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爆梗奏乐,一场荒诞的狂欢!
近年来,抽象文化势头燎原,并经历多次更新换代,逐渐成为一种风行网络的青年亚文化现象。对待这种反传统、反规则、注重个性表达的网络风潮,人们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审丑文化”“解构严肃”“群体猎奇”的范式上,却少有人思考,为什么年轻群体喜欢抽象表达?在仰天大笑与肆意狂欢背后,是否存在着一个真实的谜底?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品牌“抽象”频出圈? 本期纲要: 00:59 1、什么是“抽象文化”? 04:05 2、“抽象”为何能成为流量密码? 04:09 ①抽象是“找乐子”的重要方式 05:28 ②抽象是社会情绪的投射 07:24 3、品牌玩“抽象”频出圈 08:11 ①麦当劳:麦门文学 11:09 ②多邻国:劝学人设 12:57 ③巴黎世家:丑学营销 14:40 4、“抽象”过后,现实生活该落脚何处? 小结: 透过抽象文化消解严肃、背离主流的现象,能够探寻青年人的生存状态和一个时代的深层图景。但是,无意义的宣泄与肆无忌惮的相互攻讦,始终不是抽象文化的归宿。青年如何在网络热梗的传播和狂欢中保持冷静理智的头脑,品牌如何巧妙借助这股热潮进行合理营销,仍需在真实的生活体悟中不断试探和摸索。 【参考资料】 [1]微信公众号:为什么品牌都开始玩疯感设计? [2]搜狐网:整活、乐子和赛博梦乡:为什么“抽象文化”越来越火? [3]微信公众号:华为、蕉内、RIO……这些品牌已经开始玩抽象了 [4]微信公众号:玩“抽象”是情绪解药吗丨焦点网谈 [5]人文院报:评论|抽象不是“无厘头”,是年轻人情绪的出口 [6]汤雪灏.话语争夺、意见表达与网络狂欢——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抽象” 文化透视[J].天府新论,2020,(05):143-152. 策划:九研所社会观察与设计策略工作室 OF ZSTU 审核:刀姐 编辑:壹月|小虎 配图:网络
- 29.我重生了,这辈子我要先甜
近期引发热议的年轻人的“没福硬享”,年轻人们总有办法能把5分的福气享成10分;把泡面吃成满汉全席;两杯起送的奶茶一人喝两杯;3000的工资吃饭花4000。总之绝不亏待自己的“独生嘴”。他们信奉“省着点富不了,花这点穷不了”“先苦不一定后甜,先甜肯定是甜了”,立志要把自己富养一遍。年轻人不理解老一辈“没苦硬吃”,老一辈也很难接受年轻人“没福硬享”,年轻一辈和老一辈的人们在线上线下也是因此争执不下。 本期纲要: 01:29 1、什么是吃苦 03:26 2、先甜or先苦,that’s a question 04:170 ①年轻人是怎么“没福硬享”的? 06:04 ②年轻一代真的吃不了一点苦吗? 07:38 3、“吃苦“并非受苦理的满足 07:40 ①为什么吃苦 09:04 ②吃什么苦,怎么吃 11:02 4、吃苦&吃甜背后的情绪经济 小结: 在万物呼啸而过的世界里,我们仿佛只有仅仅抓住些什么,才能证明自己的确然存在。而这种联结本质上是一种情绪上的欲望和诉求。由此,年轻人所谓的“享福”实际上是正视并尽力满足个人的情绪诉求的一种表现。这本身就需要停下吃苦式的不断奔跑,正式自己内心对于与外界产生深层联系的渴求,以内心充盈的状态与外界产生共鸣。近年来兴起的“情绪经济”也体现出了这样一大趋势:年轻一代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之外,也越来越重视起情绪价值的获取。 【参考资料】 [1]本刊编辑部 ,刘书锦.当代年轻人不能吃苦?——“吃苦文化”主题素材拓 展与运用[J].作文与考试,2024(05):8-11. [2]微信公众号:老一辈没苦硬吃vs年轻人没福硬享 [3]小红书:热点话题��当代年轻人没福硬享 [4]小红书:第三期|当代年轻人要不要没苦硬吃 [5]小红书:稻盛和夫先生的吃苦观,颠覆你的认知了吗 策划:九研所社会观察与设计策略工作室 OF ZSTU 审核:刀姐 编辑:壹月|小虎 配图:网络
- 28.谁的童年DNA动了
噪点、抖动的屏幕,空无一人的教室,古早windows电脑屏幕上停着页面,蓝色玻璃建筑优雅伫立,电台频道的嘶嘶声,远处传来《鲁冰花》的合唱声……它的本质是怀旧伤感,是网友们通过影像切片完成一场对千禧年的集体追忆。而中式梦核的经典符号,则是由记忆里的旧日图景所构成的。所有的意象浓缩成童年里普通的一天,在20世纪20年代,我们想在那虚构的时间里待一会儿,再待一会儿…… 本期纲要: 01:33 1、中式梦核是什么 03:05 2、中式梦核特点 03:07 ①中式生活记忆元素 03:30 ②梦核、怀旧与阈限性 03:53 ③梦境编织的文字 04:12 ④“已经没有人了” 04:24 3、中式梦核的元素 04:25 ①千禧年建筑 05:46 ②世界是个巨大的游乐场 07:06 4、中式梦核为什么火 07:08 ①成为社交货币,群体性怀旧的联结共同情感投射 07:50 ②满足负面情绪下的逃离需求 08:38 ③怀旧情绪的补偿作用 09:35 5、中式梦核——回不去的童年 小结: 当我们凝视那些熟悉的事物,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纯真的“小孩”,在怀旧的氛围中汲取力量。之后,我们带着一颗童心勇敢面对现实生活的挑战,克服成人世界中的重重难关。或许,这正是怀旧美学的真正价值所在,它不只是逃避更是一种力量,让我们在现实中更加坚强与勇敢。 【参考资料】 [1] 黄顺铭,刘欣庭.制造“梦境”:技术怀旧视角下的中式梦核实践[J].新闻记者,2024,(09):21-39.DOI:10.16057/j.cnki.31-1171/g2.2024.09.005. [2] 陈致颖.中式梦核的慰藉[J].环球人文地理,2024,(11):4. [3] 丁喆彦.阈限空间视域下诗意动画创作维度研究[D].湖北美术学院 ,2023.DOI:10.27132/d.cnki.ghmsc.2023.000089. [4] 微信公众号:中式梦核:当代青年的赛博庇护所 [5] 微信公众号:中式梦核是对千禧年的集体上坟 策划:九研所社会观察与设计策略工作室 OF ZSTU 审核:刀姐 编辑:壹月|小虎 配图:网络
- 27.今天你省钱了吗?
