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句话播客:品牌与广告的演变
1、在抖音拼多多初期美妆品类是“白牌”的天下……是因为下沉市场对这个品类的品牌还没有太多认知,依靠销量来辨别品牌力; 2、从传统到互联网平台,消费者对品牌的识别从“声量”转到了“销量”和“评分”,互联网上刷销量刷好评的规模大得很,但是在一些不同品牌之间“功效”差异不是很大的品类,比如美妆,还是需要广告和策划来建立品牌差异化…无非是与传统广告的操作不同,而是通过自媒体+种草+刷量+直播间的模式; 3、从传统到互联网,建立品牌的方式也起了很大变化,传统时代,先制造“声量”也就是品牌知名度到再到销量;互联网时代,先有销量、有数据,再到品牌“声誉”…,很多白牌积累到一定量,就要想办法建立“声誉”,这时候传统广告人也能帮点上忙。抖音、拼夕夕的很多广告并不是为了买量,而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声誉”,也就是“美誉度”; 4、再说一下美妆品类,毕竟对这个品类比较熟。这几年美妆品类传统大牌销量下跌很厉害,除了经济大环境因素,还有很重要一个因素是美妆品类经历过几轮真真假假的科普和洗脑,消费者逐渐回归理性了,还是会买知名品牌的产品,但是不会轻易买那么贵的了; 5、说品牌,你们竟然没有提到“胖东来”,三十年如一日,依靠“品质+服务+诚信”,建立起零售业标杆和风向标的品牌,不仅是品牌商的标杆,也是公司与员工关系的标杆,也是零售平台与供应商关系的标杆…再看看如今商家对线上平台恨不得吃其肉喝其血杀了祭天的那种仇恨……我公众号一篇近 8 万+阅读,500+评论里的那种怒气,感觉我的号分分钟钟会消失…… 6、传统广告精英思维,俯视;互联网广告流量思维,迎合,互联网广告的数据化是优势,但是只监控的是短期数据。互联网平台让创意更多元、更民主化,但是有可能会导致更功利化劣币驱逐良币。 互联网平台去的是小中心,结果是导致了一个更大的垄断中心。
- 一句话播客:先“悦己”再“利他”吗?
2024年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一个道理:“利他”。 用房龙的话说:不宽容,是人类罪恶的源头…… “互助”、“宽容”、“奉献”……这也是人类能够战胜其他野生动物统治地球繁衍至今的核心原因,也是道金斯面对微观层面自私基因依然对宏观人类社会抱有希望的原因。 当今却有太多的以“个体”为中心的内耗叙事: “他人”即地狱 “家庭”即牢笼 “婚姻”即枷锁 …… 没有“他人”,一个“个体”在社会上存在有什么意义呢? “当一艘船沉入海底,当一个人成了谜……” 一个人到一定年龄才能体会回忆的价值和份量,尤其是对家庭的,对亲人的……
- 一句话播客:信息流通的方向和AI时代商业模式问题
从信息流通的角度,信息流通有三个方向: 1、信息生产越来越容易; 2、人与人沟通越来越容易; 3、接收的信息越来越优质。 移动互联网尤其是短视频形态的出现让信息生产已经几乎没有任何门槛了,人人成为自媒体在历史上第一次在现实中成为可能,但是移动时代的兴趣推荐算法却形成了新的问题: 1、用户感兴趣的内容不代表是优质的内容; 2、个体兴趣形成的割裂让人与人沟通形成了障碍。 也就是说移动时代没有很好地解决人与人沟通和优质内容获取的问题。 AI 会对现有内容分发机制产生颠覆,当然 AI 会进一步加速内容生产和流通的效率。 AI以概率为底层逻辑的目的是“寻求共识”,现有以个人兴趣为底层逻辑的内容分发的目的是“寻求自我”; AI会颠覆掉移动时代的内容分发机制,让知识更普惠,以“共识”为基础而不是以“兴趣”,“兴趣”以“共识”为基础,而不是被虚假信息或者某个网红带偏,当然这是积极的一面,因为在大部分的常识领域AI提供的答案只能是确定而唯一的,不可能是千人千面。 再说一下,商业模式的问题,不能以移动时代的商业模式来套 AI 时代,因为内容分发机制产生变化了。 回顾一下传统媒体时代的商业模式:订阅+广告 移动时代:完全依赖广告 AI 时代以“优质内容”分发为基础的机制为什么不会回到:订阅+广告的模式呢?
