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05悲剧!规培生不止沦为了廉价劳动力!和7位医生解剖规培利弊得失这病说来话长

VOL.105悲剧!规培生不止沦为了廉价劳动力!和7位医生解剖规培利弊得失

74分钟 ·
播放数30010
·
评论数496

规培生为何沦为廉价劳动力?悲剧可不可以避免?撑起了半个科室工作的规培生为何如此绝望?

当规培生的悲剧再一次上演的时候我们各方面都应该给予重视了,不探究新闻中的个案,我们从这个事件出发,试图剖析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毕竟环境、个体差异不尽相同。这一期我们和7位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科室、不同规培阶段、不同规培遭遇的医生朋友聊聊,在当时规培时和现在带学生后的感触。

嘉宾阵容

社交媒体

阿汤小红书视频播客:汤瀚森|阿汤

银心:小Yin老湿

尹子涵:Zoe

董心童:是董小姐呀~

翁嘉懿:医姐牛翁翁

张宇涵:大涵别吃了

冯燕飞:六边形战士

合作及微信群

听友群请加微信:cheeseradio

合作事宜请加微信:tuenen87

时间轴

00:00 新闻背景

00:47 嘉宾阵容介绍

01:30 什么是规培生?规培制度怎么来的?

04:45 国内和美国的规培生的差异? 

05:09 规培的近些年的变化 

06:29 企业中的管培生也有同样尴尬 

07:22 深圳地区规培生的待遇和全国其他地区的对比

11:08 住院医师和住院总医师

11:58 规培生心态处于漂泊,身体极度劳累

12:57 董老师作为深圳第一批规培生的境遇

14:31 江苏地区规培生的发展情况

16:54 现在没有规培证不能考主治

18:11 专硕规培生双重身份的困局:工作时是医生,发钱时是学生

20:13 专硕规培生面临的多重压力

21:21 上海地区规培生的发展情况

22:36 体力上的劳累和心里的压力的对比

23:10 北京地区规培生的发展情况

24:48 蒋老师当时面对压力时的解忧法宝

28:38 每一年的学生明显减少,善待规培生就是善待过去的自己

29:45 规培和实习、试用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31:50 正在规培中的宇涵经历的很有感触的一课

34:45 规培生的漂泊状态很难让自己有归属感

36:14 美好会在我们变强大的时候到来,要找到排解压力的方式

41:52 宇涵在规培阶段遇到的“逢凶化吉”的故事

42:47 董老师在规培阶段喜欢多问问题

50:35 董老师今年成为责导的时候变成了大家长

51:42 子涵见到摆出一副“反正我以后也不想来ICU”的姿态的学生

54:17 多方不理解或导致规培生心态崩塌

55:27 蒋老师当年在规培时被骂的经历导致现在有了条件反射

57:26 蒋老师作为带教老师时遇到的不愿意遵守医疗准则的学生

01:02:32 冯老师结束规培后有一种“淋过雨后想给现在规培生撑一把伞”的想法

01:05:46 不同科室的知识到现在都能用得上

01:07:22 冯老师每轮转一科室就给这个科室画一个特色病种的宣传图,和各个科室建立了融洽的关系

01:10:51 最后嘉宾老师的寄语

拓展阅读

早在1957年,社会学家默顿等就在一本名为《学生—医生:医学教育社会学的初步研究》的论文集里,将那些在医学院里学习的医学生称为“学生—医生”(student-physician),因为医学院的目的在于塑造他们的专业自我,培养他们“像医生一样思考、感受和行动”(Merton et al.,1957:viii)。在这之后,涌现出了一批探讨“成为医生”(becoming a doctor)的社会学和人类学文献(Becker et al.,1961; Bosk, 1979;Konner, 1987)。

20世纪80年代后,在社会学和人类学领域,有关医学教育的关注逐渐被患者的病痛体验(illness experience)、医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医患关系、健康不平等诸多议题所取代。直到最近十几年,有关医学教育的关键议题才出现复兴迹象(Jenkins et al.,2021)。这是因为今天的医学生和医学毕业生与20世纪中叶的“白衣男孩”(boys in white)很不一样:他们的来源更为多样化,有更多类型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他们也需要经历更为明显的职业社会化(professional socialization)历程(Underman & Hirshfield, 2016)。与早先医学毕业生可以直接成为独当一面的医生不同,当前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他们若要成为具有充分临床自主性的合格医生,还必须在医院而非医学院里经历1~3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段过渡的时间在中国医学界简称为“规培”或“住培”,这一阶段他们的身份为“规培生”或“住培生”。

