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12 宏观漫谈52|控总量、调结构与强统筹:与李丰聊四月金融数据和新“国九条”高能量

Vol.112 宏观漫谈52|控总量、调结构与强统筹:与李丰聊四月金融数据和新“国九条”

57分钟 ·
播放数14046
·
评论数35

【栏目介绍】

《宏观漫谈》,《高能量》首档专栏节目。由李翔与联合主理人李丰共同制作,不定期上线。两人将会针对当下国内外的宏观形势,进行客观中立的讨论,并试图在历史的长周期里找到一些对应的参考系。

【免责声明】

本节目的所有内容并非旨在提供任何形式的建议,包括但不限于投资、税收、会计或者法律上的建议。

【本期图示】

【内容索引】

00:14 5月11日,央行发布了4月的金融统计与社会融资规模数据。单独计算4月数据,会发现4月社融增量为-1987亿元,这是自2005年10月以来,首次出现单月社融规模负增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看待这次的数据?

06:08 最近,30年和50年的超长期国债发行成为热点,与之相关的是,4月社融数据当中,政府债的发行额度和比例同比减少。我认为政府在努力做的事情,也许是想办法控总量、调结构,增加中央的统筹。这个统筹是指,中央把资金给谁、不给谁、给谁多、给谁少,给了之后用在哪里。

11:33 4月,央行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M1与M2“剪刀差”扩大,且两者各自的增长都低于预期,简单来讲,大家消费和投资的意愿不强,所以倾向于用手里的资金购买理财产品,尤其是保本的中期理财产品。

17:26 美国最新通胀数据符合市场预期,但房产市场指数和个人消费支出指数却双双低于预期,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通胀跟大家想的差不多,并未进一步恶化,同时经济活动出现了收缩。鉴于美国当前处于高息,这两个指标的夹角被市场解读为降息的可能性增强。受这个预期的影响,资本市场对这次数据的反馈变好了。

19:42 本来我担心这次的经济数据可能影响全球对中国经济的看法,但实际上,外资这次比较理性。从结果来看,亚洲主要经济体维持了高度稳定,尽管中国存在资本管制等因素,但我们的离岸人民币交易量规模仍然可观。

30:23 以往,美国每轮的施压措施都会带崩中国资本市场,比如贸易战、科技战及涉及华为、生物安全法案、对台军售等事件。但是,自从耶伦访华后,情况似乎有所不同,比如最近美国撤销英特尔、高通对华为出口许可,以及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关税从25%提升至100%等,近期的这些举动未对资本市场造成显著影响。

33:02 相比去年,中国在外商直接投资信心指数排名中显著上升,从第七跃升至第三,超过了日本,并且在新兴市场国家中位居第一。

34:42 央行在二级市场交易国债、推进周边国家人民币债务置换、扩大人民币国际化结算范围,及提升全球流通与需求规模,同时,中国政府持续增持黄金,这一系列举措可能是为了解决更长远的目标:中国人民币如何发行?发行的基础是什么?在发行过程中,如何自主调控?

37:02 2004年、2014年与2024年这三次国九条的对比(详见本期图示)。

38:39 参考巴菲特过往的股票交易,比如投资西方石油、日本五大商社及苹果公司的决策逻辑,可以推测他减持比亚迪股份,或许是知道或预见了中美新能源车的政策趋势。他的选股策略还是围绕着美国视角的宏观变化,他应该是先做了“宏观漫谈”,然后再做了“产业观察”。

44:53 我们的货币政策跟需求侧的信心和保守状态存在某点悖论现象。市场上有种声音认为中国要做QE(量化宽松),寄希望于这种货币政策能扭转需求侧的保守,无论是否有效,但这至少表示了中国改变现状的决心,然而,官方又不断地强调不会这么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其实有点好玩。

45:34 实现经济结构“拐大弯”是一件难的事,尤其还要应对国内和国外的诸多变化,在“拐大弯“”这个基础上,还要采用控总量、调结构,同时加强统筹的过程。

50:49 巴菲特50岁开始赚钱可能是赶上了美国资本市场的几个变化:首先,机构投资者第一次放了长钱,持续并加大规模地进入了资本市场;其次,美元作为强势且没有约束的信用货币,开始影响和控制全球金融市场,带动了总流动性上升。

54:11 如何看待中国基础服务产品价格的上调,例如广州水电费用的最新调整,以及之前高铁票价的变动?

【本期相关】

【录制时间】

2024年5月16日。

【制作团队】

主理人:李翔 、李丰

制作及统筹:张英海  (13514156656)、峰小瑞(pr@freesvc.com)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你分享到更多的地方,也欢迎你在我们的评论区留言交流。

展开Show Notes
丰叔宏观讲的很好,但问题也同样如此,他太爱看宏观了,手里有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丰叔也有自己很多“瞎讲”的东西—巴菲特其实并不在乎宏观,我看了他很多遍股东信、访谈,他真的不在乎宏观,并且在1999年某次大学演讲中他都谈到发日债买日本股票的套利方式,“但日本公司ROE太低,4-5%根本没办法看”,是的,某个机会他可以等20年甚至更长去做,这才是巴菲特
惰性气体tig:还有说巴菲特50岁才赚钱我也是笑了,这不正好说明复利的伟大性吗?恰好论证了巴菲特的理念。(以量上看,一定收益率,越老越非常有钱,但以收益率看,他25- 35岁收益率能吓到我狗眼)
think_in_dec:其他不谈,巴菲特可能在60岁之前不关注宏观,但是他自己的后面形成的商业模式(买保险公司和蓝筹印花,),资产端和通胀相关, 负债端与通胀无关。除了公司增长外,赚通胀的钱。
16条回复
小饼饼
小饼饼
2024.5.23
40:20 巴菲特是policy maker的朋友
思考的打工人:说不定他还能影响政策
o1xhack:哪个大佬都不会 完全不和policy maker 互相利用😵‍💫
不怪蜀黍
不怪蜀黍
2024.5.24
40:00 终于有人敢明说了,他就是明显的政府服务资本的受益集团,妥妥地有美国政府insider
始终相信”需求”是无需”激活”, 自然人都会有满足自己的需要. 存在对某种财货的需要, 同时又有购买欲望和支付能力, 就会产生需求——百科. 至于缺哪个, 自行判断
流浪治部少辅猫:吉芬商品
09:03 中央来统筹分配,这样感觉计划的味道又很浓了,难道不会效率低下,造成浪费吗?
Xiao26:要具体看了,像是美国芯片行业历史来看,都是有政府很强的产业扶植和规划
petshop
petshop
2024.5.24
讲的好差,既不定量,又无清晰的逻辑
HD239759w
HD239759w
2024.5.23
走你─=≡Σ(((つ•̀ω•́)つ
Henry_x0vm
Henry_x0vm
2024.5.29
汗流浃背了,大涨后恒生跌1200点🌚🌚
感谢分享
独步91
独步91
2024.5.23
看好“国九条”的我小板凳坐好了!
没了芒格,巴菲特说不再投资中国了,他还是最熟悉、最爱美国。
怒马Nomad
怒马Nomad
2024.5.24
真有意思
双在
双在
2024.5.23
来了来了
某戴同学
某戴同学
2024.5.23
好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