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建了一个小屋,帮抑郁休学的孩子重启人生|盛梦露 一席

我们建了一个小屋,帮抑郁休学的孩子重启人生|盛梦露 一席

35分钟 ·
播放数3030
·
评论数16


盛梦露

“绿汀小屋”创始人

现在有一个很流行的观点,认为孩子抑郁是父母、家庭导致的。事实上很难在这里面建立一个精确的因果关系。抑郁的发生和多个维度相关,抛开其他因素不谈,只怪罪父母,是不公平的。我更倾向于认为,青少年的抑郁,是社会的某种“疾病”在最脆弱的这群人身上的爆发。

在中国,受到抑郁症困扰的青少年有1000万到3000万之间。因为抑郁症而无法完成学业的孩子,大概有200万人。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支持内心千疮百孔的孩子们重启人生?

位于杭州的“绿汀小屋”就在做这样的尝试,为因抑郁休学的青少年提供长程的居住式的康复服务。

小屋像一个温暖的洞穴,抑郁休学的孩子可以24小时住在这里,与专业的陪伴者和伙伴朝夕相处,重获安全感和回归社会生活的力量。自2021年10月成立以来,绿汀小屋已经服务了约80个休学青少年和他们的家庭。

什么是更适合青少年的康复方式?小屋的模式是否有效、可推广?复元的过程常常充满曲折与反复,绿汀小屋也在实践中探索问题的答案。

——时间轴——

00:48 青少年抑郁症如何发生?

03:21 重新理解抑郁的孩子:“失控”的人生。

07:55  重新理解抑郁的孩子:社会的“疾病”

11:34 如何帮助困在家中的抑郁青少年?

14:00 造一座「绿汀小屋」

18:53 陪伴者:用新的关系,重新养育一个抑郁青少年

27:20 什么时候,我们可以说这些孩子摆脱了抑郁症的困扰,重启人生了呢?

31:28 这么难,为什么还要做这件事?


💡目前,绿汀小屋正在换场地(杭州良渚地区)、组建新团队,如果您正好有相关的资源和资讯或者想加入他们,欢迎联系shengmenglu@hzlvting.com。

展开Show Notes
这一期听得我很难过。
先举个例子给大家感受一下社交对小孩儿的重要性:
我大一暑假去一个军事化青少年培训的夏令营做生活老师带小孩,七天一期,有些小孩的父母会连报两期。第一期的第五天的时候,有个6岁半小女孩主动给妈妈打电话要再续一期。
我回去问她为什么会续啊,是喜欢这里吗?她说家里只有说话很大声很凶的奶奶和2岁只会哭闹抢玩具的弟弟,没人跟她玩 妈妈总是很晚回家,回家后也是看手机多, 她一去找妈妈久点 妈妈就说宝贝我很累/我很忙/你去找奶奶好不好 但是在夏令营里有其他女生跟她一起睡一起玩一起说悄悄话,会得很开心。
但是第二期的时候,只剩下两个女生,另一个女孩子的弟弟也过来了所以大部分时候都在陪弟弟,她就又是孤零零一个人了。
她也不会说想回家,但跟第一期疯玩疯闹话很多的小人儿完全不一样了,整天都闷闷的,哭的频率增加了,但也不说是为什么。
这么小的孩子都懂得要同龄人的社交和陪伴,甚至为此宁愿受每天早起锻炼和大夏天练乏味的向左向右转。

我没受过专业的心理咨询训练或系统学习,但可能是气质比较亲和包容所以总会有抑郁症或亚文化人群汇集到我身边来。当然,也有可能是现在抑郁症的人群越来越大了才让我这么高频率地遇见。

我接待的青少年居多,他们身上的共同特点是“恐惧”和“无力”。我能理解盛老师为什么会把青少年群体称为“最脆弱的一个群体”——他们的自我遭受外界框定、他们的话语权微弱、他们的人生和时间被家长和学校操控、他们的评价体系大多来自外界、他们大多都在“仰人鼻息”、没有“自由”但从来步履不停。

我真的很难过,尤其是听到休学的孩子出院后又入院是为了去交朋友和逃避家庭。 这绝不是个案,甚至这是一个幸运的孩子,ta起码还有医院可去,有个地方能接纳ta的“格格不入”。大部分休学的孩子,跟以前的同学没有共同话题和学业繁忙慢慢疏远,家里的父母会若有若无催着回校,出门邻居总会问“怎么还在家啊”。
没有地方能接纳他们,包容ta的停滞不前。
这是一个不被允许停下的时代, 这是很悲伤的事情。

