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Vol.23 对话商伟|别慌!此刻,人文学科也许春光正好!
2025年初,中国的新兴科技公司推出了开源大语言模型DeepSeek,一石掀起千层浪,不仅为国内的农历春节烧了把旺柴,更是震动美国硅谷与华尔街。随之而来的一则看似不相干的消息出现在网上,美国哈佛大学2024年裁撤了20多个系30多门课程,其中文科是重灾区。而与此同时,美国的STEM专业,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的学生占比不降反升。无独有偶,国内的大学这两年也陆续开始对文科专业开刀,仅西北大学,就撤销了汉语言、金融工程、财政学、广告学等8个文科专业。于此形成对比的是,理工科人才却严重不足,光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已超过500万,新能源汽车人才缺口103万。 凡此种种,文科在后疫情时代,再次成为被看衰的领域。之所以用“再”,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庭的孩子耳边时常听到这样的“金玉良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文科犹如“二等公民”;而几乎同时,美国的艾伦·布鲁姆(Allen Bloom)以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高校教育为样本,反思科学与民主的方向,痛悼美国精神的封闭,人文精神的败毁,呼吁重拾大学经典通识教育。 文科为什么一直被唱衰,而这次它真的会迎来自己的衰落吗? 带着这些问题,很荣幸邀请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杜氏中国文化讲座教授、东亚系系主任商伟老师。商伟老师自改革开放至今,近半世纪,从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1988年赴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到199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一路从求学者到执教者,如今成为海外汉学研究的重镇。他的学术与教学生涯刚好也见证了文科专业这半世纪发生、发展的一重历史来路。很期待商老师能和我们一起就这个话题展开聊聊。 *前8分钟因为收音问题,音质有些不好,跟大家说声抱歉,请一定坚持到这里,之后可以放心收听🙇♀️! 【时间轴】 * 00:30 “文科衰落”是否是一场全球性焦虑? * 06:18 美国本科教育是通识教育,专业与职业关系松散 * 10:59 在急剧变动的时代,文学提供了一种安顿的可能性 * 17:06 哥大东亚系现状:生源未显著减少,兴趣是专业选择的重要考量 * 22:54 如何看待“文科无用论”和实际就业的矛盾关系? * 30:45 新技术不仅改变生产方式,更将重塑人们的社会想象 * 33:00 中国长期存在的追赶焦虑,与高度的组织动员能力 * 35:57 如果人类真的失去写作能力,我们将何以想象这个世界? * 41:36 当概括扼杀细节,我们失去的不只是文本,更是“不可言说的震颤” * 47:55 中美人文教育模式的差异:文学史的重视 vs 文本细读的引导 * 56:17 八十年代的“文化热”:通过文学找寻自我的时代 * 1:00:39 在极度饥饿的状态下,废料也会成为营养 * 1:05:03 这是一个全面危机的时代,也是一个黄金时代 * 1:12:36 在当下,我们如何拼接自己的一手经验? * 1:16:47 跨学科的意义在于回应“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而非功利性的服务发展 * 1:26:05 “在与时代的关系上,我们并非完全没有主动权”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公众号: 数字译文 digitallab 译文有声 yiwenaudio 📺B站账号: 译文经典重读
- Vol.22 对话范晔 x 滕威|对不起!我觉得网飞的《百年孤独》改编没那么成功
《百年孤独》这部小说,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极大的影响力,这在文学式微的时代是不多见,且异常珍贵的。也因此当知道Netflix买下了它的影视改编权,国内外的原著党们都开始悬着一颗心,既期待又怀疑,担心弄巧成拙,暴殄天物。然而自上个月一次性上线第一季8集至今,口碑一直保持高位,国内豆瓣评分从8.9分甚至升至9.1分,可见此次改编被大多数读者认可。 这次影视化改编,也让大家再次对《百年孤独》、马尔克斯以及它所代表的拉丁美洲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几何时,“魔幻现实主义”作为一种石破天惊的叙事技巧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读书界引爆了读者的阅读激情。