花钱爽, 省钱爽。 边花边省, 爽上加爽, 可以买贵的,但绝不能买贵了…… 本期纲要: 01:15 1.现象:“平替”低物欲生活成为主流? 01:55 ①什么是平替? 02:52 ②为什么会出现消费降级? 04:26 2.选择:平替哲学的魅力何在? 05:26 ①返璞归真 06:08 ②追根溯源 06:53 3、追求:“省钱”成为年轻人的新攀比 08:02 ①消费者嘴替现场吐槽 08:54 ②1688已读真回 09:50 ③为平替产品颁奖 10:52 4、思考:真的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平替吗? 小结: 消费降级虽然是时代的必然趋势,但它带来的却是更深层次的生活哲学。当我们在消费上做出理性的选择时,也在无形中提升了生活的品质。让我们在这个新常态下,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智慧,享受简单而真实的快乐。生活本就不需要过多的奢华,简单、真实、快乐,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希望每个人都在消费降级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生活哲学,这不是“省钱”,这是年轻人的经济美学。 【参考资料】 [1]微信公众号:平替时代来啦!1688 打造「穷开心之夜」 [2]微信公众号:不是大牌买不起,而是平替更有性价比? [3]微信公众号:全网找平替,只买对的不买贵的? [4]王小月.撕下“平替”标签国货品牌竞逐高端路[N].中国消费者报,2024-01-08(003).DOI:10.28867/n.cnki.nxfzb.2024.000048. [5]孙益锐.热衷寻找平替的年轻人花钱究竟是多了还是少了?[N].河南商报,2024-01-23(A07).DOI:10.28373/n.cnki.nhnsb.2024.000075. [6]蒋永霞.平替需求爆发年轻人带火 1688[N].中国商报,2023-12-29(008).DOI:10.38304/n.cnki.nzgsb.2023.001895. [7]孙佳丽.年轻人成功带火了“平替”[N].宁波日报,2023-11-24(005).DOI:10.28586/n.cnki.nnbrb.2023.002734. [8]赵永霞.“性价比”消费≠消费降级[J].纺织导报,2023,(06):4.DOI:10.16481/j.cnki.ctl.2023.06.009. 策划:九研所社会观察与设计策略工作室 OF ZSTU 审核:刀姐 编辑:壹月|小虎 配图:网络
- 26.不懂就问 chiikawa是怎么火起来的?
尚未完全从小海狸 Loopy、卡皮巴拉的热潮中走出来,Chiikawa 便悄然占据了公众的视线,仿佛在各个平台都能捕捉到它们的踪迹。这不禁让人心生好奇,这三小只软糯糯米团般的小家伙究竟有怎样的魅力呢? Chiikawa,原本是漫画家 Nagano(ナガノ)在社交平台上连载的一个小漫画,在累积了一定的人气后于 2022 年被做成动画。在日语中Chiikawa的缩写意为“又小又可爱的东西”。其故事围绕主角团与它们的好朋友在森林里的有趣生活。Chiikawa 的出现,不仅吸引了大量用户的眼球,更以纯真形象触动了人们的情感开关。 本期纲要: 00:50 1、一起走进chiikawa的世界 01:24 ①人物介绍 01:44 ②大致剧情 02:38 2、chiikawa到底有多火 02:40 ①三天卖了800W 05:05 ②名创优品闷声发大财 07:54 3、chiikawa爆火背后的逻辑 07:56 ①“反乌托邦”的设计:年轻人生存状态的映射 09:54 ②chiikawa:作为亚文化表征的文化符号 11:40 ③数字化抚养:梦系外壳下的母职唤醒 14:28 ④“后物欲时代”:IP 与“吃谷文化”相互供能 小结: Chiikawa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无疑许多年轻人提供了情感上的陪伴和心理上的慰藉,它以可爱的形象和治愈系的内容,满足了人们对于精神慰藉和文化认同的需求。但 Chiikawa的流行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问题。在消费主义文化的推动下,对于Chiikawa的追捧有时变成了一种物质上的攀比和展示,人们通过购买相关商品来彰显自己的品味和地位,这不仅加剧了社会的物化倾向,也可能导致个人消费的盲目性和过度消费的问题。 我们在享受Chiikawa带来的欢乐和陪伴的同时,也应该警惕这个时代的甜蜜陷阱。我们需要反思消费主义文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寻找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同时,也应该努力保持文化现象的纯粹性和独立性,避免其被过度商业化所侵蚀。 【参考资料】 [1] 闫翠娟.从“亚文化”到“后亚文化”:青年亚文化研究范式的嬗变与转换[J].云南社会科学,2019,0(4):178-184188 [2] 徐婧,孟繁荣.数字化抚育:“妈粉”媒介实践中的“母职”再造[J].新闻大学,2021,(11):59-74+123-124. [3] 知乎:偷感很重的人都喜欢Chiikawa?我的“电子布洛芬” [4] 公众号:唠唠热点|友谊?可爱?残酷?映射现实?... 3分钟告诉你Chiikawa为何如此火爆 [5] 公众号:日本Chiikawa爆红国内,这三只小玩偶凭什么被年轻人排队买疯? 策划:九研所社会观察与设计策略工作室 OF ZSTU 审核:刀姐 编辑:壹月|小虎 配图:网络
