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成人阅读很热闹。虽然成年后已逐渐养成自己的阅读习惯(仍在迭代中),但有点忍不住回想了一下自己从小到大接受的语文(阅读和写作)教育。
课本早已忘得七七八八,长大后才知珍贵的鲁迅的文章,上学时觉得简直是噩梦;
文章赏析早已变成阅读理解,作文写作也常常是当代八股,朗读并背诵全文承担了多少个吵嚷嚷的早自习……
回想起来,对我来说,语文课除了听说读写,似乎并没有太多阅读和写作的痕迹,这些弥足珍贵的技能更多来自课外偷摸的读书,以及写乱七八糟的日记。谁曾知,当年上大学,最向往的就是,啊,大学里是有一个图书馆的!
那么有没有靠谱的语文教育呢?换句话说,我们有没有可能在青少年时期就培养出良好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呢?
正好在大理和朋友录了一期关于语文教育的播客。
本期嘉宾冯军鹤毕业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近十年来一直在从事中小学语文教育。在乡村里做过探索,也在深圳国际学校做过诸多创新。他在一席《没有nei种考试的语文课》的演讲引起诸多讨论,同时也是《x 书店:12 节虚构的语文课》作者。
你将听到:
- 支教怎么就变成了一个尴尬的词儿了?
- 在乡村做完家访,人的心脏强壮了八倍,但也对教育为何更加迷茫
- 我们的语文课教材有问题吗?呵呵
- 阅读的文本谁来选?如何选?
- 文本里的作者偏见我们如何带领学生识别?(举例:为什么课本里杨玉环和褒姒都是祸国殃民的角色?)
- 阅读写作怎么设计?模仿余华《活着》里的角色死前的心情写故事?
- 语言里的歧视:为什么脏话里都是女性词汇,联合国如何定义语言歧视?
- 语文文学文本的四大原则:文学审美 批判力 想象力 共情力
- 为什么我最终离开了高端的国际学校?
- 现在观察到的教育创新都有哪些?
相关材料:
一席《没有nei种考试的语文课》我把学生们能想到的脏话都写在黑板上,真的很壮观
书籍《X 书店:12 节虚构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