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丨对话贾行家、邓一丁:我们如何讲述自己?不是你的问题

04丨对话贾行家、邓一丁:我们如何讲述自己?

78分钟 ·
播放数13638
·
评论数77

我一直很感兴趣一个人会如何介绍自己,是用他正在做的事(他的职业、社会身份、MBTI类型),还是他过往的经历和背景(童年经历、师承、原生家庭、家族,甚至家乡的历史)?今天的人越来越偏向于前者:我就是我这个人,跟我来自哪里关系不大,我没有什么从家里继承的(也没什么值得反抗的)。所以,幸运或者不幸吧,我们有更多的叙事选择,但更多的选择也意味着更多的不安。

所以有了这一期播客。

这期播客是跟得到App《大望局》播客的串台,谈话的两位嘉宾是作家贾行家老师,和得到听书项目主理人、历史学和人类学者邓一丁老师(你看,我还在用他们此刻的职业身份作为介绍),主题是“家族和自我叙事”。两位老师都渊博得让我心虚,但是还好,聊的都是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看到有听众留言说,听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并不知道爷爷奶奶的名字,想要回去问一问。这让我很受鼓舞。我们不是从虚空而来的一代人。我赞成大家有时间多跟老人聊一聊,趁这些记忆还有传承的时候,不光是爷爷奶奶,有条件的还可以再往上一代,上两代。央视之前做过一个节目,叫《客从何处来》,就是这个主题,帮助嘉宾探索自己几乎要被湮没的家族历史。历史被“续”上的一刻是很震撼的,倒不是能继承什么,只是作为一种叙事的可能性。过去的人也度过了他们沉甸甸的一生,那些悲欢离合的经验真的可以被遗忘吗?还是说,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与今天的生活发生交汇?

这不是关于原生家庭的探讨。在家族叙事相对淡薄的今天,我们已经没有那么大的愤怒(或者忠诚)指向原生家庭了。更不要说历史。今天的人很容易跟上一代做出切分,随着城市化,年轻人选择了新的定居地,新的职业,新的身份认同。过去的事留在过去,我们活在现在和未来,这也是一种活法。但有些人仍然会从历史中找出一些奇妙的线索,像是一种隐喻:在一个极致自由/虚无的时代,做一个纯粹的“我”而不可得,既不能彻底摆脱他人,也无法真正独立于过去,没有线索,也就意味着处处都是线索,我们选择从哪里开始讲述自己呢?

本期你将听到:

01:36 为什么要讨论自我叙事;

03:17 关于“接班”的自由联想;

07:18 邓老师的口述史研究:百年家族记忆;

09:44 没有乡音的“新城市移民”;

16:00 来到陌生的城市,你如何介绍“我是谁”;

18:34 一部分的自我,是通过关系定义的;

24:17 “断亲”:如何看待当代年轻人与家庭的切分;

33:12 历史的创造性解释与自我认知的更新;

41:41 自我的两极:稳定与自由;

45:55 自我叙事与稳态生活;

49:16 稳定生活下的一块“畸零空间”;

52:28 如何通过散步逃脱自己(没有逃脱工作);

55:44 心理咨询的视角:把解释权交给当事人;

57:28 Writing Culture Debate:人类学的视角论争;

1:00:13 要不要/能不能摆脱别人的看法;

1:08:23 发一张精心修饰过的自拍,是一种放过自己的办法;

1:12:58 人人都有“社会皮肤”,不必为此苛责自己

本期嘉宾:

贾行家(作家,得到会员总编辑,《大望局》播客主理人)

邓一丁(历史学及人类学者,得到App听书项目主理人)

鸣谢:得到《大望局》播客(制作人:温蒂)