盛老师他们做的事情真的很伟大,他们看见了抑郁症青少年的难言之隐,看见他们身上的压力和条条框框,看见了他们的无处容身,看见了他们的孤独与无言的求救。
并温柔又坚定地向他们伸出援手,站在了他们的“阵营”,成为他们的坚实后台。
替中国青少年感谢您们这样的发心和愿景,“被看见被听见被理解”本身就自带力量——希望这样的力量,能传递到更远的远方,给更多的人们。
布朗尼奶油栗子饼:还有就是,我个人也不主张,要把所有青少年的问题归结给原生家庭和父母。 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必须分个对错,必须找出一个罪魁祸首才能像样。对错或许并没有那么重要,问题的解决才是真正重要的。
布朗尼奶油栗子饼:顺便再添点我对小屋“在规则之上,百无禁忌”的做法的理解。 以下是我四月份给自己过往的20年写的总结。 “我做过十年优等生九年班长两年社团创始人,一直被夸奖有责任心有担当有想法有出息,也一直听着“这个阶段”“这个单元 ”“这个知识点”“这个行为”等等对未来很重要的,有着活在“佳绩主义”和“恐惧驱动”的二十年人生。很多人告诉过我该做什么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没有人告诉过我,不那么听话也没关系,不拿第一也没个关系,不做天才也没关系,不紧张也没关系。总是在急急忙忙地全力以赴。 过往二十年,我听由外界把我打扮成它们想要的样子——上进,乐观,开朗,听话,坚强,有担当,有责任心。 当然,他们也会偶尔发现我其实是个好吃懒做,喜欢安逸,容易出错,调皮好动,三分钟热度,想法很多落地很少,有点脑子但不多的中等生。不是天才,但也不至于是废物。 角色扮演ooc的时候就被父母用失望的语气问我什么时候才能长大。这句话是我以往很长时间的噩梦,到底要多好多努力多成功才算是我长大了,他们才不会对我失望。(ooc大概是扮演的样子和角色设定不符合的意思) 现在长大了才知道,我只是长大了但不是死了被人夺舍,不可能变成另外的人另外的样子。 内在的实际和外在要求有出入,我的实际内在不被接纳不被肯定,又要极力去扮演他人要求的样子,焦虑产生了 痛苦产生了 恐惧产生了 自卑产生了。 幸好 幸好我会长大,会学着自己接纳自己的模样。幸好我即将大学毕业,有机会做回自己的模样。” 小屋的做法,大概就是在鼓励和放任孩子们,自由地,听从自己的想法,做回自己的模样,即使千姿百态千奇百怪。 黑塞在《德米安》中写过一句话:“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就是找到自我。无论他的归宿是诗人还是疯子,是先知还是罪犯,这些其实与他无关,毫不重要,他的职责就是找到自己的命运,而不是找到他人的命运。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社会的“疾病”在要求孩子们做同一种的人,对智力发育和学习成绩的无限、盲目追求,某种程度上是在以阉割孩子的自我发展为代价展开的。 真的希望,关心“人”能够做到,是在看见“人”的基础上展开的。
哈哈哈!
哈哈哈!
2024.5.13
09:19 青少年的抑郁是社会的某种疾病在最脆弱的一群人身上的爆发
这一期真的很棒!!!!
女侠李大香:这样一群人也超棒
YG0313
YG0313
2024.5.16
不必强求正常,这个世界本来就该是多元包容的
张盐
张盐
2024.5.12
这一期分享真是亲历者的视角,感谢
DonkeyMonkey
DonkeyMonkey
2024.5.13
听了很难过,希望能以相同的方式出一份力
😭听得我好想哭
Evazz
Evazz
2024.6.16
其实做的事情多么基础啊,“看见,尊重,接纳”,可是这样基础的、生而为人的需求想要被满足在这个社会是如此地困难… 不仅孩子们,成年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弓长旭
弓长旭
2024.5.23
“青少年的抑郁,是社会的某种疾病在这些最脆弱的人身上的爆发。”👍🏻
有时候,家长面对孩子会有非常大的无力感,教育孩子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家长能从高位上走下来,让孩子感到我们是同一条船上的,我们都在共同抵抗一种更强大而不受控的社会问题,虽然不能立刻解决问题,但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底气。
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使孩子出现了问题也不全是家长的责任,家长是不是会从中感受到一点点安慰……家长对社会的愤怒是抱怨的遮羞布,而抱怨又是一种无能的表现,我们更无法立刻改变社会现实,不如腾出精力在当下真正的帮助孩子。
提高生存能力、适应社会、活出自己、反抗虚无,这些课题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要面对。毕竟,总能无条件的站在一起互相帮扶着度过此生,才是亲情的意义吧。(给大家小花花
壹壹_EAA4
壹壹_EAA4
2024.5.22
非常有洞察力,更难得的是付诸行动了,嘉宾太棒了!
HD980122z
HD980122z
2024.5.14
本期音量太低了,建议调高一些。
实力第一,残酷粗糙的世界观下,抑郁的孩子越来越多。我认识的朋友的孩子就有发病的。已经不再是网络上的传说
Horris:是的,身边的还孩子这个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