许多当代中国作家,都曾能流畅地背诵出《百年独孤》开篇的那句话。由此开始,中国读者在近四十年的译介中,陆续阅读、认识了更多的拉丁美洲作家与学者。这部美剧,也提供给我们一次重新打开拉美文学与历史话题的契机:如何在当下谈论拉丁美洲这片离我们最远的土地下的故事,魔幻(magic)、孤独(Solitude)、爆炸(boom)这些我们已经习焉不察的大词,真的可以或者真的就足够用来定义或者解释这部作品以及那片大陆吗? 借着Netflix推出《百年孤独》第一季的余温,我们邀请了两位新老朋友,《百年孤独》的译者范晔老师,以及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滕威老师,和我们一起聊聊这部美剧,以及拉丁美洲的魔幻与孤独。 【时间轴】 🎬话题1 改编之难!来自译者和学界观众的前排观后感 * 02:38 观后感|网飞的改编成功吗? * 05:17 选择的演员是否符合读者的想象 * 06:39 范晔:影视化改编注定是一次文本的再生。好的改编也可以是“我注六经”式的。 * 08:08 滕威打分:没及格!有景物,有风物,有器物,但没人物 * 15:00 眼花缭乱但记忆模糊:剧中模糊的人物群像与梦魇般低语的旁白 * 21:52 来自译者的敏锐捕捉:为什么剧中冰块与隐形糖浆的出现顺序颠倒了 * 31:05 改编的两难:对原著忠实的复现削弱了应有的魔幻感 🎬话题2 还原历史,聚焦人物!原著中的种种失败者 * 42:48 《百年孤独》中没有英雄,只有失败者 * 48:37 拉美文学叙事传统中的“黑色传奇” * 55:24 奥雷里亚诺上校:历史,权力的附体与彻底的失败 * 59:45 乌尔苏拉:最早的消费主义者,外来与在地文明冲突的象征 * 01:05:57 形而下的乌尔苏拉与走向虚无的男人们 * 01:11:06 女性作为核心的叙事是否一定意味着女性主义乌托邦? * 01:14:34 梅尔基亚德斯:符号性,启示者与“灵媒”身份 🎬话题3 阅读提示:可以记不清人名,但需要新的大脑 * 01:17:33 读《百年孤独》记不清人名也许就对了 * 01:20:08 “新的故事不只需要新的嘴唇,还需要新的大脑”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公众号: 数字译文 digitallab 译文有声 yiwenaudio 📺B站账号: 译文经典重读
- Vol.21 对话陈国球|香港抒情史:在流动的边界中寻找身份
对中国内地或者台湾的读者来说,我们往往是从自己的文学史去管窥香港的文学。比如内地,提到香港文学,我们很自然地会提起鲁迅在1927年去香港以《无声的中国》和《老调子已经唱完》为题所做的演讲。但往往忽略他之后以香港为题所写的杂文对香港本身的冷嘲热讽。在台湾的学者那里,也曾一语了当的说:香港文学,声色犬马。这些粗疏的认知偏见作为一种谈资姑妄听之,却很难都成为我们走进香港文学的周道门径。 很多年前在香港读到陈国球老师的《香港抒情史》,一本文学史可以写得如此用情,是当时给我最大的感触。后来成为编辑,认识了晚年的西西,也接触到其他一些香港的作家与作品,方能体会书里那句“香港这个名称底下有人”的深意。这里的人,皆是有情人,他们愿意称呼自己为文字手民。他们对“我城”的书写,尽管时空迥然,来路各异,却皆是至真至性的书写。我想,这也许和香港自开端以来的流转不居相仿佛,如同蒲公英的种子,越是轻忽飘摇,它越要用力抓住每一次着陆的泥土。对一个生活在香港以外的读者,从这个角度尝试阅读香港文学的流动与越界,认识香港这块土地,我们或许可以获得某种真正同情共感的可能。 借着“西西文学季”的在北京、苏州和广州进行为期三个多月展览,我们很高兴邀请到著名学者,陈国球老师做客我们的播客,请他和我们一起聊聊有情的香港,有情的香港文学与文学史。 【时间轴】 part 1 「香港文学」的定义困境 * 03:20 在界定“香港文学”之前先定义“香港” * 05:54 香港的“属性”,从来都是流动不居 * 07:51 编纂《香港文学大系》,重建香港文学的历史 * 15:44 新文学运动在香港这个殖民城市的特殊语境中如何发生? * 20:56 语言的迷宫:殖民、国族、本土的混杂 *注:1997年后香港实行“两文三语”的语文政策:书面语以中、英文并行,口语为粤语、英语和普通话兼顾。第一语言是粤语,第二语言是英语和普通话。 * 25:52方言文学运动与《蝦球傳》:左翼,地方性与文艺大众化 * 28:16 一种语言,各自表述:三及第与半唐番文体 *注:”三及第文体”是夹杂白话文、文言文以及粤语白话文的一种书写文体;”半唐番”是指中英夹杂的表达。 part 2 香港文学的自我从哪里开始? * 33:08 在“左右”板荡间,开启香港的1970年代 * 43:49 逐渐浮现的香港文学本土面貌:西西,崑南,亦舒 * 46:39 商业与文学之间:在香港如何写作? * 53:33 港台文学互动与现代主义的开端:马朗与《文艺新潮》 * 58:35 文学不是一地一景的文学,是我们可以共享穿梭的无界空间 part 3 浮城如何被书写? * 01:05:31 在借来的时空里书写:只有城籍,没有国籍的一代 * 01:12:39 不求天佑女皇,但求天佑我城 * 01:17:56 从报纸副刊连载的《我城》,从来不曾真的完结 * 01:20:51 香港文学的风景里最动人的是“有情”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公众号: 数字译文 digitallab 译文有声 yiwenaudio 📺B站账号: 译文经典重读
