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减盐”是健康饮食的新风尚。然而,自古以来,盐不仅是日程饮食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更是重要的战略物资,甚至涉及到政治资源和管控等问题。围绕着盐,也形成了复杂的社会体系,比如今天要聊到的云南盐业社会。然而,盐业的开发离不开自然资源的消耗。
一般认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会导致生态环境被剥削甚至破坏。不过,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研究员李陶红对这一断言有些犹豫。以下来自她的著作《柴薪与盐:明清以来滇盐开发的生态人类学研究》:
“诸多关注自然资源开发与生态关系的研究均一味地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破坏性影响,而忽略了人类为争取生存和发展、力图维护和谐生态环境所做出的努力,以致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考量过于平面化,缺少人的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多维互动。”
《柴薪与盐:明清以来滇盐开发的生态人类学研究》李陶红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9月版
李陶红出生于云南楚雄州白盐井附近的一个彝族村落,尽管家族已迁居他处,但她的父母仍常回到那里居住。她对云南盐业社会的兴趣来自对故乡历史的好奇。据村里老人回忆,白盐井周边的村子承担制盐工序上的各种各样的工作,她家所在的村子主要是砍柴。村民可以背柴或把山区的物资拿到盐井那边的集市上做交换。这是云南盐业社会“以卤代耕”的生计方式中的典型一环。
石羊古镇晒盐篷。图 李陶红
本期播客,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李陶红老师来聊天,从她的生态人类学研究出发,探讨什么是盐业社会?盐为何如此重要?柴薪与盐有什么关系?盐业生产造成了多少生态破坏?如何应对和适应这些生态灾害?曾经的盐井现在如何?
如果你也对盐感兴趣,不管是历史还是当下,欢迎来评论区留言~~
现黑井古镇全貌。图 李陶红
【本期制作者】
主播:xiaozhou / 媒体人,明日之路社群小伙伴
聊天人:李陶红 / 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研究员
音频制作:Jing
【时间轴】
02:20 出生在白盐井附近
05:20 什么是盐业社会、卤水、柴薪?
08:25 作为政治资源的盐,在云南为何重要?
12:55 不患无卤而柴难:4斤柴产1斤盐,一天烧8万斤柴
20:50 历史上的盐井:宴席上有鱼翅海参
24:10 资源消耗下,当地人如何维护生态平衡?
30:40 盐业社会,官民利益共同体的互动
35:00 靠山吃山,历史上的生态保护
39:10 盐井的生态问题及应对措施:空气污染、水灾、火灾
48:30 柴薪越来越贵,当地人如何应对定额的产盐KPI?
57:30 张冲的盐业改革为何遭到反对?
01:01:20 灶户群体解体:地方士绅和社会组织的消失
01:05:40 “以卤代耕”解体:从“人人分得一杯羹”到旅游小镇
01:12:20 回到田野,回望人生问题“我从哪里来的”
【本期出现的音乐】
轻-千库音乐
【延伸阅读】
李陶红的云南盐业三部曲:
《咸的历程:明清以来云南石羊古镇城镇化研究》(2019)
《以卤代耕:云南盐业社会的经济共生与文化交融》(2023年)
《柴薪与盐:明清以来滇盐开发的生态人类学研究》(2023年)
澎湃新闻·翻书党采访:
《“不患无卤而柴难”:明清时期云南盐业社会如何保持生态平衡》
【更多内容】
可见微信公号“明日之路 明日之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