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6.唯一的方法是走向内心|里尔克

No6.唯一的方法是走向内心|里尔克

38分钟 ·
播放数149
·
评论数2

创意写作的听众们:

你们好!近期有一个开心的事情让我暂时性地获得了解脱,以至于迫不及待想要分享出来。很多年前我买过一本书,叫做《大师的小说强迫症》,副标题《润蒙·卡佛启蒙导师的写作课》;作者是约翰·加德纳,一个美国作家。书挺不错的,目前只有繁体台版,好像也有电子版,大家可以去搜。

看了几页之后我很开心,觉得太棒了。这种太棒是什么呢?不是我因此打开了写小说的窍门,终于可以继续写小说了,而是我明白,在我还没有找到感觉之前,我暂时可以不去写小说了。加纳德说,小说家很重要的品质就是词汇的敏感性,verbal sensitivity,如果你很喜欢诗歌,你是一个理念性思维去感受和思考的人,那么你是不可能喜欢故事的,你就写诗和散文,不必写小说。

我最近确实更爱看短句、诗歌、散文,看小说反而让我有些压力。于是我很开心地读了那么几页就把书放下了,我的心里面知道妥善了。

透过读一本教人写小说的书,纠缠了我很久的创作焦虑终于被放下。这个远比我读完一本书,然后总结如何写小说,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带着痛苦和勉强地去写小说来得愉快得多。这两个过程当中的体验是完全不同的。

另外,最近打算做一个系列作家的专题播客,从一些经典作品里反观自己的内心世界。聊一聊鲁迅,莎士比亚,托卡尔丘克,狄金森,福克纳,卡夫卡,史铁生,郁达夫等等等等。不是作家作品有多重要,其实你不了解是没关系的,读不完更没关系。比较重要的,是回到我们自己身上,就是你可以感受到,这个作家和你引起的共振、内心激起的荡漾和涟漪,以及在不同的阶段读同一篇作品,一定会有不同的体悟和感受。有的作家,他字面友善,言语诚恳,作品里随处可见蓬勃生命力,但你不知道它们是由深渊而来。那种由复杂而形成的简单,在绝望之下诞生的纯情,我们会在某一刻突然体会到。

《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是里尔克在30岁左右写给一个青年诗人的。译者是冯至先生,他在翻译这本书时32 岁,也是一名青年。写信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能够把自己的思绪和感受完整、清晰地表达。这些信不仅仅是对一位青年诗人说的,也是对所有青年人说的;他讨论的也不仅仅是诗歌,而是很多人也许到中年还会在心里起伏的问题。

其实每一封信都值得好好去朗诵,选来选去,我还是挑了第一封信,这封信写于1903年2月17 的巴黎,描述了开始写作之后最重要的一件事:走向内心。信的内容我想放到播客里读,先说点别的。

说一个里尔克和我们都关注的问题:在不幸的生活带来的优秀写作,和幸福生活之下的平庸写作;这两者,你会选择哪种?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希望自己生活平顺、快乐,即使不写东西也不要紧。但里尔克的回答是:“远方的死亡也和你有关。”这句话怎么理解呢?作为一名写作者,敏感注定了你不会太轻松的在世界上活着,引用王小波的话,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在你心里锤下重击,哪怕这种不幸的他人的。

那么更近一步换个问法,你想过“写作状态”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吗?我的观察,一方面的飞扬恣肆或许会使另一方面寻求平和,如果在世俗幸福里生活得完满,人就不太可能写作。如果你在写作,生活里必然有些部分是有所削减的,你的周围不可能围着一堆人。你所有的目光的向内收的,进入孤独的状态里,这种状态下人也就不可能太开心。

我发现,我的很多决定是在跑步机上爬坡、在高速公路上开车,以及写作的时候做下的。首先要独自感受,独自判断,独自面对所产生的任何情绪,然后独自做一切决定。

至少在过程中,我们去看任何东西,不要看它们的分数、评论,尤其是弹幕。还是里尔克的那句话:“孤独,最重要的就是孤独。”这不是结论,而是一个完形填空。孤独着做什么?这后半句,应该由每个人自己写就。

再问一个问题:孤独就意味着不幸福吗?那也未必。在另一个世界里面,做一个写作者是最接近幸福的道路,你去体验,你能表达,这个事情非常真实。这个世界上,有的人把体验会化成作品,来充实这个世界,比如创作者,作家,画家,演员。也确实只有在这些行业里,生命体验重要性无比之大。如果恰好大家还喜欢看你的创造,就没有比这个更幸福的了,而且,你的生命体验越独特,越丰满,你的表达也有可能越好。

很久之前就发现大家的创作越来越有性灵的感觉,不仅仅是作品,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普遍都很有灵性。这个也许和时代环境有一些关系。我读研的第一年开始发生疫情,研究生复试也是在电脑上进行的,当时人们对疫情的感觉还是朦胧的,老师们会让你谈谈什么是“疫情文学”。

