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ol.003自我民族志 | 读自己的微型小说:病态的好奇心
- Vol.002自我民族志 | 异性恋霸权的凝视
- Vol.024 | 图像中的海伦:蛇蝎美人与现当代变体
本|期|介|绍 在女人通常被剔出历史的年代,特洛伊的海伦却被写进史册。她在西方文化中有无数形象:少女、王后、祭司、暗娼、鬼魅、精灵,甚至无处不在的生命力量。海伦在史前因美丽和力量而受到崇拜,在伊丽莎白时代被咒骂为妓女和灾祸,到现代又被指认为复活节彩蛋、圣诞树精灵的源头甚至雅利安人至上论的帮凶。 真实的海伦究竟在哪里? 英国历史学家、作家和电视节目主持人、专长古典史的贝塔妮·休斯(Bettany Hughes)花费数年跨越希腊、北非和小亚细亚各地,试图还原海伦的一生。她用史诗般的叙事和独到的文学性描写,试图理解女性视角中的海伦形象——《特洛伊的海伦:女神、公主与荡妇》。 实际上,贝塔妮·休斯本人是英国第一位在电视上主持节目的女性历史学家,拍摄了40多部纪录片:“作为女性,我会从一个略微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因为女性和男性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 “当时,我已经厌倦了历代对海伦的描述。人们总是谈论她的美貌,好像除了美貌,她一无是处,或只是把海伦当作一个荡妇,一个诱惑者。但实际上,她是一个生动、足智多谋的女人,她能够把控大局。如果她的原型是青铜时代的某位真实女性,那她一定会拥有地位和财富,所以,我想讲述一个真正的海伦的故事。” “在欧里庇得斯创作的《海伦》中,海伦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一生和命运都是畸形的,部分是因为赫拉,部分是因为我的美貌,我希望自己像一幅画一样被涂抹干净,再画上平凡,而不是美丽的容貌……’就是说,海伦不希望自己拥有美貌。我觉得这句话很重要。” * 贝塔妮·休斯著、曾小楚译《特洛伊的海伦:女神、公主与荡妇》中文版,九州出版社出版 本|期|主|播 杨舒蕙: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写作者、插画师、艺术家、大学教师。祛魅研究所主理人。致力于视觉文化研究。 徐迎春: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曾从事电视新闻报道及环境NGO传播工作多年。现主要关注边缘文化及弱势议题包括女性主义议题等。 本|期|时|间|线 01:10 杨舒蕙主讲部分:海伦的图像与故事型(含大量图像分析) * 雅典大口径陶罐,描绘了墨涅拉俄斯打算杀死海伦,但看到她的美貌后却放下了剑的场景,公元前 450-440 年。 * 庞贝壁画中的海伦: * Leda and the Swan,1505-1510 * 广为人知的传说是,海伦是在希腊众神之王宙斯引诱斯巴达国王廷达瑞俄斯的妻子勒达之后出生的。为了引诱勒达,宙斯化身为天鹅;当一只鹰追赶他时,他飞向勒达寻求庇护。接着他与勒达同寝——他仍然是天鹅的形态!——时候他离开,留下斯巴达王后怀上身孕。在与宙斯同寝之后,勒达还与廷达瑞俄斯同寝并怀孕。到了分娩时,勒达产下了一个蛋(有些传说是两个),从蛋里不仅生出了海伦,还生下了克吕泰墨涅斯特拉、卡斯托和波吕丢刻斯。大多数文献都认为海伦和波吕丢刻斯是宙斯的孩子,而克吕泰墨涅斯特拉和卡斯托是廷达瑞俄斯的孩子。 * 在另一个传说中,海伦不是宙斯和勒达的女儿,而是宙斯和涅墨西斯的女儿。涅墨西斯通常被描述为原始神灵尼克斯的女儿,她是报应的神圣化身。为了逃避宙斯的追求,涅墨西斯将自己变成了各种动物,其中最后一只动物是一只鹅;宙斯则将自己变成了一只鹅或一只天鹅。涅墨西斯随后怀孕并产下一颗蛋,这颗蛋落入了勒达手中。当海伦从蛋中孵化出来时,勒达和廷达瑞俄斯把她当亲生女儿抚养。 * The Rape of Helen,1530-1539 * 在西方绘画中,海伦前往特洛伊的旅程通常被描绘成一场强行绑架。这幅画就是这一传统的代表作。 * Helen and Paris,1788 * 海伦作为墨涅拉俄斯的妻子生活了一段时间后,英俊的帕里斯来到斯巴达执行外交使命。启程之前,帕里斯受命评判三位强大女神之间的选美比赛:赫拉、雅典娜和阿佛洛狄忒。比赛的获胜者将获得一个金苹果,上面刻着“最美丽的人”。每位女神都试图贿赂帕里斯,但阿佛洛狄忒的贿赂赢得了他的心:她承诺,如果帕里斯选中她,她将赐予他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海伦的爱。 * 在最广为人知的神话来源中,海伦自愿跟随帕里斯,被他的魅力和英俊外表所征服。然而,根据一些作者的说法,帕里斯强奸了海伦,违背她的意愿把她带到了特洛伊。 * Helen of Troy,1863 * 海伦最著名的称号是“特洛伊的海伦”,但她也是“斯巴达的海伦”。 * Helen of Troy,1867 * 古代文献经常以敬畏的语气提及海伦的美貌,但很少用任何俗套的绰号来形容她(“金发碧眼”、“面色红润”等)。但也有一些例外。例如弗里吉亚的达雷斯在公元前六世纪的一篇散文作品中,声称自己目睹了特洛伊的陷落,他对海伦的外表和性格是这样评价的:“她美丽、纯真、迷人。她的腿最漂亮,她的嘴最可爱。她的眉毛之间有一颗美人痣。” * 在一种传说中,当特洛伊最终沦陷时,墨涅拉俄斯已经准备好杀死他通奸的妻子;但只要瞥一眼她,他便放下武器,把她带回家,重新做他的妻子。 * Helen of Troy,1898 * 海伦凝视着一面装饰着裸体阿佛洛狄忒的镜子,赞赏地展示着自己的一缕头发。 * Helen On The Walls Of Troy,1865 * 阿伽门农和墨涅拉俄斯在远征之初遭遇了无数挫折,包括一些不愿参加的希腊人(其中包括著名英雄阿喀琉斯)、在密西亚(特洛伊南部)意外登陆以及灾难性的风暴。有一次,阿伽门农激怒了女神阿尔忒弥斯,被迫牺牲了自己的女儿伊菲革涅亚(在一些传说中,她实际上是海伦和忒修斯的女儿)来安抚她。只有在这次牺牲之后,希腊人才能航行到特洛伊。当庞大的希腊军队终于在特洛伊登陆时,他们首先派出一个代表团前往特洛伊,其中包括海伦的丈夫墨涅拉俄斯和狡猾的奥德修斯等人,要求归还海伦。当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坚决拒绝时,特洛伊战争终于爆发了。战争持续了十年。第九年,墨涅拉俄斯和帕里斯同意一决胜负,但墨涅拉俄斯获胜后,阿佛洛狄忒救了帕里斯一命,战争就这样继续下去。不久之后,帕里斯被菲罗克忒忒斯用赫拉克勒斯曾经拥有的毒箭射死。然而特洛伊人仍不肯将海伦归还给墨涅拉俄斯,而是将海伦送给了帕里斯的兄弟得伊福玻斯为妻。 * Zeuxis choosing his models,1858 * 宙克西斯(Zeuxis)约活动于公元前5世纪前后,是赫拉克勒斯城(意大利)的画师之一。据说他想描绘海伦,但找不到一个足够漂亮的模特。最后,他通过结合五个不同女人的优点解决了这个问题。 34:25 对《特洛伊的海伦:女神、公主与荡妇》的介绍(包括引言与尾声):本书是对海伦形象如何被构建和使用的分析说明。 * The Chosen Five,Edwin Long,1885 * 原文:画的背景是意大利南部的一个工作室。一个中年男人面对着5个华丽的女子:一个是金发女郎;一个全身一丝不挂,脖子上戴着一条项链,一头浓密的红发用金环箍了起来;一个深褐色头发的女子背对着我们,长袍半脱,垂在臀部上;一个有着罗马风格的漂亮女孩正俯身在桌上下跳棋;第五个女孩的肤色比其他人都要深,她全身赤裸,怀抱里拉琴,一张豹皮地毯铺在大腿下方。她们身躯优美,却一脸漠然。男性画家饥渴地凝视着眼前这些女人,但她们却没有一人看向他。 * The Search for Beauty,Edwin Long,1885 * 原文:宙克西斯正在“面试”他的模特,几十个女人围着他;许多人开始脱衣服;一个女人正拔出发簪,好让一头蓝黑色的头发披下来。这些女孩必须肉眼可见的完美,如果她们想成为第二个海伦的话,每个细节都不能有瑕疵。宙克西斯热切地审视着她们,沉醉于手头的工作。 56:50 海伦与其他女性:要永远看见一个复杂的目光场域。 * 像海伦一样的女性: 01:06:11 蛇蝎美人。Femme Fatale-Black Women-Fatal Women。 * 夏娃(Eve)即与蛇蝎美人形象有所关联;而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维纳斯(Venus)、斯芬克斯(Sphinx)、美杜莎(Medusa)、潘多拉(Pandora)等也都可算得上蛇蝎美人们的源头。此后如海伦(Helen)、克里奥佩特拉(Cleopatra)、麦克白夫人(Lady MacBeth)、莎乐美(Salome)等也可以被看作蛇蝎美人的早期形态。 ” * 原型女性(the Arche type of Feminine)“大母神”并不是纯善的 , 她包含着“善良的”“恐怖的”“既善又恶”的三副面孔,是“女神”“女妖”以及“女神和女妖”的复合。 * The Apparition,Gustave Moreau,1876 * 约翰的头颅漂浮在空中。莎乐美这位阴鸷少女拥有自我意识,她直指圣约翰。Femme Fatale的蛇蝎美人形象在这里邪谑,欲望四溢。 * Salome with the Head of John the Baptist,Caravaggio,1610 * After Peter Paul Rubens:The beheading of Saint John the Baptist,1609 - 1699 01:16:53 小说《红与黑》中的惊悚桥段:“已经把于连的头放在她面前的一张大理石小桌上,正在吻他的前额。” 01:21:03 “蓝碧嘉”笔下的女性形象。 * 塔玛拉·德兰陂卡(Tamara de Lempicka)是一位Femme Fatale。二十年代的装饰艺术(Art Deco)颇为阳刚,几何、对称,利落、简洁。 01:25:31 其他女性看海伦。 * 赫卡柏:是我的儿子生得太漂亮了,你一看见他心里便产生了爱。你看见他穿一身东方的服装,金光闪闪,心就迷乱了。你在阿尔戈斯生活简朴,希望离开斯巴达,到这遍地黄金的弗律基亚的城市来,用奢侈浪费淹没它;墨涅拉奥斯的家财不够你这么奢靡挥霍,(来特洛伊后)谁见过你用绳上吊或用刀自杀,像一个忠贞的妻子在思念她的前夫时做的那样?你好趾高气扬。此外,到现在你还这么穿金戴银地出来,和你的丈夫出现在同一片蓝天下,啊,一个无耻的女人!这时候你应该穿上破衣烂衫,怕得发抖,剪了头发走出来,如果为了过去的过错,你还懂得节制,不这么厚颜无耻的话。墨涅拉奥斯,请听我这篇话的结论:为了希腊的光荣,杀了她,这是她罪有应得:你再给别的女人订一条法律:“背夫者杀”。 01:25:56 有关厄勒克塔拉的集中性讨论。 * 冷血的奥瑞斯特斯面对母亲的哭喊和泪水,恍然有些犹疑。紧跟在身边的厄勒克特拉却冷冰冰地说,“杀死她!她不是我们的母亲,她是杀死父王的凶手!”奥瑞斯特斯在姐姐的催促下,终于一剑封喉。 * Electra at the grave of Agamemnon,Frederic Leighton,1869 * 女儿一方面与母亲竞争,另一方面将会认同母亲,而这一点与男性与父亲的认同是类似的。母女关系比父子关系包含了更多的冲突,以及“分离与共生”的主题,也会让女性的道路更增加挑战。 * Electra vs Oedipus: The Drama of the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厄勒克特拉与俄狄浦斯:母女关系的戏剧性》)作者:Hendrika C. Freud * 该书探讨了母亲与女儿之间复杂且动荡的关系。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父亲是中心人物的观点相反,这书提出了“女性实际上更注意母亲”的观点。 01:45:17 蛇蝎美人的现当代变体(比如性少数方向)。 * 令人心动的另一个Femme Fatale形象变体来自《奥兰多》。 * 斯芬克斯原型一直在流变,从蛇蝎美人到少数族裔与性少数群体,本质都是现当代对斯芬克斯的新呈现。《怪奇物语》里的11也是一个“妖孽”,一个出自大母神体系的现代斯芬克斯。 01:48:38 听众问答部分。 徐迎春:“怀特历史写作理论目的在于激发人们从所谓“历史的负担”中“解放现在”,使人们想象与传统历史叙事不同的另一种与过去的关系。”
- Vol.001自我民族志 | 性别的荒诞
近期的思考:之前的声音民族志删除的原因,以及“性别的荒诞”。
- Vol.023 | 服美役和金莲崇拜:女性身体的累与用(下)
本|期|介|绍 继上一期播客节目《Vol.022 | 服美役和金莲崇拜:女性身体的累与用(上)》以后,本期播客将公布《服美役:美是如何奴役和消费女性的》与《缠足:“金莲崇拜”盛极而衰的演变》——女性与媒体第41期读书会的提问与回答环节。 本|期|主|播 杨舒蕙: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写作者、插画师、艺术家、大学教师。祛魅研究所主理人。致力于视觉文化研究。 徐迎春: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曾从事电视新闻报道及环境NGO传播工作多年。现主要关注边缘文化及弱势议题包括女性主义议题等。 本|期|时|间|线 01:11 讨论点1:为适应中西方两种语境,《缠足:“金莲崇拜”盛极而衰的演变》一书的文化传译之难。讨论点2:缠足和穿高跟鞋的区别。讨论点3:缠足与反缠足的支配者:父权。 15:30 为何男跨女(mtf)的表现和关注度总是比女跨男(ftm)更多? 19:17 对本次读书会全程的看法和总结。 21:54 反思当代“脚小”的偏好是如何产生的? 29:11 为何在本次读书会里加入这么多的性少数案例?人为何如此需要认同?服美役和认同追求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为何如此难以克服对社会认同的执着? 36:40 如何克服对迎合和认同的追求?高度的主体性如何形成? 43:50 缠足盛行时代的女性,其特权现实与“雌竞”意识形态。 46:30 如何与男性开启这方面的反思与讨论。 50:35《缠足:“金莲崇拜”盛极而衰的演变》一书所缺乏的本地访谈与田野。 54:35 关于女孩剪短发的问题。 1:00:28 做选择的自由与权力。 1:01:14 “我和我母亲的故事”。 1:06:50 父母不要高高在上。很难进入他人的情景去理解他人,也无法为他人做出替代性选择——尊重主体间性的重要性。
- Vol.022 | 服美役和金莲崇拜:女性身体的累与用(上)