- 25.当我成年后迎来自己的“叛逆期”
成年生活充满压力和责任,有时,我们需要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短暂逃离”,来重启我们的精神世界,这不仅是一种放松,更是一种必要的叛逆,让我们在忙碌中保持清醒和活力。为自己挤出一段有限的时间,去公园里躺着发呆,什么也不做;去city walk,单纯地欣赏身边的世界;去看演唱会,纯粹地发疯嚎叫;去上夜校,短暂逃离原本的生活轨迹。 本期纲要: 02:12 1、我从来没有这么累过——“班味儿”!退! 04:14 ①“去班味儿”产生的大背景 05:04 ②年轻人都怎么“去班味儿”? 06:51 2、夜宵哪有夜校香——年轻人就该“不误正夜” 08:08 ①契合青年追求美好生活的迫切愿望 08:38 ②契合青年对于提升生活可能性的积极探索 09:08 ③契合青年对于提升自我的强烈渴望 09:38 ④契合青年对于不稳定性挑战的未雨绸缪 10:49 3、要不咱们去提前养老吧?——青年养老院爆火 11:32 ①青年养老院到底什么? 12:34②青年养老院为什么能火起来? 13:41 4、Wildeat你去不去——户外的风吹遍大地 14:25 ①什么是Wildeat? 16:00 ②【户外热】的势头依然火热 17:32 5、品牌打造松弛干,出圈也可以很轻松 松弛感,并非懒惰或随意,而是对当下一切的坦然接受,是一种由内至外的镇定与自信。 小结: 打工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要做工作淡人生活浓人,选择精神消费或许才是打工人的自救法则,既然逃不脱,那就别内耗,他们喜欢和同频的品牌一起填补精神刚需,解锁兴趣社交,玩转短逃离,去野去嗨,班味bye bye。「短逃离」,是我们能做到最小化的叛逆。 逃离既定的日复一日,给自己一个纯粹的、即兴的、立刻实现的放松瞬间。它是一种适应快速变化时代的心态:情绪价值的满足、自我意识的觉醒、最大程度的时间成本控制、短暂的精神疗愈与自我重构。 【参考资料】 [1]卡生;《2023年度生活方式:即时生活》;2023.12.19 [2]氧心田;《青年周报——年轻人在关注什么》2024.07.08 [3]互籍文旅;《青年养老院将迎来哪些新商机》;2024.07.28 [4]阎国华;《夜校何以在青年群体中“出圈》人民论坛网-人民论坛杂志2024年13期 [5]设计癖;《假装上班,有错吗?》2024.09.14 策划:九研所社会观察与设计策略工作室 OF ZSTU 审核:刀姐 编辑:壹月|小虎 配图:网络
- 24.送走了mbti,我们迎来了浓人淡人
近年来,个性测试成为人们了解自己和他人的热门工具。MBTI(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类型指标)作为最广为人知的个性测试之一,通过四个维度将人们分为16种不同的性格类型。而近期流行的“浓人淡人”理论,则通过社交风格又再次将人们分类。 2年前,MBTI人格测试席卷整个中文互联网,今年浓人淡人已成为新的社交话题,如果朋友问你是I人还是E人,你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那你很难融入圈子,这种网络的谈资实际上已经成为新的社交货币。 本期纲要: 01:27 1、究竟什么是浓人、淡人? “淡人”的外表宠辱不惊、不争不抢,内心平和安宁、八风不动;而“浓人”的情绪丰富且敏感,感情充沛、活力满满。 04:01 2、“浓淡”流动的背后 04:16 ①“淡人"文化体现了年轻人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的无力感 05:02 ②“淡人”文化符合当代年轻人追求简单生活的哲学 09:07 ③“发疯”是一种时代语境下的文化自觉 09:59 3、其实,我们都渴望认同感…… 你的性格,你处理事情的方式,不是你呱呱坠地的年月日决定的,也不会被天天上的星星影响,更不能被简单的四个字母所概括。能定义你的,从来都只有你自己。 16:19 4、品牌如何借势浓人淡人作营销? 16:47 ①创造品牌共鸣 19:42 ②做好内容营销 小结: 从“佛系”到“淡人”,体现了年轻一代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演变。这一过渡不仅反映了人们对于内心平和与个人幸福的日益重视,也映射出了社会环境对个体生活方式的影响和塑造。浓人淡人文化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火爆网络,本质上是因为它触及了当代人内心深处的渴望——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寻找到一片宁静和满足感,追求一种更加本真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参考资料】 [1]36氪:i人和e人还没完呢,怎么又开始浓人和淡人了? [2]36氪:“淡人vs浓人”……这是什么2024年最新人设? [3]微信公众号:佛系、躺平、发疯与淡人 策划:九研所社会观察与设计策略工作室 OF ZSTU 审核:刀姐 编辑:壹月|小虎 配图:网络
- 23.搭子,没有你我可怎么活?
