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神明人间办事处——泉州
都说泉州是半城烟火半城仙,被称誉为宗教博物馆。朱熹也曾经说此地佛国,满街是圣人。你可以看到儒、释、道、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摩尼教等各种宗教信仰和谐共存。这种多元性和包容性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漫步于泉州的街头巷尾,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寺庙和教堂,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基督教的教堂、摩尼教的遗址等。“五步一寺,十步一庙”,这些宗教场所各具特色,展示了泉州多元文化的魅力。
泉州之所以能够容纳如此多元的宗教并使其共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泉州地处东南沿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泉州成为了各种外来宗教进入中国的重要门户,同时也为各种宗教在泉州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与此同时,泉州人民具有包容和开放的文化心态,这种社会环境为各种宗教的共存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在泉州,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能够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形成了和谐共处的独特局面。
并且泉州市政府一直致力于保障各宗教信仰自由,促进宗教间的和谐共处。政府设立了宗教事务局,负责协调和管理宗教事务,为各种宗教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此外,在历史上,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这种文化交流为各种宗教信仰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02 /民间信仰与文化符码
信仰与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塑造。信仰是文化的精神内核,它为文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创造力。同时,文化也是信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它为信仰提供了传播和发展的空间。泉州地区的民间信仰以两大体系为主流,即妈祖崇拜和关帝信仰。
「海神信仰下的妈祖信俗」
传说妈祖原名林默,是一名通晓天文气象,熟悉水性的女性。在她生活的年代,许多渔船在湄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中触礁遇难。妈祖会预测吉凶,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海,还总是教大家躲避灾难的方法。因此,妈祖被视为航海的保护神和赐福的神灵,她的信仰习俗在当地流传极广,深深地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泉州的妈祖信俗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庙会、习俗和传说等为表现形式。
其中,最为盛行的是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的妈祖诞辰日和农历九月初九的妈祖升天日,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庆典和祭祀活动。
在泉州的妈祖信俗中,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和仪式,如“过火”、“踩街”、“走轿”、“烧香”等。这些习俗和仪式不仅展示了人们对妈祖的崇敬和信仰,也传承和弘扬了泉州地区的民俗文化。
「泉州通淮关岳庙折射出的民间关帝信仰」
泉州通淮关岳庙的正殿武成殿主要祭祀关羽和岳飞,左侧的崇先殿祀关帝曾祖父光昭公、祖父裕昌公、父亲成忠公,右侧的三义庙主祀刘备、关羽、张飞。其中,信民对于关羽的信仰是最为广泛的,历史最为悠久的。
关羽为蜀汉大将,字云长。在东汉建安五年(200)正月正式受封“汉寿亭侯”爵位,这只属低爵位,为第四级第三等,四级前面还有帝、王、公三级,三等前面还有县侯、乡侯两等。因其以忠义著名,深受封建王朝的推崇,历代帝王为了稳定自己的江山,精心挑选出关羽作为忠义的表率来宣扬。宋代关羽便先被封赠为“忠惠公”,后封赠为“昭烈武安王”,这就是“关公”、“关王”的由来。
关帝信仰在泉州的发展,约开始于明初,到明末万历年间已规模甚大,清代达到高峰。现关公在泉州民间已成为万能之神,既是武神,又是财神,也是商贾的保护神,就连大旱祈雨,生命安危,婚丧喜庆,纷争公断、驱鬼避邪都要求助于他。
据倪连辉《泉人关羽信仰的基础和信仰活动》一文中记载,泉州关帝的信仰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关羽诞辰。农历五月十三日为关羽神诞,通淮关岳庙每年都举行庆诞活动,这天大清早,市区和外地信众都备牲礼果品到关岳庙祭敬。
2、祭祀武圣。历代帝王对关羽崇尊备至,列为国家最高祭祀神祇,与孔子并列,同享春秋二祭,这给关羽崇拜、关羽文化带来无比光彩。