而疫情三年在每个年龄阶段的人生中,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对97、98年出生的我的同龄人,也恰好是进入研究生或大学毕业进社会这三年。也是后知后觉的三年,就是转头看,我们在这么小的一个年纪,先被疫情打了这一闷棍,把我们打服了,于是整个人就不一样了。你瞬间从一个更宏大的历史观看到大的社会变化,就强烈感觉到:努力是没什么用的。这是句真话,并没有调侃的意思。

也许你们在上学的时候也同样思考和怀疑过,那些“学校观念”和“社会观念”的碰撞,我们甚至要提早预备,或者说调整一个心态去接受社会的变化,所以我们会疑惑:到底什么是社会?什么是外在?有没有一个外在社会在那里?如果说不同的个体组成了这个社会,那么这个社会既是我,我也是这个社会,它是有机的整体。有机,意味着一切都在动态变化之中,所以就更不存在“一个人能不能适应社会”这种问题。

日本的发展比我们早几十年,宅着不出门的人是非常多的。大家觉得不上班在日本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宅文化已经是一种社会主流了。只不过我们目前还处在青黄不接的阶段,我们没办法和旁人解释我们在做什么。我们是一个闲人吗,一个作家吗,还是吟游诗人呢?似乎都不是,求职表格里也没有这个选项。但你心里清楚自己的状态其实在变好,但是外人看来你就是在躺平,你没有做什么事情。有时候,你会被外面的这些事情、外人的这些声音牵走,内在又变得不太稳定。

所以有些朋友来找我,告诉我不想考研了、不想上班了,告诉我自己一事无成的焦虑。没有关系的,我也是这样。我们永远都会有很多自相矛盾的想法,永远都在整合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的能量。当你触及到这个层面的时候,很可能你的外在看上去一事无成。但是我打个比方,这就像一个盖房子的游戏,我们需要先扫雷,再打地基,最后再盖房子,对不对?

我想走过一段内心探索的路之后,走到今天都应该明白,这地底下的坑有多深,而且地形相当复杂,偶尔还会挖出一颗地雷。我们当然可以假装盖个草房子,但是我们心里一定清楚,这块地基底下是有不定时炸弹的,所以,不管外在看起来盖多么豪华的屋子也是毫无意义的,顷刻间就会崩塌。

有时候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难。上一代人常常有损害自己身心健康去做事情的习惯,我们却有我们这一代人躺平的智慧。先回归内心,看见伤痕,疗愈伤痕;再打地基,地基就是咱们的身心的健康。

所以,不管你在做什么,都不用着急。

我也有一阵很急,想做自媒体、拍volg、拍视频。好几次计划过,但是都没有结果,总觉得哪里不对,到处转牛角尖。如果你去深入了解背后的东西,那未必是一种让你觉得身心平衡的方式。甚至来说,那种表达媒介可能并没有让你做起来很有感觉和动力。如果我们关注的是自己的作品、自己的表达和呈现,你就会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做,可能并不想要组一个团队去做,也并不是大家觉得什么火就做什么。

还有的人,你会发现他不怎么关注自己的艺术作品和创造。他可能关注的就是怎么把阅读量做得更大、怎么让广告商买单、怎么让更多的人进入到这个平台中来。那也ok,也完全没有问题。只是在这个过程里,我会慢慢意识到,什么是自己的、什么不是。我的妄念是做一个锋芒毕露的艺术家,但是我做不了,我心里真实的渴求只是做一个悠闲的小老太太,哈哈,这就足够了。也就是说,什么是让你觉得舒服的东西;什么是你可以去做,但让你觉得勉强的东西,那么只是这些感觉勉强的东西放手就可以了。

不是放弃,是放手哦。我知道大家都有某种天赋和才华,比如在写作上,你自己也很清楚的知道,从小到大身边的人也会给你反馈。那么你想过吗,阻碍你发挥天赋的那些东西是什么呢?

其实是你对这个天赋的认知。你认为你有这个天赋,并且对这个天赋附加了很多很多想法。比如创意写作这个专业能够给你带来什么资源、你以后可以通过这个天赋写出什么样的书、你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力……所有这些想法,反而是对自己的天赋最大的阻碍和限制。

真实的情况是,写作之所以美妙,是因为它带有虚实转换的魔力。一旦想法变得沉重,太实了,我们就飘不上去,飞不起来了。

而另一重限制,或者说,真正的挑战,不是要写得更好。很多人害怕自己被看见,这是更大的挑战。你想想,一个人,内心需要多么的光明、多么有力量,才能安心接受那么多的赞美与批评。写作只是一个美丽的过程,它能把自己所有的黑暗暴露出来,然后一点点地,把它们转化为光明。

说到这里,其实就是走向内心。在走向内心之后,要去往何方?其实,你一直都知道的。

水星。写于南京,2024年5月23日。

联系我们:微信号hadijiatu2

听众信箱:zheshiyigedaju@163.com

公众号:各校创意写作考研

展开Show Notes
野上舞
野上舞
2024.6.02
🧡ྀི💛ྀི❤️ྀི
我们的创意写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