- Vol.20 新春特辑|这个春节,我选择“出家”过年
乙巳年的春节就要到了,你是否已经或者即将为过年回家那些熟极而腻的社交与吃喝挠头?那么不妨听听本期 “重启试试”新春特辑,也许能将你暂时带离那些努力保持得体的家庭社交与高密度的大鱼大肉,和我们一起走进终南山中空谷幽兰的千年古寺——佛教八宗之一律宗的祖庭净业寺,与寺里的小法师住山仔一起聊聊古寺里是如何过年的? 与住山仔的善缘算起来已经超过二十年了,他是我的小学同学。后来虽不曾断了联络,但毕竟各自天涯,慷慨各努力,也就很少互通消息。这些年只知道他从中国佛学院普陀山佛学院研究生毕业,后来又在华严寺正式成为禅宗临济宗第四十六代传法弟子,现在终南山北麓的净业寺修行,那里也是他从小生活的地方。 今天很高兴邀请了我的发小住山仔做客我们的节目,请他和我们一起聊聊他的春节、他的生活。对于久在樊笼里的我们,这样的一次交流,也许真得唤起我们复得返自然的想望与决心。 【时间轴】 第一话:佛寺里的春节 * 00:46 佛教里有春节的概念吗? * 02:31 春节大扫除,全寺总动员 * 03:35 南怀瑾写的门联: 回首依依,酒绿灯红,歌舞繁华,大梦场中谁识我; 到此歇歇,风清月白,梵呗空灵,高峰顶上唤迷徒。 * 05:43 大年三十,法师们都在干什么? * 07:19 新年祈福钟声为什么是108下? * 10:40 佛家的浪漫:插了梅花便是年 * 13:13 大年初一,寺里也要开年会 第二话:空谷幽兰净业寺 * 16:25 终南山的隐士们是怎么生活的? * 20:51 如果隐士们感到无聊了要怎么办? * 22:01 隐居不是风花雪月,而是背100斤物资只挣9分钱的艰苦忍耐 * 24:44 作为“佛门八宗”的律宗到底是何门何派? * 26:55 鉴真和尚、弘一法师都是律宗门人 * 28:20 南怀瑾与净业寺的渊源 第三话:我的佛缘 * 30:03 五台山剃度,却机缘巧合来了净业寺 * 32:29 师父外出弘法,让我下山接受义务教育 * 33:28 考佛学院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 34:36 佛学院里都开哪些课? * 37:30 在广州临济寺接法,成为禅宗临济宗第四十六代弟子 * 38:47 禅宗弟子在律宗祖庭修行冲突吗? * 39:37 僧人的日常开销哪里来? * 41:51 画画也是一种弘法的方式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公众号: 数字译文 digitallab 译文有声 yiwenaudio 📺B站账号: 译文经典重读
- Vol.19 对话梁文道 x 杨大壹|像她这样一个女子,我选择去爱!
内地很多青年一辈的文青,认识香港文学的开端,大都是从梁文道老師前几年做的“一千零一夜”开始的,他在里面说,“西西是作家中的作家”更是香港“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也有的,是在“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文学纪录片中看到。大概也是从那几年起,西西的简体中文作品陆续开始引进到内地,《我城》《飞毡》《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以及这两年的《白发阿娥及其他》《钦天监》,包括今年出版的小說遺作《石頭與桃花》。单从出版的规模看,西西应该是当下香港文学被内地大众认知最多的作家(当然金庸、亦舒除外)。 然而对西西其人其文的讨论,起码在内地的公共话语里,却鲜少被真的打开。一方面和港台文学与内地文学的地缘关系有关,但更多的要归因于一种“阅读时差”。毕竟,对当下的读者,一个生于1937年的作家,她漫长的人生,有太多无法一下子展开的折痕,如果没有引导或者共情,时异人疏,文字的“隔”会越拉越大。 在西西逝世近两年后的今天,我们邀请梁文道老师和「文化有限」的杨大壹老师一道,再次聊起西西,以期从香港与内地两代读者的经验出发,阅读像西西这样的一位我城的作家。 【时间轴】 * 00:23 穿着裙子跳格子:西西的名字 * 06:50 所谓文艺啊,原来如此! * 19:06 在“道长”的节目里第一次遇见西西 * 20:50 悬浮在历史的天空:香港人如何描述他们的城? * 24:58 候鸟如何织巢:“南来作家”与西西的香港身份 * 28:15 一个开端,从西西出发对香港文学再定义 * 33:04 像蝴蝶一样轻盈地探索、求新 * 37:30 用一种“弱状态”消解沉重:香港作家对“我城”的文学想象 * 48:27 西西之外,香港叙事的杂花生树 * 53:20 彩蛋!西西原声粤语诗朗诵《白发朋友》 * 56:07 在两岸三地之间,作文学摆渡人 * 58:30 为什么今天我们要读西西? * 01:02:00 如果不再写痛苦,我们如何想象我们的城市? * 01:11:33 西西曾劝余华“在小说里少杀点人” * 01:13:03 推荐环节!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公众号: 数字译文 digitallab 译文有声 yiwenaudio 📺B站账号: 译文经典重读