规培旨在提高和均衡临床医师的职业素养与核心胜任力,然而,看似利好的目标似乎并没有得到规培生们的完全拥护。对规培生来说,虽然各种制度赋予他们“住院医师”的身份,但在规培实践中他们到底是学生还是医生仍是一个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问题。他们经常自嘲为“工具人”,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病历书写、换药和手术拉钩的廉价劳动力,既没有主治及以上级别医师的临床自主性,也享受不了正式员工的待遇,处于边缘的状态

这一过程具有人类学意义的“过渡”性质,因为在当前的临床医师培养制度下,他们唯有通过这段过渡时期,以边缘化的身份参与医疗活动,方能实现社会身份和职业地位的提升,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本文的基本观点可总结如下:

第一,规培一旦具有过渡的性质,那么边缘就是规培生必然要经历的阶段。规培作为职业社会化,其目的正是要促使医学毕业生向合格医生转变。这种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瞬时达致的,它总是需要社会化者经过一段阈限的、边缘的阶段,方能实现新的职业身份的获得。从这个意义上说,边缘属于规培生职业社会化过程中的内在属性。

第二,规培生在规培期间边缘的、模糊的身份是他们职业互动的基础,也是矛盾和冲突的源头。规培属于毕业后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没有通过规培的出科考核之前,规培生严格来说还不是真正的医生,既没能享有正式医生的临床自主性,也没能完全融入到医生的职业共同体之中,始终处于边缘的位置。边缘的身份不仅通过外在的符号得以彰显,也在职业互动中不断得以建构和强化,并成为他们与医院(科室)、带教医生、护士、患者及其家属等冲突的来源。

第三,边缘并非全然是否定性的力量,它也具有生成性的意义,预示着能力的提升与职业地位的即将转变。边缘只是意味着他们处境的尴尬和难以归类,并不表示地位的固化。规培作为过渡期的职业社会化意味着这是一种转换的、具有突破性意义的过程。相对于其他职业来说,医生职前培训时间更长,要求也更为严格,因为这些未来的医生们面临的不只是对与错的问题,往往还是生与死的较量,这显示了医生职业的严苛性和神圣性。

本文的民族志分析表明,职业社会化虽然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但过渡期的职业社会化对受训者来说具有特别的、身份转变的意义。从理论角度说,一旦我们聚焦于职业社会化的“过渡”时期,以这段历程的“边缘”作为纽带,那么职业社会化的结构、制度和个体三个视角之间的紧张关系便得以化解。在过渡期的职业社会化中,边缘具有一体两面的意义,它既是制度嵌入和社会结构再生产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化者(受训者)职业互动的基础,并在互动中不断得以建构和强化。进一步而言,过渡期的职业社会化的目的不仅在于职业文化的再生产,对受训者来说,这一期间的历练也具有转换和生成的意义。经历磨砺之后,新身份即将到来。因而,边缘既是结构的边缘,也是结构的新生。研究过渡期的职业社会化向我们显示了化解职业社会化不同视角之间矛盾的可能性[1]。

参考文献

[1] 余成普, 宗铮. 过渡期的职业社会化:规培生职业互动中的边缘与冲突[J]. 社会学研究, 2023, 38 (03): 45-67+227.

*声明

本播客的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任何单位、供职机构等的立场,也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医疗意见或建议等。本内容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考。未经本播客的授权,不得转载或使用播客节目中的任何内容。