- 一句话播客:“喜欢的事”与“商业模式”
喜欢的事,不是做事的原因,而是结果。做喜欢的事,不是因为这样才更容易成功,而是这样人生才有意义。 目前网络上的太多的叙事都是以“我”为主,其实,人类社会任何一个领域包括商业,成功而持久的模式都是“利他”,这也是人类能够战胜其他野生动物统治地球繁衍至今的核心原因,也是道金斯面对微观层面自私基因依然对宏观人类社会抱有希望的原因。 一个人的价值以及活着的意义,其实都可以归纳为一句:对别人以及多少人有用。 当把一件事情做成了,才会知道喜欢的是什么,否则永远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 一句话播客:小宇宙播客的崛起
在目前内容领域乱象丛生泥沙俱下的大背景下,小宇宙播客是可以和“胖东来”相并列的存在,都是优质内容的代表。 播客内容作为声音媒介有以下特点: 1、从信息接收的角度,接受门槛很低,只需要用到耳朵,并且几乎没有场景限制。不像文字需要大脑有一个从抽象到具象的转换过程,人类天生对声音就敏感。 2、时间长不是缺点,反而是优点,只有一定的时长才可以承载受众易理解且优质的内容,也正是这一特点才是播客吸引受众的主要原因。 3、不得不夸一下小宇宙的内容推荐机制。从一开始就让编辑推荐占据C位而不是算法,同时小宇宙又有兴趣+排行+关系等多维度的内容推荐机制,从而保持了内容多样化以及优质化,一个好的内容很难被淹没,一个你讨厌的主播也会被推到主页,也许总有一天你会尝试着理解一下……
- 一句话播客:AI对现有内容分发机制的颠覆
AI以概率为底层逻辑的目的是“寻求共识”,现有以个人兴趣为底层逻辑的内容分发的目的是“寻求自我”; AI会颠覆掉移动时代的内容分发机制,让知识更普惠,以“共识”为基础而不是以“兴趣”,“兴趣”以“共识”为基础,而不是被虚假信息或者某个网红带偏,当然这是积极的一面,因为在大部分的常识领域AI提供的答案只能是确定而唯一的,不可能是千人千面。 从哲学角度: 作为个人不应该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事物的“美”。个人应该突破“小我”,寻求“大我”,才能提升自己的修养。“大我”即哲学上上的先验理性,先验理性的客观性也是先于个体意识而存在的。 “小我”即现有的兴趣算法所追求的; “大我”即AI所追求的“共识”; 知识即人类暂时形成的“共识”。
- 一句话播客:中国过去20年零售发展史
中国过去20年的零售发展史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可以简单概括为: 线上电商平台注定的失败将会复制被他们打败的线下商超平台……因为他们有一个共通的商业模式即想法设法从商家那里赚钱而不是通过服务消费者赚钱。 最终胖东来超越电商,成为零售以及一切服务业的标杆。
- 一句话播客:AI时代的SuperApp
不颠覆现有秩序的产品是无法成为AI时代的Super App 从信息流通的角度,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生产和消费都变得越来越容易,人群下沉已见底,这是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是:围绕个体兴趣以互动数据为核心的内容推荐算法无底限地刺激人性对多巴胺的依赖,直播、短剧、短视频等等的乱象就是恶果之一。 AI 进一步加速信息生产、消费和流通的效率,AI 寻求最大概率“共识”的底层逻辑,有望打破移动时代以“兴趣个性”为逻辑的推荐算法,以及封闭 App 之间的信息孤岛以及信息隔离。 这里比较有意思的几个现象是: 1、都说中国人不喜欢内容付费,却喜欢给直播间打赏和短剧充值,准确地说中国人不喜欢给优质内容付费,而喜欢为情绪内容付费……不过这也可能培养中国人为内容付费的习惯,以后为优质内容付费打下一个消费习惯; 2、线上电商、直播、短剧妖魔鬼怪乱象丛生中,优质内容也在崛起,比如播客以及胖东来…… 3、AI对信息生成的潜力正在逐步释放,以至于国家已经出台对“AI 魔改”的禁令;不过更期待的是 AI 对优质内容流通的效率,比如自动驾驶、AI医疗、AI教育以及对内容的分发…… [赞赏二维码]
- 拼多多和抖音之“恶”
