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批判心理咨询的局限性,过于强调从个体身上解决问题,对于结构性的问题视而不见。
我们承认局限的存在。但接下来要怎么改进?理念、手法,风格都值得探讨。
这期节目,请到了两位工作方式非常不一样的心理咨询师,聊聊她们是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处理结构性问题的。张春老师更多跟个体来访者工作,强调性别视角,很直白地推动来访者直面婚姻或家庭结构中的不平等。张琰老师偏向于传统的家庭咨询,因为要同时面对一家人在场,她更倾向于借助系统内部动力,进行(相对)温和的改良。
普通人如何从这些不同的工作中受益呢?带着这个问题,你可以听听看。
我们试图通过这次对话,让更多人理解心理咨询师是如何站在“最末端”的位置,以不同的姿势和力度回应那些结构性问题的。这咨询师的不同风格也跟来访者密切相关。因为任何一个求助于心理咨询的人,从预约咨询的那一刻开始,就意味着在为自己做选择:我知道问题不是我的问题,但我必须决定,应该往哪个方向,以怎样的态度回应它?它涉及到我们会挑选(或排除)哪一挂的咨询师。所以仍然是来访者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者,达成现阶段需要的改变。
我们提到的这些姿态,也许在你看来都太轻或者太重,或者你并未觉得生活中有什么需要解决的结构性问题,而这些都是你在当下做出的选择。但是,不妨碍你听听看!
欢迎留下友善的评论,下期见!
本期你将听到:
00:31 什么是“结构性的问题”?
02:45 张春的工作:性别视角下的心理咨询;
07:44 张琰的工作:以家庭为单位的咨询;
13:54 来访之前,通常已经有了对咨询师的期待;
16:22 咨询工作的闪耀时刻——冷场了;
19:40 跟父母一起咨询,为什么是一种进步?
23:05 家庭咨询中的“结构之战”;
25:03 张春的闪耀时刻:多年前的一句话;
29:14 说出“劝分不劝和”的话,是有压力的;
34:20 症状掩盖了结构问题:以“我要嫁靳东”的新闻为例;
38:25 咨询师的“价值观”如何贯彻在咨询中;
41:32 来访者有脱落的权利;
43:58 当着一家人的面,话要怎么说透;
47:14 让每一个人都愿意参与讨论;
50:43 “你到底图什么?”
57:34 使用系统内部的声音扰动系统;
59:24 是改造一个人,还是换一个人;
1:05:41 处理家暴:当离了那样过;
1:07:57 作为男性的委屈感;
1:14:13 把脆弱讲出来,是达成理解的第一步;
1:18:12 改变不了的结构问题:“陪他们一起叹叹气”
1:23:18 在末端做的工作:讲述困难,它就有用;
1:25:31 把不同的助人者,组建成你的team
本期嘉宾:
心理咨询师张春(铅笔心理@厦门)
心理咨询师张琰(谷仓心理@苏州)
剪辑:康凯
视觉: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