- Vol.18 对话魏思孝|村子日渐消失,我用小说记住疼痛
今年的宝珀文学奖颁给了魏思孝,以肯定他在中国乡土题材写作上的创新与用力。作为一个山东淄博农村的八零后作家,他的乡村早已不是沈从文的湘西、汪曾祺的高邮,也不是莫言的高密东北乡,或是迟子建的北极村。他的农村少了些诗意,多了些赤裸。笔锋过境,更显粗砺,直见性命,有时也更不堪,但也更真实。那脸、那手、那口吐在地上的痰,仿佛那个王能好就是你在城市通勤可以匆匆擦身而过而不自知,蹲在脚手架下吸烟的农民。然而,他的喜怒哀乐,原生家庭与对婚姻的向往,却暗自丰盈着,通过魏思孝的笔端,我们往往与这些人物有了贴肤的同感。 这次走进淄博和他的农村老家,与他聊小说,听他带着我们走在刘辛村的路上指给我们看哪个人是小说中谁谁谁的原型,哪一家就是之前提到的故事的来源,自己又因为写了谁而上门去道歉的。我们试着从他小说的写法等方面,谈一谈他对小说创作的理解,看看他是如何理解当下中国的农村与农村人的。 【时间轴】 * 1:03 非典型意义的中国“乡土文学”:《土广寸木》与当代农村写作 * 7:58 把一切拆开了重新组合,要有勇气用粗粝的语言直面此时此刻的村庄 * 11:26 “双引号”成为一种小说的审美参数 * 16:12 “对话”是小说创作的一种工具,该如何使用? * 18:43 脏字与丑话:一种缓解生活疼痛的“特效药” * 23:58 乡村,是一种处境 * 27:19 以一个“局内的外人”,让自己保持一定的叙事距离 * 35:14 创作并不高蹈,要为创作去体验生活 * 39:14 从《王能好》到《土广寸木》,在续写中构建“辛留村宇宙” * 43:01 持续的创作是件很焦虑的事儿 * 48:30 村子里的日常中有很多文学性时刻 * 53:15 “酒局”与“春节”变成难以处理的题材 * 57:18 在“断裂”处启蒙:“第三代诗人”对我写作的影响 * 01:03:23 用拒否的姿态写作,“用自己的头脑去说不” * 01:05:41 “每隔一两年也许我会遇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作家” * 01:08:59 未来的创作计划 (魏思孝生活的村庄的落日)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公众号: 数字译文 digitallab 译文有声 yiwenaudio 📺B站账号: 译文经典重读
- Vol.17 对话王梆|阿特伍德的瞬息全宇宙: 女巫、小说家与预言者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八十五岁属兔的天蝎座老太太;《使女的故事》的作者,已然经典化而无需要被“诺奖”证明的作家。她也是诗人、环保主义者、社会活动与观察者,从她的身上可以看到“二战”后一代知识青年如何“介入”现实的精神来路。她被当成现世的女巫与预言家,从她的推想小说(Speculative fiction)与杂文笔记中,人们尝试找到对当下女权运动、政治民粹与环境危机的种种回应,企图沿着阿特伍德笔锋所向之地,按图索骥,寻求某种宗教般的启示。然而正如她自己所说,要是我真有预言的本事,我早就统治世界了。 饶是如此,阿特伍德作为当下世界文学的一个秀异个体,随着她的文本在全世界的传播,关于她与她的文字的传奇正在不断被谈论。借着今年她的最新随笔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以及卡在2008金融危机之前就完成的有关人类债务问题的思考之书《偿还》的出版,我们很荣幸邀请到身在英国的作家王梆老师,请她——作为阿特伍德的书迷——和我们一起聊聊阿特伍德其人其书。 【时间轴】 Part 1 阿特伍德为什么吸引我? * 01:36 一枚爆破山洞的炸弹:小说开头的punch * 04:33 自带矿山的作家:作品的复杂性 * 06:57 做一个不站队的作家:文本的社会学寓意 Part 2 《使女的故事》诞生之后的世界:从1984到特朗普时代 * 09:44 工人下岗,城市“锈迹斑斑”,民主的危机 * 15:00 特朗普归来,宗教保守主义复辟 * 18:57 在美国的领土上想象一种集权主义 * 20:36 在历史中书写:用非虚构的方式写作虚构 Part 3 阿特伍德与她的同辈作家 * 27:07 阿特伍德的世界性与门罗的地域性 * 32:29 在加拿大的荒原,女性如何写作? * 36:01 西方女性作家普遍拥有的社会责任感 * 40:28 没有阴影的阿特伍德:幸福的原生家庭造就全景式写作 * 49:33 《使女的故事》:拒绝标签,透视社会对性别的建构 * 51:14 门罗的哀伤:靠卖血维持生存和写作,毕生都在斗争 * 54:05 我们该如何理解门罗身后的“丑闻” 【互动赠书福利】 欢迎你在评论区留下收听感受、阅读体验,我们会在12月20日从评论区选取5名点赞数量最高的幸运听众,赠送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 阿特伍德随笔集:2004-2021》纸质书一本。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公众号: 数字译文 digitallab 译文有声 yiwenaudio 📺B站账号: 译文经典重读
- Vol.16 对话姚洋|诺贝尔经济学奖为什么无法解释中国?