文字内容来自微信公众号《白痴》 首先说结论: 拼多多之恶在于用追求低价破坏物质商品的价值评判体系; 抖音之恶在于用追求互动数据破坏精神产品的价值评判体系。 两者的唯一导向:一个是销量,一个是流量。 在物质商品领域,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知道擦嘴的纸巾和擦屁股的卫生纸有什么区别吗? 依据相关法规标准,两者有着非常严格和明显的区分: 1、使用国家标准不同 纸巾执行:GB/T 20808 以及 GB 15979 卫生纸执行:GB/T 20810 不同的标准决定了两类产品品质上的明显差异: - 卫生纸的含菌量可以是纸巾纸的三倍。 - 纸巾纸必须不含迁移性荧光增白剂,而卫生纸对于迁移性荧光增白剂含量没有明确要求。 - 纸巾纸只能使用原生纸浆制造,不允许使用废纸等再生纤维原料制造,而卫生纸允许使用回用浆(纤维)原料制造。 2、对生产商的资质要求不同 “纸巾纸”属于消毒产品,需办理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而卫生纸的生产企业则不需要卫生许可证。 所以物质商品性价比的前提是“品质”,最基本的要求是符合国家标准,根据相关法规,生产和销售不符合“国标”的产品都属于违法行为。 然而电商平台的店铺和直播间为了流量和销量,忽略“国标”,时常故意模糊商品分类,虚假宣传夸大商品品质,以“价格”为导向: 1、拉家人们一起砍掉的不仅是价格,更是商品品质; 2、“家人们,10 包、20 包、30 包……还没完,再加 30 包,只要 9.9 元!” 在精神产品领域, 以新闻写作为例,传统的新闻价值观: 1、以事实为准绳 - 新闻标题的 5 个 W(Who、What、Where、When、Why) - 事实需要有可靠的信源和出处 2、新闻的采编需要专业的资质,比如:记者证 人人有手机可以随时随地发视频、图文,然而,人人都是“自媒体”不代表人人发的内容都具备“新闻”价值,“炸裂、惊叹、疑问、诱惑”恶意激发人们情绪价值的内容充斥网络内容平台,被以流量为导向、互动数据为核心的推荐算法,推送到用户眼前,不断冲击“以事实为准绳”的新闻价值观。 最后再重复一遍结论: - 以拼多多为代表的电商平台之恶在于用追求低价破坏“以品质为基础”的物质商品的价值评判体系; - 以抖音为代表的网络内容平台之恶在于用追求互动数据破坏“以事实为准绳”的精神产品的价值评判体系。 这些对物质商品和精神产品价值体系的冲击和破坏的恶果就是一切以流量和销量的利益为导向,人与人之间失去基本的信任。 更多内容请参考: 内容平台内容分发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
- 信息流通的目的是什么?
信息流通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有两个目的: 1、信息的生产越来越容易 2、接收的信息越来越优质 首先说信息的生产端: * 为什么手机的摄像头很重要,它意味着图片和视频信息的生成; * 为什么 AI 多模态生成很重要,意味着用自然语言可以方便生成想要的文字、图片和视频等信息。 * 那么信息的接收端呢? * 信息的生成越来越容易就意味着对于优质信息的接收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目前移动互联网内容分发的推荐算法有一些明显问题: 1、内容推荐算法的基础是用户的互动数据,而用户的互动数据只代表个体用户的喜好并不代表内容是否优质; 2、推荐更注重“内容”,而忽视了“信源”的重要; 3、信息跨平台和跨形态的传播有阻碍。 详情参考:内容平台内容分发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 信息内容的获取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了一个人认知和思维的健康程度。食品的摄入影响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垃圾食品以及偏食会导致疾病;“精神食粮”同样如此,然而人们却不自知。移动互联网借着“个性化”的名义,加速垃圾信息的传播以及加深信息茧房对用户思维的禁锢,导致用户缺乏深度思考能力以及思维偏激。
- 为什么要去现场看网球比赛?
