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创业思考》——我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

《小米的创业思考》——我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

31分钟 ·
播放数53
·
评论数0

由于最近小米SU7的发布,对小米手机,汽车,万物互联,以及雷军本人的热度也再次上涨,尤其是雷军本人的营销很多,几乎都要爱上雷军了。

我想从这本书里,能看出雷军为什么会营销,为什么能有那么多米粉,雷粉。

用心与用户交朋友,了解她们的需求这是产品开发的核心。也是能营销出圈的亮点。

一个程序员的求索

我的职业生涯始于金山软件,是这家公司的第6号员工。金山成立于1988年,中国的第一代程序员英雄求伯君把自己关在深圳蔡屋围的一家旅馆里,用3个月时间写出了WPS。在此后的30多年里,金山一直扛着民族软件大旗,在通用软件领域为中国牢牢守住了一个重要的战略阵地。这个过程中有过巨大的荣光,也有过巨大的痛苦。

软件交付的是功能,就像WPS提供的是文字处理能力,我们卖出拷贝,用户获得能力。而且,这种交付是一次性的(至少在新世纪全面互联网化之前是这样)。即便今天微软的营收中Windows、Office依然占比不小,但Office也有Office 365这样的订阅服务。订阅,正在逐渐替代拷贝,这实际上是一种按需付费。

不论是受技术局限还是受意识局限,按需付费在20世纪90年代是无法想象的。那个时候,金山正在“前有微软,后有盗版”的绝境中苦苦求生。软件本身是一种工具,而工具并不是服务。同样是提交代码,通用软件和互联网有着完全不同的境遇。这也成了令我和金山长期痛苦的命题。

软件的界限

1987年,我从湖北省仙桃市的沔阳中学(现在叫“仙桃中学”)高中毕业。当时我最喜欢的学科是化学,原本也以为自己以后会学习化学专业。高考前填志愿时,我的一个好朋友跟我说,他想报计算机专业。为了和这个朋友能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我也选择了计算机专业。

我顺利考进了武汉大学,开始了我的程序人生。我发现,写程序真的是我所遇到的最幸福的事。写程序就像写诗一样,需要想象力,需要有简练的表达能力和构建世界观的能力。出色的程序,就像诗一样简洁优雅。我把所有的热情都投入到写程序上。

我人生的第一桶金也是靠写程序积攒的。在大学里,我用两年时间就修满了所有的学分,后来就有了很多时间,有时候帮人写写程序,还能赚点钱。再后来,我跟朋友合作写过国内最早一批杀毒软件之一《免疫90》、加密软件《BITLOK》等。

这个阶段,我接触到了一个新的文字处理软件——WPS。第一次看到它时,我不敢相信这是中国人写出来的软件,水平之高让我非常敬仰。怀着一颗崇敬的心,我尝试对它进行反编译,实现了破解,顺便加上了一点我认为有价值的功能进行改良。我没有想到,这次尝试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WPS的作者找到了我,邀请我加入金山软件。

当时金山还很小,我成了这家公司的第6号员工。后来,我按照公司安排,成立了北京金山,在北京组建起一支研发团队。那是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的团队拥有一群顶尖的程序员,WPS一路高歌,运行在几乎中国每一台电脑上。

直到微软来了。1995年,我和金山都遭遇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这一年4月,我带队花3年时间打磨的基于Windows的办公套件“盘古”上市。为了这款我们寄望极深的办公套件,金山投入了上千万元的开发成本,几乎压上了这些年来所有的积累。但现实却狠狠地给了我们一记致命的重拳,我们原本预期上市半年能卖出5000套,结果整个产品生命周期销量都没能达到2000套。血本无归的惨剧。

金山这样的金字招牌,花了这么大的心血做的产品,怎么就卖不动呢?我有点不服气。我内心觉得,肯定是销售出了问题。于是,我自己带头去店面站店,到销售一线看如何发现用户的需求,学习怎么做好用户需要的产品。第一天,我连一套产品都没卖出去。第二天、第三天,还是一样。我非常绝望,于是我就站到一边,仔细观察店里的老销售员是怎么卖软件的。我发现,销售员不是看到用户就开始讲产品的技术特性,而是顺着用户的需求,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偏好来介绍产品,有时候,用户提出来的功能需求恰好是我们做开发时的盲点,这给了我巨大的启发。到了第四天、第五天,我终于明白如何销售了。到了第七天,我成了当天的销售冠军。