- 22.三分钟的“速食”电影
“速食电影”又称“电子榨菜”或电影评说类短视频,近年来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在抖音、快手、B站等短视频平台上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受众。这种新的电影评说类短视频是指通过对经典或当下流行的电影进行二次解读和编排创作,最终形成的一种短小篇幅的电影视频形式。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传统电影行业影片制作和上映都因疫情影响萎靡不振,而“速食电影”却因剪辑创作成本低、网络传播的时空便利性等特点发展迅速,如今已经成为电影消费产业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期纲要: 01:40 1、速食电影的叙事特点及其成因 ①“速食电影”的叙事特点 01:52同质化的叙事结构 03:13 虚实结合的叙事空间 04:21 解构重组的叙事手段 ②“速食电影”叙事特点的社会成因 05:27 独居青年的陪伴需求悖论 07:34 加速逻辑导致“效率为王” 09:07 加速社会中的年轻人需要“避风港” 10:54 2、如何看待速食电影? 11:57 ①“速食电影”是“电子鸦片” 12:52 ②“速食电影”是“电子榨菜” 总结: 加速的时间与消逝的闲暇。“速食电影”的发展既存在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电子速食”作为加速社会中年轻人对时间精打细算的生动展示,凭借其对效率和速度的满足以及对虚拟陪伴的提供等种种功效,在短时间内收获大批“食客”,但是,当我们沉醉于“电子速食”提供的愉悦感时,也要时刻保持清晰的辨识能力,“电子榨菜”虽可口,但终究算不上珍馐佳肴。 【参考资料】 [1] 微信公众号:三分钟说电影会“杀死”电影吗? [2] 微信公众号:“上瘾行为”正在榨干年轻人:别让垃圾快乐,拖垮你的人生 [3] 赵玉宏.“速食电影”热现象传播原因及影响分析[J].电影文学,2022,(22):63-65. [4] 马一鸣,尚炜.“Z世代”对“电子榨菜”的媒介依赖研究[J].新媒体研究,2023,9(14):32-34+64. [5] 叶林.“电子榨菜”:媒介融合情境下的技术具身与观看重构[J].视听,2023,(09):126-129. [6] 邢玮琛.社会加速视域下“电子榨菜”现象的演变、叙事及传播[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23,36(03):84-88+97. 策划:九研所社会观察与设计策略工作室 OF ZSTU 审核:刀姐 编辑:栗子|大宁 配图:网络
- 21.我下定决心,注销一天人类账号!
一生不允许 gap 的中国人上了热搜,在快节奏时代,工作的暂停需要勇气,焦虑的发泄也要见缝插针。 没有 gap year 的年轻人,在小红书上看 bot 文学,他们看云,看椅子,看铁门,看 y2k传真,让情绪伸个懒腰,给自己找了一个网络庇护所。 本期纲要: 01:00 1、什么是 bot:机器打卡到真人模仿行为 bot 实际是英文“robot”的简称,也就是机器人。原本确实指真的“机器人”,后来成了一种网络用语,指一种机器人账号。 04:26 2、小红书 Bot 的传播特点 ①固定、多样、细分的主题 ②依赖粉丝投稿的内容众筹 ③去人格化设定的账号运营 10:22 3、Bot 走红的心理洞察 ①网友围观:基于圈层传播的情感共鸣 圈层文化的信息获取需求 新媒体时代,受众从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寻求信息,产生了个体化和多样化的需求。人们依据自我文化品位、生活方式等选择媒介产品,并以此作为一种“交易货币”向具有相同爱好或属性的受众群体传播,产生拥有共同爱好的文化圈子,再将此圈子进行扩大,呈现出一种圈内向圈外辐射的文化效应或经济效应等,形成“圈层传播”。 对于圈层细分型 bot 账号来说,它们所扮演的角色就是该主题圈层文化的传播载体,是圈子内同好们的聚集地和阵地之一。无论使用哪种媒介,人们都附带着获取信息的需求,受众选择关注一个 bot,其实就是关注了这个 bot 所展现的圈层文化。无论是已经成为圈层中的同好,还是在圈层边缘对圈层充满好奇的路人,都可以通过这个 bot 来获取其主题的相关信息。拥有固定主题的 bot 账号节省了受众自己主动寻找、筛选信息的时间,同时也满足了其个性化阅读的需求。 圈层文化的群体认同与默契 在社会化传播情境中,文本的传播与生产是同时进行的。用户在将之传播给他人的同时在不断地补充信息,并不断对其加以解码和再次编码;用户在解构文本意义的同时也在赋予它新的视角和话语,意义解构和价值激活往往同时发生。对于同一文化圈层的用户来说,拥有的相似经验和文化语境使得他们往往能找到共鸣点、一拍即合。 对于关注了 bot 账号的圈层同好来说,该 bot 账号的部分粉丝与自己一样,对于投稿文本能够解码出共同的经验和情感,同时其他同好对文本的解构和再编码,自己同样能够继续解码。在这个投稿文本符号的解读过程中,两个及两个以上心灵彼此进入,同好们获得了“共享世界”。在这个“共享世界”,大部分信息因为可意会所以无需言传,降低了交流的时间、精力成本,同时这种交流模式所反馈出的“有人懂我”的认知,以及同好们相互间的默契也提升了受众在情感的满足感。 ②追求精神按摩:年轻人暂时不当人 每个 bot,都是一首小诗。诗人没有创造诗,诗在那后边的某个地方,很久以来它就在那里,诗人只是将它发现。 世界由目光铸造,我们看向世界的一草一木,有时候很多东西看不到,有时候却一望无限,我们由一切能够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东西组成,我们被浸润、被包裏、被突破、被重塑,幸运的是,我们在当 bot 的时候不断被提醒,在 bot 之外,我们有更斑斓的日常。 