文字内容来自微信公众号《白痴》 为什么谈论这个话题? 因为在所有运动里,打网球的时间最长;在所有比赛里,去现场看网球比赛的次数也最多。所以,对网球还算是有一点心得体会。 为什么要去现场看网球比赛? 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三个问题: 1、为什么要去现场? 2、为什么要去现场看比赛? 3、为什么要去现场看网球比赛? 为什么要去现场? 在 AI 和“XR”高科技的时代, 这个问题很有现实意义。在播客里听过一个讨论,一位“i”人说,如果高科技可以实现坐在家里完成所有事情,他就可以不去与人面对面打交道了,“i”人期待和完全接受这样的事情发生。然而,“e”人不同意,无法想象高科技可以取代人与人面对面的现场感。 高科技的发展,给人接受信息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没有电视直播之前,看比赛必须要去现场,现在可以不去现场也可以看到比赛,但是现在的技术手段可以完全替代去现场看比赛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看直播比赛有自己的优势,比如画面更清晰,但是从现实结果来看,直播的比赛很显然并没有完全取代去现场看比赛,反而某种程度上刺激了更多的人去现场看比赛,这又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要去现场看比赛? 很明显,以现在的技术,直播比赛有自己的优势,但是在传播信息的丰富度上还无法取代现场看比赛。直播,总是选取自以为“重要的信息”进行传递,无法覆盖现场所有的信息;另外以目前的技术手段,有些信息直播还无法传递,比如触觉、味觉等等;更不要说很多人一起看比赛的氛围感和一个人在屏幕前看比赛的体验是完全不同的。 从欣赏比赛的角度来看,在现场的那种比赛的紧张感比屏幕前看直播会更加强烈,尤其是比赛焦灼时的关键时刻,比如网球比赛中的破发点、赛点等等。在现场看比赛,观看者本身也是比赛的一部分;在屏幕前看比赛,自己就是一个隔着屏幕置身比赛之外的观众,所以在现场看和隔着屏幕看有一个根本区别:一个是比赛的一部分,一个是彻底的旁观者。 这里延伸出另外一个问题,有些人会有疑问:为什么会有运动比赛呢?比如有了汽车、飞机、高铁,已经完全不需要人跑得有多快、多远了,为什么还要去比赛呢?机器可以把人短时间内带到足够远的地方,但是长此以往,人类也会变成四肢萎缩头脑简单的废物,人类在探索技术无限潜能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探索人类身体各个部位运动能力的无限潜能,否则人类会忘记自己原来的样子。所以,有了电脑、AI,还用得着人去计算和思考吗?不仅仅还需要去计算和思考,而且还需要计算和思考更复杂、更有难度的事情,否则人类就会失去“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 为什么要去现场看网球比赛? 因为在现场,你会遇到在屏幕前遇不到的各种看球的奇葩,让你对人类的复杂性有更深刻的认知,从而避免以单一的思维来思考问题。 比如: 1、坐在后排的几位女生从比赛开始前就在谈论飞往全球各地看比赛的经历,然后吐槽上海观看比赛的体验不如北京;比赛开始后她们的议论并没有停止,无论是比赛暂停期还是进行中,一直在不停地“叨逼叨比”,完全无视周围球迷回看她们的眼神。所以,更能体会为什么网球比赛中球员对观众席上的一举一动非常敏感,要求在比赛中要尽量保持安静,不要走动,不要说话,不要有闪光灯,不要有手机响,连我一个看球的都忍受不了,何况在激烈比赛中对击球精准度要求很高的球员呢? 2、在前排的几位仙女球迷倒是不说话,但是既然来到了现场,看现场球员比赛的时间远远比不上看自己手机的时间,不是在拍照,就是在 P 自拍图,或者是在手机上聊天……,比赛结束后,又疯狂寻找合适的位置,拍照、自拍或者求签名、求合影。 当然,在现场用手机看比赛的不限于女球迷,也有不少男球迷,几乎全程都在通过手机看比赛,确切地说应该称呼他们“手机球迷”。
- 网络消费评价为什么不靠谱?
文字内容来自微信公众号《白痴》 在微博上看到这条新闻: 【董晨宇@TEDxShanghai: 为什么年轻人不再信任网络好评了?】去年12月一个新闻几乎登上了所有社交媒体的热搜——“年轻人在拥抱3.5五分的饭馆,网络评分非常高的那些饭馆没人愿意去了”。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网络评分”这个几乎是我们网络消费中肌肉记忆一般的东西崩塌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董晨宇是一名“平台社会”的研究者。他在TEDx上海2024年大会上以当代网络媒体中的“评分"为切入点,分析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变化。 