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014 | 女人所生:作为制度的“母亲”身份祛魅研究所

Vol.014 | 女人所生:作为制度的“母亲”身份

69分钟 ·
播放数449
·
评论数12

本|期|介|绍

如果你还没有听说过《女人所生:作为体验和成规的母性》(Of Woman Born: Motherhood as Institution and Experience 1976,英文的Institution在这儿应该翻译成“制度”,即“作为经验和制度的母亲身份”)这本书,那么你就错过了世界第二波女性主义思潮中的一份重要文本。

如果你还从未了解过这本书的作者阿德里安·里奇(Adrienne Rich,1929-2012),那么你又错过了一道光,一道从母亲身份完成女性主义蜕变的尘世光芒。阿德里安·里奇是美国诗人和散文家,最重要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

本期将展开对这本书的阅读与思考。

阿德里安·里奇

以下是亚马逊对她和这本书的简短介绍:

阿德里安·里奇颇具影响力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考察涉及母亲的经历和制度。作为一名女性、诗人、女权主义者和母亲,这种经历是她自己的,但正如她所揭示的,这又是一种由制度决定的经历,以制度形式强加给世界各地的所有女性。她基于个人资料、历史、研究和文学的资料创作了一部具有普遍重要性的作品。

本|期|主|播

林之舒: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传播学在读博士

本|期|时|间|线

02:15 引入任素汐电视剧《亲爱的小孩》。

06:54 对任素汐所扮演母亲形象的评说。

10:13 papi酱网络事件:“昏驴”的批判、母职讨论。舞蹈家杨丽萍的“不婚不育”争议。

12:45 关于本书作者阿德里安·里奇。

《女人所生》中文版封面

诗人和散文家阿德里安·里奇是美国最重要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里奇的职业生涯跨越了70年,她广泛阅读,作品影响巨大,她一直关注战后美国诗歌本身的故事。她最早的作品,包括赢得著名的耶鲁青年诗人奖的《世界的改变》(1951年),在形式上是精准而高雅的,但她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的作品上表现得日益激进,这表现在无论是她的自由诗形式、女权主义还是政治内容上都如此。卡罗尔·马斯克-杜克斯(Carol Muske-Dukes)在《纽约时报书评》上总结了里奇的蜕变:里奇一开始是“叶芝和奥登、妻子和母亲的礼貌模仿者。她在生活中(以及她的诗歌中……)从年轻的寡妇和不再幻想的形式主义者,到精神和修辞康复者,再到女权主义领袖……以及新定义的女性文学的元老。”她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诗歌成为了第二波女权主义运动的核心文本。

阿德里安·里奇1929年出生于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她的父亲是著名的病理学家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教授。她的母亲以前是一位钢琴演奏家。里奇的成长过程主要是她父亲对她的智力抱负,里奇在学术方面表现出色,获得了拉德克利夫大学的学位。1953年,她嫁给了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阿尔弗雷德·康拉德。他和里奇育有三个孩子,但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里奇的政治意识觉醒,他们的关系开始破裂——她后来说,“做母亲的经历最终让我变得激进。”里奇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作品开始显示出这种激进化的迹象。1966年,里奇举家迁往纽约,这一时期的创作包括《生活必需品》(1966年)、《传单》(1969年)和《改变的意志》(1971年),所有这些作品都以松散的线条和激进的政治内容为特色。大卫·祖格在《诗人与评论家》一书中描述了里奇作品中的变化:“这位艰苦而高雅创作诗歌的20岁诗人,渴望‘成熟’地接受他们所被给予的这个世界,她成为了一位……具有预言性和‘远见卓识的愤怒’的诗人,在一个‘没有空间/成为我们梦想的人’的世界里,她无法感到宾至如归。”

阿德里安·里奇学生时代的照片

康拉德于1970年去世,六年后里奇与她的长期伴侣米歇尔·克利夫同居。同年,她出版了备受争议、颇具影响力的散文集《女人所生:作为制度和经验的母亲身份》(1976)。继她的代表作《潜入沉船》之后,这本书确保了里奇在女权主义万神殿中的地位。里奇因其对男人的苛刻描绘而受到一些人的批评;然而,她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常常被认为是她最优秀的作品。Erica Jong女士在诗中指出,“Rich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在诗中处理政治问题而不让这些问题退化为社会现实主义的诗人之一。”在标题诗中,Jong也否认Rich是反男性的。这首诗的一部分写道:“我在这里,黑发如激流的/美人鱼,满身盔甲的雄人鱼/我们无声地绕沉船转圈/我们潜入货舱。/我是她:我是他。”Jong评论道:“这位陌生的诗人幸存者携带着一本‘神话书’,书中没有出现她/他的‘名字’。这些都是古老的神话……使两性之间的斗争永久化。里奇的双性恋形象中隐含着这样一个想法,即我们必须书写新的神话,创造新的人类定义,这不会美化这一愤怒的鸿沟,而是治愈它。”

1987年《纽约时报》为阿德里安·里奇拍的照片

18:18 里奇的一篇论文:《强制性的异性恋》(部分中文译文),她提出了“女同性恋连续体”的概念。

22:52 本书的基本观点和写作策略。

24:39 一些人严重地误读了这本书。并不存在“反母性”“反母亲”“妖魔化母亲”等情况。请读原文。

29:38 逐步解剖自己的母性经验。

展开Show Notes
看几天看了豆瓣的直播活动,是西尔维娅·费代里奇、戴锦华和谢晶之间的对谈。对谢晶老师不太了解,单就她那天的发言,她非常强调成为母亲之后获得的“神圣体验”(我可能对她用词的记忆不准确,但她大意是这样),并表达了对年轻女性因生育损伤而选择不生育的批判态度。我对她的态度感到有一点生气,因为生育损伤的话题一直没有认真被主流关注过,而在这个话题未被充分讨论的情况下就先被否定了其存在,而这个否定还是在女性主义话题讨论中进行的,就更让我难过了😔
杨舒蕙
:
每个女性在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都会代入自己的经验。每个女性之间的差异都是非常大的。
尾号123
尾号123
2024.8.23
太喜欢这个博客了,学术含量极高且引人入胜,同时展示观点的多样性。想问一下老师们这个节目有没有打算读波伏娃的原作呀
杨舒蕙
:
请关注我们读书会的另一个播客,里面有关于波伏娃原著的内容 https://www.xiaoyuzhoufm.com/podcast/667efdc66c157a2954e57160
尾号123:感谢感谢!
尾号123
尾号123
2024.8.24
老师我还想问一下就是节目后期会考虑出一下中文(文学研究)语境中的女性议题研究相关的读书会和讨论吗 最近在读孟悦/戴锦华老师合著的《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 。在我大概高三把戴老师的课都刷完之后 第一次读她参与著作的性别研究书目
杨舒蕙
:
可以考虑出一期。你有好的文本推荐吗
尾号123:女性主义本土化的这个我很感兴趣但还没读过很多😭最近在读上面说的那本孟悦和戴锦华合著的书,关于现代中文语境妇女文学的研究。还有一个,因为戴老师作为国内女性主义比较前列的学者所以我之前也去听了戴老师在岭南大学的女性主义公开课,大概有十几集 包含不少性别议题在中文语境的思考和研究。但不可避免地她也会有自己的局限,我最近也在找其他本土化的性别文本,我搜到有人推荐的《女性与社会权利系统》欧阳洁编著 但似乎没有实体书了 有电子版。
3条回复
强制异性恋,是哪一篇,在哪儿里看到
杨舒蕙
:
时间轴里有链接。
在哪里看直播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