本|期|介|绍 继6月“女性和媒体”读书会分享了高彦颐(Dorothy Ko)教授的经典著作《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后,她的另一著作《缠足:“金莲崇拜”盛极而衰的演变》成为8月份这一期的讨论主题。《缠足》在豆瓣上有不少书评和简介,认为高彦颐教授选择“缠足”这个高难度题材是十分富有勇气的,并且完成得很出色。这本书还获得了美国历史学会琼·凯利纪念奖(The Joan Kelly Memorial Prize)。中国医学历史研究的知名学者费侠丽认为这本书超越了民族主义、女性主义和东方主义的争论,将缠足清晰地纳入了时尚的历史来考察。对社会现象复杂性的历史剖析过程是《闺塾师》和《缠足》呈现给读者的共同特征,意义在不断地变化和延展。 《缠足》的撰写已经是50多年前的作品了,与此对应的一本较新出版的著作《服美役:美是如何奴役和消费女性的》,似乎与《缠足》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对话。《服美役》是意大利作家毛拉·甘奇塔诺(Maura Gancitano)所著,试图揭示对女性审美的塑造过程中,制造审美标准的男性眼光是如何通过资本在女性身体上运作的,该书讲述了“女性之美“是如何被定义的以及现代审美形成的过程。最终作者提出关于什么是真正的美、美是否存在共识的论证,并寻找现代女性如何在“必须美”的社会规则下找到立身之策。 把这本书和《缠足》对比,两本书都探讨了美的意义,而这个意义的标准遵循了一个庞大的社会体系的运转机制,最终的实践是通过“缠”和“服”这两个动词得以规范化,那么这两本书似乎针对了同一个女性身体运作的现象,引发我们来思考一系列当今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断争论的问题,比如:女性追求”美“是出于自愿还是被迫?女性的消费身份是否是一种权利/力的体现?如果是,这种权利是一种权利的倾轧还是赋能?男性在其中的角色是怎么样的?女性失去了美的定义权吗?存不存在要夺回女性来定义美的权利的说法?等等。 本|期|主|播 杨舒蕙: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写作者、插画师、艺术家、大学教师。祛魅研究所主理人。致力于视觉文化研究。 本|期|时|间|线 04:12 《服美役:美是如何奴役和消费女性的》中作者毛拉·甘奇塔诺的结语: * 这本书是对我多年来作为知识分子、知识普及者所做工作的重述。我写这本书是为了有机会学习和探索大量的研究,由于篇幅所限,只能对此略微提及。我希望这本书的读者会愿意深入研究书中涉及的一些主题,去阅读陪伴我写作的那些文本,尝试多理解我们身处的神话,并且重新为美”这个字注入意义。 本书基本立场: * 自我客体化指的是从第三人称视角来看待自我,特别是看待身体自我的行为:女性受到引导,将自己视为身体自我的观察者,从而失去了内感受性知觉。客体化凝视导致了她们意识的分裂,并影响了她们的认知表现。换句话说,客体化凝视充斥并麻痹了她们的日常思想及智力、情感资源,而这些本可以用于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 10:50 topic1:“美”的悖论与难以颠覆 29:51 topic2:美容医学和整形手术下的诸多种凝视 44:19 topic3:社交媒体中的身体技术 48:08 topic4:*性少数群体的祛魅与复魅 * 跨性别究竟是在消减二元性别对立还是加强二元性别对立? 01:03:10 《缠足:“金莲崇拜”盛极而衰的演变》 01:55:43 缠足背景下的“身体”与“自我”的复杂关系——自我即身体。
- Vol.021 | 内室教诲:闺塾师的情迷与才华
本|期|介|绍 美国的妇女研究进行得较早,出现于上世纪60年代末期,而在几乎同步的时间里(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女性主义学者就对中国妇女的研究产生了兴趣。“女性和媒体”读书会曾经读过的《中国的女性和性相》《记忆的性别》等都算是欧美中国研究学者在特定的中国文化语境中对中国妇女群像的专门研究。 而《闺塾师》这本开创性的著作提出,17世纪江南的识字士绅女性并非是被压迫或沉默的。这些女性在男性主导的儒家体系中创造了丰富的文化和有意义的生活。作者从意识形态、实践和自我认知的缝隙中重建了这部分女性的社会、情感和知识世界。这本书源于对前现代中国女性生活的好奇,提出了一种重新构想中国历史的方法。这种重新构想基于以下前提:通过理解女性的生活,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性别关系的动态,获得对中国文化价值观、中国社会运作和历史变迁本质的更全面认识。 高彦颐(Dorothy Y Ko)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关系学学士、东亚历史系博士,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历史与妇女研究教授。她是中国近代早期的历史学家,以多学科、多维度的研究著称。作为中国近代早期的历史学家,她努力涉足中国近代研究领域;作为一名中国研究学者,她始终将自己定位在女性和性别研究中,并在工作中运用女权主义方法;作为一名历史学家,她跨越了学科界限,涉足文学、视觉和物质文化、科学技术以及时尚、身体和性研究等领域。高彦颐教授的研究方向是古代晚期和近代的中国科技与性别/妇女史,著有《缠足 : “金莲崇拜”盛极而衰的演变》《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以及《砚的社会生活史:清初的匠与士》等。译者李志生系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对唐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卓有成效。 * 高彦颐(Dorothy Y Ko) 本|期|主|播 杨舒蕙: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写作者、插画师、艺术家、大学教师。祛魅研究所主理人。致力于视觉文化研究。 吴玉婷:北京策略律师事务所律师。 本|期|时|间|线 02:15 杨舒蕙主读部分:何为“内室教诲”?我是怎么看待这本书的? * 这一次读书会的PPT封面。 * 相关书籍推荐。高彦颐的《闺塾师》《缠足》。 * 相关书籍推荐。高彦颐与王政的《女权主义在中国的翻译历程》,以及高彦颐的《缠足》。 * 相关书籍推荐。白馥兰的《技术与性别》,以及曼素恩的《张门才女》。 * 推荐学术论文《“情欲” 与“礼教”:高彦颐与曼素恩的明清社会性别史研究》,载于《社会科学研究》,2019年第六期。 05:20 抛出本次读书会需要启用的荣格概念:阿尼玛(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男性无意识中女性本质的人格化,和女性无意识中的男性本质的人格化。 * 这种心理上的雌雄同体现象反映了一种生物学现实:决定性别的关键因素是相应性别基因的数量。数量较小的性别基因,似乎造就了一种相应的性别性格,这一性格经常保留在无意识中。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最典型的人格化显现方式——男人的“非理性情感”与女人的“非理性思想”,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男人心中的“理想女性”与女人心中的“理想男性”。 08:42 推荐《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这本书对我启发甚深,也与《闺塾师》的讨论相连。 [才女之累] 作者: [美] 艾朗诺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副标题: 李清照及其接受史 原作名: The burden of female talent the poet Li Qingzhao and her history in china 出版年: 2017-3 * “《才女之累》是一部关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研究专著。作者在古今浩繁的相关资料中爬梳抉择,经过严密的分析论证,认为后人对李清照一代才女形象的认知和看待她的立场经历了层累性的改变,几乎所有关于李清照的惯常言论都是经过精心阐释的产物,只有经过传统这-棱镜的折射后,李清照才为正统文化所接受。后人为了强化她的传统形象,在明代结集的李清照的作品中,甚至混杂了后起的拟伪之作。作者将数世纪以来外加于李清照的累赘层层剥离,以重构一个接近本来面貌的李清照的形象,揭橥数世纪以来颇富趣味的李清照接受史。” 19:05 宋金与明清时期女性表达与女性团体的区别。了解这个区分非常重要。这里我也会谈一谈自己的写作感受。 26:03 《才女之累》与《闺塾师》中对“五四”问题的共同讨论。 * “我以为,受害的‘封建’女性形象之所以根深蒂固,在某种程度上是出自一种分析上的混淆,即错误地将标准的规定视为经历过的现实,这种混淆的出现,是因缺乏某种历史性的考察,即从女性自身的视角来考察其所处的世界。我不赞同‘五四’公式并不全因[插图]其不‘真实’,而是‘五四’对传统的批判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和意识形态建构,与其说是‘传统社会’的本质,它更多告诉我们的是关于20世纪中国现代化的想像蓝图。尽管此真理不无纤毫道理,但受害女性形象势不可当的流行,不但模糊了男、女关系间的动力,也模糊了作为整体的中国社会的运转动力。为了消除这种非历史的偏见和修改女性受害形象,中国妇女历史研究必须对特定的阶段和个别地区予以更多的关注,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妇女之间的社会、阶层背景差异。最重要的是,妇女历史必须被更深地置于中国整体历史之中。 * 只有运用这种‘双焦点’的历史视角,我们方可逐渐理解无论是‘女性是受害者’这一假设,或与其相对的‘女性是动因’的说法,都不能完全传递出明末清初女性受压和拥有机会的范围。无论是限制还是自由,都清晰地呈现于一群拥有特权、受过教育的女性身上,她们来自帝国晚期最高度城市化的江南地区,她们便是‘闺塾师’。当这个词首次出现在明末清初的中国时,它指的是一个流动的女教师阶层。在本书中,我赋予它的涵义更加笼统和更具象征意义。所有出现在本书中的女性,无论是妻子、女儿或寡妇,都通过她们的作品,互相讲授着各自的人生际遇。通过一代一代对女性文学的传递,一如巡游的塾师,她们超越了闺阁的空间限制,从而经营出一种新的妇女文化和社会空间。尽管这些诗人、塾师、艺术家、作家、读者的生活、想法和环境,不可能为大多数人所分享,但对我们来说,它凸显了即使在儒家体系范围内,女性自我满足和拥有富有意义的生存状态的可能。因此,本书旨在考察这些女性的生活,同时请求她们指引我们进入其栖居的历史时空。” 31:43 我的观点:中国本身被“女性化”,双重的“阴性化”。本次讨论会的核心问题。 * “受害者”的心理与实践问题。 * 对“五四”史观的反驳。 * “三重动态”模式。 * “无父的父权制”“抽象的父亲” * 为何江南地区出才女 47:27 女性的生活与时间空间。来自我自己的学术论文《遮蔽与掀露:规训中的身体——明清以降中国女性图像变迁》,载于《中国艺术》,2021年第三期。 49:44 《列女传》中齐宿瘤女的故事视觉空间。 57:18 在我看来:男性叙事的局限,正来自于阿尼玛叙事的重大缺陷。因为,直男在讨论女性问题的时候,讨论的是他们自身的焦虑。这是他们的“性别框架”决定的,倒未必是有意为之的结果。 59:33 19世纪广东画家林呱的一幅肖像画描绘了一位母亲抱着她的女儿,女儿的脚在缠足期间受了重伤。 00:00 情教的阴阳面:从小青到《牡丹亭》——《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此作品出版于1694年,它是作为文化制造者而涌现的女性读者兼作者中最登峰造极的事件。 01:02:35 《沙丘》中的“姐妹会”带给我的认知启发。再次开启我对父权制的理解。 01:05:09 《闺塾师》中的重要故事之一:情教的阴阳面——从小青到《牡丹亭》。痴迷的读者:三妇传奇。 * 《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此作品出版于1694年,它是作为文化制造者而涌现的女性读者兼作者中最登峰造极的事件。 * 《牡丹亭》的故事本质而言,是一个阿尼姆斯叙事。 * 柳梦梅是杜丽娘阳性人格的具象化身。 * 何为“写真”?何为“真”?《牡丹亭》可以同时唤起阿尼玛\阿尼姆斯情结。 01:17:14 乙女小说\游戏中的“阿尼姆斯”叙事。当代才女文化的余音。 * “对许多玩家而言,乙游的意义早已超脱恋爱或游戏本身,在真实世界中引起涟漪。‘只相信不实践是遇不到真的爱的。’她始终相信,自己在二次元世界中追求的真善美,那些人性中偏神性的部分,同样也存在于三次元世界中。‘乙游的尽头是爱自己。’这句话在乙女玩家中颇为流行。”摘自乙女游戏的尺度已经这么大了吗 01:21:25 何为女性的主体性?我的看法。 01:25:24 《闺塾师》中的重要故事之二:女性角色的错位与延伸。超越二元。 * 有着八位兄弟的王端淑,生于绍兴府山阴县一个博学家庭。其父王思任是1595年进士)是一位著名的小品随笔作家,他以其深刻的幽默而著称。 * 当1646年清朝军队横行于绍兴时,王思任因年纪过大而未能参加海上的忠明抵抗,但他在门上贴出了“绝不投降”的标语,拒绝接受清朝的剃发令,并退至山中绝食而死。王思任的气节及其忠明的信念,对其女产生了长久影响。 * 总体来看,这些有学问女性的生活,暗示了一种浮现出的职业模式。女性的学问,特别是诗歌,是一个家庭的传统。许多女塾师生于有学问但贫穷的江南家庭,并一直被母亲或祖母教育着。实际上,塾师看起来是为这些女性提供了一条维生之路,她们来自家道中落的上等家庭,这些家庭失意于竞争日趋激烈的科考体系。作为出版过作品的诗人或得到承认的画家,实际上,这些女性在因其声名而获得塾师的工作之前,就已经是职业艺术家了。与儒家视女性为安静和无名的这些限制相反,一个女性的文学名望对其家庭来说,可能是一笔经济财富。 01:30:19 《闺塾师》中的重要故事之三:名妓与名山。柳如是。 * 前几章研究的女性是士大夫之妻、女或亲属。由出生或婚姻,她们分享了身边男性所享有的特权。换言之,通过坚持“三从”,即通过从父、从夫或从子的社会地位,这些女性成为社会精英集团的一分子。她们是最早接受精深教育和得到自我表现机会的女性,也是顺理成章的。 * 本章将聚焦于一个不同的女性群体——名妓和歌女,她们有的像闺秀一样,有着可圈可点的诗歌和艺术造诣,可惜她们有的是不同结局。 * “同样的矛盾性也明显表现在名妓的灵活性上,她跨立于看似不相容的私女性和公男性的世界之间。她既有女性的魅力,也有文人的儒雅,在以男女有别为基础的社会中,很少有其他人享有这种亦男亦女的灵活性。她的女性体格集中由其精心缠过和香气四溢的小脚体现出来,如其对男性艺术的精通和对国家事务的谙熟一样具有吸引力。同样在其个人关系上,名妓居于帝国最具影响的男性社交领域的核心,这些男性包括科举考生、士大夫、文人、富商。她是最具魅力的女性和最具公众性的男性的化身。然而正如她身处以男性为中心的官方亲属体系的边缘一样,这样的一种社会性别模糊状态也得到了宽恕,甚而受到了欢迎,因为它满足了试图于公众和家内责任外寻求调剂的男性的需求。名义上的妻子—艺人界限不仅被找乐儿的男人,也被货币经济所释放出的强大力量侵蚀。 * 上流之妻对风月场传来的歌声的蔑视,实际是这两个领域被突破的一个信号。另一信号则是家内女性对来自风月场时尚潮流的模仿。如,明代上流女性开始使用折扇,而折扇曾属妓女专有,虽然她们并没有放弃传统的团扇。比时尚更具意义的是两个领域女性的个人交往:通过交换诗歌和绘画,上流之妻对名妓以朋相待;妻子邀请歌女到私人别墅参加宴会。我将在下文讨论这些联系的具体事例。 * 我对“女扮男装”的看法——自己饰演自己心中的“阿尼姆斯”,同时满足部分男性的“阿尼玛”范型。 01:39:48 吴玉婷与读部分。 01:45:47 关于“男性凝视”。 01:52:16 “闺塾师” 的悖论。
