介绍
记者、旅欧媒体人,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十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荷兰莱顿大学。曾供职于欧盟对外行动署、荷兰国际广播电台。现任界面新闻国际报道主笔、播客《不合时宜》主播。
内容提示
其实在一开始邀请王磬老师来做分享的时候,老师就提到,她即将动身去往乌克兰,可以在节目中聊聊在乌克兰的经历。
但我没想到的是,王磬老师带回来的,是这样一个悲伤的故事。
在剪辑的过程中,好几次听到王磬老师停下来,声音里带着些许哽咽;我也好几次听哭。最初被王磬老师打动,就是在《欧洲折叠》书单节目中听她讲难民危机那一集,虽然是讲书,但能够感受到老师寄托在其中的真实情感。而这一次,是王磬老师自己的亲身经历。通过她的讲述,也让我对什么是战争、什么是死亡有了全新的思考。
王磬老师在节目中说到,我们今天之所以还能去聊内卷、躺平、996这些话题,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我们仍然还有选择,我们可以去选择,可以去计划。但当我们面对那些真正的不确定性,作为普通人,其实是没办法真的去做什么准备的。
但,在一个充满不确定的年代里,我们该如何自处?我们真的就什么都做不了吗?在这期节目中,王磬老师也给出了她的答案。
01:24 原来,看理想只有五周年吗?
06:10 能够谈得上“与时代周旋”的人,其实是少之又少的
07:26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乌克兰
09:09 乌克兰青年Serhiy:离开校园,走上战场
13:20 他说,等到战火平息,一起在基辅街头喝啤酒
15:10 普通人是没有办法面对那些真正的不确定性的
17:56 Serhiy的死亡背后,是战争中“有计划的牺牲”
24:34 那些坟墓上飘扬的旗帜,像是在合奏一段悲怆的乐章
27:04 到底还要再死多少人,才能结束这场战争?
29:25 死亡,是我的朋友再也不会回复我的消息
31:03 阿列克谢耶维奇:不要向绝望投降,而是坐下来,写作
精彩摘录
其实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其实并没有追逐时代的资本和与时代较量的砝码。我们往往是被时代所追逐、被时代所裹挟,在时代的洪流当中成为一粒沙。这样讲可能会显得有一些悲观,但我觉得,认清这一现实,也许也能让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状况多一些清醒,对于那些不得不与时代共舞、甚至是被时代裹挟的人们多一些共情。
/
乌克兰的军队中存在着大量的像Serhiy一样的年轻人,他们在打仗之前并不是专业的军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一些人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有一些人是律师,有些人是医生,有些人是老师,有些人是父亲,有些人是母亲,他们有自己作为老百姓的属性。但是在战争爆发的时候,他们所有其他的属性都失去了,只剩下“军人”这个属性。
但是,他们到了战场上之后,仍然还是拥有着非常多“人”的属性——喜欢猫咪的还是会喜欢猫咪,喜欢发 Instagram 的还是会在 Instagram 上非常地活跃。所以你会看到,在一个国家,在很短的时间内,大量的普通人像是被卷入漩涡一样卷进来,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来自各个年龄层,来自各种背景、各种政治立场。
/
在前线的人有前线的烦恼,有前线的风险,在后方的人其实也会有不同的心理状态。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状态就是,他们会感到自己其实没有办法为未来去做任何准备,因为不管我今天工作得再辛苦,我今天生活得再努力,我很有可能明天、下个月、再下一个月就要被征兵去到前线,我的生命可能也会在朝夕之间就消失。
/
不择手段地去耗尽对方,只要对方在我倒下之前倒下,那对我来说就是胜利……虽然我也理解这种牺牲它的集体逻辑,但我不禁想问,对于个人选择来说,它究竟有多大的意义?
我有时候会想到那个画面,就是Serhiy和他的队友都是那么年轻的乌克兰人,他们面临的选择是,虽然你可能正在参加一场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但你个人正在打的这场战役,你的牺牲很有可能是被计划的、是无谓的。这样的牺牲是值得的吗?人的生命真的是可以这样被计算的吗?我们到底该在什么样的层面,去缅怀他们和他们所共同做出的集体的选择?我们也不禁要问,到底是谁在逼迫着他们去做出这样的选择?
/
战争很抽象,世界很宏大,但是,是这些具体的细节、具体的人,组成了我们对于战争、对于世界的具体的看法和感受。是这些感受提醒着我们:战争中的伤亡不是数字,是人。
/
我想要做的记者大概是这样一种,那就是努力去抵达一个个的新闻现场和生活现场,去记录一个个的细节,记录一个个像Serhiy这样的人,把这些发生在历史长河中的碎片,星星点点的,都记录下来。
/
“许多人都很迷茫;知识分子都很迷茫,普通人就更迷茫了,所以我们更加应该去做好自己的事。做好自己的事,具体来说就是,我写作;坐下来,然后写作。不要向绝望投降,而是坐下来,写作。”(阿列克谢耶维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