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信息割裂和茧房问题?

如何解决信息割裂和茧房问题?

5分钟 ·
播放数9
·
评论数0

本播客文字内容来自公众号《白痴》

目前互联网平台的信息分发存在两个问题:

1、信息割裂问题

2、信息茧房问题

归根结底是一个问题,高质量的信息如何高效、精准地分发?

第一个问题很好理解,信息被孤立和割裂在每个独立的app里面,现在很多app禁止外链,这明显是阻止信息高效流通。如何解决呢?不知道,暂时没有发现好的解决方案。

这个问题形成的原因主要关系到每个app的运营方式和商业利益,想要他们主动地打破壁垒非常难,可能需要从操作系统的底层架构起做根本地变革。让每个app变得更加纯粹,回归各自的本质。

第二个问题主要是由算法推荐造成的。算法根据每个用户的互动数据来判断“喜好”,然后进行推荐,有点击、有停留、有重复…...形成一个闭环,然后新的内容继续循环。

算法推荐主要依据个体用户互动数据进行判断。问题是:

A、容易形成信息茧房,陷入回音室效应;

B、互动数据未必是判断好内容的主要标准,特别是太依赖即时互动数据的弊端变得越来越明显和严重:标题党,刻意地制造新奇、古怪、夸张的内容,刻意地迎合用户低级趣味的内容,刻意地制造生理刺激和情绪刺激的内容等等。

如何解决?

A、对原有推荐内容的优化

(1)、保留被算法判定为“喜欢”的好内容;

(2)、减少“喜欢”的一般内容;

(3)、剔除掉“喜欢”的差内容。

B、内容的多样化推荐

(1)、推荐同一属性人群“喜欢”的其他类别个体用户还没有喜欢的好内容;

(2)、推荐不同属性人群“喜欢”的个体用户还没有喜欢的好内容。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判断“内容”的质量?如何区分:好、一般、差?

在互动数据的基础上,人群属性标签越丰富、越均衡越是好内容;在不同阶层不同人群里能形成共识的内容就是好内容。

理论依据:

原有的推荐算法是在根据个人的数据在寻找个人喜欢的,强调“个性化”,是在强化“小我”。加入人群属性数据,推荐同一属性人群以及不同属性人群当中个体用户没有喜欢上的“好内容”,让“好”的内容在尽可能多的人群里传播,让不同的人群尽可能地找到“共性”,让个体用户找到“大我”。

“个性”与“共性”的平衡;

“小我”与“大我”的平衡;

“文化”与“文明”的平衡。

“个性、小我”是文化;“共性、大我”是文明;尊重文化,追求文明。

“共性”就是突破“小我”寻求艺术哲学所讲的“大我”。用艺术哲学的理论来说明:作为个人不应该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美”,个人应该突破“小我”,寻求“大我”,才能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大我”即艺术上的先验理性,先验理性的客观性也是先于个体意识而存在的。根据康德,美的客观性,并非说它是事物自身的客观属性,而是说它具有超越个体心理之主观性的那种客观性。这种“客观性”应该怎么理解?要从超越每个个别“小我”的那个“大我”去理解。“大我”为何物?“大我”即是先验理性。先验理性是使“小我”的意识之能超出主观心理而有客观普遍性的根据所在。“小我”之心,一旦有所施用,即一旦运思、生意志或感知,即是努力让自身去体现“大我”。这种体现“大我”的运思、生意志或感知,就是人的认识、德行或审美。

娱乐内容,覆盖的不同阶层人群越广越均衡越好(涉及到人群的分层细化问题);

信息类内容,越准确越权威越好(涉及到对信源的判定和认证问题);

深度(专业)内容,专业人士越认可越好(涉及到专业人士的判定和认证问题)。

大众的内容需要大众人群的共识,专业的内容需要专业人群的共识。举一个极端的例子,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普通大众没有人能够理解的,但是不妨碍依靠这些理论的技术普惠大众,但是在专业的圈子里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是共识,是最大公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