- Vol.020 | 繁盛之阴:女性身体与女性医者
本|期|介|绍 2022年,一位卓越的学者、汉学家费侠莉教授(Charlotte Furth)去世了,从20世纪80年代初中美恢复友好关系之后,这位美国的汉学家的学术生涯就与中国紧紧相联。费侠莉的汉学研究成果中最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是她中年之后的著作——《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与青年时期相比,中年时期的费侠莉在研究领域和视角上发生了改变,经过长年的史料考察和田野调查,她打开了中国医学史中的性别视角。 史学成书过程非常不易,何况是一个美国人来研究中国。从台湾学者李贞德撰写的对费侠莉的回忆录中来看,费教授的学术研究精神让人敬佩:“她钻研传统医籍也从事田野调查,既讨论清代医家对怀孕、生产和母婴护理的知识,也和人类学者一同考察台湾汉人女性对月经的观念。1999年,经营二十载、纵论近千岁的中国医疗史大作《繁盛之阴》(A Flourishing Yin)终于出版。” 1999年10月在史语所“上山采蘼芜”活动中,摄于木栅,前排右二为费侠莉 费侠莉和她的著作“Opening To China: A Memoir Of Normalization, 1981-1982” (中文版)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 《繁盛之阴》可以说对中国的医学史注入了女性视角,比如她通过严谨的史料考察发现:“宋代医者在‘阴阳同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妇科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医学分支,在这个过程中‘妇人以血为主’的说法被提出来了,并建构出了性别差异。本来‘血’跟‘气’被视为是一体两面,到了宋代却通过将‘气’置于阴阳系统的顶端,建立出了性别阶层,‘血’被认为是随着‘气’而动的,无法像‘气’一样获得独立的地位,与现实社会的性别分化相呼应。” 本|期|主|播 杨舒蕙: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写作者、插画师、艺术家、大学教师。祛魅研究所主理人。致力于视觉文化研究。 子顿:复旦大学社工系研究生。 徐迎春: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曾从事电视新闻报道及环境NGO传播工作多年。现主要关注边缘文化及弱势议题包括女性主义议题等。 本|期|时|间|线 02:08 杨舒蕙主读部分:费侠莉究竟在这本书里讨论了什么问题?——既然元理论认为“双性同体”,为何医疗实践与医学文化中还存在“性别差异”? 《繁盛之阴》英文版封面封底 | A Flourishing Yin: Gender in China's Medical History: 960–1665 《繁盛之阴》英文版精美内页 | 章节图 《繁盛之阴》中涉及到的令今天的人倍感陌生的符号 《繁盛之阴》中的插图 06:51 本书的目录、章节分析。费侠莉的研究整体思路。其中第七章和第八章是最本次读书会最感兴趣的部分。 导言:医学史、性别与身体 医学史 性别 身体 文本、语言和经验 前方之路 第一章 黄帝的身体 第二章 宋代妇科的发展 第三章 宋代医学中的怀孕和分娩 第四章 反思明代的“妇科” 第五章 养阴:妇科和明末的医学文化 第六章 “养生”:明代生殖和长寿的身体观 第七章 医生的实践 第八章 家庭内外:作为治疗专家的明朝妇女 第九章 结论 13:20 本书的结论部分。中国人阴阳理论在社会实践上的实践,主讲者的观点。 20:18 母亲身份在中国的必要性及其原因。 22:25 费侠莉的女性主义史学观: 25:08 文章分享。陈静梅:《医学史中的性别政治——读费侠莉<繁盛之阴 中国医学史中的性>》,发表于2007年《妇女研究论丛》。 “在解释人体的时候,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体内均同时察赋着脏腑、气血、表里等各种范畴的阴阳,并无二致,所以中医的人体模型是一个阴阳同体的单性身体观。更重要的是,中医完全忽视女性独有的子宫以及其他任何解剖学器官作为性别差异的重要性,甚至在解释女性生殖的场合,子宫的角色也不如男女兼有的肾脏重要。所以,作者指出,尽管在生成身体上男女无别,但当阴阳和谐的身体隐喻为健康的皇帝时,仍体现出与皇权政治相联系的男性优越的权力话语,黄帝身因而又是男性的身体。” “中医阴阳同体的单性身体观到了宋代,遭到了‘两性模式’的解构。宋代结束唐末五代的长期纷乱,各种文化、政治、经济力量的重整使得医学突飞猛进,具体的表现就是妇科与儿科的正式出现,并且为官方承认,纳人政府教育体系中。由于妇科医疗实践所直接面对的正是低等的‘妊娠身体’,加之‘女病难医’的现状,使一个有性别意识的中医学自此展开。” “从希腊时代直到世纪末,就西方医学而论,所谓两性的区别只意味着体内热度的高低,两性并无本质区别。这种“ 单性模式”的身体观一直到世纪,才开始明确人体可依生殖器官的不同划分男女两种截然不同的性别,并以此为建构男女社会角色的基础,然后始为今日通行的‘两性模式’所取代”。 28:38 费侠莉在其关于“⼥性医学”历史的开创性著作中指出,古典医学本质上是雌雄同体的。每个⾝体都包含阴阳元素。但如果中国古典学说的⾝体确实是雌雄同体,那么该如何解释医学插图以男性形像作为⼈体标准,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使⽤⼥性形象的事实? 男性形像作为标准⼈体 与广泛使⽤男性⾝体作为标准⼈体不同,⼥性⼈物被⽤来说明被定义为⼥性特有或更常见的医学问题。 清·吴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归纳了“乳岩”“肾岩”“茧唇”“舌菌”和“失荣”外科五大绝症,认为由于阴阳失调、七情郁结、脏腑受损等原因,导致气滞血瘀而成积聚。 39:48 回顾卡伦·霍妮的研究。 《女性心理学:爱和性的研究》中讨论了女性的情绪问题。与中国古代对女性疾病的讨论有相通之处。 与《女性心理学:爱和性的研究》中的讨论有相通之处。 42:50 对全体新论的研究。 我国最早有人体解剖图的医学书,即清咸丰元年(1851)上海墨海书馆刊本《全体新论》,是书为西方医术传入中国较早之著作,著者(英国)合信,陈修堂译,内收大量人体解剖图。 52:03 女医谈允贤,她的医者身份与“三姑六婆”的重要区别。涂丹:《医术、性别与阶层:谈允贤医疗实践探赜》,发表于2022年的《自然科学史研究》 。 “从谈氏的自述来看,身为士大夫的谈纲欲以大家闺秀的标准培养年幼的女儿,令其诵读《女教》《女则》,而以医为业的谈复却希望孙女能够继承自己的衣钵,习医疗疾。祖父与父亲的培养方式看似矛盾,谈氏开始习医之路的事实亦似乎宣告了谈纲面对孝悌的妥协,实则二人的培养目标并无根本冲突,也非谈纲对谈复的真正妥协,只是由于家族中的男性纷纷选择仕途,为了不致家族多年积累的医术就此失传,谈复退而求其次地选择了年幼的孙女。” “谈允贤真正开始行医生涯是在其祖母去世后,其时的她已是一位育有三女一子的母亲。谈氏在介绍自己行医的原因时,首先提到祖母去世前曾将毕生所学医术、所读医书、所用药具悉数传授于己,随后写道: 自己因祖母去世重病数月生命垂危,在梦中得到祖母指点后疾病迅速痊愈,并被告诫要利用其所授医术治病救人。谈氏的描述可谓环环相扣,顺其自然地将自己行医的原因赋予了天命或祖命不可违的神秘色彩,而这种依靠托梦言事、抒志的方式是明清时人常用的,也易于让人接受。谈氏行医之所以受到诸多女性病患的青睐,一则由于她精湛的医术,二则由于性别隔离思想的盛行。宋代以来,性别区隔日益严格,男女大防的观念给男性医家治疗女性患者制造了重重困难,‘宁医十男子,莫医一妇人’成为明代男性医家的普遍共识,而女医则能够提供男性医者所不便提供的服务。可以说,宋明理学对男女有别意识的强调与宣扬,反而令社会对女医服务的需求有增无减。面对来自社会的重重压力,谈氏并未试图打破性别区隔严重的正统医学体制,而是以顺应体制的方式进入和融入其中。” 59:43 三姑六婆的职业属性与社会身份。 The Plum in the Golden Vase or, Chin P'ing Mei “《金瓶梅》这部书描写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西门庆一家辐射到社会上,写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物,包括各种官员、各种买卖人以及三姑六婆。那个时代把这样几种女性人物概括为三姑六婆:三姑是指尼姑、道姑、卦姑,六婆是指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她们往往是一些在社会上披着宗教外衣,或者以提篮叫卖以及其他的行业为掩护,在中产及中产以上人家,特别是富贵人家和达官贵人的府第里面,骗吃骗喝、骗钱骗财的人。她们中不少人好像墙壁缝隙里面的那些虫子,在社会上到处游动,寻找生活资源。” 01:01:10 流民图中的“三姑六婆”。 周臣《流民图》(局部)卷 檀香山美术馆 到14世纪,三姑六婆的分类已分化为三种人群:信教妇女、典当商和经商妇女(包括媒婆)以及女医。她们共同的背景都是社会的底层人士,到贵族家中为被家庭所束缚的女性提供服务。 明代名医萧京的《轩岐救正论》就有《女医》一篇,告诫世人,应听从先辈家训的告诫,不让女医一类六婆登门。其文如下: “语云宁医十男子莫医一妇人。诚难之矣。世间有等痴愚蠢汉。以妻外家子女之性命付之医婆之手。被其妄治伤生者众矣。夫男子业医。尚且庸谬。况妇人目不识丁。手不辨脉。一凭长舌取悦裙钗。三指藏刀。甘受隐戮。良足鉴耳。虽然此等狂泼。岂无所长乎。但其所挟下胎之药。自谓最验,故每见闺阃失节之妇。信其诱弄暧昧隐曲。无所不为。所以先辈着治家训禁。六婆不入门。思之。” 01:04:37 中国女医杂志。 01:06:46 詹姆斯·巴里:作为跨性别者(FTM)的医生。 詹姆斯·巴里(James Barry,原名Margaret Anne Bulkley,1789 – 1865)是英国陆军的一名军医。巴里在爱丁堡大学医学院获得医学学位,然后首先在南非开普敦服役,随后又在大英帝国的许多地区服役。退休前,巴里已升任监察长(相当于准将),负责军队医院,这是英国陆军第二高的医疗机构。巴里不仅改善了受伤士兵的状况,也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状况,并在非洲进行了第一例由欧洲人进行的剖腹产手术,母婴均在手术中幸存。尽管巴里的整个成年生活都是男性身份,但巴里出生时的生理性别为女性。巴里的解剖结构在尸检后才为公众和军事同事所知。巧合的是,巴里去世的那一年也是“英国第一位执业女医生”伊丽莎白·加勒特·安德森通过药剂师考试的那一年。而巴里 50 多年前就获得了医生和外科医生资格。 可以参看订阅号文章:https://mp.weixin.qq.com/s/s2Cr6optLV0ZH8s_8St_Lw 01:11:01 为什么要关心 詹姆斯·巴里的案例? This is the amazing tale of Margaret Anne Bulkley, the young woman who broke the rules of Georgian society to become one of the most respected surgeons of the century. In an extraordinary life, she crossed paths with the British Empire’s great and good, royalty and rebels, soldiers and slaves. A medical pioneer, she rose to a position that no woman before her had been allowed to occupy, but for all her successes, her long, audacious deception also left her isolated, even costing her the chance to be with the man she loved. 01:14:39 回到这次读书会的主题。 01:15:56 子顿与读部分。
- Vol.019 | 解构异性恋:摆脱父权制对两性关系的影响