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由三人分享,分别是达龙·阿西莫格鲁、西蒙·约翰逊和詹姆斯·A·罗宾逊,以表彰他们对“制度如何形成并影响繁荣”的研究。三位学者的研究对制度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强调了包容性和开放性制度是实现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关键。一时间,也让制度经济学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从康芒斯到诺斯、科斯、威廉姆斯,再到阿西莫格鲁、罗宾逊;从效率理论到将博弈论、动态博弈论引入制度经济学,诺奖似乎从不吝啬把奖金颁给制度经济学家们。制度经济学家们也不负众望,往往能在市场、资本积累、再生产等老话题外另辟蹊径,创造新的理论建树。 世人对制度经济学的认识,大都是从诺斯那句铁口直断的名言——制度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开始的。对于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以及随之而来的四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这句话更变成了不言自明的真理。然而如姚洋教授在他的著作《制度与经济增长》中所言,(无论是)诺斯和他的合作者称之为“开放性秩序”,(还是)阿西莫格鲁和他的合作者称之为“包容型制度”,都不能很好地描述当代中国。 借着这次制度经济学家获得诺奖,我们很荣幸邀请到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姚洋老师,请他为我们梳理制度经济学的历史与关键理论,从他的角度如何看待阿西莫格鲁等人的得奖,他们的真正贡献到底在哪里?对中国的经济学和分析当下中国的经济问题,有哪些现实意义? 【时间轴】 Part 1 诺奖今年颁给的“制度经济学”到底何门何派? * 02:13 作为一个经济学重要门派的制度经济学 * 02:18 祖师爷爷:康芒斯与左倾的老制度经济学派 * 05:33 拓土开疆:诺斯与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 * 16:33 继承发展:阿西莫格鲁与新政治经济学 * 18:31 作为曾经的运功心法,“政治科斯定理”为什么不存在了? * 21:06普通人要如何习得经济学的武功秘籍?它的门槛在哪儿? * 27:54 经济学作为学科的自信来自它的可检验性 * 35:55 经济学更是一门讲故事的学问 Part 2 制度经济学与中国的发展 * 43:00 西方的制度经济学为什么无法解释中国的发展? * 46:51 诺贝尔奖的评选有意在呼应当下世界现实吗? * 49:10 为何今年诺贝尔奖格外关注AI? * 57:04 人类的历史是技术决定一切,个体只能适应改变 * 01:02:19 中国经济学学者获诺贝尔奖的可能性与期待 【本期节目提到的作品】 * 《西方世界的兴起》,道格拉斯·诺思、罗伯斯·托马斯 * 《宪政与承诺:17世纪英国公共选择治理制度的变迁》,道格拉斯·诺思、巴里·温加斯特 * 《集体行动的逻辑》,曼瑟尔·奥尔森 * 《国家的兴衰:经济增长、滞胀和社会僵化》,曼瑟尔·奥尔森 * 《有闲阶级论》,托斯丹·本德·凡勃伦 * 《凯恩斯传》, 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 * 《四海为家》,阿马蒂亚·森 *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德隆·阿西莫格鲁,詹姆斯·罗宾逊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公众号: 数字译文 digitallab 译文有声 yiwenaudio 📺B站账号: 译文经典重读
- Vol.15 对话路雅婷|在北京,我选择做一个全职诗人
在今年香港国际诗歌节,我认识了一位有些鬼马的诗人,路雅婷。她发量蓬勃的自来卷向后扎成一朵大马尾,走路带风,说话却低低。未见其诗之前,她的人已给我不凡的印象。后来看了她的那首名作《信》,句句以“祝”字起头,轻轻如诉,似交浅又有浓愁;像简单问候,又何以那般缱绻?最后用“祝你太太好”收刹,石破天惊,形成整首诗的语义沟壑,让言不尽的意弥漫其间,然而作者却悄然遁形。之后几天,听她的诗朗诵《新·如梦令》,亦有这般感觉,细节饱满,但不着于相,都是日常经验,却有独特的甜。遂萌生了与她聊天的冲动。 在准备这期播客的过程前后,又陆续读了她在“喜在眼前”公众号以及微博、豆瓣上的诗歌。除诗歌节的感受外,又增加了地理与生活的维度。她久居燕郊,曾经上班,后来全职做了诗人,至今没有出版过一本所谓“正式”的诗集。