这些 bot 们更像是具有真诚心和生活感的文化符号,与小红书温暖社区定位相符,“人性化”的气息更加浓厚。小红书 bot 们的问候出现了新的诠释,不再是“隔空喊话”,而是聚焦生活,用特定的媒介链接受众,投射感情。以 bot 文化作为切入生活的新视角,从小众需求里去挖掘大众生活,用更多方式去展现生活的可能性。 小结: “我们集中在椅子上做的事,好像常常忘了椅子本身。” “你这样看云的时候,云也这样回看你。” “我发现井盖会哭,水马会笑,路边的石墩子会偷偷说话,这一定是地球偷偷告诉我的秘密。”…… 极富同理心的视角,温和亲近的口吻和细腻柔软的笔触,更轻易地触及到了当代人的灵魂深处。它们像是一个个瞬间的载体,留下值得无数遍回忆的温暖与爱。 在这个充斥内卷与焦虑的社会,我们的内心的确渴求着这样一篇净土,一处桃源。和云朵向往,听井盖说话,再或者只是凝视一道朴实的铁门。 慢下来,静下来, 让我们逐渐拾起, 那些曾因行色匆匆而遗失的美好。 【参考资料】 [1] 陈若茵,.内容众筹与情感共振:微博人工 bot 兴起原因探析[J].科技传播,2021,(15). [2] 卢晨璐,.浅析“文学 bot”的出现与意义[J].采写编,2021,(10). [3] 王馨毅,.微博 bot 的社会价值研究[J].新媒体研究,2020,(12). [4]微信公众号:在小红书上被 bot 治愈到了 ! [5]微信公众号:Bot 文学盛行,这届年轻人又有新的“救命稻草了”! 策划:九研所社会观察与设计策略工作室 OF ZSTU 审核:刀姐 编辑:栗子|大宁 配图:网络
- 20."妈妈,人生是旷工啊"
前几天冲浪看到一句话——“年轻人已经喝不下鸡汤了”,反而用“毒鸡汤”来反“鸡汤”。人们通过对“鸡汤”的颠覆和戏谑的模仿,对抗其“美化的现实”,展现着意识觉醒的实际生活现状。不是鸡汤不香了,而是现在的鸡汤已经过时了,在残酷的社会中,喝鸡汤不能麻痹自己了,生活的压力让年轻人觉得有时间喝鸡汤还不如想想下顿吃什么。 本期纲要: 1、啥是鸡汤啊? 这鸡汤化为利剑,从咽喉直接戳到肺管子,你吐不出来,更咽不下去。我们都闻出味儿了,这锅鸡汤变了,甚至馊了;它不再是基于时代风口上的正能量励志话语;它是皇帝的新装,是上位者的花言巧语,是建议专家别再建议了;在充满机遇的时代,鸡汤是一种安慰剂;在下沉的时代,鸡汤成了诓骗;甚至这种诓骗都显得残忍。 2、喝不下鸡汤就扬了它 3、不喝鸡汤但总得吃饭吧 4、品牌也想吃点好的 ①社会环境发展变化。 ②营销竞争趋势演变。 总结: 玩梗“发疯文学”,已然成为青年群体在互联网上的常态,作为宣泄自我情绪和情感联系的符号,在该群体内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认同,因而总是涌现出大量的人群跟随模仿。我想有时候承认自己的犬儒反而更轻松吧,实在忍受不了的话大不了发一下“精神状态很美”的疯,再回到系统中去。 人们在“旷工”的时候旅行,欣赏风景,结识同样在路上的人们,讲述自己也倾听他人;他们在“旷工”的时候沉浸爱好,丰富内心,获得内心宁静的美好。人生是可以有无限的可能性的,它从来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 希望你会喜欢这期播客的内容,我是四处游走的All Black,感谢你的收听。 策划:九研所社会观察与设计策略工作室 OF ZSTU 审核:刀姐 编辑:栗子|大宁 配图:网络
- 19.还是生活最幽默
这几年,在《今晚80后脱口秀》、《脱口秀大会》等节目的助推下,以及各路媒体宣传攻势下,脱口秀逐渐流行了起来,年轻了起来,大众了起来。作为喜剧范畴里和人最亲近的一种表演形式,脱口秀能够让我们轻松的感觉到简单的快乐。 本期纲要: 1、脱口秀给寻常生活“撕开一道口子” 脱口秀的英文是“Talk show”,是一种新的“城市文学”,年轻人讲群租房,讲拥有上百万打工人口的城市里每一个地铁口都有星巴克+便利店......这在其他任何一个艺术形式里,都没有这么密集的城市生活元素,它的核心,就是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勇气、共情来真实表现年轻人的生活。 2、脱口秀一定要好笑吗? 《脱口秀大会》的总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说,脱口秀就是“好笑地讲你的故事”,看起来,重点是“好笑”,但其实是你得要有“你的故事”,所有出了名的脱口秀演员,没有一个是面目模糊的。 其实不去下定义,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当代气质的事。在脱口秀中亦是如此,无论是单纯的好笑,还是输出价值观,都在脱口秀既有的边界里,未来或许还有更多的情感因素。 所以好笑不好笑不是脱口秀衡量的标准,现在年轻人需要脱口秀,需要的不止是好笑,是当下这个更少共识、更个人化的时代的需求,也是真正表达自己的证明。 3、幽默是我们生活的力量 因此,与其说脱口秀是一种艺术形式,莫如说它是一种生活态度。它包含了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对他人的共情、对风雨一笑而过的勇气,将个体经验提炼升华的睿智。它不只属于专业演员,也可以为每个人所用。有“梗”,脱口就能秀。本质上,生活是取之不竭的造“梗”机器。直面生活、独立思考、勇敢表达、笑对人生,每个人都可以是“脱口秀大王”。 毕竟,还是生活最幽默。 【参考资料】 [1]朱晋仪.青年亚文化的“去标签化”表达——以《脱口秀大会》为例[J].视听研究,2021(04):43-44 [2]沈杰群.上班族的“后脱口秀时代”[J].中国青年报,2021(009) 微信公众号:看理想_当脱口秀也变得小心翼翼 策划:九研所社会观察与设计策略工作室 OF ZSTU 审核:刀姐 编辑:栗子|大宁 配图:网络
- 18.“社会皮肤”的魔力