本|期|介|绍 从表面上看,爱情似乎是恋爱双方之间的问题,但我们往往发现,两个人的爱情之间似乎有一个永恒的“第三者”——父权制。许多在爱情中寻求幸福的男男女女们发现,自己总在手无寸铁地对抗这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的第三者,它会随时侵入爱人们的客厅、厨房或床榻。父权制才是爱情中的男女最强劲的对手。莫娜·肖莱(Mona Chollet)在去年出版的《重塑爱情》中对困扰女权主义者数十年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澄清,对长期以来的父权制下的异性恋爱情模式进行了揭示和抨击,并且回到了她们关注的中心:异性恋的问题。 莫娜·肖莱,作家、记者,1973年生于瑞士日内瓦,现居法国,除《重塑爱情:如何摆脱父权制对两性关系的影响》一书外,她还著有《女巫:不可战胜的女性》《致命的美丽:女性异化之新面貌》《在家:家宅之内的奥德赛》等作品,已被译为英语、西班牙语、中文、德语、波兰语等多种语言。获2022年欧洲散文奖。 《重塑爱情》法文版封面(2023年) 莫娜·肖莱(Mona Chollet) 本|期|主|播 酸酸:东英吉利大学地球物理研究员。 吴筱航:本书译者,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语言文化学院法语专业、巴黎第七大学电影研究专业,译有《艺术装进盘子里》《重塑爱情:如何摆脱父权制对两性关系的影响》等作品。 徐迎春: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曾从事电视新闻报道及环境NGO传播工作多年。现主要关注边缘文化及弱势议题包括女性主义议题等。 本|期|时|间|线 00:56 作者莫娜·肖莱(Mona Chollet)介绍:1973年出生于瑞士日内瓦,记者和作家,被誉为法国女权主义人物。自 2016 年起担任《外交世界报》(Le Monde diplomatique)的主编。她的畅销书《捍卫女巫》(In Defense of Witches)在法国已售出 37 万册。肖莱认为,对于女性来说,独立与依赖并非是相互排斥的状态。理解和实践独立自主的同时保持情感联结也是完全可能的,这实际上是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爱情关系模式。因而,本书不仅是理论的,也在实践上给出了一些建议,比如家庭空间、个人空间如何分享,爱情的叙事应该转变为一种自我探索的旅程等。为了寻找答案,本书始终围绕着一些关键问题:为什么在很多情感关系中,爱情反而成为了一种束缚,而不是解放?为什么女性在情感世界中往往需要扮演救世主,而这种角色又如何影响了她们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地位? 可以移步:莫娜·肖莱《重塑爱情》:爱情如何成为一种束缚 肖莱已出版书籍: * 2015:蛇蝎美人(Beauté fatale) * 2018:女巫:女性不可征服的力量(Sorcières: La puissance invaincue des femmes) * 2021:重塑爱情,区域(Réinventer l'amour, Zones) * 2022:捍卫女巫:猎巫的遗产以及女性为何仍在受审(In Defense of Witches: The Legacy of the Witch Hunts and Why Women Are Still on Trial) * 2024:重塑爱情:父权制如何破坏异性恋关系(Reinventing Love: How the Patriarchy Sabotages Heterosexual Relations) 05:40 阿兰·巴迪欧:在这里,“共产主义”,我理解为一个变化着的整体,使得公共事物居于私人事物之上,使得集体利益居于个体利益之上。在这个意义上,爱是共产主义的,如果您承认,像我一样,爱的主体是成为一对夫妻,而不只是满足于个体的组合。于是还有一种爱的定义:最小的共产主义! 08:00 “2010年,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演绎其作品《艺术家在场》(The Artist Is Present)。观者轮流坐上空椅子,在沉默中与阿布拉莫维奇对视,然后把椅子让给下一人。阿布拉莫维奇之前的爱人、创作伴侣,艺术家乌雷(Ulay)出现在了她面前,胡子灰白,穿着球鞋和黑色西装。他们自1988年后就再也没见过。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打破了自己表演的规定,往前一冲,向他伸出了双手。隔着将两人分开的桌子,他握住了她的手。一旁的观众爆发出阵阵掌声和唏嘘。几年后,乌雷就共同创作的作品版权问题起诉了他的前伴侣,并胜诉。但所幸两人在乌雷于2020年3月2日去世前得以和解。” 《艺术家在场》(The Artist Is Present) 与乌雷再次相对。 与乌雷拉手。 13:50 父权制下的男性无法爱上具体的、真正的女性:“根据父权制的标准,一个男人选择与之平等的伴侣,就等于放弃了他有权实施的部分统治权。的确,我们会认为他是受虐狂,把他视作特立独行的人,一个叛徒,或者三者皆是。这样的男性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带侮辱性的位置上,而这个位置通常是留给女性的。对一个男人来说,爱上一个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女性是一种威胁。男性的吸引力是‘盈’,而女性的吸引力是‘亏’。” “在我们的文化中,异性恋男性表达他们对女性的欲望,但同时被怂恿着去鄙视、憎恨女性。异性恋和厌女的结合是如此被自然化,以至于一个不具备大男子主义的男性会被系统性地视为同性恋。” 15:50 亚洲女性的“双重女性化”:“黑人或阿拉伯女性能激起部分白人男性的性幻想,却不那么轻易被视作生活伴侣,也就是能够被男性‘在社会层面上认同’的伴侣。相反,亚洲女性则来自一个有‘模范’之名的少数族裔—言下之意,其他少数族裔多少构成问题—她们被假定为性感、勤劳、温顺的。” 21:10 深度异性恋:“异性恋男性可以再次从女同性恋身上获得启发,因为后者更能把女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渴望,从她的伤疤、赘肉和皱纹,到其经历和人格。由此,简·沃德总结道,只有这样,异性恋男性才可以成为‘真正的异性恋,而不是利用女人来吓唬别的男人的伪异性恋’。有的男性一旦跟一位女性睡过一次,就失去了对她的兴趣。这种倾向也可被视作伪异性恋或者肤浅异性恋的象征:这样的男人对他人、恋爱关系以及恋爱关系能如何丰富他们的生活毫无兴趣,他们只是感到了一种‘征服’与满足自恋的需要,从而改善自己的地位或者婚姻。简·沃德鼓励她的女读者表现得‘足够勇敢,敢到从男人身上要求这一点,敢到向异性恋男性和他们所谓的对女性的爱提出更多要求’。总的来说,‘深度异性恋’是一种脱离了父权制[插图]及其利益的异性恋,一种背叛了父权制的异性恋。” 30:10 异性恋关系的总结:“情侣们一板一眼地遵守各自的性别剧本,很有可能让对方过得不幸福。这些性别剧本一方面使女人成为一种感性、依附于人、被苛求且过度投入情感与爱情的生物,另一方面则把男人变作沉默寡言、不解风情、被某种可怕的独立蒙蔽了双眼的莽汉,仿佛他们永远在责问自己怎么会鬼迷心窍,掉进爱情的陷阱。就算我们不对号入座,仍能在自己身上找到上述的某些特点。但至少,我们意识到了这两种性别角色的存在,而这种存在带来了很成问题的干扰——尤其是女性的性别角色,往往是男性角色的陪衬。” 33:56 女性的低自尊常态。 37:12 凝视问题。 39:30 一夜情文化中的男女区别。 40:28 男人的心声:“没有人教我们如何跟自己的情绪发生联系。还有更糟的,我们被教着不去和自己的情绪发生联系。”重点在于把自己定义为女孩的反面,“女孩嘛,她们互相倾听,女孩只跟女孩聊天,男孩不能这样。” 41:41 女人的“厌女”情绪。 43:40 异性恋思维对女性的分化。 45:30 女性的性幻想。 48:27 结尾:“女人,这千年来的缄默者,缄默,出于谨慎,缄默,为了体面,她们脑海中都有一个爱的世界,这个世界不一定是O的世界,当然不是—甚至O的世界让她们感到恐惧,但是她们有她们的世界。她们曾缄默着。但这结束了。她们要说,她们在说。让我们希望她们中说的人越来越多,说得越来越响亮,并且在我们所谓的对爱的定义中,她们的声音最终会占据一席之地。” 50:30 本书译者吴筱航的发言。筱航直言自己初读这本书时的感想(原书作者写得非常直白),翻译过程中曾担心审核的问题。 55:50 为何翻译成“女性主义”而不是“女权主义”。 59:04 翻译过程中印象最深的部分是哪里?——亚洲的双重女性化。译者翻译的时候心情比较沉重。以及,“女性主义”作为男性“约会”时的新话题,仿佛工具包里增添的新工具,本质是追求异性的手段。女性主义反过来被父权制利用。父权制与资本主义的双重钳制,此系统已经足够壮大到可以吞噬任何反对自己的东西:可谓“捧杀的艺术”。 01:04:45 反对的声音被消解、被收编、被包装为新的消费文化,例如嬉皮士文化。包括LGBT平权运动被转化为商业的成果。 01:07:25 如何在结构之内重塑结构?有什么超越异性恋结构的办法吗?两位主讲人各自抛出看法。 01:14:08 主体性问题。如何定义“爱”与“爱情”“婚姻”。三者的关系是什么。 01:24:56 关于直男的“深柜”本质。直男实际上是同性恋吗?古希腊文化中的男性纽带。男性认同与男性传承在今天的留存。 01:28:31 男性的征服与征服后的炫耀,实际上是把女性视作为取悦同性的手段。 01:32:33 过分二元化的男性和女性。 01:37:02 不同的人格与不同的亲密关系。安全型人格遇到完美爱情的几率最高。 [美]盖瑞·查普曼:《爱的五种语言》 01:41:10 爱和性中的客体化。 01:48:18 四ai的问题。
- Vol.018 |《遏制拐卖》与《反对拐卖》: 直面“囚笼”中的问题
本|期|介|绍 这一次分享有关人口拐卖分析的报告类丛书:《遏制拐卖》与《反对拐卖》。这两本书的出版时间较早,较为全面地分析了人口拐卖的现状和原因。我们将带领大家聚焦这两本书中的重要发现和阐述,同时,也将从法学的角度来讨论相关问题。这期的内容十分重要也很紧迫,实际上现代拐卖人口的形式也出现了更多新特点。 为什么人们很难从贩卖人口状况中脱身?贩运者努力阻止受害者离开\他们使用暴力,如强奸和绑架,或威胁伤害受害者以及受害者关心的人\贩运者可能通过勒索进行控制,例如威胁分享个人信息或露骨的照片\贩运者需要时间来建立信任和情感联系,他们可能会操纵受害者相信他们是唯一爱他们的人\贩运者将受害者与朋友和家人分开,使他们的基本需求依赖贩运者。 没有目光的凝视,没有语言的剖析,就没有对问题的直面。引用政治家和慈善家William Wilberforce的话:“你可以把头看向另一边,但永远不能再说自己不知道。” 赵捷主编的《遏制拐卖:从打到防的探索》《反对拐卖:行动与研究的反思》两本书,是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性别与参与式工作室丛书的两本,2012年5月第1版由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历史的重叠: 从1978年开始,尼泊尔政府公开承认了拐卖妇女现象的存在,他们每年有5000至7000人被拐卖到国外。尼泊尔国家出现拐卖现象主要有几种原因,一是东亚地区的国家随着旅游业发展,性市场需求量大,拐卖也逐步增大;二是拐卖妇女有利可图,可获高额利润,在尼泊尔工作一年才有1000美金,拐卖一个妇女则同样得1000美金;三是尼泊尔妇女地位低下,重男轻女非常突出,认为没有生男孩就升不了天堂,培养女孩就像浇别家的菜地,长大了还是嫁到别人家去。尤其在农村,女孩不能上学、就医,没有就业机会,只能帮助家里做农活,得不到社会关注,很容易被拐卖;四是被拐卖妇女大多出生在贫困地区,没有温饱,加上受教育少,自我保护能力差;五是随着尼泊尔经济不断发展,农村和城市的交往更加频繁,拐卖现象也更为突出。 尼泊尔妇女被拐卖的主要方式,一是外地犯罪分子拐卖;二是被自己父母、亲戚卖掉;三是被同村的人拐卖。被拐卖妇女主要从事性服务、家庭服务、苦工等,年龄基本在14岁到18岁之间。 本|期|主|播 孟繁东:大学教师,上海市演讲与口语传播研究会理事。 张艳梅:南京师范大学法律硕士。 徐迎春: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曾从事电视新闻报道及环境NGO传播工作多年。现主要关注边缘文化及弱势议题包括女性主义议题等。 本|期|时|间|线 05:10 孟繁东主读部分:书目脉络与专题脉络。 06:02 人口贩运的实质。 “对一种犯罪所知甚少令我们所有人感到惭愧。‘人口贩运’ 一词可能有误导作用:它强调的是一种犯罪的交易方面。但更确切地说,这种犯罪应称作奴役”。 ——安东尼奥·玛利亚·科斯塔 (Antonio Maria Costa) 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执行主任。 人口贩运犯罪的规模到底有多大?有多少被害人?谁是贩运者?其贩运路线和收益如何?趋势如何?问题是否在变得日益严重?为什么?在什么地方?只有把这样一些问题的出现及相关关系研究清楚了,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民间组织和广大民众,才知道应当做什么和怎么做才会是有效的。 最初,人口贩卖与战争、掠夺和杀掳是连在一起的。据有关资料,早在1千年前的阿拉伯帝国时代,伊斯兰国家的奴隶有贩自非洲、欧洲和欧亚草原的。据说,阿拉伯人从非洲几乎抓获了1300万黑奴,而后来阿拉伯人卖给欧洲人的黑奴约达1000 万。土耳其帝国时代,鞑靼人捕捉与贩卖奴隶已形成一种机制,他们经常侵扰南俄地区,并把白奴送到伊斯坦布尔出售,被称为“草原上的收成”。 凡此种种,在那一时期,在地球上有争战的地区,那些具有称霸侵略野心的统治阶级,几乎都以贩卖和剥削战俘,作为胜者的重要标记之一。这一胜者为王,败者必虏的人性中卑劣而凶残的本性,似乎成为了普遍的游戏规则。 07:09 回眸历史。 中国也曾遭遇掳掠。当时西方的殖民主义者曾直接闯入中国东南海口岸,尤其是广东和福建,贩卖被掳华工为奴。 09:00 古今不同。 * 被贩卖的受害人绝大多数是妇女和儿童。贩卖者中,女性犯罪现象正在上升。无论作为贩卖者还是被卖者的女孩与妇女,绝大部分也都是弱势人群。 * 先前男性霸权的意味仍然存在,并没有因贩卖动机的变化而消减,反而更为浓烈。 * 人口贩卖被视为犯罪是近现代的事。先前对人口贩卖现象的反对,更多表现为来自伦理和道德的谴责。而今,此类现象已经被普遍定义为犯罪,强调这是对人权的侵害,是人类共同的耻辱。但不少人来对当今的妇女儿童被拐骗卖现象,却表现出冷默和宽容。人们于此争议的是区域间的利益问题、发展与否的问题,而非人权实践。其逻辑还是“优胜劣汰” 思维模式。