展开Show Notes
蒋宇亮
蒋宇亮
2024.3.25
善待规培住院医,善待未来。
政策也是很好的政策。
但是,实施细节却是需要很多的人性关怀。
ccccc1:1:00:43 蒋老师,收个病人需要的拉心电图,开医嘱,签字,完善大病历首程上级查房病例,能在15分钟内做完吗?
CheeseRadio:👏👏👏欢迎蒋老师
16条回复
05:08 我17年規培時,薪資都抵不過住宿😥。而且一開始的薪資還是要第三個月才能開始發,我就超窮,又不好跟家裡說,有次跟帶教老師在吐槽這件事,我老師(女)竟然轉錢給我跟我說沒關係先過完這段時間,嗚嗚嗚我超級感謝老師的。然後一發我就趕快轉回給老師了。
赵晓霞:这老师真好啊
汤瀚森
:
这样的老师真的很温暖☀️
最早关注医生规培,是从三联生活周刊做的一期医生规培的专题开始,那时刘教授因为捐款出圈了,三联顺势做了专题。本人虽然不是医学圈中人,但因为生活工作的关系,接触了不少医生,其中不乏上海三甲的大医生。曾经有大医生笑言,如果他是现在的医学生,能不能顺利走上职业医生道路都不好说。也有大医生坦言,如果他当年也有如今这样的规培生用法,他说不定就不学医了。
在我国,虽然医生名义上的收入远不如西方国家,但一个优秀医生的出道却和家世背景挂钩越来越紧密了;
普通老百姓一定会陷入医疗焦虑,极度疲惫的医生填不了这个坑;
三甲医院的国际部,特需病房,能让人深刻理解所谓阶层。
价值投机的饕餮:向本期的嘉宾致敬,向所有走在学医道路上的学生表达支持。医学的道路本来就很艰辛,如果专业上的磨难是医者成长必须承受的代价,那么制度和社会就应该竭力避免人性上的折磨。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这部分人此时承受的代价,会有另一部分人,彼时去承接。
汤瀚森
:
👍句句在理!在规则的制定上初心应该是为了解决问题,但是解决次生问题又成了长久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一个接一个套娃。一味的效仿很难走出自己的路子。后面我们来聊聊DRG,又是一个效仿精算师的作品。
7条回复
39:55 特地留在去医院上班的路上听啦。给自己打打气“美好,是在我们一点一点变强大的时候才会来哒”
汤瀚森
:
山西的医院的老师马上来了🤓
CheeseRadio:加油J
9条回复
廉价劳动力,35岁现象,还是人多啊,少生优生。
汤瀚森
:
不太能解决
Zorina:30:25 就是中职生存在的不管学什么专业的最后一年都被学校轰去电子厂的那种感觉了,还不干不给毕业证。换了一个高学历场景而已。
LuLu-PRS
LuLu-PRS
2024.3.25
出来才发现复旦附属中山医院的规培补贴真的很高了…正式工作第一年都没赶上规培…感恩🥹
汤瀚森
:
是不是很遗憾🙄
CheeseRadio:欢迎lulu医生👏👏👏
4条回复
21:04 专硕规培比社会规培压力大本人体会是这样,其实没很多人有考博读博需求,当然也可能因为我这个学校一般,临床这边一年考博也就个位数,谈不上很大压力。找工作的话,其实社会规培压力大,他们是本科生,专硕毕业是研究生,就业机会比社会规培多的,专硕其实钱少也忍了,工作累也习惯了,搞科研这块差不多就行,那怎么还这么累呢,因为作为学生,不同于社会规培的闲散三不管,专硕是谁都能拿捏的,拿毕业压人,于是研究生院拿捏,带教老师拿捏,导师拿捏,科教科拿捏,我认为大多数中国学生应该是学校导师盼着学生赶紧毕业,可是到了医学专硕这里,变成了,拴在磨盘上的驴,动不动用顺利毕业的鞭子抽打学生,你不好好拉磨,小心不让你毕业,在这种长期高压鞭打和焦虑下,心理才逐渐失衡
汤瀚森
:
有道理
银心:一针见血的
舅妈
舅妈
2024.3.26
1:10:50 听到最后觉得,很大程度上可能还是劳动力过于廉价的问题,就不用说同工同酬了,可能对于非常普通的家庭、没有机会啃老的学生连基本的体面都没有。在咱们这个评价体系里,在学业上花了巨大的时间成本,年龄不断叠加,社会期待你多多少少有些积累,结果一月工资三千五,多少都能造成一些认知失调。连当下的困境都走不出来,唱什么KTV,谁给交包房费。钱给够了,认知失调自然就解除了,忧虑少了,可能目光才有机会碰到阳光吧。唱KTV是唱不来房租的。
汤瀚森
:
但需唱歌来发泄。
舅妈:然后呢
芒小菓
芒小菓
2024.3.25
44:06 是的没错,从小到大也见我爸带过好多学生了,小时候他们也会经常来我家吃饭,我印象中对于一些勤奋上进的哥哥姐姐,即使她们刚开始很多事情不熟悉,偶尔会做错事,只要工作认真愿意学习,我爸对他们态度也不会不好,反而会更愿意教给他们更多东西。
汤瀚森
:
是的是的,主要是正常的老师,都不会拒绝,甚至会欢迎来多问问题的学生。
CheeseRadio:特别的温暖的感觉
4条回复
慕紫
慕紫
2024.3.25
春天是抑郁和自杀的高发期,如果遇到的问题暂时无法解决,就尽量先把春天熬过去
汤瀚森
:
伤春悲秋,确实是
26:30 这段经历和现在律师行业刚入行实习这一年很像,也是工作全时间压力大+加班出差无极限+需要家里贴钱,且实习这一年基本不会有人选择离开这家所,手续很麻烦,不同的是当然实习一年期满后也大部分是继续在本所执业的,但啃老期也一般会持续个两三年,另外了解的刚入行的高校留校辅导员,大厂员工,银行柜员都是压力很大,全天可能都需要神经紧绷处理问题,恐怕现在很多看起来光鲜亮丽的工作,都已经整体越来越劝退了
蒋宇亮:的确是这样,不仅仅是医疗行业,好多培养周期长的朋友们都在面临这样的问题。
茶奈MIchelle:律师行业实习律师这个制度,我感觉和规培生相比,换所转所虽说麻烦但沉没成本稍低。播客也提到有那种签订合同之后的规培,实行律师更像是这样的,可能焦虑漂泊会少一点,都是找所签订劳动合同之后再开始挂证,有一点试用期的感觉,所和带教良心的话会有保障而且实习期理论一年但实际一年半到两年才能拿到律师执业证。
7条回复
狲狲
狲狲
2024.3.25
感谢主播攒局~规培是residency的意思吗🥹听的一头雾水,这个到底是研究生工会的问题还是医院医生工会的问题… 大家讲了很多问题,没给出解决的方案或建议,这个问题单靠基层医生自己给规培生“撑把伞”是完全解决不了的……现在能想出最简单的逻辑就是规培生组织起来大家不干了,您医院看看能不能相同的价钱雇到一样的人手。如果不行就大家坐下来集体谈判谈合同,虽然解决不了每天极度疲劳也至少先把大家工资加上去~吐槽也不错了,至少可以劝退一群想学医的同学,不要再走弯路
是董小姐呀:果然是米国人的思想 那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及的制度 。规培医生是住院医师 但是不属于医院 也不属于工会 而是跟卫健委这样的部门签约 送到各个培训基地去培训 工资属于当地卫健委发 至于其他绩效一般是轮转到不同的科室 来给一点
赵晓霞:规培生组织起来不干了,这事吧不可能的……
10条回复
16:11 在无人在意的角落,祖国东北地区省会城市的某医院,研究生规培期间工资不是低,是一分没有🌝,一块钱没有的情况下,没有宿舍,自己租房子倒贴钱。看看东北地区吧,反而社会规培生能拿点补贴钱,那点钱也馋哭我了。
汤瀚森
:
该重视了
星辰大海的边界:该重视了
3条回复
不仅仅是医学生。把[人]彻底的[生产要素]化,是当下各个行业愈演愈烈的现实。
汤瀚森
:
哎😑
二马_rWQQ
二马_rWQQ
2024.3.26
40:12 世界上还有很多很多美好的事情