在她笔下,燕郊有了某些“诗意”,那个刻板印象里粗粝的边缘地带,有了饱满的颗粒度,神威北路、宏大北路、美联美国际、潮白河,都化作了“诗的景观”,连同她的爱情、友谊与亚洲虎蚊一起,成为了路雅婷的诗歌锦囊。 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了诗人路雅婷来和我们一起聊聊她的诗歌和她自己的生活。在诗只存在于远方的时代,如何眼下的北京做一个全职的诗人。 【时间轴】 00:13 从一首叫《信》的诗读起:“祝你太太好” 03:37 “在2019年2月14日的15时27分我开始写诗” 09:59 决定做一个全职诗人,从北京城搬到燕郊镇 20:03 以生活的地点为锚点,重新定义“中心”与“边缘” 22:32 写诗的过程中是否有“影响的焦虑”? 30:54 像捡起眼前的钱包一样,捞起可以触碰到的地点与人 35:52 警惕日常语言的惯性,表达无限接近于真实 44:38 诗的“就近原则”:《一天三个普罗旺斯》与菜市场采购路线 57:17 独处与创作:在散步的既定路线中观察日常的变动 01:06:27 参加“香港国际诗歌之夜”的趣事:烟民们的游击小分队、用地图探索城市 01:19:13 读诗与写诗的不同:在读诗中达成三方回旋式的互动 【彩蛋】 01:27:13 读诗《爱的动态承诺》:“2023年3月3日晚21点27分,我履行承诺,停止了爱你。” 01:28:24 读诗《带一颗青苹果离开香港》: “剑在人在,剑亡人亡,把剑客对剑的感情置换成我对这颗青苹果的。在未来的日子里,它将经历我所经历的,感受我所感受的。放心吧,只要我在,我就不会让别人吃掉你。你将成为一颗坐过飞机、坐过轮船、坐过火车、坐过汽车、乘过电梯,也爬过楼梯的青苹果。”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公众号: 数字译文 digitallab 译文有声 yiwenaudio 📺B站账号: 译文经典重读
- Vol.14 对话滕威|脱口秀风云再起:历史、现实与它的悲喜剧
今年暑期,脱口秀再次登上国内主流视频平台,且原本的一支队伍分裂成了两班人马,由杨笠、周奇墨、王建国举旗的爱奇艺以“单口喜剧之王”之名率先播出;几天后,老“笑果”的制作班底在腾讯视频以“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开播,你方唱罢我登场,虽然流量与收视此消彼长,各有起伏,但行业竞争显见得激烈异常,也让脱口秀再次成为文化视听行业的流量窗口。 从欧美到中国;从“单口喜剧”(stand up comedy)到“脱口秀”(talk show);从线下俱乐部到线上网络视听综艺;从男性演员的一统江湖到女性成为主流与舆论的焦点。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样态的脱口秀表演,在中国已然经历了近20年的起伏颠簸与迅猛发展,有成就,更有教训。特别是疫情前后,它与rap、街舞、电音、乐队等青年亚文化一起,逐渐成长为当前社会大众文化的主流艺术样式。 何以如此?又将走向何方? 借着今年夏季脱口秀的再次热播,我们邀请到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大众文化研究学者,也是“重启试试”的老朋友滕威老师,请她和我们一起聊聊这个暑期的两档脱口秀节目,聊聊作为一个舶来品的艺术形态的前世今生。 【时间轴】 Part 1 “当我们在说‘脱口秀’的时候其实我们在说……” 01:10 脱口秀与单口喜剧的概念纠缠 05:55 美式单口喜剧鼻祖之一:马克·吐温 10:56 单口喜剧的演变:从滑稽喜剧到流行文化 13:41 与电视“联姻”:被脱口秀覆盖的单口喜剧 28:25 香港作为单口喜剧转译的中介:栋笃笑与黄子华 32:30 为什么脱口秀演员都觉得黄子华是神一样的人物? 37:02 单口喜剧的本土化:海派清口与周立波 43:02 早期单口喜剧的在地化与市民文化特性 45:39 从大洋彼岸到中国:美式喜剧与黄西 Part 2 上电视,或成为喜剧NBA——作为文化工业的脱口秀 51:24 从游兵散勇到工业与产业化初具规模 56:08 单口喜剧工业化发展的悖论:不可复制性与有限性 01:02:34 亚文化的“大跃进式”发展:“分众”取代“小众” 01:09:26 无法实现的“共同”愿景:建立迪士尼式的娱乐帝国 Part 3 从职场到性别困境,我们在脱口秀中学会了吐纳生活 01:19:13 个人经历与引起的广泛共鸣:菜菜、唐香玉、小鹿 01:22:28 作为一种“冒犯”的艺术,脱口秀的边界在哪? 01:32:17 脱口秀在中国是否注定会走得如履薄冰? 01:39:07 在奇观化发展的当下,从逆数字化、反工业化的尝试做起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公众号: 数字译文 digitallab 译文有声 yiwenaudio 📺B站账号: 译文经典重读
- Vol.13 对话小白|中产阶级的孩子们为什么要上钢琴课?