这与先前历史上人口贩卖现象中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普遍逻辑,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权的实践并没有真正列入议事日程。 15:44 我国与国际的对策与现状。 * 自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高层领导就对打击和预防妇女儿童被拐卖有过禁令 并成立有“打击拐卖妇女和儿童办公室”(简称“打拐办”),一直重视相关事态的发展。 * 2022年4月18日,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二次审议,建立对拐卖妇女等侵权行为强制报告和排查制度。 17:51 相关的论说与研究。 * 就现象本身,谴责罪犯和怪罪受害人的论说。 * 抨击社会发展进程中资源分配不均而引发人口贩卖现象的论说。 * 基于全球化分析的相关论述。 * 把人口贩运转置于各种理论框架上来论述。 20:40 再看计划生育政策。 24:54 《盲山》中的女性群像:买方母亲|早先被拐卖的女人|被溺死的女婴。究竟为什么妇女会使其他妇女为奴? * 在东欧和中亚,在因人口贩运活动而被定罪的人当中,女性人数超过60%。在这些地区,妇女贩运妇女,已经司空见惯。 * 妇女、女孩和男婴是受害的主体。一是因为“性”而被出卖或拐骗的妇女和女孩;二是为了接宗祠传父系而被贩卖的男婴。 32:10 婚迁型拐卖的不同面相。 * 以拐卖妇女的目的分类可分为婚迁型、劳动剥削型、性服务剥削(强迫卖淫)型。 * 而「介绍」「帮助」她们走出大山的,带有欺骗性质的劳动力中介往往扮演了拐卖或拐卖中介的角色。 * 拐卖滋生的社会背景:农村妇女背负的多重不平等。 杨妞花被拐案一审宣判,人贩子余华英拐卖11名儿童被判死刑。 《人物》报道:复仇的决心 45:05 实质性的思想。 “在嫁娶婚中,作为娶的一方来说,娶与买是等同的,如结婚这个概念,在独龙语(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是用‘买女人’一词来表达。在被拐成婚的情况中,对实施收买的男方家庭来说,实际上已经为得到新媳妇的生殖力和劳动力支付了费用,尽管这笔费用已为介绍人或人贩子所得;而对于嫁的一方来说,则是嫁与卖等同。就拐出地的广大西部地区而言,“妇女到外地婚配 并非一件无法接受的事情——只要介绍人将男方的礼金交给女方家,并且不欺骗女方,即便是介绍人在其中牟取了利益也被认为是可以理解的——在女方父母亲友眼中,拐卖妇女之所以要遭到惩罚,是因为人贩子侵犯了被拐卖妇女的父母和家庭的利益——导致他们血本无归”。 46:23 《来自缅北高地的女人》。女主角作为受害者颇受争议。 52:28 两个解决措施的建议在今天受到“少子化““离婚率高”这一现实的新挑战——由生殖婚向伴侣婚转变的夫妻关系;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 53:50 重要的两个观点: * 如果没有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制度原因,即使是“普遍受教育水平较低、流动时的盲目性、自我防御能力弱”的个人也并不必然成为拐卖犯罪的受害者。 * 妇女、儿童所生存在其中的社会环境成为了单个的个人所无法突破的结构性约束,这实为拐卖问题产生的最为重要的原因。 55:14 《蓝眼武士》。强烈推荐。 相关书籍:《被拐卖婚迁妇女访谈实录》《中国拐卖拐骗人口问题研究》《跨地域拐卖或拐骗:华东五省流入地个案研究的新描述》《反对拐卖》《遏制拐卖:从打到防的探索》《古老的罪恶:全国妇女大拐卖纪实》《利辛打击“9.25”拐卖妇女大案纪实 拐卖人生》《人之殇:全景透视下的拐卖人口犯罪》《噩梦:拐卖妇女儿童案件实录》 01:01:20 张艳梅与读部分:女性主义与法律学科结合,探究社会实践中女性的困境与出路。 01:16:14 个人思考:祛魅的重要性。 传统的女性主义理论认为,法律体系具有男性偏见,我们必须更多地帮助女性对抗暴力,克服政治的、法律的和社会的各种不利境况。贝尔从这一前提出发,认为传统的女性主义理论对这一偏见的处理可谓“矫枉过正”:她们过于强调制度体系中不利于女性的那些方面,却对于如何利用这一制度体系提升女性权益缺乏洞见,并且使传统学者忽视了女性主义议题的合法化、正当化。更糟糕的是,原本是传统法律理论的先天性缺陷导致了偏见的存在,女性主义者们却错误地将偏见产生的原因归结于自由主义,认为自由主义过分关注个人自由,忽略了个人责任。而贝尔认为,自由主义就建基于个人责任之上,而这一前提也成为男性和男性组织为他们的行为作辩护的有力智识基础。 贝尔提到,传统的女性主义路径导致了对诸如“男性与女性的特征性差异”之类的抽象问题无休止的争论,而没能集中力量去解决法律体系中的核心矛盾。朱迪斯·贝尔通过对宪法性解释、生育选择和胎儿保护等法律问题的关注,围绕传统理论的三大中心元素——平等、权利和责任——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女性主义解释体系。贝尔将她的理论称之为“后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这一法律进路不仅赋予个体自由以价值,也认识到我们为满足个体诉求——这诉求对男性和女性来说可能各不相同——所担负的责任。 01:44:22 徐迎春的总结与问答环节。
- Vol.017 | 卡伦·霍妮:“心”术后的“父”逻辑
本|期|介|绍 卡伦·霍妮医学博士是精神分析领域的先驱,19世纪初在德国柏林接受了医学、精神病学和精神分析培训。她相信并且认为个人成长和改变能力是显而易见的,质疑性别(Gender)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并强调社会和文化作为正常与病理发展的决定和衡量因素的重要性。卡伦·霍妮对女性的智慧理解和思想在今天尤其具有启发性,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她的革命性思想是精神分析进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没有真正从女性身体而来、从直接体验出发、批判性地借助西方心理学脉络而建构起来的女性心理学?或者说,源于女性本身的女性心理学建构何以可能?对于卡伦·霍妮(Karen Horney)来说,答案当然是确凿无疑的。但想要回答清楚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追根溯源,将心理学脉络重新放置于女性身体和视镜下进行深刻反思才可以。这一次将和大家分享这部经典著作——《女性心理学》,希望一起梳理作者卡伦·霍妮的心理学和哲学思想,令更多人真正从女性心理学中受益。 卡伦·霍妮著作《女性心理学》英文版封面 本|期|主|播 周雪姿:传媒学院教师及心理咨询师。 花朵朵:维权来访者,播客“热情腾腾”主播。 徐迎春: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曾从事电视新闻报道及环境NGO传播工作多年。现主要关注边缘文化及弱势议题包括女性主义议题等。 本|期|时|间|线 02:11 周雪姿主读部分:卡伦·霍妮对佛洛依德学说的批判以及悖论。 Karen Horney(1885年9月16日-1952年12月4日):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20世纪最重要的精神分析思想家之一。她在固守传统理论框架的同时,开始尝试修正弗洛伊德关于女性心理学的观点。人类的精神冲突与社会环境联系密切,是源于基本焦虑,不是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有性有关。更强调文化与社会因素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并且更明确地把治疗精神病的关键归之于改变社会环境。 她的论文因远远超越了时代而未能得到应有的注意,但自1967年《女性心理学》重版后,卡伦·霍妮已被公认为首位伟大的精神分析女权主义者。 04:40 神经质的三种性格。 * 依从性格(compliant character):指个体缺乏独立,强烈需求别人的关爱,依赖别人情感支持的性格;在表面上是亲近,而在潜意识中却是借依赖从而消除焦虑感。 * 攻击性格(aggressive character):指个体对人持敌对攻击态度,以此树立自己的优越感来应对自卑和焦虑。 * 离群性格(detached character):指个体不与人亲近的性格;表面上是独善其身,而潜意识中却是对人际感情敏感,借离群以保安全。 06:30 卡伦·霍妮对“自我”的看法。 * 现实的自我(actual self):指个人某时某地身心特征的综合,即个人的实际面貌。 * “真正的”自我(real self):指个人可能成长发展达到的地步,即人格发展的潜力。 * 理想化的自我(idealized self):指个人脱离现实而凭空虚构的自我意象。 08:40 “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当前不可能真正地区分女性和男性心理上的不同;心理学家的首要任务不应是探讨“女性本质”,而应推动整个人类人格的完善。” 09:40 “阉割情结”到底指的是什么?微妙的心理过程是什么? 亚伯拉罕:很多女性,包括孩童和成年人,都或暂时或长久地受到由性别事实带来的困扰。由于不愿做女性而反映在女性精神生活中的种种表现,可以追溯到她们幼年时期对阴茎的向往。在这方面存在固有缺陷的不愉快想法增加了她们消极的阉割幻想,而积极的幻想则来自对心仪男性的报复性态度。 15:20 女性“阉割情节”的起因。 渴望成为男人的女孩和成年女性,往往在生命早期就偏爱父亲。他们首先尝试以正常的方式掌握俄狄浦斯情结,保留与母亲的原始身份,并像母亲一样,将父亲看做爱情对象。这种俄狄浦斯情节的发展是典型的阉割情节占主导地位而导致的情况,这个与父亲认同的过程,也就是女性阉割情结的一个根源。 涉及同性恋,在阉割情结占主导地位的每一种情况下,都会出现或多或少明显的同性恋倾向。扮演父亲的角色在某种意义上说等同于对母亲的渴望。正是这种对相反性别父辈的认同,才成为任何一个性别中同性恋和阉割情结得以发展的关键。 男同性恋情况相反。 17:04 逃离女性身份:从两性角度看女性的男性情结。 得力厄斯:至今女性心理学实际上代表了欲望的沉积和对男性的失望女性的进化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男性的标准衡量的。 男孩的观点:女孩和他们一样有阴茎,当得知没有,觉得是被阉割了,女孩是阉割过的不完整的男孩,相信女孩受到的惩罚也会威胁到他们女孩是卑微的,无法想象怎样才能克服这种缺陷和嫉妒对女孩的嫉妒感到害怕。 我们对女孩发展的思考:两性中,男性的生殖器才有作用,当自己没有,是被阉割了,是被施加惩罚女孩认为自己是卑微的,感到缺陷和自卑不断重新掌握,渴望成为一个男人终生都渴望报复男人,拥有他们缺乏的东西。 女性在生殖器焦虑的压力下,选择在神秘的男性角色的庇护下逃离女性身份。这不可避免带来一种焦虑感,因为女性要用一种与自己的生物属性陌生的自负和价值来衡量自己,对此不曾感到满足,但也无力改变。 27:16 压抑的女性气质:精神分析对性冷淡问题的贡献。 * 哪些发展过程会导致特定女性形成性冷淡这一症状? * 二是女性的性欲衰退,这种现象有何意义? 无论她们是处于顾影自怜、对情人有需求还是渴望亲密关系,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没有能力去维持与异性的完整爱情关系(包括肉体和精神方面)。 许多女性在无意识的幻想生活中,认为自己就是男性,为了保持这些幻想,女性生殖器被认为是一种病态且受损的器官。比如一次次的例假,无意识的幻想很容易导致月经困难,性交疼痛,以及一些妇科方面的障碍。 35:01 一夫一妻制观念的问题。什么因素催促人类去结婚? 正常的期望,这种期望可以使我们在儿童时期由于俄狄浦斯情节而产生的心理渴望得到满足,如想成为父亲的妻子、想独占自己的父亲,以及为父亲生孩子。 婚后的双方,一方为了满足另一方的需求,就需要放弃一些东西,通过这种方式,来感受责任感带来的快乐。促进婚姻的可能性,是在许多女性身上很普遍的母性态度。 38:30 经前紧张。 由于在整个月经期间性欲持续增加,所以情感紧张突然得到释放,出血终止了怀孕的幻想。所以,出现经前紧张是由妊娠准备的生理过程直接释放。女性周期的这个特定时间代表的是一种负担,这种负担会出现在那些既有强烈的母亲身份愿望,同时内心又深受冲突折磨的女性。 40:03 两性之间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源于未解决的童年冲突。两个因素破坏了两性之间的关系,一是出于怨恨,二是出于焦虑。 导致男女关系不佳的因素——猜忌与伴侣本人无关,与驯服和驾驭他们的难度有关。我们都有一种天然的恐惧,害怕在另一个人身上迷失自我。人们会很容易低估,甚至忽略别人对他的爱,同样他们也会忽略伴侣的付出,他们总觉得“你从来没有真正爱过我”。 在两性关系里,也就是最无理性的领域中一个源自童年时代对有威胁的父亲或母亲的恐惧再次被唤醒,让我们本能地处于防御状态。对爱的恐惧总是与我们对他人可能做的事,或他人可能对我们做的事交织在一起。 对父亲的极大失望而受到严重伤害的小女孩,会把她从男人那里获得的本能愿望,转变成用暴力取得的一种报复性愿望。根据这种态度,她不仅会拒绝她的母性本能,而且只会有一个目的,就是伤害伴侣。 男性方面,他们内心对女性暗暗的不信任,是与对母亲的感觉有联系的。 48:25 对婚姻伴侣的厌恶产生的原因:源于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人类通常是不完美,内心放弃对伴侣的要求如果自我的其他部分置之度外,与伴侣几乎没有什么共同之处,那么这种陌生感将不可避免影响一段关系的持久。 51:14 对女性的恐惧。 从男性的立场考虑,男性有非常明显的策略性理由来平息他的恐惧。虽然赞美女人,但根源不仅是对爱的渴望,而且还要隐藏自己对女人的恐惧、不解与厌恶——通常以炫耀的方式贬低女人。承认对女人的恐惧比承认对男人(父亲)的恐惧会使他们内心受到更大的威胁。 53:08 对阴道的否认:对女性生殖器焦虑问题的贡献。 * 随着女性器官功能的每个新阶段的开始,从月经、性交、怀孕、分娩、哺乳到更年期,在全身心接受自己身体发生的变化之前,都要克服男性化趋势的冲动。 * 无论种族、社会和个人状况如何,女性都会比男性更容易依附或者将性欲转向同性。 * 远离本能、次要性和替代品的一些东西具有相同的特征,即使在正常女性身上,这种特征也会表现出来,具体为女性想要拥有母亲身份,或者展示自我。 * 在相似的情况或者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女性都更容易将内心不满的情绪转换成为内心中最重要的力量,而男性次之。 53:50 女性性功能失调的心理因素。了解任何功能性月经失调的基础是:与生殖器官的身体过程等同的心理过程就是不断增长的性欲 张力,在这种紧张的压力下,各种幼儿时期的幻想将会复活,特别是那些与出血过程有关的幻想。 58:45 母性冲突。 * 母子之间:禁止乱伦的爱。 * 母女之间:嫉妒、竞争。 59:16 过分重视爱情:对现代普通女性气质类型的研究。要么对女性有强烈敌意并进行竞争要么索性避免与女性的所有竞争。 01:05:03 女性的受虐癖问题。 * 男性平均体力要强于女性,尽管弱势与受虐癖不同,较弱的体力却可导致女性受虐地位的情感概念。 * 强奸的可能性同样可以引起女性被袭击,被制伏或者受伤的幻想。 * 月经、处女膜破裂,分娩都是会导致流血甚至疼痛的过程,也可能成为受虐倾向发泄的出口。 * 性交的生理差异也服务于受虐倾向的表达方式。性交中,女性角色容易被误解为受虐的一方,男性则为施虐者。 受虐女性的精神分析经验: * 抑制倾向的指示只管表现为强烈要求和挑衅。 * 一个觉得自己软弱、无助或者低人一等的人,并且在此基础上含蓄或明显地要求体谅及好处。 * 变得情绪化且对另一方有依赖型。 * 表现出一些倾向,包括愿意自我牺牲,听话顺从,感到被利用,对另一方充满责任感。 * 利用软弱和无助去讨好和驯服另一半。 01:07:49 女性青春期的人格变化。 * 女孩会开始沉迷于一些高雅的活动,会很反感色情方面的东西。 * 女孩变得沉迷于色情领域,失去对工作的兴趣和能力。 * 女孩在情感上变得“超然”,抱着“不在乎”的态度,不能把精力投入任何东西女孩发展同性恋倾向。 01:10:23 对爱的病态需求。 正常的爱与病态的爱之间的需求的区别: * 对健康的人来说,被他所尊敬或依赖的人爱、尊重和尊敬是很重要的,但对爱的病态需求是强迫性的,不分青红皂白的。 * 贪得无厌,极端的嫉妒,“你必须只爱我”。 * 渴求无条件的爱,“你必须爱我,不管我怎么表现”。 * 对拒绝的极度敏感,所有的事情都看做是拒绝,并以强烈的仇恨来回应。 弗洛伊德的解释:早期成长过程中,没有从母亲那里得到足够的爱和温暖,对母爱的持久渴望的表现;早在童年时期就被强制性地束缚于母亲。 霍尼的解释:对爱的病态需求时特别强烈的自恋特征的表现,这些人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当做最大的敌人,实际上通常他们完全蔑视自己。 在我们的文化中,最重要的神经症冲突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想成为第一的强迫性、不顾及他人的欲望,与同时需要被所有人爱之间的冲突。 一个人要想真正成长,必须在洞悉自己,并坦然接受的同时又有所追求。 01:17:53 花朵朵与读部分。关于一年前与咨询心理师的不愉快经历。 01:32:54 讨论的高潮部分。
- Vol.016 | 看不见的女性 :让我们的光刺透“影子”和“隐形”的魔咒
本|期|介|绍 最近在“女性和媒体”读书微信群的讨论中,有一位书友说:“女性主义思维是需要训练的。”这句话令我们深有感触,也深深意识到改变的艰巨和长期性。如果没有在女性主义这个领域有意识地探索,是难以意识和关注到社会在性别上存在的不平等的。因为一切都从结构上被包装得顺理成章,然而真相却和肉眼所见大相径庭。英国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Caroline Criado Perez)在她的著作《看不见的女性》中,曝光了这个为男性设计的世界中的数据偏见。 《看不见的女性》结语:“性别鸿沟不仅仅是关于沉默。这些沉默,这些差距,是会导向结果的。他们将会对女性的日常生活造成重大影响。” (图片来源:READINGRAPHICS) 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Caroline Criado Perez),英国作家、记者,曾就读于牛津大学(英语语言和文学专业学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性别研究专业硕士)。作品常见于《卫报》《泰晤士报》《金融时报》《新政治家》等知名媒体。2015年出版女性群像传记《像女人一般》(Do It Like a Woman),入选多家媒体年度好书榜单;2019年出版《看不见的女性》,此书被翻译成30种语言,获得英国书店奖最受读者欢迎好书、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金融时报》及麦肯锡商业图书奖等重要奖项。 写作之外,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积极推动男女平等和社会正义,她成功阻止了英国银行移除英镑纸钞上除英国女王之外的唯一女性肖像;在雕像全为男性的英国议会广场上为妇女参政论者竖立雕像,以纪念英国女性在1918年获得选举权;促使推特更改关于网络暴力和威胁的处理程序,极大改善了公共讨论空间。因长期为女性及弱势群体发声和行动,她于2013年被BBC评为年度百大女性之一,2015年被授予大英帝国勋章,2020年获得芬兰HÄN奖,2021年被林肯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在2019年会议演讲中 (来源:维基英文百科) 本|期|主|播 杨子墨:乔治华盛顿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学生 酸酸:东英吉利大学地球物理研究员 徐迎春: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曾从事电视新闻报道及环境NGO传播工作多年。现主要关注边缘文化及弱势议题包括女性主义议题等。 本|期|时|间|线 01:55 杨子墨主读部分:从自己的专业“国际关系出发”,来看待女性主义议题。目前,只有女性和性少数群体会更多关注性别议题,且,女性主义的发展,目前还是由处在特权阶层的西方女性主导——譬如推动政策发展的“女性主义外交政策”。 06:15 女性被系统性忽略,男性被视为默认选项,而女性则干脆被“视而不见”。性别数据缺口是什么?它为什么重要? 回忆一下这些生活场景: * 高铁上怎么坐都不舒适的座椅。 * 商场饭店女厕所门口永恒的长队。 * 公室的标准温度。 * 女性进入健身房举重区前的心理建设。 * 路灯坏掉的小巷,宁愿绕路半小时也不要直接走。 * 少喝酒,人离开过酒杯就别喝,容易被放药。 * 外卖别注明 X 女士,要写 X 先生。 * 卫生巾是私人物品,不在高铁上售卖。 * 在超市永远够不到货架高层。 11:10 本书目录。 11:27 公共政策中的隐形性别偏见。 * “出行规划的性别数据缺口问题由来已久,当城市规划者未能考虑性别时,公共空间就被默认为男性空间。但如果规划城市时考虑到女性的照护责任——例如维也纳所做的,改良十字路口并加装标识,为方便婴儿车和自行车增设坡道,加宽1000米的人行道路面,并改善人行道的照明状况。同时,考虑到女性面临的性暴力威胁——例如搜集女性的安全需求数据,提供足够的男女专用厕所,在公交车站安装适合女性的安保设施等,不仅能减少针对女性的暴力行为,从长远来看也可以节约资金。” * 女性承担了全球75%的无偿看护工作。2010年美国一项关于男女科学家无偿工作量失衡的研究发现,在家庭中,54%的做饭、清洁和洗衣工作是由女科学家完成的,这在她们每周近60小时的工作时间之上又增加了超过10小时的劳动,而男性从事的无偿工作(28%)只令他们的总工作时长增加了5小时。数据集显示,女科学家承担了家庭中54%的育儿工作,而男性科学家只承担36%。在印度,女性工作时间中有66%是无偿劳动,而男性工作中只有12%是无偿的。在意大利,女性工作时间中有61%是无偿劳动,而男性只有23%。在法国,女性有57%的工作时间是无偿的,而男性为38%。 * 在整个欧盟,过去10年中女性就业的增长大部分是通过兼职和不稳定的工作实现的。在澳大利亚,30%的女性从事临时工作,男性的这一比例为22%;而在日本,非正式员工中有三分之二是女性。哈佛大学一项针对2005年至2015年美国“非传统工作”兴起的研究发现,从事此类工作的女性比例“增加了1倍以上”,这意味着“如今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从事非传统类型的工作”。 15:59 优绩主义神话:学术界和职场中的的性别偏见。 * 优绩主义与制度化的白男优势。 * 优绩主义?还是制度化的偏见? 1,STEM 行业:美国一半以上的本科学位、一半的化学本科学位和近一半的数学本科学位都是由女性获得的,但是在科技行业,女性只占雇员的四分之,占高管的11%。超过40%的女性在科技公司工作10年后会离开,而男性只有17%。 2,学术界:学术界的上层,尤其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STEM)的上层,由中上阶层的白人男性主导。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研究发现,女学生和女学者获得资助、面见教授、获得指导甚至得到工作的可能性都明显低于男性候选人。女性被引用的次数整体少于男性。出在过去的20年里,男性自我引用的次数比女性多70%,女性比男性更倾向子引用其他女性作者。男性默认思维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引用差距。 24:45 编程领域曾经是女性主导的领域。 ENIAC,世界上第一台全功能计算机 29:43 女性——无病呻吟?公共健康中的性别偏见。 芭芭拉·史翠珊曾在1983年的电影《燕特尔》中饰演一名年轻的波兰犹太女子,她为了接受教育只能女扮男装。受这部电影启发,医学术语“燕特尔综合征”诞生了,用于描述除非女性的症状或疾病与男性一致,否则可能被误诊、错误治疗的现象。有时,燕特尔综合征可能是致命的。 36:05 掌握在男性手里的决策权:职场&社会生活。比如男性控制下的女性产业“吸奶器”。 * 吸奶器案例如同上图的《芭比》剧照一样。据《纽约客》报道:“美国和英国80%的医院都有美德乐的吸奶器,《美国平价医疗法案》中规定医保需报销包括吸奶器在内的哺乳服务,在该法案通过后的两年里,这家公司的销售额增长了34%。”但美德乐的吸奶器还是不够好。杰西卡·温特在为《纽约客》撰写文章时,将其描述为“一个坚硬、不合身的乳房盾牌,上面还吊着一个瓶子”,它在从女性的乳房中吸出乳汁时,“就像吮吸太妃糖一样拉扯着乳房,只不过太妃糖没有神经末梢”。有些女性成功做到了不用手辅助就让它吸奶,但大多数人都做不到,因为它不够合身。因此,她们只能坐下来,将吸奶器托在乳房上,每次20分钟,一天几次。” 47:26 女性权益是人权:政治生活中的女性。 * 政府思维中存在着巨大的性别数据缺口,导致政府制定的政策以男性为中心,且损害了妇女的利益。之所以出现这些数据缺口,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未能收集到数据,但同时也是因为男性在世界各国政府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虽然我们未必认为男性主导的政府本身就是一个性别数据缺口,但至少有证据表明,女性视角是很重要的。经合组织的研究还发现,女性的言论会转化为行动。2007年一份对1967年至2001年印度女性政治代表的研究论文也发现,女性政治代表人数增加10%,“个人在城市地区接受小学教育的可能性”就会增加6%。” 49:07 古巴导弹危机中,传统男子气概的比拼起到多大的作用? 52:53 女性缺席的非正式空间。 * “克莱尔·卡斯蒂勒霍是脆弱国家(fragile states)领域的专家,她写道,妇女在政府中的影响力往往受到限制,因为她们被排除在男性主导的互惠网络之外。如果男人们形成了幕后的利益交换网络,并在“女性无法进入的非正式空间”进行实质性的讨论,那么就算妇女能出席正式会谈也没什么助益。” 57:30 别平等不仅是道德正确的选择,也是智慧的经济策略。女性赋权可显著促进经济增长。 01:00:00 政策联想——城市能为女性做什么? * 我们的城市,可以是一个“直面女性需求”的城市。 * 我们的城市,可以是一个“不忽略女性存在”的城市。 * 我们的城市,可以是一个女性能说“不”的城市。 01:08:10 酸酸与读部分:我们生活在一个为男人设计的世界里,⼥性的需求被视为“特殊”需求。 * 如何警惕父权制资本制度下的标准化袭击? 01:18:25 对《看不见的女性》这本书的话题延伸。 * 从基础设施到设计,男性和女性的身体都被认为是“标准”。即使在医疗领域也是如此。2008年对欧洲著名大学使用的医学教科书的一项研究发现,在16329张显示中性身体部位的图像中,男性身体的描绘频率是女性身体的三倍。这种偏见如何影响寻求医疗服务的女性? * 因为孕期与经期的女性对药物反应更复杂,且易伤害胎儿,测试成本增加,所以药物测试对象直接将她们排除在外,导致最终以男性为主体的医疗体系延误了很多女性的病情,这跟“为你好”的逻辑非常相似。 * 性别偏见和性别数据差距是医学领域特别阴险的问题——因为当涉及到医学时,数据是关键。它决定了医生如何识别和治疗疾病,以及如何开发和管理药物和设备。许多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的身体在解剖学、器官、组织和细胞水平上有所不同。因此,收集女性身体数据对于为妇女提供有效的医疗服务至关重要。 * 以产科医疗对孕妇的介入而言,孕妇本人最清楚她的身体感知,但这感知主体却无法成为发言主体,反而成为超声波胎儿摄影与各项侵入性手术的客体。 * 在医学文献中,女性常常被描写为“歇斯底里、情绪化”,这使得医生更多地把她们的疾病诊断为由心理原因引发,认为她们容易情绪波动。因此,有慢性疼痛的女性患者与相同情况下的男性患者相比,更可能被诊断为“表演型障碍”。 01:24:51 徐迎春的主持以及自由讨论环节。 * 讨论环节非常精彩,内容包括职业上的性别歧视、“全女性空间”问题、性少数群体中的女性失权、在表达女性议题时要如何使用语言策略、何为权力——关于男性对权力的理解和力量崇拜、男性对自己的权力位置的清醒态度、“女性联结”被窄化和讥笑为“百合”、何为女性“本质”——究竟是否存在这种本质、“顺直人”和性少数的日常沟通等等问题。
- Vol.015 | 自然的重塑 :类人猿、赛博格和女人