3、谒祖访问。台湾有一百多座关庙,大部分是由通淮关岳庙分灵去的,由于有这种同根神缘关系,每年台湾关羽信仰者常组团来通准关岳庙进香谒祖,交流友谊。关羽信仰也成为海峡两岸神缘关系的联谊纽带。
03 /乡土神圣空间
乡土神圣空间的概念是指乡村或社区中具有神圣意义和凝聚力的宗教或信仰空间,是人们表达对神灵、祖先或其他超自然力量的崇敬和敬仰的重要场所。
在泉州调研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点,基本上那边所有的商户都会在店里摆放一座神龛,用以进行各种仪式、祭祀、祈祷等活动,以寻求神灵的保佑、庇护和力量。
神龛,实质上就是泉州人家中构建的微型神圣空间。它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又增加了民俗的凝聚力,具有物质生活价值,精神生活价值和社会价值。在神龛前,人们同时也强化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和认同。
04 /信俗器物的形式与功能
(1)神圣空间与神圣的物
神圣空间,也属于文化空间,更是精神空间。神圣空间圣化功能的显现,要靠不同的仪式、器物来构建“神圣性”,但仪式不单依靠人的行为完成,更需由相关器物配合进行。显圣物有时是抽象的,如对于基督教徒们来说,以耶稣基督体现的道成肉身便是最高的显圣物;而一些最平凡的、具体的物件也可以是品圣物,例如一块石头、一个杯子等。
神圣空间里的器物往往是能够显示出神圣的东西,器物作为神圣空问的“显圣物”时,它实则是“神圣物”和“世俗物”的集合体,器物本身是“世俗的物”,但配合了仪式,在特定的空间,被赋予特定的意义后,就成了“神圣的物”。
(2)闽南信杯的形式与功能
信杯无论是在闽南的公共神圣空间或是私人神圣空间里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这些神圣空间中人与神沟通的关键媒介之一,是闽南人精神意向的载体,更是能体现闽南地域文化的民俗器物。
闽南信杯,又称杯珓、筊杯或圣杯,是中国民间信仰中一种寻求神灵指示的工具,人们将信杯投掷在地上,通过观察它的表面形态,断定现象的好坏,从而达到人与神明沟通的目的。现在,人们通常用一小段木头或竹根自己手工制作信杯,先将材料中分为二,后将两半都削成新月形,每个部分都呈外突内平的形状,且成对出现。
拜拜时的博杯仪式,是人们希望得到神明对所求之事的正向回应和庇佑的寄托。闽南人在每年农历二月至十二月的初二、十六都要“做牙”,其中二月初二为“头牙”,腊月十六为“尾牙”,闽南人口中的每月“拜拜”其实基本说的是“做牙”的供奉仪式,“博杯”是“做牙”仪式成功完成的标志性动作。
(3)卜杯文化:去寺庙与神明聊聊天?仪式对于神圣空间里的器物,一直都是至关重要的,大多数时候,仪式让器物的“人文精神”变得更加饱满。换言之,当器物被注入有人文精神的时候,它体现的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特定族群文化性格及其生活环境特征的物化形态。“遇事不决,博个圣杯”,这是泉州人心照不宣的文化印记。在去年爆火出圈的电视剧《狂飙》中,高启盛东窗事发,在跑路途中就曾“博杯”向神明求问。
博杯作为与神明对话的一种方式,也非常讲究仪式感。闽南的“博杯”仪式包括请辞和掷茭(抛掷信杯)。掷茭通常以三次为限。请辞是掷茭前在神明面前说明自己的姓名、生日、地址和请示的事情。请辞时双手要合住一对信杯,掷茭要在请辞之后参拜完神明,才能松手让信杯落下。
圣杯落地,一正一反即胜杯,代表所求之事得到神明应允,或是此事可行。两面皆正,即笑杯。代表情况多种,或因陈述不清或是机缘未至,或是已有定数。类似,网络用语中“笑笑不说话”的意思。两面皆反,即为稳杯,代表所问之事未获神明应允,行事或将不顺。
05/发现自我:寻求心灵净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寺庙里的年轻人越聚越多,寺庙已经成为年轻人的打卡圣地,寺庙的热度远远超过不少5A级景区。谁能想到,曾经被认为是中老年聚集地的寺庙,如今受到了年轻人的疯狂追捧。
流量的驱动之下,不少寺庙也开始“推陈出新”,打造出适合这届年轻人逛寺庙,拍照打卡、烧香祈福、 买纪念品、做义工的个性化服务…
年轻人烧香热的背后,是年轻人寻找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的方式。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下,讨一个上上签,确实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家里的老人家总爱说:心诚则灵。他们也会说:有拜拜就有保佑。而我们自己在面对不确定又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也会说,要不去庙里走走,或者改天去求签问问看,就像是彼此之间的通关密语。
签诗与圣杯,就如一场精神上的答卷。签筒一摇一晃,圣杯一掷一抛,世人心中所结,便有定向。
【参考资料】
[1]林振礼.关帝信仰的理学文化蕴涵——兼谈闽南泉州关岳庙对“正气”的崇拜传统[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2]高长江.民间信仰:文化记忆的基石[J].世界宗教研究,2017(04).
[3]王荣国.明清时代的海神信仰与经济社会[D].厦门大学,2001.
[4]吴鸿丽.关帝信仰的闽南社会元素[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4.
[5]微信公众号:“世界宗教博物馆”:福建泉州多元宗教文化融合
[6]小红书:闽南拜拜文化 非官方指南
策划:九研所社会观察与设计策略工作室 OF ZSTU
审核:刀姐
编辑:栗子
配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