董晨宇在演讲中主要分析了网络评价不靠谱的两个原因: 1、网民的从众心理。 主要指好评的就会有越多的好评,差评的就会有越多的差评。在演讲中董晨宇提到了一个社会学的实验,让用户分别听已有评分和没有评分的音乐,很明显已有的评分会影响用户的评价。 2、网民的偏见。 主要指网民的评分主要分布在特别好和特别差,中间地带评价偏少。这个也比较符合一般用户的实际体验。 其实,除了以上两个原因,还有很重要的网络消费平台的结构性因素: 1、默认好评机制。 这一条和上面提到的第二条相关,没有评价的就默认为好评,严重影响了总体评分的公正性。 2、网络消费评价受到“第一印象”影响比较大。 尤其是实物商品,用户的评价主要基于收到商品那一刻的“感性体验”,并没有全面反映出实际商品的真正价值,而一件商品真的“好”或者“坏”,需要实际使用一段时间才能体验出来,所以有些电商平台会增加“使用 X 天之后的评价”,实际效果影响有限。 3、电商平台的评价体系不是独立的。 不是独立的意思主要是指电商平台的评价体系是依附于商家店铺,属于商家店铺的一部分,这就造成两种后果: A、商家会有非常大的动力刷单、刷评价、刷评分; B、用户在给出负面评价的时候,会有顾虑并且也容易被商家收买。 这个因素在用户消费本地生活服务商品的时候表现会更加突出,比如大众点评里面的线下服务商家,美容、美体、美发等,用户在给出负面评价的时候会有更大的心理压力,因为商家会比较容易识别出给出负面评价的用户。 电商平台评价体系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也成为小红书作为生活消费服内容平台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 除了上面提到的用户心理以及电商平台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现有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这个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对消费人群的划分不够细致。 举一个实际的案例:一家饭馆,本地人觉得好吃,外地人觉得不好吃,两个评分一中和,在评分上完全没有体现出来,并且很多平台负面评价的权重要大于正面评价。在这里并不是说本地人和外地人谁的评价正确或者错误,而是需要把这两种不同属性人群的评价单独呈现,才更能体现这家饭店的特色。这也是为什么小红书上会有很多网红旅游目的地“本地博主”的帖子热度会很高,当然在本地人群中,也会分“老、中、青”等不同年龄属性的群体。 再比如:普通消费者感受到的护肤品的保湿和美白功效与护肤品行业专家对功效理解肯定是不一样的。如果仅仅呈现消费者的评价会对用户带来很多误区。 当然,网络消费平台的评价体系也并不是没有人群维度,比如大众点评不用用户评级的权重是不一样的,结果就是权重高的用户很容易被商家收买了。 如何规避? 1、人群属性的划分需要更多维度,也需要更加合理,能够更全面反映消费体验以及实际商品的优劣; 2、不同属性人群的评价或者评分体系内容单独呈现,不做权重价值判断。 综上所述,如何让网络消费评价更加靠谱? 1、用户的评价和评分体系需要独立于电商平台商户或者独立于电商平台,如豆瓣独立于电影或者书籍平台一样 2、用户人群属性的划分需要更多维度,也需要更加合理,能够更全面反映消费体验以及实际商品的优劣,比如对品牌或者商户的评价至少有以下维度: A、普通消费者 B、专业消费者 C、行政管理机构 D、第三方独立测评 3、不同属性人群的评价或者评分体系内容分类单独呈现,不做权重价值判断。
- 胖东来的成功原则
文字内容来自微信公众号《白痴》 记得若干年前刚到上海,初来乍到,被一位上海阿姨关切地问到:你们老家那里有家乐福吗?这位阿姨身处大上海的繁华场,随口一问,只道是寻常,说着无心,对于我这个来自落后内地的外地人,却听出了上海大都市的优越感。那个时候,家乐福就是现代化的象征。 时光流转,经济大潮风起云涌潮起潮落,想当初外资商超强势抢占国内市场,在国内攻城掠地,所到之处,所向披靡。外资零售商超在这样孤独求败的扩张进程中,偶尔会听到一个不一样的声音,在河南某个三四线城市,因为当地一个超市的强势,连沃尔玛都进不去。不过这样不同的异响,完全不影响家乐福、乐购、沃尔玛等这些资本雄厚的外资商超在国内零售市场压倒性的优势。 随着时针的转动,一位打着“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大旗的杭州人借助互联网的力量不仅开创了中国互联网在线零售市场,并且也把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带到了世界领先地位。 电子商务繁荣的一个负面影响就是线下交易市场的萎缩。曾经不可一世资本雄厚的零售巨头们,此刻表现得那么脆弱和不堪一击。熙熙攘攘人山人海的繁华场面转瞬间可以变得门可罗雀。 