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中国汽车市场)现在还不够卷。”
对话 | 盖世汽车CEO、资讯部总编 周晓莺
撰文 | 盖世汽车编辑 解全敏
“我认为,(中国汽车市场)现在还不够卷。”
近日,博世集团董事会顾问、前博世中国总裁(2011-2023)陈玉东博士在接受盖世汽车《C TALK》高端访谈时如此说道。
在他看来,“不够卷”的一大表现是,行业玩家还在持续增多。
“大家都说品牌减少,说了很多年,但实际情况是,越来越多,这就说明还不够卷,竞争还不够充分。”他表示,如果够卷,可能会如一些业内人士所说,80%的品牌会关停并转。
当然,过去几年,汽车产业并不乏“关停并转”的案例。且在陈玉东看来,未来10年,这还会是一个常态。“十年后会有多少家企业留下来,很难讲,也许更多,但一定不是每一家都能生存下去,也许下去了一个又出来一个,因为在资本和市场驱动下,还是很多人认为汽车产业有利可图。”
之所以说中国车市“不够卷”,他还有另外一个依据,“(中国汽车市场)还没卷到主机厂重新反思‘做什么与不做什么’的问题。”
近两年,主机厂纷纷将触角伸向供应链,而陈玉东认为,从充分利用供应链的角度来看,这并不合理。
“主机厂做很多供应链的事情,实际上是加杠杆,需要自己投资。以软件投资为例,主机厂现在是比较冲动的,比如说养软件团队,长期来看还说得过去,但是投资很多零部件,包括芯片,我认为是不经济的一个做法。“他指出,如果不外供给更多的主机厂,要分摊成本很难。
当然,主机厂诸如此类的做法背后原因诸多,其中有对丢失“灵魂”的担忧,也有被芯片等环节卡脖子的顾虑。但值得注意的是,如今一些供应商已在为此做一系列转变。
陈玉东就提到了很关键的一点,以前不可谈的白盒现在已经可以谈,“根据需求的不同,供应商可以提供不同的技术模式,例如专门团队帮助做操作系统,整个软件做完后完全属于客户。”
事实上,一些车企已逐渐“清醒”,相对于原先所说的“全栈自研”,现在已慢慢有所收敛。正如陈玉东所说,这几年突然换了非常大的赛道,行业需要五年时间重新来沉淀一下。
至于五年之后汽车产业会有哪些确定性变化,他指出,从整个供应链来看,还是会“该供应商做供应商做,该OEM做则OEM做”,五年以后,包括智能化等多个方面,最终还是会由专业的供应商来做,OEM本身也会做一些调整。
他还特别提到,另一个避免不了的大变化是,华为的冲击。“大家都知道,特斯拉进入中国,带动了中国电动车和智能化的发展。华为这次大举进来,如果能把汽车整个供应链再搅一搅,让大家卷一卷,可能也有好处。”
播放
当然在他看来,零部件供应商们应该强强联合,给主机厂提供最有价值和竞争力的产品。“你不可能一家垄断,最佳的情况是,两三家互相竞争,都有实力地研发,都有实力地交付,这是比较健康的状态。”
作为在汽车行业有着很高“江湖地位”的汽车人,陈玉东经历和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从弱到强的过程,也近距离感受了智能化、电动化的汹涌浪潮,更是带领博世中国持续开创历史,探索出了新时代外资企业本土化的最佳实践。对于汽车产业的种种,他自然是有发言权的。
2024年1月1日,陈玉东任期届满退休,正式卸任博世中国总裁一职(后续担任博世集团董事会的中国事务兼职顾问)。在这一特别的时间节点上,盖世汽车《C TALK》高端访谈对话陈玉东,围绕车市价格战、中国车企出海、汽车供应链格局等诸多行业热点话题以及自身多年的职场经历深度畅聊,详细内容请见视频。
以下为访谈实录:
周晓莺:这段时间您一直在做毕业旅行,是去了各个地方的博世吗?
陈玉东:对,也没有各个地方都去,大概去了1/10。
周晓莺:之前是每个地方都去过?