当我们谈论皮肤这一概念时候,第一感觉是生理上的皮肤。玩游戏的人会想到游戏皮肤,玩家之间会沟通游戏皮肤的特效好不好看,是具有社交属性的。而我们平常穿的衣服,也是具有一定的社交属性,所以不妨把我们身上的衣服称为“社会皮肤”。 本期纲要: 1、xxxs码辣妹服装的社交语言 2、流行趋势给服装公司带来的市场红利 但辣妹装究竟能走多远,仍然是一个问题。辣妹风的流行,是因为它象征着青春、叛逆、飒爽独立等当代年轻女性追求的个性特质,有助于女性更加自信地展现魅力;但同时,它也一直面临着制造身材焦虑等非议。对于身材不够“完美”的女性来说,辣妹装不但无法带来快乐,反而增加了更多自卑情绪。 3、服装鄙视链背后所蕴含的的逻辑 过去的衣服只能告诉大家,我在好看或者有钱这个鄙视链上处于上端。但辣妹装制造了一个新的排序,告诉大家,我在自律这个鄙视链上处于上端。就像《格调》的作者,著名的作家保罗·福塞尔说的,服装的本质,是社会皮肤。在书中也探讨了有关于社会等级的划分?为什么约翰·肯尼迪在电视上看到理查德·尼克松时一脸吃惊地冲他的朋友说:“这家伙一点档次都没有”?等级是刻意忽视也无法否认的现实存在,不仅体现在容貌、衣着、职业、住房、餐桌举止、休闲方式、谈吐上,也不仅仅是有多少钱或者能挣多少钱。 等级是一系列细微事物的组合,很难说清楚,但正是这些细微的品质确立了你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评判等级的标准绝非只有财富一项,风范、品味和认知水平同样重要。而作为衡量一个等级的指标,金钱的来源远比金钱的数量更有意义。 在当下社会,感觉所有东西都被等级化了,可能会给当下的人们以及本人带来一些焦虑,然后这几天刚好看到了这一句话,是杨绛先生曾经说过:“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亦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实的自己。” 4、第二皮肤”与“社会皮肤的关系” 综合来看,"第二皮肤"理论和"社会皮肤"概念都强调了服装在个体与社会层面上的重要性,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两者共同构建了一个更全面的视角,认识到服装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外部装饰,更是与个体和社会关系密切相连的重要元素。 【参考资料】 [1]微信公众号:“价值星球Planet” [2]微信公众号:“Vista氢商业” [3]36氪“辣妹风”能拯救快时尚吗? [4]得到头条:xxxs码里的辣妹红利 策划:九研所社会观察与设计策略工作室 OF ZSTU 审核:刀姐 编辑:栗子|大宁 配图:网络
- 17.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拜拜文化
01 /神明人间办事处——泉州 都说泉州是半城烟火半城仙,被称誉为宗教博物馆。朱熹也曾经说此地佛国,满街是圣人。你可以看到儒、释、道、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摩尼教等各种宗教信仰和谐共存。这种多元性和包容性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漫步于泉州的街头巷尾,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寺庙和教堂,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基督教的教堂、摩尼教的遗址等。“五步一寺,十步一庙”,这些宗教场所各具特色,展示了泉州多元文化的魅力。 泉州之所以能够容纳如此多元的宗教并使其共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泉州地处东南沿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泉州成为了各种外来宗教进入中国的重要门户,同时也为各种宗教在泉州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与此同时,泉州人民具有包容和开放的文化心态,这种社会环境为各种宗教的共存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在泉州,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能够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形成了和谐共处的独特局面。 并且泉州市政府一直致力于保障各宗教信仰自由,促进宗教间的和谐共处。政府设立了宗教事务局,负责协调和管理宗教事务,为各种宗教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此外,在历史上,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这种文化交流为各种宗教信仰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02 /民间信仰与文化符码 信仰与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塑造。信仰是文化的精神内核,它为文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创造力。同时,文化也是信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它为信仰提供了传播和发展的空间。泉州地区的民间信仰以两大体系为主流,即妈祖崇拜和关帝信仰。 「海神信仰下的妈祖信俗」 传说妈祖原名林默,是一名通晓天文气象,熟悉水性的女性。在她生活的年代,许多渔船在湄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中触礁遇难。妈祖会预测吉凶,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海,还总是教大家躲避灾难的方法。