那个时候,在中国,电脑刚刚开始普及。站店那段日子,每天都有几个客户一进店就问有没有电脑入门的软件。我有点诧异,学电脑,买本书看不就行了,还要买个软件学吗?我总是很耐心地告诉他们,真的没有这样的软件。被问了很多次以后,我终于恍然大悟,既然这么多人想买,做一个不就完了吗?说实话,这种软件真的没什么技术含量,我们立刻开发了一个计算机学习软件,就叫《电脑入门》,以最快的速度推向市场,结果大获成功,进入了软件畅销榜。

金山活下来了,我却失去了理想。当初我加入金山,就是希望创造Windows时代的新辉煌,缔造一家伟大的公司。理想有多美,破灭时就有多痛。对一个充满激情的年轻人来说,没有比失去理想更可怕的了。这一年4月,我向求伯君请辞,他不批准,让我先休息。于是,我开始了一段放空的生活。

在这段痛苦的日子里,我几乎天天泡在网上,在CFIDO的西点站点上做好一个版主。每天早晨7点起床后就开始上网,一直做版主的管理工作,同时灌水、解答大家的疑问,直到凌晨2点。这样的日子持续了近半年。

在这半年里,我有两个收获。第一个是增强了对网络用户社区的理解,比如怎么管理好一个社区,怎么做话题、活动运营能提升社区的活跃度,社区用户在意的是什么,甚至小到一个帖子怎么写才能有更多用户阅读、互动。

第二个就是对金山团队的反思。金山几乎是个纯研发公司,我们的研发技术绝对是一流的,但我们并不那么懂产品,也不太清楚什么样的产品是用户真正需要的。做产品不是炫技,如何把功能做到更人性化、更迎合用户的需求,跟技术同样至关重要。

这时,中国的互联网市场迎来了启蒙期。1997年,丁磊从体制内辞职,当年末成立了网易;1998年11月,腾讯成立。同年12月,四通利方与北美华人资讯网站华渊合并,成立新浪网。1999年,阿里巴巴、8848成立。中国互联网风起云涌的日子来了。

尽管金山离生死线最近的是1996年,但最为痛苦的是1999年。如果说,对于1996年的生死挣扎,我们事后知道我们错在了哪里,那么1999年的痛苦最折磨人的地方在于,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做错了什么,却被抛入了最痛苦并且看不到尽头的炼狱中,而你鼓足勇气都不敢去想象的目标,却被别人不费吹灰之力跨越。

2000年,中国门户网站迎来了上市潮,中美两国的互联网公司几乎同步迎来了第一波投资热潮,各类互联网公司的估值以超出人们想象的程度往上翻。同样是编程序、写代码,一位程序员从软件公司跳槽到互联网公司,顿时就身价百倍,为什么?凭什么?

当时我还不明白,软件是一个工具,互联网提供的是服务,软件完全可以借由互联网的形式和渠道转化为一种面向用户的服务。而这一点,正是金山在2010年后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重新焕发活力的题眼。

1999年互联网的烈火烹油和金山软件的落寞,让我和金山都意识到,我们需要重新探索能让金山的技术梦想继续燃烧下去的新方法。

关于互联网的两次长考

当时,面对互联网热潮,金山团队的每个人内心都非常焦灼。我明白在这样的潮流面前,我们不能做时代的看客。虽然有十年的商业经验,但我仍然想不明白:这些公司靠什么挣钱?什么时候能挣回烧掉的钱?实在有太多想不通的问题,我决定先跳进去,边做边想。

想了半年多时间,一直到1999年10月。有一天,我突然想通了这样几个道理:

1.互联网就是一个工具,未来每个公司都会变成互联网公司。

2.做电子商务最有前途。因为互联网是一个先进的生产工具,传统公司应用互联网最快的方式就是电子商务,

2004年的中国互联网刚刚度过了一个严酷的冰河期。2000年前后上市的几家门户公司,刚刚凭借增值电信服务撑过了没有商业模式、没有收入的生死关头。阿里巴巴在这一年击败了eBay旗下的易趣,赢得了C2C(用户对用户)电商平台战的胜利,而与淘宝一同出生的支付宝才刚刚崭露头角。腾讯也在这一年上市,QQ占据了国内即时消息市场的领先地位,但人们还在观望它跟微软旗下的MSN谁能在最有价值的市场笑到最后。

以今天的目光看,2004年的中国互联网正在实现从邮箱、门户式内容、工具供给到规模流量变现,再到服务付费的跨越。此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谷歌已经成为全球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典范,脸书也在这一年悄悄诞生。

而金山依然在苦海之中,仍然在痛苦地摸索出路。我不得不再次思考,互联网公司到底是什么?