本|期|介|绍 这一次想要向各位介绍一位十分独特的女权主义者,和之前我们了解的女权主义者不同:她是一位科学家,同时她呼吁女性应当放弃“身份”(Identity),转而追求“亲缘”(Affinity),即以女性联合体的方式出现,以此挫败父权文化的指认企图。 她就是唐娜·哈拉维。 那么“赛博格”在她眼里是什么?就是亲缘性女性联合体的象征。表面上看来它是一个整体,但实质上它又是迥然相异的片段的组合;它“既是被分解的又是被组装的,是后现代意义上集体而又个人的自我。女性主义者必须懂得如何编码这个自我。” 哈拉维是一批有影响力的女权主义学者中的一员,这些学者在考察对性别的信念如何建构起关于自然的知识而转向科学哲学之前,曾接受的都是科学家培训。唐娜·哈拉维最著名的著作仍然是1985年出版的《赛博格宣言》。它始于罗纳德·里根当选后《社会主义评论》(Socialist Review)关于女权主义战略的一项任务,并发展成为一种预言去思考控制论和数字化如何改变了男性或女性——或者,实际上,任何类型的人的意义。她获得了十分狂热的追随者,Hari Kunzru几年后在《连线》杂志上这样描述她:“对于20多岁的波西米亚人来说,她的名字有一种通常为技术表演或新的苯乙胺保留的声望。” 《类人猿、赛博格和女人:自然的重塑》(1991)的英文版封面 《赛博格宣言》也收录其中 唐娜·哈拉维在美国加州圣克鲁兹的家中. 摄于2019年5月 图片拍摄者和来源: James Tensuan/The Guardian 《卫报》 本|期|主|播 徐迎春: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曾从事电视新闻报道及环境NGO传播工作多年。现主要关注边缘文化及弱势议题包括女性主义议题等。 林之舒: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传播学在读博士 本|期|时|间|线 02:30 徐迎春主读部分: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其人。 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并在1972年在耶鲁大学取得了生物学博士学位。曾在夏威夷大学(1971-1974)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1974-1980)教授妇女研究和科学史。1980年,她开始在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担任教授,成为美国首位女权主义理论终身教授。 * 在天主教家庭和学校成长,经历冷战时期。 * 第二波女权运动时期,科学激进派(非反科学)。 08:39 《类人猿、赛博格和女人:自然的重塑》其书的主要内容。 《类人猿、赛博格和女人:自然的重塑》(2012)的中文版封面 * 第一部分 自然作为一个生产和繁殖的系统 * 第二部分 有争议的读物:叙述的本质 * 第三部分 对不当的他者的差别政策 第七章 一部马克思主义辞典中的“性别”:一个词的性政治 第八章 赛博格的宣言:20世纪晚期的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女权主义 第九章 情境中的知识:女权主义的科学问题和偏袒角度的特权 第十章 后现代身体的生物政治:免疫系统话语中的自我构造 14:25 构建女性主义、生产女性主义话语的时候,我们似乎忽略了一点:源头出现了问题——两分法的出现:科学|自然。玛吉·皮尔希(MargePiercy)的《时间边缘的女人》里有一句话:“我想做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例如飞回过去,拨乱反正。” p. 12-13:从19世纪至今,达尔文的进化论对这种政治经济形式的渗透已成为大量研究的主题。 22:32 科学对自然的驯化。自然知识秘密地重新并入社会控制技能,并未转变成解放的科学。我们在意识形态上变得反自然。 我们把科学崇尚为物神。 23:43 对新自由主义的理解。在什么样的语境里理解新自由主义? 25:53 个别人士对自然的理解,其中尽显二分法思维。 * 弗洛伊德:国家政体理论 * 如布朗(Norman Brown):Love’s Body 《爱情体》(1966) 33:33 雄性类人猿的“性”是怎样与“权力的构建”勾连起来的?生理学与政治学在此结合起来。在国家政体镇压理论的构建中,生物行为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生理政治学是动物社会学的核心。 37:28 雄性争斗是为了积累生产(繁殖)手段,只需如此它们就能在进化中增加基因资本。雌性是进化生产的手段,也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44:02 祖克曼观察阿拉伯狒狒后发现的Harem起源:一夫多妻范式。等级制度和致命竞争是灵长类社会中关键的调节器。他用自由的意识形态科学化了传统偏见。与祖克曼不同,罗维尔的研究关注特殊性、复杂性和可变性而非极端环境刺激。 48:50 瓦什博恩提出的重要概念“人类是狩猎者”:侵犯总有回报,好斗的个体(雄性)留下更多后代。而哈拉维的研究中有将这一特征进行再思考。 56:01 第三章 生物学企业:从人类工程学到社会生物学的性别、心理和利润。 通过构建“自然”这一范畴,自然科学为历史和自我形成设定了界限。所以,科学是与我们生命本性的斗争的一部分。这一范畴我想要调查现代生物学的领域是如何将关于身体和社会的理论构建成为资本主义和父权制的机器和市场的。 01:01:01 第二部分 有争议的读物:叙述的本质 * TED TALK 性别生物学:从基因到大脑 研究DNA活动是如何根据创伤或饮食等社会因素而永久改变的。通过这个演讲可以了解生活经历如何塑造基因表达的方式,以及这对我们理解性别来说意味着什么。 * 瓦什博恩父系观点从本质上讲是政治话语的一个分支,而不是客观真理的概要。 * 把女性放到解释的中心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女权主义的。 * 阿德里娜的新故事:雌性动物通常决定会与谁进行交配。繁殖实践的变化影响了女性挑选男性,那些男性知道如何与女性为中心的稳定社会群体合作,而这种社会群体是人类进化的基础。 01:12:50 第六章 读布琪埃梅切塔:女性研究中争夺“女性经历”的竞赛 * 胡克斯表明:“女权主义是终止性别主义压迫的斗争。它的目的不是仅仅造福任何特定的女性群体,任何特定的女性种族或阶级。它不是将女性特权凌驾于男性之上。它有力量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转变我们所有人的生命。” * 二分化是可疑的但可以偶尔变成有用的小工具。 * 在当代的女性意识映射的本土/全球和个人/政治领域中,从我们非常特殊的、非单纯的立场来看,这些解读中每一种都是一种教育实践,通过命名承载力量的差异、特点以及联系而起作用,这种联系构建起有力的、改变世界的人工产物,称作“女性经历”。 01:14:58 第三部分 对不当的他者的差别政策 第七章 一部马克思主义辞典中的“性别”:一个词的性政治 01:21:25 巴特勒的特别之处。 01:27:35 “女性的教化”:女人是女性社会生产的原材料,通过人类文化制度中由男人控制的亲属关系的交换系统。异性性征是强制性的,强制的异性性征是导致女性压迫的重要原因。 阿德里娜·里奇:“女同性恋连续体”(新姐妹关系) 蒙妮克·维蒂:强制异性性征在女性压迫中的中心地位。所有女性都属于一个阶级,由性差异的等级社会关系组成,它给予男性凌驾于女性的意识形态上、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权力。 在西方意义中,作为主体意味着在物化关系(如礼物、商品、欲望对象)和挪用(婴儿、性、服务)关系之外重新构成女性。 奥德丽·罗德:将黑人女同性恋放在她对“差异的房屋”(1982)的理解中心(“女性联合是不够的,我们是有差异的”) 哈特曼&艾瑞斯·杨:资本主义和父权制是否是一个单一系统?马克思的不足之处。 01:34:54 哈拉维的解决思路 赛博格的宣言:20世纪晚期的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女权主义 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两位科学家曼弗雷德·克莱因斯(Manfred Clynes)与内森·克兰(Nathan Kline)认为,人类脆弱的生理机能需要经过一定的改造,例如植入辅助性控制设备,方能适应未来高速的星际旅行。以此为研究的出发点,克莱因斯与克兰在一只小白鼠身上植入了渗透泵,通过渗透泵向其体内注射化学物质以便控制生物化学反应。1960年,两位科学家将实验结果发表在《宇航员》杂志上,同时提供了在人体应用时的改进方法。他们将通过实验得到的造物命名为赛博格(Cyborg),并描述为“自我调节的人机系统”(self-regulating man machine system)。赛博格一词由神经控制装置(Cybernetic device)与有机体(organism)两词合成。国内也译为“电子人”。 赛博格的概念代表了对严格边界的排斥,特别是那些将“人”与“动物”、“人”和“机器”分开的边界。 赛博格概念的提出在自然科学界与人文科学界都掀起了波澜。生物学家、化学家、工程师和医生固然对赛博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艺术家、哲学家和文艺批评家也为这一概念对人类固有思维方式带来的冲击大感兴奋。1985年,唐娜·哈拉维发表了著名的《赛博格宣言:二十世纪晚期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女性主义》(A Cyborg Manifesto: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alist-Feminism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正式将赛博格概念应用于女性主义研究领域。哈拉维将赛博格定义为:“赛博格即神经控制有机体,是机器与生物的杂交,既是社会现实的造物又是虚构的造物。” 哈拉维的作品为研究人与机器以及人与动物的关系做出了贡献。她的工作引发了灵长类动物学、哲学和发育生物学的争论。哈拉维在1990年至1996年期间参与了与女权主义理论家林恩·伦道夫的合作交流。她是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意识史和女权主义研究系的名誉教授,也是科技研究领域的杰出学者。她还为信息技术和女权主义理论的交叉做出了贡献,是当代生态女权主义的领军学者。她的作品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了非人类过程的自组织能力,并探讨了这些过程与文化实践之间的不和谐关系,重新思考了伦理的来源。1992年默顿奖表彰她的作品——《灵长类动物的愿景:现代科学世界中的性别、种族和自然》。2017年,她被授予威尔伯十字勋章,这是耶鲁大学校友的最高荣誉之一。 由于她出生于二战以后,经历了冷战时期,她开始了解和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自称是马克思主义的女权主义者,她对于拉图尔十分接地气的将人类和非人类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实践于现实的想法是十分赞赏的,虽然后者并不认为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 哈拉维最近的一本书——《与麻烦共存》(Stay With The Trouble),展现的是一直以来她的解题思路:致力于在麻烦中寻找答案,而不是一味地愤世嫉俗。她近年来也一直参加各种运动,接受记者采访,并在学者的播客中一起探讨赛博格的意义,幽默地表示应该更新赛博格宣言至3.0版了,因为有些概念已过时。但虽如她所说概念有过时的可能,其核心精神和价值并未丧失,一直都在且不断变化着。 2019年英国《卫报》记者Moira Weigel去美国西部采访她的开头是这样写的:“开车去圣克鲁斯看望唐娜·哈拉维,我不禁觉得自己生不逢时。一头驴子的金属雕塑矗立在哈拉维家的前廊上,当我们按门铃时,冲到她前门的狗在吠叫,还有一只黑色的大公鸡在后面的笼子里昂首阔步走来走去——整个场景唤起了一个自由和创造力的时代。” 《与麻烦共存》(2016)一书的英文版封面 这种自由和创造力是否正是激发哈拉维科学的想象精神的动力?11月30日晚8点半我们一起来和主读和与读者们试着理解哈拉维的赛博格生态女性主义的意义和解题思路!欢迎大家都来讨论哈拉维所秉持的不要“身份”的女性主义联合体到底是什么样的整体? 01:50:00 生活中的赛博格。 第十章 后现代身体的生物政治:免疫系统话语中的自我构造 * 疾病是一种语言。 * 身体是一种表征。 * 药物是一种政治实践。 01:56:01 林之舒与读部分:对电影、文学中的赛博格形象之感想和体验。 电影《钛》 参考资料: 武田田:《赛博格与生态女性主义》 维基英文百科:《Donna J. Haraway》 Moira Weigel:《卫报访谈:Feminist cyborg scholar Donna Haraway: “The disorder of our era isn’t necessary”》,网址:www.theguardian.com
- Vol.014 | 女人所生:作为制度的“母亲”身份