因此,妈祖被视为航海的保护神和赐福的神灵,她的信仰习俗在当地流传极广,深深地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泉州的妈祖信俗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庙会、习俗和传说等为表现形式。 其中,最为盛行的是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的妈祖诞辰日和农历九月初九的妈祖升天日,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庆典和祭祀活动。 在泉州的妈祖信俗中,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和仪式,如“过火”、“踩街”、“走轿”、“烧香”等。这些习俗和仪式不仅展示了人们对妈祖的崇敬和信仰,也传承和弘扬了泉州地区的民俗文化。 「泉州通淮关岳庙折射出的民间关帝信仰」 泉州通淮关岳庙的正殿武成殿主要祭祀关羽和岳飞,左侧的崇先殿祀关帝曾祖父光昭公、祖父裕昌公、父亲成忠公,右侧的三义庙主祀刘备、关羽、张飞。其中,信民对于关羽的信仰是最为广泛的,历史最为悠久的。 关羽为蜀汉大将,字云长。在东汉建安五年(200)正月正式受封“汉寿亭侯”爵位,这只属低爵位,为第四级第三等,四级前面还有帝、王、公三级,三等前面还有县侯、乡侯两等。因其以忠义著名,深受封建王朝的推崇,历代帝王为了稳定自己的江山,精心挑选出关羽作为忠义的表率来宣扬。宋代关羽便先被封赠为“忠惠公”,后封赠为“昭烈武安王”,这就是“关公”、“关王”的由来。 关帝信仰在泉州的发展,约开始于明初,到明末万历年间已规模甚大,清代达到高峰。现关公在泉州民间已成为万能之神,既是武神,又是财神,也是商贾的保护神,就连大旱祈雨,生命安危,婚丧喜庆,纷争公断、驱鬼避邪都要求助于他。 据倪连辉《泉人关羽信仰的基础和信仰活动》一文中记载,泉州关帝的信仰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关羽诞辰。农历五月十三日为关羽神诞,通淮关岳庙每年都举行庆诞活动,这天大清早,市区和外地信众都备牲礼果品到关岳庙祭敬。 2、祭祀武圣。历代帝王对关羽崇尊备至,列为国家最高祭祀神祇,与孔子并列,同享春秋二祭,这给关羽崇拜、关羽文化带来无比光彩。 3、谒祖访问。台湾有一百多座关庙,大部分是由通淮关岳庙分灵去的,由于有这种同根神缘关系,每年台湾关羽信仰者常组团来通准关岳庙进香谒祖,交流友谊。关羽信仰也成为海峡两岸神缘关系的联谊纽带。 03 /乡土神圣空间 乡土神圣空间的概念是指乡村或社区中具有神圣意义和凝聚力的宗教或信仰空间,是人们表达对神灵、祖先或其他超自然力量的崇敬和敬仰的重要场所。 在泉州调研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点,基本上那边所有的商户都会在店里摆放一座神龛,用以进行各种仪式、祭祀、祈祷等活动,以寻求神灵的保佑、庇护和力量。 神龛,实质上就是泉州人家中构建的微型神圣空间。它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又增加了民俗的凝聚力,具有物质生活价值,精神生活价值和社会价值。在神龛前,人们同时也强化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和认同。 04 /信俗器物的形式与功能 (1)神圣空间与神圣的物 神圣空间,也属于文化空间,更是精神空间。神圣空间圣化功能的显现,要靠不同的仪式、器物来构建“神圣性”,但仪式不单依靠人的行为完成,更需由相关器物配合进行。显圣物有时是抽象的,如对于基督教徒们来说,以耶稣基督体现的道成肉身便是最高的显圣物;而一些最平凡的、具体的物件也可以是品圣物,例如一块石头、一个杯子等。 神圣空间里的器物往往是能够显示出神圣的东西,器物作为神圣空问的“显圣物”时,它实则是“神圣物”和“世俗物”的集合体,器物本身是“世俗的物”,但配合了仪式,在特定的空间,被赋予特定的意义后,就成了“神圣的物”。 (2)闽南信杯的形式与功能 信杯无论是在闽南的公共神圣空间或是私人神圣空间里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这些神圣空间中人与神沟通的关键媒介之一,是闽南人精神意向的载体,更是能体现闽南地域文化的民俗器物。 闽南信杯,又称杯珓、筊杯或圣杯,是中国民间信仰中一种寻求神灵指示的工具,人们将信杯投掷在地上,通过观察它的表面形态,断定现象的好坏,从而达到人与神明沟通的目的。现在,人们通常用一小段木头或竹根自己手工制作信杯,先将材料中分为二,后将两半都削成新月形,每个部分都呈外突内平的形状,且成对出现。 拜拜时的博杯仪式,是人们希望得到神明对所求之事的正向回应和庇佑的寄托。闽南人在每年农历二月至十二月的初二、十六都要“做牙”,其中二月初二为“头牙”,腊月十六为“尾牙”,闽南人口中的每月“拜拜”其实基本说的是“做牙”的供奉仪式,“博杯”是“做牙”仪式成功完成的标志性动作。 (3)卜杯文化:去寺庙与神明聊聊天?仪式对于神圣空间里的器物,一直都是至关重要的,大多数时候,仪式让器物的“人文精神”变得更加饱满。换言之,当器物被注入有人文精神的时候,它体现的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特定族群文化性格及其生活环境特征的物化形态。“遇事不决,博个圣杯”,这是泉州人心照不宣的文化印记。在去年爆火出圈的电视剧《狂飙》中,高启盛东窗事发,在跑路途中就曾“博杯”向神明求问。 博杯作为与神明对话的一种方式,也非常讲究仪式感。闽南的“博杯”仪式包括请辞和掷茭(抛掷信杯)。掷茭通常以三次为限。请辞是掷茭前在神明面前说明自己的姓名、生日、地址和请示的事情。请辞时双手要合住一对信杯,掷茭要在请辞之后参拜完神明,才能松手让信杯落下。 圣杯落地,一正一反即胜杯,代表所求之事得到神明应允,或是此事可行。