剪辑:康凯

视觉:路路

展开Show Notes
安_安妮
安_安妮
2024.4.19
想起来伍尔夫的《写下来,痛苦就会过去》,很喜欢的一本书。书写日记真的是很好的方式。可以记录,可以反省,可以梳理,可以清除,可以雀跃,也可以宣泄。
45:56 松蔚老师这段从高校到自由工作者个人经验感受的分享,和我被动退休后大半年里总觉得莫名的慌,如出一辙(那时没早听到这段话,还曾经以为是抑郁症早期或者更年期的症状呢),每天张开眼明明高度自由可以选择一天要怎么过,所谓的爱好兴趣反倒变成“无所事事”才去做的,那些还得打卡抱怨老板压榨的朋友们羡慕我“可以”退休了,他们想象退休就“可以”跟爱人不用再管孩子出外游玩的惬意,市面上对于退休“老人”的生活典范,上个画画课,跳个广场舞之类的,像跳进另一个他人安排好的人生下半场框架,我逃之唯恐不及,一个50+刚退出职场的人,心理上还没从工作=自我价值中解绑,又突然得去面对想象中所谓“老人”的衰老、孤独、意义和死亡话题,被解雇的工具人被抛弃感触发家庭周期即将到来的空巢期,上半场自问对工作和家庭守护都是尽心尽力的,一夕之间怎么就都失去或必须放开孩子的手呢,旧认知框架崩塌,新自我还没重建的混乱,当时感受到的就是“心慌”的情绪。自我疗愈用了很多松蔚老师教的方法(万分感恩),这里回报一个很简单对我很有用让自己感受“稳定”的做法,每天写流水账日记,那段时间醒了会躺在床上好一会因为不知起来要做什么,若好不容易身体下了床做了点什么,做完我就在日记里记录下来,“一早起来刷了牙今天天气很好,刚才吃好了早饭“,就这样从书写中,从”没什么营养“的日常里,让一颗没有着落的心安放到了当下
李松蔚123
:
流水账日记真的是一个好办法!
每天都来看一眼有没有更新😭我的宝藏老师去哪里了
李洋_wHpf
李洋_wHpf
2024.5.22
抽空再做一期呗,望眼欲穿
最后松蔚老师说的“做自己是耗能的”对我挺有启发的。我想到了一个比喻,做自己就好比是画一条直线,如果跟着别人一起画,就算画歪了,回过头一看大概歪了多少,还可以擦掉重画;而完全做自己就是不参考任何其他人,闭着眼睛自己画,那每时每刻自己都会怀疑自己:我是不是画歪了?
谢谢天使松蔚老师!🥺🥺🥺
Eddie_llWR
Eddie_llWR
2024.4.20
李松蔚老师您好!我是一名在读高三学生,马上高考完之后要面临专业选择问题,因为有很多学生们都对心理学抱有很大的兴趣嘛,包括我平时也特别爱听您的播客,看您的文章,但是大家又对心理学具体不是很了解包括专业知识啊,就业前景啊,升学规划啊等等,所以想您有空滴话可以不可以聊聊这些问题~我相信我们会有很大收获
我知道我爷爷的名字,但不知道奶奶的(奶奶在我爸12岁时就去世了)。我说家族感觉有点羞耻感,有点被抛弃的感觉,因为我爸喜欢男孩,我们那边(茂名电白)的人都喜欢男丁,认为女儿是嫁出去的人泼出去的水,我们外嫁女必须迁户口去夫家,拆迁分地啥的,都没有女儿的份,包括父母也说女孩读书没用。女儿来娘家早上不能扫地,和老公不能在娘家同床睡,女儿不能贴对联,不能把内裤和裤子挂高高……太多条条框框了,所以我讨厌我出生的地方,逃离到深圳来了。所以,我也脱离了家族,他们也很少提及我的存在,我们互不相干了!我感觉我没有家族。
南星啊南星:那是封建吧!
Emma星辰
Emma星辰
2024.4.18
1:04:51 Awwwwww 李松蔚老师好温柔
暖暖_7ZsJ
暖暖_7ZsJ
2024.6.18
催更
催更哈哈哈
催更催更催更
米和西米
米和西米
2024.4.25
57:28 帮助人形成自己的叙事,或者帮人打破过度僵化的叙事。
听到李老师最后说的那一段话真的很有感触,有时候我在自己一个人摄影、学剪辑视频、学心理学、看书、刷视频、玩游戏的时候,很多时候周围甚至没有一个人知道我在干什么,在一两年以前我也不发任何的朋友圈,这时候内心深处真的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孤独感和动荡不安的感觉,非常耗能。最近一两年时间有一个自我的反思在头脑里越来越清晰:我干嘛要活的这么的孤独?于是 我把越来越多的时间专注在打羽毛球上面,玩游戏的时候,我也很希望有人陪自己开黑,如果没有我就开一个直播间,不开麦,但至少也会有些许互动。
读书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件非常孤独、耗能的事情,在我家乡认识的亲戚朋友里,几乎都是初中毕业或者初中学历以下的,初高中毕业考上的一所在他们看来很不错的高中、大学,忽然间我就觉得,我跟过去的亲朋好友也包括家人之间一下子变得陌生了很多,在学历这一个点我们好像多了一道很深的沟壑,过年回家跟家里的亲朋好友聚餐自己就像一个局外人,就会莫名有一种想逃离的冲动。理智上我知道高学历带给了我很多好处和资源,但是有时候我会很希望自己没有考上高中、大学。
所以,我很认同“做自己”确实是一件很耗能的这个观点。另外,我其实更倾向于用“跟随效应”代替“从众效应”,“跟随效应”给我的感觉更中性,“从众效应”在现在的社会好像有一种贬义的意味,好像“从众”是不好的,也在暗示我们更应该“做自己”。
好好处 处不好也没事 哈哈哈哈哈
Avery_🍨
Avery_🍨
2024.4.19
这篇访谈质量好高,三位老师互相理解互相激发,听着好痛快
怎么不更新了呢?😫
胡燕_Jt7q
胡燕_Jt7q
2024.5.20
催更催更
鹏_yrDo
鹏_yrDo
2024.5.17
好赞 !催更!
Pei了吧唧
Pei了吧唧
2024.4.28
1:09:251:09:21 比如录播客的时候听到自己的声音和观点也会有些羞耻,不知道李老师会不会有这种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