有人说这是电子商务在资本、效率、服务等方面全方位地对线下交易市场的降维打击。有人说这是线下交易市场自作孽不可活,面对电子商务的竞争表现得抱残守缺,应对乏力。 万万没想到的是,时间来到 21 世纪的二十年代,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线上电子商务竟然会衍生出以拼多多“砍一刀”“仅退款”、抖音“只坑家人们”的直播带货等等这些怪胎和妖魔鬼怪。 然而,先进生产力衍生出来的线上电子商务的乱象以及线下零售市场的萎缩却无意中让 N 多年前在中原大地上的一座小城里负隅顽抗巨头入侵的“线下超市”成为中国零售市场中的一个“楷模”。 用网友的话说:他没有走出河南,却走到了全国人民的心里。 哪里有成功,哪里就有成功学! 外资零售巨头曾经的成功案例显然在如今的中国已经成为明日黄花; 马云的“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似乎也成为了某种“笑柄”; 风头正劲的张一鸣和黄铮们一边聚集着巨大的财富,一边背负着巨大的争议;财富自由的他们不仅不用理会升斗小民们的非议,还挡不住精英们挤破头要为这些大厂效力,仿佛在他们眼中“一将功名就是要万骨枯”,有些人终究就是要沦为历史中的炮灰和牺牲品。 古语固然有“笑贫不笑娼”,“成败论英雄”。 但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有些人在不停地追逐风口浪尖,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有些人却在一直默默坚守。 线上线下市场的风云变幻潮起潮落,而身在中原内地一座小城的“胖东来”却几十年如一日一直没变,直到变来变去的线上和线下市场把“胖东来”衬托成为“口碑神话”。 中国还有句古话“时穷节乃见”。 当直播间里的主播们不停地在透支粉丝们的信任; 当拼多多的砍一刀不仅砍掉了价格,也砍掉了质量; 当线下零售市场的弄潮儿只想着玩概念; “胖东来”却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和践行着初心: 社会需要更多优秀的企业,老百姓买东西放心了,怎么会不认可?老百姓认可了,企业怎么能没有健康的发展?不可能的,你说真诚都不好,那什么好? 社会需要的,不是胖东来一家企业开遍全国,而是各个地方都有像胖东来这样的企业… 帮扶行动就像诺亚方舟一样,非常有意义,甚至能让中国企业家去思考:化敌人为朋友,为战友。 关键就是要让大家都愿意去合作,如果一方总是想多挣钱,怎么能让对方信任呢?要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像战友一样去创造美好,享受美好。 胖东来的真诚也会带来他们的真诚,这样一步步相互影响,就会营造出真诚的环境,所创造的价值就超越了各自的企业,造福了整个社会。所以不需要怀疑,这么真诚,结果怎么会不好?一定会好的。 现在爆红是网络的问题,也是因为社会缺失信任,所以胖东来的真诚很吸引人,这也是个好事,至少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胖东来是怎么做的,会主动去学习,是不是也能实现真诚、美好?毕竟我们做这么多年,也希望更多的人少走弯路,希望更多的人更幸福。 一个企业家,最起码要有健康的品格。而我们很多企业家活在责任、荣耀、权力之中,觉得自己很伟大,其实他连一个正常的人格、真实的人都没有活出来。即便说抢到时代红利,这种红利也不会给他带来幸福,只会带来痛苦和压力。因为他不懂得财富的价值,只是利用金钱标榜自己的人生,标榜自己的荣耀,这样就太悲哀了。所以首先要活出一个真的人,只有真,才有善和美。 很多企业家只是嘴上说着善良,你卖着那些品质不好、利润那么高的商品,叫善良?你对员工连最起码的尊重都没有,而只是利用,员工收入那么低,叫善良?企业家要明白到底什么是善良,善良不是想象的,善良是行为,是结果。 以上部分内容节选自《独家专访胖东来创始人:首先要活成一个真的人》
- 陈其钢:至真至诚
文字内容来自微信公众号《白痴》 看完窦文涛《圆桌派》第七季作曲家陈其钢座谈的一期,深受感动,也被深深地震动。 感动之处在于一名艺术家的至诚至真,震动之处在于一名艺术家对艺术以及人格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不断探索和追求。 之前也看过几期窦文涛和艺术家的座谈,窦文涛每次都在尝试探讨相同的几个问题:艺术有没有标准?有没有高低?艺术有没有门槛?流行和经典之间是何关系?AI 出现以后又会加一个问题,AI 会取代人类创作艺术的工作吗? 其实,窦文涛心中有答案,他只是想听听艺术家们如何回答。我先说一下我所能体会到的窦文涛的答案:艺术肯定有标准,也有高低,欣赏艺术也有门槛;相比流行,窦文涛会更喜欢经典。窦文涛算是一个经典艺术派,他对很多流行现象并不认可,但他不会很强烈地表达出来,他有自己的原则和标准。