本|期|介|绍 如果你还没有听说过《女人所生:作为体验和成规的母性》(Of Woman Born: Motherhood as Institution and Experience 1976,英文的Institution在这儿应该翻译成“制度”,即“作为经验和制度的母亲身份”)这本书,那么你就错过了世界第二波女性主义思潮中的一份重要文本。 如果你还从未了解过这本书的作者阿德里安·里奇(Adrienne Rich,1929-2012),那么你又错过了一道光,一道从母亲身份完成女性主义蜕变的尘世光芒。阿德里安·里奇是美国诗人和散文家,最重要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 本期将展开对这本书的阅读与思考。 阿德里安·里奇 以下是亚马逊对她和这本书的简短介绍: 阿德里安·里奇颇具影响力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考察涉及母亲的经历和制度。作为一名女性、诗人、女权主义者和母亲,这种经历是她自己的,但正如她所揭示的,这又是一种由制度决定的经历,以制度形式强加给世界各地的所有女性。她基于个人资料、历史、研究和文学的资料创作了一部具有普遍重要性的作品。 本|期|主|播 林之舒: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传播学在读博士 本|期|时|间|线 02:15 引入任素汐电视剧《亲爱的小孩》。 06:54 对任素汐所扮演母亲形象的评说。 10:13 papi酱网络事件:“昏驴”的批判、母职讨论。舞蹈家杨丽萍的“不婚不育”争议。 12:45 关于本书作者阿德里安·里奇。 《女人所生》中文版封面 诗人和散文家阿德里安·里奇是美国最重要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里奇的职业生涯跨越了70年,她广泛阅读,作品影响巨大,她一直关注战后美国诗歌本身的故事。她最早的作品,包括赢得著名的耶鲁青年诗人奖的《世界的改变》(1951年),在形式上是精准而高雅的,但她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的作品上表现得日益激进,这表现在无论是她的自由诗形式、女权主义还是政治内容上都如此。卡罗尔·马斯克-杜克斯(Carol Muske-Dukes)在《纽约时报书评》上总结了里奇的蜕变:里奇一开始是“叶芝和奥登、妻子和母亲的礼貌模仿者。她在生活中(以及她的诗歌中……)从年轻的寡妇和不再幻想的形式主义者,到精神和修辞康复者,再到女权主义领袖……以及新定义的女性文学的元老。”她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诗歌成为了第二波女权主义运动的核心文本。 阿德里安·里奇1929年出生于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她的父亲是著名的病理学家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教授。她的母亲以前是一位钢琴演奏家。里奇的成长过程主要是她父亲对她的智力抱负,里奇在学术方面表现出色,获得了拉德克利夫大学的学位。1953年,她嫁给了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阿尔弗雷德·康拉德。他和里奇育有三个孩子,但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里奇的政治意识觉醒,他们的关系开始破裂——她后来说,“做母亲的经历最终让我变得激进。”里奇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作品开始显示出这种激进化的迹象。1966年,里奇举家迁往纽约,这一时期的创作包括《生活必需品》(1966年)、《传单》(1969年)和《改变的意志》(1971年),所有这些作品都以松散的线条和激进的政治内容为特色。大卫·祖格在《诗人与评论家》一书中描述了里奇作品中的变化:“这位艰苦而高雅创作诗歌的20岁诗人,渴望‘成熟’地接受他们所被给予的这个世界,她成为了一位……具有预言性和‘远见卓识的愤怒’的诗人,在一个‘没有空间/成为我们梦想的人’的世界里,她无法感到宾至如归。” 阿德里安·里奇学生时代的照片 康拉德于1970年去世,六年后里奇与她的长期伴侣米歇尔·克利夫同居。同年,她出版了备受争议、颇具影响力的散文集《女人所生:作为制度和经验的母亲身份》(1976)。继她的代表作《潜入沉船》之后,这本书确保了里奇在女权主义万神殿中的地位。里奇因其对男人的苛刻描绘而受到一些人的批评;然而,她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常常被认为是她最优秀的作品。Erica Jong女士在诗中指出,“Rich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在诗中处理政治问题而不让这些问题退化为社会现实主义的诗人之一。”在标题诗中,Jong也否认Rich是反男性的。这首诗的一部分写道:“我在这里,黑发如激流的/美人鱼,满身盔甲的雄人鱼/我们无声地绕沉船转圈/我们潜入货舱。/我是她:我是他。”Jong评论道:“这位陌生的诗人幸存者携带着一本‘神话书’,书中没有出现她/他的‘名字’。这些都是古老的神话……使两性之间的斗争永久化。里奇的双性恋形象中隐含着这样一个想法,即我们必须书写新的神话,创造新的人类定义,这不会美化这一愤怒的鸿沟,而是治愈它。” 1987年《纽约时报》为阿德里安·里奇拍的照片 18:18 里奇的一篇论文:《强制性的异性恋》(部分中文译文),她提出了“女同性恋连续体”的概念。 22:52 本书的基本观点和写作策略。 24:39 一些人严重地误读了这本书。并不存在“反母性”“反母亲”“妖魔化母亲”等情况。请读原文。 29:38 逐步解剖自己的母性经验。
- Vol.013 | 生育的选择:思考以及“对话”
本|期|介|绍 近年来,尤其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束之后,生育率下降以及人口增长放缓的事实带给社会不少思考。随着三胎政策的放开后,数据显示,大部分人似乎在生育这件事上已经没有太大的情感意愿,重重压力之下,过好自己的生活似乎都需要拼劲全力。 不过,也仍然有不少女性在考虑非婚生育、技术辅助生育、试管婴儿甚至代孕等游走在法律边缘的育儿方式,这些不断涌现的新的生育方式和想法都使得小林亚津子的这本《生育的选择》一书十分重要。 本|期|主|播 李赛可:传播学博士、大学教师。 本|期|时|间|线 03:30 《生育的选择》所讨论的问题。 [日]小林亚津子 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文学博士,现任北里大学一般教育部教授,专业是黑格尔哲学和生命伦理学。 著作:《生命伦理的课程——人体改造被允许到什么程度?》《QOL是什么?——医疗与看护的生命伦理》《生命伦理入门——“生命”是由谁决定的?》《看护的生命伦理》《看护面对的11个道德困境》《生命伦理的课程——人体改造被允许到什么程度?》等。 关于书评,可参考郑渝川的《生育的自由与边界:技术可以将伦理突破到什么地步?》 07:00 内容主体/追踪当代辅助生殖:技术、人、故事、问题。 * 讲述方式:技术、案例、故事、问题 * 生殖技术的发展对我们传统的人生观和家庭观,以及亲子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对于“想生孩子”的女性(或者渴望子女的男性)来说是“福音”,还是新的道德困境的开始?这种道德困境是否挑动了“非自然的欲望”,从而让他们面临从未预想过的苦恼? 11:03 “落后于生殖技术的伦理”——人的需求及其行动与现实制度的冲突。 * 性别认同障碍的“丈夫”与孩子之间的父子关系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有人担心,同样的事情是否也会在日本发生。但是,恐怕在日本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事情。这是因为在日本,改变性别的条件是在性别重置手术中切除生殖器官。 * “丈夫生子”是极其不可思议的事情。虽然新闻报道中并没有说明,但由此诞生的孩子申请出生登记将会被怎样处理?根据“生产之人为 母”的原则,贝蒂及其孩子应是母子关系,所以应由生产后的贝蒂作为孩子“母亲”提交出生登记申请,此后再经过某些法律程序,他就会成为孩子的“父亲”(他所在的俄勒冈州承认同性婚姻,所以或许有其他的处理方式)。但是,人们在最初制定法律时,是否设想到会有男性生产的事情发生呢? 15:20 作者小林亚津子在面对技术现实和制度现实、伦理显示的冲突时,没有体现出明显的价值判断,这是她的重要态度。 17:16 如何捕捉生殖医学相关人的心情?“引用了许多国外的电影、电视剧和小说等作品”。 18:30 美剧《欲望都市》与电影《后备计划》 和《超级精爸》 (星爸客)。 21:38 冻卵技术及其相关节目。 22:50 我对《生育的选择》这本书的总体看法。 * 我认为年青一代女性对于性别问题、种族问题的考量,这种多元、平等、尊重个体权利的观念,绝对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表现。 * 在当下的公共讨论中你会发现,这些议题得以浮现,被更多的人关注,尽管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对此议题看法都不一样,但是没关系,问题的浮现有助于找到可能的解决方案,即使没有找到解决方案,我们也能在认知上明白,原来别人是这么想的,这就是进步。不论你持有什么样的观点,走出来,表达它,互相看见,彼此争论,让这个议题成为公共生活中重要的议题,这比什么都强。 26:56 与冻卵相关的话题与新闻。 郭容非纪录短片《跨国冻卵的单身女人》宣传海报,故事的两位主角,郭蕾与阿布。在阿布和郭蕾看来,在最佳生育年龄过去之前,冻卵是天底下唯一的后悔药。阿布在过年回家时,向家人和朋友说出了自己跨国冻卵的事情,在沟通中仍然尝试着思考成为母亲的可能性,这一重身份对女性的诱惑,考虑着生育、养育等等。阿布的年龄、职业和家庭情况,让郭容非仿佛看到了自己,这让她对女性在生育、婚恋话题中的种种思虑更加能产生共鸣,对阿布作为女性所陷入的困境有了切实感受。 32:22 福柯的看法。思想的限度:新现象及其判断。 在这个暮色苍茫的后现代,理性大厦崩溃了,原本井然的秩序瓦解了,世界重新陷入混乱,那些原本被理性秩序压制在底层下、排斥在边缘外、挤压在夹缝中的不可名状之物、混沌模糊之物、怪异荒诞之物终于盼到了出头之日,卷土重来,纷纷成为学术关注和艺术表达的对象。正是后现代主义对西方科学和工具理性的批判、后结构主义对固定的能指和所指关系的破解,以及福柯的后现代历史学和地理学对于连续性的质疑和对于断裂性的关注,所有这些形成了一个有利的思想背景,让那些在理性主义背景下消失隐遁的怪异之物重新呈现,让我们能够对这些一直无法思考和分析的模糊之物进行考量和窥测,让我们能够把目光探进那些一直被忽视的文化和思想的边缘地带和幽深夹缝之中,从其中发见怪异之物滋生和繁殖的秘密。只要你有足够的眼力和注意力,你就会在一条可能很不起眼的夹缝中发现秘密。 39:33 技术伦理问题。一种技术观:中立?本身负载特定价值观? * 技术是中立的,其后果取决于使用技术的人之“选择”; * 技术带来的“重负”?还是带来了实现“愿望”和“欲望”的自由? * 作者的技术追问:技术的进步与人的自由。这个问题没有得到更深入的学术探讨和解答,而是蕴含在一个个故事的讲述和思考里。 41:59 我认为作者没有把自己的技术观说清楚。我自己想到了麦克卢汉的媒介技术观。 * 麦克卢汉:万物皆媒介;媒介即讯息;媒介之作为人的延伸。 * 一个方向是人体之外延伸拓展,如通过交通技术、数字信息技术,使得人们的出行、沟通、乃至大脑等跨越时间和空间,有了地球村,有了email,有了即时表达的“你今天吃饭了吗?”“我很想你,晚安。”有了电脑、GPT人工智能等。 * 另一方向则是改变人的身体及其能力本身。中国古代文化里出现的对于长生不老的追求,包括修炼金丹、休养长寿如龟息法、气功等,也可以说是施于身而试图超越时空。《西游记》里印象较为深刻的“女儿国”,通过神话,也表达了人类的这种想象,或者说,也是一些人的向往。而当下生育辅助技术里,精子库、冻卵技术、试管婴儿、基因技术等的出现,“使得生育变成了一种可以选择何时生、与谁生和如何生的选项。” * “对麦克卢汉来说,媒介对信息,知识,内容具有强烈的反作用,媒介因为人的需求而产生而改变,而人也因为媒介的形态而产生新的尺度,因此改变着整个社会形态。用‘讯息’一词将其中的联系结合到一起。它重塑着社会形态,因此,控制媒介的人即可控制社会,是尺度和标准的把关人,即控制媒介就体现着权力,给每个时代创造出了新的环境,使人们在新的信息传递模式下形成新的习惯,新的社会结构”。 * 技术的变革会影响人的感受、思考、行动各个方面,而人的思想也同样会融入技术的发展,与之相互作用。 48:23 波伏娃的讨论:“人的生理”及其参与带来的“人的处境”。 * 所含括的第一、二、三章分别讨论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女人的分析。 * 作者开篇从生物学角度考察女性生理机能及其特点,指出女人的生物属性是如何给她们带来物种的附属性以及随之而来的悲惨命运。生物学的事实,必须从多个维度来考察: “我们必须从本体论、经济学、社会学及心理学等方面全方位考察生物学事实。物种对女性的奴役以及对她的各种能力的制约,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现实。女人的身体是限定她在世界上的地位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她的身体不能充分地解释为何她是女人。生物学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女人为什么是第二性?我们的任务是发现女人的本性在整个历史过程中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尤其令人感兴趣的是,人类是如何对待女性的。” * 女性对于性征的自我感受与月经的社会看法紧密相关: * “如果她没有感到失去做人的自尊,她就会以流血的身体为傲。完全地保持这种自尊,对于自己肉体的羞耻感将大大减弱。而一个可以依靠体育、社会、智慧或宗教使自己实现超越的少女,不会觉得她的性特征是一种不健全的发育,并且很快就不再为此所困扰。少女在这一阶段往往出现的神经过敏的情况,是她在自己将要经历无法想像的折磨的命运面前,深感孤立无援的缘故。在她心里,她的女性气质代表着疾病、痛苦和死亡,她为命运陷入深切的苦恼。” 53:55 在吉田秋生的作品《YASHA——夜叉》。 * 生殖技术的发展对我们传统的人生观和家庭观,以及亲子关系产生 了怎样的影响?这对于“想生孩子”的女性(或者渴望子女的男性)来说 是“福音”,还是新的道德困境的开始?这种道德困境是否挑动了“非自 然的欲望”,从而让他们面临从未预想过的苦恼? * 本书中提到:在吉田秋生的作品《YASHA——夜叉》中,有一个依靠被终止妊娠的胚胎中的卵子(在本人出生之前,即胚胎时期,女性的卵巢中就已经有卵子了)出生的青年。他在坦白自己的出身时,说自己的母亲“并非人类”,自己则是个“怪物”。 56:05 介绍一本医学人类学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