1948年出生的麦克尤恩,是西方历史中被称为“战后婴儿潮”里的一员,也是典型的“中产阶级的孩子”,他们经历了五十年代的“好社会”(affluence),在即将成年之际(1971年前,英美公民的投票权设定在21岁),赶上了“1968”这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于是他们打算狠狠撒次野。很快革命退烧,朝圣山上的哈耶克带着利刃以新自由主义之名下山扫荡,鼓风者如撒切尔、里根之流云集。于是世界重回“秩序”,曾经的野小子不得不正襟危坐成为新中产,一切看似回归了正轨。 随后的岁月,他们结婚生子,升职或失业,仿佛一个中年人的未老先衰。茶米油盐外,只会对无能为力的性事念兹在兹。至于爱情、理想云云,一脸不屑往往一笑了之,但眼锋一转,偶一闪过的淡淡忧伤还是泄露了天机,让我们看到“这一代人”终究有他们未曾了却的心事,终有某种看似未酬的壮志。麦克尤恩是当代英美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中产阶级孩子气”的作家,他的几乎所有小说,都可以放在这样一个时代的素描中去咂摸,如同将狄更斯放在维多利亚的烟囱里一样。 借着麦克尤恩新作《钢琴课》的上市,我们邀请到了著名作家小白,请他和我们一起通过这部据说最具自传色彩的小说,聊聊麦克尤恩和他的小说。 【时间轴】 01:33 “lessons”为什么就翻译成了“钢琴课”? 03:24 钢琴作为一种象征:压抑、禁忌与中产阶级身份 12:15 《钢琴课》中的阶级与反叛:小说主人公罗兰的选择 18:52 小说如何通过个体经验的神经末梢去消解重大历史事件的大浪? 25:29 每个已婚男人都在幻想妻子的失踪:麦克尤恩与村上春树 29:51 中产阶级的孩子们在社会思潮变迁中的抵触与顺应:被抛弃的丈夫与成为顶流作家的前妻 35:39 “家变”:一种性别视角下的“出走”叙事 39:53 战争经历、家庭冲突与代际之间的最终和解 46:20 “二战”后的那一代的作家们如何在成长中反思肩上的历史? 52:17 小白老师的推荐书目:《钢琴课》《甜牙》 【相关推荐】:点击链接可直接跳转至纸书购买页面,阅读愉快~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公众号: 数字译文 digitallab 译文有声 yiwenaudio 📺B站账号: 译文经典重读
- Vol.12 对话彭伦|做书的日子:一个青年编辑在21世纪的头20年
一本只有八十二页的澳大利亚华裔小说家欧建梅的新书《冷到下雪》,最近在国内上市。新作者、新小说,且又这么轻薄,却在上市的一个月内引起了极好的市场反响。让这本书的出版方“群岛图书”以及他的创始人彭伦再次成为不少出版编辑们谈论的焦点。大家不禁好奇,是什么练就了“群岛图书”的这双慧眼。 说起来,今年是彭伦从事图书出版的第二十个年头,从2004年加入“九久读书人”到独立策划引进选题,他参与出版了许多知名的书系,如“短经典”“巴黎评论”,以及许多文学畅销书:“那不勒斯四部曲”“萨莉·鲁尼作品”等。2017年他独立创办“群岛图书”(Archipel Press),并长期与上海译文出版社合作,截至8月,共出版了51种图书。彭师傅的这20年编辑生涯,正好也可以说是新世纪中国出版行业黄金时代的某种见证。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彭伦做客。和听他聊聊这20年的编辑心得与方法,聊聊选择文学的眼光与出版的机遇。 【时间轴】 01:57 《冷到下雪》引起的热浪:东亚语境下的共鸣 05:10 为什么选中《冷到下雪》这本书? 08:04 选书的“诀窍”:信息网络+快速抉择 11:42 做一次互联网人就走,成为一名文化记者! 17:05 “这种公司都能做书,为什么我不能做?” 20:40 做过教辅,做过科普书,最终走上了外国文学的赛道 25:14 编辑的核心能力:在关系的交互中产生信息及选题 31:32 做书生涯中感到找准方向的时刻 38:33 「女性史诗」“那不勒斯四部曲”的出版历程 47:13 选书的黄金法则之一:强叙事 50:22 一位独立出版人的创业之路 52:05 “群岛”的意涵:从一个岛到一群岛 57:09 重塑中短篇小说:从“短经典”到“故事群岛” 01:01:13 未来规划:发掘更多女性写作者,讲述她们的故事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仍在探索的一名图书编辑,译文讲书工作室签约作者。 ✉️公众号: 数字译文 digitallab 译文有声 yiwenaudio 📺B站账号: 译文经典重读
- Vol.11 对话刘禾|一切从纳博科夫不买房说起
刘禾的名字,对于文科学术界一定不陌生;如果在国外“刘禾”这两个汉字你不曾留意,那么Lydia H. Liu你一定看到过。 因为欧美很多高校的比较文学、后殖民研究的教授都将她的著作作为教学的经典教科书。 从《语际书写》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其思想史的批判研究(印象最深的是对《刘三姐》《白毛女》的分析,以及对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的批评认识),到《跨语际实践》(Translingual Practice)和《帝国的话语政治》(The Clash of Empires: The Invention of China in Modern World Making)这类极具开创性的语言学、档案研究、中国近代史、法律等多领域跨文本的研究,再到近十几年来《弗氏人偶》(The Freudian Robot: Digital Media and the Future of the Unconscious)《维特根斯坦与机器》等迈向哲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作品。 