比如面对短视频这种让媒体无限下沉的表现形式势必带来的内容的通俗化、娱乐化和庸俗化,他出于职业本能地抵触。这些内容不符合他的标准,作为创作者他也不会去迎合这些内容,但是他不会表现得非常地愤世嫉俗。他坚守自己的标准,相信自己的信仰。 这个是作为艺术欣赏者和创作者的窦文涛的立场。 陈其钢作为一名享誉国内外的知名艺术家,从创作者的角度,他对艺术的认知和体会会更加深刻。无论是从欣赏者的角度还是从创作者的角度,他都认为艺术是有门槛的。从创作者的角度很好理解,首先要受过专业训练;从欣赏着的角度,也好理解,比如要想读懂经典名著也并不容易。对于艺术家来说,艺术当然也有标准,也有高低。陈其钢谈到的标准和高低,更多地是从创作者本身来谈的,作为艺术创作的亲历者,他能明显地感受到一件作品的创作者是否用心、是否竭尽全力、是否真诚、是否投机取巧以及是否在媚俗和哗众取宠。 所以当窦文涛问什么样的作品是好的作品的时候,陈其钢回答:他认为的好的作品就是好作品。窦文涛反问,难道就没有一个标准、绝对的标准吗?陈其钢回答:他的标准就是标准。 这个回答显然和窦文涛心中的那个答案不同。但是,这是一个艺术家的答案,是一个至真至诚、竭尽全力、用生命体验在创作的艺术家的答案。对于艺术家来说,只有这样的标准才能创作好的艺术品。 如果窦文涛采访 10 个艺术家,10 个艺术家都可能会给出这样的答案,这并不表明艺术标准的个人化和多样化,反而说明艺术创作的共性,艺术家只有竭尽全力用自己的生命体验进行创作才会有好的作品。 这样的作品才会有深度,有感情,才能打动人,才是艺术品,而不是那些一味迎合流量、商业、主流趣味的作品。 当然艺术家之间也会有鄙视链和不同流派。法国艺术家杜尚就非常厌恶法国艺术圈内的流派之争,从而与法国艺术圈断绝了联系。他说他自己的生活本身就是艺术品。 这期也谈到了中国和法国之间艺术上的区别,法国人认为他们在艺术上是高一级的,但是作为从小在中国成长的艺术家是很难隔断艺术中的中国传统。 用陈其钢的话说:法国的艺术反对煽情,更讲究理性,更克制,觉得煽情太媚俗。而中国的传统艺术中最擅长的就是情绪表达,如古诗词中所说“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这也让我想到了旅居法国的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他就是反对美式个体叙事媚俗和苏式集体叙事媚俗的先锋。 但是陈其钢也谈到:中法两国艺术各有特色,作为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的还是“情感”。 陈其钢为苏轼的《江城子》作曲: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作为历尽沧桑的中国人,谁读到不会潸然泪下…… 普通大众也都会认为艺术有标准。“好不好听,好不好看,喜不喜欢,美不美”,这些都是个体的标准。并且个体的标准也很容易形成鄙视链和圈层。 但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艺术是客观和理性的,这种客观和理性恰恰不以个体的意志为转移,这个体既包括普通大众的个体,也包括艺术家个体。也就是说,从哲学的角度,艺术的标准既不是普通个体以为的标准,也不是艺术家个人的标准。艺术客观属性的理论依据就是“先验理性”,而这种先验理性依赖于人类历史中生命活动的积累或者说共识。也就是说艺术需要在人类历史中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并且被大多数人类所认可。 流行要想成为经典,需要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而不是一时的过眼云烟。 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是一种永恒的艺术。他具有超脱和穿透个体和具体历史时期的力量。但是这种力量必须植根于艺术家们的具体的生命体验。这也是为什么说艺术家个体的标准可以作为他们对待艺术的标准,因为只有这样才会创作出具有穿越时空的艺术品,而一味地讨好某个群体和某个时代的作品是不会有穿透力的。 这也回应了一句话“没有自我,就没有创造力”,重点是这个“自我”要具有足够的深度、厚度、广度和原创性,而不是对别人的模仿、抄袭和崇拜。 也如陈其钢所说,如果他不学习西方艺术,也不可能更好地理解中国艺术,也就更不可能把中西方艺术融会贯通进行艺术创作。
- 奥运观后记:战争与和平
