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创意写作」正式成为中国语言文学下属的二级学科。
一时间,让这个在中国自由生长了十数年的专业,有了官方“名分”。
然而名正言顺之后,随之而来的争论也越来越多:
“中文系不培养作家。”“作家真的可以被教出来吗?”“要一个写作博士到底有什么用??”
互联网上的问题众声喧哗,答案却莫衷一是。
热闹背后,也让我们对文学创作的认识开始有些游移滑动了。
创意写作(Creative Writing)这个“老词”在面对一个“新晋学科”的确定时,究竟是福是祸?
这一期我们邀请到小说家,同时也是复旦大学创意写作的资深老师张怡微副教授和大家一起聊聊文学、写作与创意写作,听听怡微老师站在写与教的双重立场,如何谈论创意写作这件事。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仍在探索的一名图书编辑,译文讲书工作室签约作者。
📖本期节目提到的作家作品:
王安忆《小说家的十三堂课》
纳博科夫《文学讲稿》
马修·托马斯《不属于我们的世纪》
石黑一雄《克拉拉与太阳》
纳维尔·希明顿、乔安妮·希明顿《思想等待思想者:比昂的临床思想》
钱钢《唐山大地震》
杜鲁门·卡波特《冷血》
克里斯汀·米勒、肯·阿姆斯特朗《谎报》
【时间轴】
一、创意写作作为学科的“乱”与“跨”
00:38 最早复旦的创意写作专业挂靠在戏剧学科之下
07:15 二级学科成立更加确定了创意写作与文学的关系
08:35 野蛮生长时期:各有特点,学校间互相模仿
10:24 高额的学费决定了创意写作的城市新中产属性
15:24 复旦招生设置上的“跨”:比起成名作家,更倾向于素人
18:44 理科生与文科生如何观察世界?
21:01 复旦教学方式上的“跨”:学生比老师更卷
二、叙事医学:在医学与文学之间建立一种联结
23:34 在理性的表达之外,借助文学达到更深层的共情
30:37 通过文学叙事表达患病经验,关于自闭症、厌食症的讨论
34:56 王安忆老师的写作实践教学:重启调查
38:05 医生为什么需要建立文学叙事的思维?
三、如果不是培养作家,那么创意写作要让大家往何处?
46:49 英美过去的写作工作坊实践
52:40 台湾青年作家的成长路径:参赛,参赛,拿奖
55:01 作家是如何成为作家的很难被说清,但创意写作提供了一种可能
01:02:05 创意写作会不会更圈子化?这是不是一个问题?
1:07:30 更多元的生源,也许会为这个专业带来更多可能
✉️公众号:
📺B站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