陈玉东:基本上都去过。
周晓莺:这一次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
陈玉东:这次感受还是挺深的,什么原因?有些工厂,我是看着它从小到大。
实际上,我跑工厂最多的时候是2010年,那时候我做总裁的事情还没有宣布。2009年10月份,董事会批准我做总裁,但是过渡期和保密期有很长时间。2009年12月份,我告诉了我秘书,博世中国其他任何人都不知道。因为有一年的过渡期,2010年,博世总部就密集地安排我到各个地方的博世工厂去看了。很多工厂,唯一去了一次就是在2010年。
我是2011年1月1日正式上任,对外官宣。在这13年当中,博世中国也建立了非常多的新工厂,这些工厂我都参与策划以及批准程序,开幕典礼、开工仪式基本都去过,所以说是看着这些工厂从小到大。当然也有走麦城的时候,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有一些工厂,因为各种问题关停并转了。
所以说这13年,我见证了博世在中国的成长、奋斗,或者说挣扎,因为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博世中国保持‘超越行业发展’这一目标”
周晓莺:其实前面七八年,这个市场还是相对水涨船高。
陈玉东:水涨船高就是我们追求的,就是说,要超过市场的增长。
如果说你每年在细分行业的增长率不能快于行业,你的市场份额就是下跌的。我们一直追求和强调的就是市场份额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平均增长率肯定要高于行业,可能某些年份低于市场,但是整体的大势是要跑赢大盘,细分的大盘,比如汽车,你要跑赢汽车;工具,你要跑赢工具;液压,你要跑赢液压;家电,你要跑赢家电。
过去十几年,就我们在中国的这四个板块而言,我们还是快于这个市场本身的发展的。
周晓莺:在您带领下,博世中国的业绩可以说是非常的彪悍。
陈玉东:也不能说彪悍,只是比市场好一点。整个成长,绝对数比较大,但是毕竟有13年,平均下来也没有多少,一年有100多个亿的增长。
只能说,回首看看自己的职业,首先最主要的是,对得起这份工资;其次,对得起这个团队,我们团队一起做中国市场,做得很好;第三,对得起公司对我们中国团队的信任,我们也没有让整个公司失望,在中国的业绩表现,长期看都满足于公司的要求,也完成了公司制定的战略任务。
周晓莺:博世算是外资企业在中国的一个非常好的样本。
陈玉东:只能说,从体量来讲,增长率来讲,盈利来讲,最关键的团队建设和中国团队的成长来讲,我们应该做得还不错。
从中国团队的情况来看,毕竟我们提供了5万多的就业,这相对而言还是很不错的,肯定超过国家平均值,有一个这么大的团队,这是最关键的。
另外,我们提供的产品,尤其是一些关键技术产品,都还是很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大家都觉得博世的产品还是很有竞争力的,在这种情况下,带动了整个公司业绩和团队成长的表现,是可以理解的。
周晓莺:博世也为本土化培养了很多人才。
陈玉东:是的,包括很多出去创业的,或者出去到其他公司的,我们培养了非常多的汽车相关人才,尤其是在底盘控制、智能化、电气化方面,有非常多的博世出去的人。
周晓莺:现在这个时间段也比较特殊,对于博世中国在接下来发展,您的期待是什么?
陈玉东:可能从三年前开始,每个公司,尤其是大公司,尤其是国际公司,都比较焦虑,焦虑在2023年达到顶峰。中国车市的变化,供应链的边界条件的打散,每个人都想做别人的东西,使得国际企业比较焦虑,到底接下来该怎么走。
但如果从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的趋势来讲,我相信像博世这样的企业,最主要是在中国属地化生产、属地化服务、属地化研发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应该没什么大问题。
我们保持“超越行业发展”这样一个既定目标,我认为在未来5~10年不会有太大问题。尽管抢我们市场的人非常多,但是你要看到一个体制的力量,就是我们大规模交付能力,我们生产的供应链的组织能力,是一般公司和小的公司不可冲击的。它可能能拿一点点市场份额,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大规模的交付,还是需要我们这样的企业来组织生产、组织交付。比如最近发布的几个热门的车型,上面都有我们非常强悍的技术支持和产品支持,使得他们能够顺利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