文字内容来自微信公众号《白痴》 奥运会结束了。人到了一定年纪,每次大事件结束以后,不由自主地会感叹一句:时间过得真快! “时间过得真快”这件事,在全世界上了年纪的人当中是有共鸣的。 风头正劲 的 OpenAI CEO山姆·奥特曼2017年发的一个老贴,被人扒了出来,内容是: “一位心理学家朋友说,根据时间流逝速度的主观增长进行调整,到 23 或 24 岁时,人生已经过半,所以不要浪费时间。” 这个理论是19世纪的哲学家Paul Janet率先发现的:时间的心理感知长度,和实际年龄成反比。也就是年龄越大,时间就感觉过得越快。 有人做了一个研究,要求不同年龄段的人心算 120 秒。30 岁以下的人平均为 115 秒,50 岁以上的人只有 87 秒。这意味着感知时间减少了 24%。 有一种解释认为,这是源于我们大脑神经递质(主要是多巴胺)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年轻时,一切都新鲜而令人兴奋,上大学、第一次工作等。这些新奇的经历让我们的大脑充斥着多巴胺,让我们感觉时间被拉长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新奇感会逐渐减少,多巴胺也会减少,时间就会加快。所以要想有更长的可感知“寿命”,就要不断推动大脑学习新鲜事物。 (以上部分内容来自微博用户:@高飞) 关于时间主观感知这件事,除了年龄之外,还有一句话: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痛苦的折磨总是那么漫长。 总之一句话:人生苦短。这句话也可以有两种解释:1、 苦“人生之短”;2 、人生苦且短。无论何种解释,都和“短”相关,而“短”也就意味着“快”。 说回奥运会。奥运会的闭幕式上,法国人用自己老革命根据地的传统革命精神,以“自由外星人”的名义,希望可以唤回被人类灭失的奥运精神。这次法国人希望可以站在美国人的面前做一回“救世主”。 现在的世道的确是这样。事实也的确如此。奥运会被战争中止过,但是战争从未给奥运会让过步。希腊人倡导的“奥运期间休战”的原则,在千年以后的如今被无情地碾压着,然而,这并不妨碍参与奥运会的人们共享盛会,似乎还处于战争中的那些地球的人类是在另一个星球。所以,法国人要召唤“外星人”来拯救地球。 俄乌,巴以。一边双方的年轻人在不停地死于战火;一边加沙的儿童被无情地屠杀。这些事情就发生在法国巴黎奥运会举行期间。 奥运会,应该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民最大规模的一次和平团聚,也是个人凭借自己实力与国家名誉最直观、最激烈以及最具观赏性链接在一起的一个盛大舞台。是一个和平的舞台,全世界所有的运动员,不分种族、国家、肤色,在同一个规则下和平竞争。 庸众们会互相敌视和仇恨,但是强者永远是惺惺相惜。在闭幕式上各国的运动健儿们无论是否登上竞技场上的领奖台,都会怀念这个和平竞争的舞台。 奥运会开幕式上的 LGBT🏳️🌈,让这次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也一鸣惊人。法国总统马克龙说“这就是法国”。法国不会有像中国那样“以天下为己任”的紧张感,也不会有像美国人那样“老子天下第一”的松弛感,而这次法国人浪漫得让人“很无语”。这个无语就是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不知道如何用语言来表达。 欧洲“左倾”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对移民抵触的情绪越来越高涨,然而,法国人却在考虑为 “LGBT”张目,确实“至死都是法国人”,离不开关上门那点事。欧洲那些反移民的人说,移民夺走了他们的工作,抢占了他们的福利,移民们又好吃懒做,坐享其成。然而看看奥运会的运动场上有多少移民运动员在为欧洲人的荣誉而战。就说法国,姆巴佩、齐达内,哪个不是移民后代?在闭幕式上,女子马拉松颁奖仪式,三位黑人女性站上了领奖台,代表荷兰的一位黑人女性运动员获得了金牌,在全球运动员的瞩目下,升起了荷兰国旗,奏响了荷兰国歌,那位黑人女性似乎热泪盈眶,这是她幸福的泪水吧。那些欧洲的白人们要驱赶她们吗?要把她们从领奖台上赶走吗?还是那些欧洲的白人们以慈祥的目光在俯视这些黑人女性,仿佛在说:是我们,是欧洲大陆,给了你们这样的机会。 小时候,看奥运会,会觉得这些运动员练这些项目就是为了比赛夺金牌吗?比如:举重、体操等小众项目。到现在才算明白了,这些运动项目存在的价值不是为了参加奥运会,不是为了金牌,而是这些运动员代表人类向人类的极限挑战,时刻提醒着那些窝在沙发上、汽车上、床上的人类,人身体的可能性在哪里,人类运动的可能性在哪里,人类之美的可能性在哪里。在奥运赛场上,无论是哪项运动,专注的、力量的、技巧的、速度的、还是艺术的,举手投足之间都那么美,不仅是对人类身体的挑战也是对情绪和智力的挑战,在任何剑拔弩张的时刻,都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人类啊,不能把自己越活越退化。 什么时候战争可以为奥运赛场让步呢?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残杀是世间最丑陋的行为,人与人之间的和平竞争又是最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