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锦华老师时隔三十几年再次来到这个南法小镇,全程参与了第77届戛纳电影节的相关活动。
本期我们将独家首发戴老师14天的戛纳观影感受,与她聊聊电影存在的意义,电影节的历史以及在新媒介革命下,电影该如何自处与他处,好电影的标准在哪里?
【时间轴】
一、14天的戛纳观影感受
01:31 政治性的电影和电影的政治性
07:59 开幕式电影:《第二幕》
13:58 《艾米莉亚·佩雷斯》四胞胎影后
16:14 《飞黄腾达》:老套的好莱坞叙事
19:21 最佳编剧:《某种物质》
23:57 《裹尸布》:《某种物质》的另一种延伸
30:10 欧洲电影节历史
二、欧洲电影和好莱坞电影的关系
32:43 开幕式:女性之夜
40:18 欧洲新左派,第三元批判立场
42:58 好莱坞困境,漫改、游戏、好莱坞新浪潮
46:56 戛纳向老一代电影人的致敬,但没有拥抱好莱坞
三、胶片已死
52:46 数码媒介使影像日常化——短视频将是未来的语言
01:01:24 最佳导演:《壮游》用16毫米黑白胶片制作
01:02:36 新媒介的内容就是老媒介
01:03:35人的本体论:《裹尸布》
01:05:48电影的本体论:电影是什么?——记录和不朽
01:06:09长镜头美学:《鸟人》
01:08:54竖屏:致命冲击和改变
01:12:06手机影像处理:《Bird》
四、评价落差
01:19:11入围比获奖更有参考性:《管乐队》《阿诺拉》
01:20:55奖项考量
01:23:17电影议题公共性:保卫电影是保卫社会
01:25:53“宅生存”的考验
01:30:33影院的重要性:《犬之力》
五、华语电影和第六代导演在戛纳电影节上的表现
01:35:11陈可辛《酱园弄》和章子怡在戛纳的礼遇
01:35:43《九龙城寨》《南天宫》及短片入围
01:45:40管虎《狗阵》一种关注夺魁
01:47:13贾樟柯《风流一代》自我回顾、女性失语
01:50:11年轻的中国观影人
🦉本期嘉宾:
戴锦华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仍在探索的一名图书编辑,译文讲书工作室签约作者。
✉️公众号:
📺B站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