【时间轴】 02:27 从纳博科夫一生不买房子,到我为什么想要写这样一本书? 08:01 用纳博科夫擅长的拼字游戏和他下一盘棋 13:07 流亡与离散:在天涯咀嚼陌生的母语 21:09 在虚构之间拉进与历史的距离 27:35在康河的柔波里徐志摩也许只是个观光客 31:23 如果文本不再那么可靠,如何判定什么是真实? 34:47 真相有很多层:批判“老大哥”,也是“告密者” 37:58 亦真亦幻,纳博科夫、奥威尔、徐志摩交错登场 39:34 什么是好的翻译?翻译也是一次跨文化的创造。 48:34 只有文学可以灵活地触碰禁忌 58:24 二十年后我如何重拾母语写作 【彩蛋1】1:07:57历史上“奥威尔的黑名单” 【彩蛋2】1:10:48共读北岛:《乡音》 📚本期节目提到的作品: 刘禾《剑桥的陌生人》《语际书写》《跨语际实践》《帝国的话语政治》《弗氏人偶》 韩少功《马桥词典》 北岛《乡音》 乔治·奥威尔《1984》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仍在探索的一名图书编辑,译文讲书工作室签约作者。 ✉️公众号: 数字译文 digitallab 译文有声 yiwenaudio 📺B站账号: 译文经典重读
- Vol.10 对话倪文尖|谁偷了迅哥儿家的碗碟——文本的激情
「重启试试」第十期开播,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倪老师来和我一起聊聊他的语文人生,我们也试图通过一个经典文本(鲁迅的《故乡》),让倪老师带领我们体验一次文本的诗学魅力。 【时间轴】 01:09 从中文系开始的学术人生 15:13 80年代末社会转型期的精神图景 23:05 从学术人生走向语文教育的机缘 39:52 “把论文写在B站上”,成了当红UP主 52:47 语文是否可教? 01:01:38 重读鲁迅的《故乡》:谁埋了碗碟? 01:07:25 阅读法门(1):发现文本关键点 01:11:38 阅读法门(2):从生活经验出发 01:15:05 阅读法门(3):代入作者的视角思考 01:18:15 阅读法门(4):找到文本的依据 01:19:57 鲁迅小说中的“我”与鲁迅的距离问题 01:28:46 文学的两种阅读方式:信息性阅读和文学性阅读 01:33:22 《故乡》中三个括号对“碗碟之谜”的暗示 01:48:28 国内课堂的基本教学逻辑:平民主义与功利主义 01:50:35 文学是通过伟大经典看世界的一个工具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仍在探索的一名图书编辑,译文讲书工作室签约作者。 ✉️公众号: 数字译文 digitallab 译文有声 yiwenaudio 📺B站账号: 译文经典重读
- Vol.9 对话魏然|我在哈佛这一年
哈佛-燕京学社成立于1928年,由美国铝业公司创办人查尔斯·马丁·霍尔(Charles Martin Hall)的遗产捐赠而成。 从改革开放至今的四十多年间,中国几代学人都曾以“哈佛-燕京访问学者”的身份访学,当时的学术新星,已然成为当代名家。 「重启试试」第九期开播,我们邀请到了2023年度哈佛-燕京访问学者、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魏然老师做客。 听他聊聊“哈佛-燕京学社”的前世今生,以及作为访问学者在哈佛这一年的生活,也向听众朋友们分享他在美国校园里的最新见闻与观察。 【时间轴】 01:15 在“哈燕社”做访问学者的体验 05:44 “哈燕社”的成立背景和早期历史 08:07 误区1:“哈燕社”是哈佛资助的? 09:20 误区2:“哈燕社”是用庚子赔款创建的? 09:59 误区3:任何财产都不可用于神学教育,但不包括宗教研究 14:12 访问学者的选拔过程和申请细节 16:24 定位:聚焦东亚,注重多元经验的碰撞 19:42 形式:考量匹配度,强调建立长久紧密的关系 23:21 魏然老师的研究课题分享 29:37 回望早期学者的经历:葛兆光、杨联陞 35:25 文明的丰碑是野蛮暴力的记录 39:56 不同代际的学者和研究兴趣的变化 42:54 当下的研究趋向更跨界、文化互化的形态 51:01 哈佛课程大纲对当代问题的回应 54:50 在场:美国高校围绕巴以冲突的帐篷运动 01:09:37 不同城市和学校的抗议活动形式和程度 01:11:15 60年代学生运动和现代的对比 01:13:09 真实的美国生活是什么样的? 01:15:38 在美生活的住宿问题和房租压力 01:17:58 经济分化和流浪者问题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仍在探索的一名图书编辑,译文讲书工作室签约作者。 📚本期节目提到的出版物: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本期节目提到的课程: 《寻找博尔赫斯》 为了感谢读者与听众们的支持,同时也对我们的播客做一个阶段性小结: 我们打算在2024年上海书展期间,郑重启动上海译文的某“秘密基地”。 邀请10位云端网友线下见面! 一起唠唠文学的嗑, 一起吃吃喝喝,一起逛书展。 特别说明: 本活动全程免费,含茶歇小食、2024上海书展门票等福利,同时还能领取播客限定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