在我们弱者的时候,我们不能用更脆弱的方式去对待这个社会

我们在最弱的这种状态的时候还是应该去探索去体会,不要着急,不要去着急地告别这个世界

因为美好是在我们一点一点变强大时候到来的
汤瀚森
:
👍🏾是这道理
01:27 這段BGM是機智的醫生生活的對不對😍😍😍
汤瀚森
:
小雨就很机智,完全正确
CheeseRadio:😎
48:08 刚开始实习犯错被骂的时候,我是回家躺被窝里偷偷哭😂
画画小天才麦麦:哭不是因为被骂,是哭自己刚开始怎么那么粗心😭
汤瀚森
:
看得出麦麦对自己是有高要求的👍🏾
3条回复
谈得来
谈得来
2024.3.26
25:14 考上医学院都是高材生啊,可是学医途中遇到这么多社会规则和生活压力,怎么能学习好?医院天天人满为患,可是大夫抱怨疲惫,护士抱怨工资低,患者抱怨费用离谱,报销比例低,这到底怎么了?
救死扶伤的初衷是什么?
愿百姓无疾苦的初衷是什么?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交往规则越来越多,彼此都不愿意为别人着想,这才是根源,医生只是行业的一种,360行,都一样,老师 公交司机等等等!
汤瀚森
:
所以每一行,都说来话长
如歌_2FqQ
如歌_2FqQ
2024.3.26
28:47 善待他们 就是善待曾经的自己 非医学生听了都眼泪夺眶而出
蒋宇亮:还有一点没说出来的的就是,我也是被自己的规培老师温柔对待过,所以就不自觉的想要去成为那样的医生和带教,这其实算是原始动力之一了。
TsangDH:所以带管培生、实习生时就能有这样的同理心,都不容易,善待曾经的自己😄
6条回复
KKKKKKK49
KKKKKKK49
2024.3.26
听这期的全程,总会想起一本名为《最后的期末考》的书,有点冷门,但读过不会后悔。关于医生的培训、关于人的生死、关于医疗对待生命的态度……向听友们推荐它。
汤瀚森
:
收到!
CheeseRadio:感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