金山的痛苦经历让我不得不一再思考互联网的本质。这些思考让我最终发现,长期来看,并不存在所谓的纯互联网公司,互联网的特性是一些原本就存在的商业创新或准则在新技术条件下的极致放大,互联网思维是可以应用于互联网时代所有行业的方法论。

2004年9月,我在出售卓越网的协议上正式签了字。对创业者来说,卖掉亲手创办的企业是极为痛苦的经历。我为了尽快从痛苦的情绪中走出来,决定尽量不上卓越网,尽量不见卓越网的老同事,而把主要精力用来总结卓越网的成与败,琢磨未来的发展机会。

这些思考逐步凝结成了几个最核心的命题:什么是互联网?为什么互联网公司毛利率高、增长快?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在思考求解的过程中,我一面重新梳理卓越网过去所有的决策,一面带领金山的团队重新学习“谷歌十诫”。足足想了半年多,我才觉得自己对互联网有了一点点感觉。这个门道是什么呢?其实说起来很简单:互联网是一种观念!互联网其实不是技术,而是一种观念,是一种方法论,抓住这种方法论就能把握住互联网的精髓。

当时我做了一些初步的总结:

1.互联网首先是工具,未来不存在所谓的互联网公司。

2.互联网是一次观念的革命,只有改变观念,才能跟上互联网时代。

再接着细细琢磨,就得出了如下的结论,今天回想起来也非常有意思。

1.开放和合作是互联网公司成功的关键。互联网首先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每个人都是节点,互联是互联网成功最关键的要素。任何封闭式的业务模式都会遇到很大挑战。

2.互联网公司最厉害的是靠机器赚钱。一旦完成产品研发,用户量达到一定的规模,只要开着服务器就可以赚钱了。到了这个阶段,产品研发推广的边际成本为零,服务器带宽成本逐年下降,毛利率自然就上来了,业务增长速度也比较快。而且,机器是7×24小时工作的,当然运维人员要全天候确保运营质量。

3.口碑营销和网盟是互联网公司营销的核心。互联网公司直接面对所有用户,好产品仅靠口口相传就能成功。与拥有用户的其他互联网公司结盟推广,也是有效的推广模式。

4.互联网公司管理相对容易。首先是业务、内部运作系统高度IT化,这一点和传统公司非常不同;其次,很容易推动量化管理;还有,对人的依赖性并不高,很容易做知识管理,系统自动记录了大部分人的工作,人员流动对企业影响比较小。

5.互联网公司靠提供服务来挣钱,而软件公司靠卖产品挣钱,这种模式决定了软件公司的业务不容易持续稳定增长。一定要从卖产品模式转向卖服务的模式。

6.互联网的关键就是快。互联网产品的模式就是研发人员和用户一起开发产品,有阶段性成果就先推出去,听用户反馈,按用户意见去修改。

7.未来10年的热点是移动互联网,手机上网是一种趋势。

想清楚了这些,我做了两件事情。

1.从2005年年初开始,我在金山内部发布了全面转型互联网的动员令,现在金山的业务几乎全部来自互联网。

2.2006年年初我毫不犹豫地投身移动互联网行业,比如投资了乐讯(当时移动互联网最大的社区)和UCWeb等,并亲自出任UCWeb董事长,为移动互联网行业摇旗呐喊。这些都是我深思后的决定。

2007年,历经8年努力,在金山上市之后,我决定辞职,就此离开金山。

深爱的地方却无法成为梦想应许之地,这当然是一种巨大的痛苦。在互联网的“前现代”,先是一个看客,后来成为一个苦苦挣扎的模仿者、追赶者,这并不是我的追求。所以,我离开了金山,重新思考未来在哪里、互联网的本质和它在下一个时代可以做到的事。

今天回过头来看,我甚至有些感激那个时候的失意,它让我提前走向了互联网的下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