两面皆正,即笑杯。代表情况多种,或因陈述不清或是机缘未至,或是已有定数。类似,网络用语中“笑笑不说话”的意思。两面皆反,即为稳杯,代表所问之事未获神明应允,行事或将不顺。 05/发现自我:寻求心灵净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寺庙里的年轻人越聚越多,寺庙已经成为年轻人的打卡圣地,寺庙的热度远远超过不少5A级景区。谁能想到,曾经被认为是中老年聚集地的寺庙,如今受到了年轻人的疯狂追捧。 流量的驱动之下,不少寺庙也开始“推陈出新”,打造出适合这届年轻人逛寺庙,拍照打卡、烧香祈福、 买纪念品、做义工的个性化服务… 年轻人烧香热的背后,是年轻人寻找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的方式。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下,讨一个上上签,确实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家里的老人家总爱说:心诚则灵。他们也会说:有拜拜就有保佑。而我们自己在面对不确定又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也会说,要不去庙里走走,或者改天去求签问问看,就像是彼此之间的通关密语。 签诗与圣杯,就如一场精神上的答卷。签筒一摇一晃,圣杯一掷一抛,世人心中所结,便有定向。 【参考资料】 [1]林振礼.关帝信仰的理学文化蕴涵——兼谈闽南泉州关岳庙对“正气”的崇拜传统[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2]高长江.民间信仰:文化记忆的基石[J].世界宗教研究,2017(04). [3]王荣国.明清时代的海神信仰与经济社会[D].厦门大学,2001. [4]吴鸿丽.关帝信仰的闽南社会元素[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4. [5]微信公众号:“世界宗教博物馆”:福建泉州多元宗教文化融合 [6]小红书:闽南拜拜文化 非官方指南 策划:九研所社会观察与设计策略工作室 OF ZSTU 审核:刀姐 编辑:栗子 配图:网络
- 16.还是生活最幽默
这几年,在《今晚80后脱口秀》、《脱口秀大会》等节目的助推下,以及各路媒体宣传攻势下,脱口秀逐渐流行了起来,年轻了起来,大众了起来。作为喜剧范畴里和人最亲近的一种表演形式,脱口秀能够让我们轻松的感觉到简单的快乐。 但是,在《脱口秀大会4》中演员宁静曾发表了评论:“我刚刚突然在思考,脱口秀是什么东西,是一定要笑吗?是可以不笑的……我知道她说的很多角落,虽然可能有演绎的地方,但是那些角落是我们都触碰过的。” 这段话,让我们不禁思考:我们热爱脱口秀,爱的是它的好笑,还是在这个一切皆可“哈哈哈”的时代幽默给予我们的力量。 本期纲要: 1、脱口秀,给寻常生活“撕开一道口子” 脱口秀的英文是“Talk show”,是一种新的“城市文学”,年轻人讲群租房,讲拥有上百万打工人口的城市里每一个地铁口都有星巴克+便利店......这在其他任何一个艺术形式里,都没有这么密集的城市生活元素,它的核心,就是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勇气、共情来真实表现年轻人的生活。 2、脱口秀一定要好笑吗? ①好笑的标准 ②不止是好笑 3、幽默是我们生活的力量 在丧和焦虑普遍存在的当下,年轻人即使持续进取,也不一定能走出困境,于是学会自嘲与调侃,作为消解情绪的良药。用幽默的方式来剖开缺点,通过自黑达成自我和解。生活确实不如意,但我先贬低自己,就不怕别人再来贬低。甚至隐隐地,有种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的浪漫。 王尔德说:“所有人类的重大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点——没有点幽默和疯狂是没办法解决的。” 幽默虽不是万能的,但的确有“四两 拨千斤”的神奇力量,可以让人在鸡毛蒜 皮的小事上不必钻牛角尖, 在面临重大考验时也不至于惶惶不可终日,从而保持心态上的平稳。 在这个压力汇聚的时代,“有趣”是一种刚需。无论是相声的中兴、脱口秀的出圈、综艺的扩围,都是试图用幽默的方式来消解生活的重压,打破命运的死结;无论是自黑也好、冒犯也罢,招式或有不同,但本质上都出自不甘心被平凡生活裹 挟而努力去驾驭生活的勇气。 某种程度上说,“梗”就是年轻 人驾驭生活的武器。很多“梗”常常看起来无厘头,但却能引发广泛的共鸣,原因就在于它戳中了很多人心中的痛点。这种“戳”不会让你感到痛苦,而是一种痛快。 亚里士多德学派佚名者的《喜剧论纲》里这样描述了喜剧:“喜剧是对于一个可笑的、有缺点的、有相当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借引起快感与笑来宣泄这些情感。” 因此,与其说脱口秀是一种艺术形式,莫如说它是一种生活态度。它包含了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对他人的共情、对风雨一笑而过的勇气,将个体经验提炼升华的睿智。它不只属于专业演员,也可以为每个人所用。 有“梗”,脱口就能秀。本质上,生活是取之不竭的造“梗”机器。直面生活、独立思考、勇敢表达、笑对人生,每个人都可以是“脱口秀大王”。 毕竟,还是生活最幽默。 【参考资料】 [1]朱晋仪.青年亚文化的“去标签化”表达——以《脱口秀大会》为例[J].视听研究,2021(04):43-44 [2]沈杰群.上班族的“后脱口秀时代”[J].中国青年报,2021(009) 微信公众号:看理想_当脱口秀也变得小心翼翼 策划:九研所社会观察与设计策略工作室 OF ZSTU 审核:刀姐 编辑:栗子|大宁 配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