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初,202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坦桑尼亚裔英国作家古尔纳来华,让非洲文学再次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
然而,伴随非洲文学——就像中国文学、英美文学一样——这个看似“固有”的概念,我们究竟知道些什么呢?
是詹姆逊所说的第三世界的“民族寓言”;还是早已成为显学的“后殖民主义”,抑或围绕着种种身份与意识、性别与政治的各种全球化理论视野。
不得不承认,这些堂皇的大词,对有心的读者,有时确实是某种方法门径,但也实实在在给更多的人造成了“门禁”,到头来反而阻碍了我们踏踏实实阅读本文,了解作家。
面对古尔纳的来华,中国媒体谈到最多的是深具后殖民语境的“离散”(dispersed)这个词,而究竟如何在这样一个“新晋”热闹起来的诺奖作家与他的文本中,认识离散这个 “老大词”?
如何把古尔纳放在非洲文学这个看似固有的概念里?
他的文本相比于阿契贝、恩古吉、米亚·科托来说有哪些同与异,为什么会是他获奖而不是其他几位?
随着他的来华又离开,随着媒体热度的冷却,很多真问题才随之真正浮出水面。
欢迎收听「重启试试」第二期,我们邀请到了非洲文学研究的资深学者、教授——蒋晖,和大家一起聊聊古尔纳。
也听听蒋晖老师站在当代中国的时空坐标点上,为何又如何谈论非洲文学?
🦉本期嘉宾:
蒋晖 浙江师范大学“双龙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教于美国夏威夷大学东亚系、北京大学中文系、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现为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中非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会理事。长期从事非洲文学及其社会运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非洲实地考察多年,是国内非洲文学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开拓者和领军学者。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仍在探索的一名图书编辑,译文讲书工作室签约作者
✉️公众号:
📺B站账号:
📚本期节目提到的具体作品:
古尔纳《天堂》《砾心》《来世》《赞美沉默》《最后的礼物》
康拉德《吉姆》《黑暗之心》
- 相对于其他非洲诺奖作家,古尔纳的独特性在哪?
3:14 历史上五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作家
6:48 诺奖转向第三世界背后的政治意义
11:53 古尔纳:处在社会的边缘关照社会
17:30 穆斯林文学与英国文学对古尔纳的双重影响
19:57 西化的叙述艺术与视角
22:07 故事套故事,古尔纳作品中“一千零一夜”的叙述结构
25:50 《黑暗的心》:西方对非洲的想象与非洲作家的反写
- 当我们在谈论非洲作家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29:39 “非洲文学”是一个宏观概念,背后存在着巨大差异
33:02 60年代与70年代:民族国家认同与非洲社会主义的转向
36:38 中国文学与非洲文学的相似性
38:33 阅读非洲文学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
42:20 读者是谁的问题到古尔纳这里已经不重要了
- 在全球化时代,如何理解古尔纳的作品?
44:21 古尔纳作品的成功在于他提供了一种理想的移民生存范式
48:17 怀着乡愁的冲动,但不反抗、不挣扎、不回归
55:50 非知识分子型小说家:在日常生活的叙事中消解宏大命题
1:00:59 古尔纳更像一个西方小说家
1:03:56 与博尔赫斯的相似之处:用想象的方式写作
1:07:16 写作的三个动力:乡愁、移民经验、对过去的想象
1:15:34 全球化之后,移民成为一个问题
1:17:47 对政治有深刻的了解是成为一个伟大作家的条件
- 彩蛋
1:23:08 《海边》片段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