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09喜欢李娟《我的阿勒泰》?那更不能错过《遥远的向日葵地》且慢FM

vol.109喜欢李娟《我的阿勒泰》?那更不能错过《遥远的向日葵地》

80分钟 ·
播放数609
·
评论数9

《遥远的向日葵地》,这是李娟已经出版的书里面最新的一本,用李娟自己的话讲,这本向日葵地更接近她现在的生活和心情。

《遥远的向日葵地》同时也为李娟带来了各种奖励的峰值——2017年度“中国好书”奖、2018第七届“鲁迅文学奖”、2019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等国家大奖,及2019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并有英文版、韩文版、阿拉伯文版、俄文版面世。

如果说《我的阿勒泰》写的是李娟一家在阿勒泰的生活,这本《遥远的向日葵地》写的就是她们一家在家的生活。

如果说《我的阿勒泰》像是在草原上撒欢写的,这本《遥远的向日葵地》像是李娟坐在自己房间窗口的书桌边写的——写的都是目之所及的内容,但又都是更有分量的、更贴身的内容。

【时间轴】

02:20-聊聊感受,《遥远的向日葵地》和《我的阿勒泰》,你更喜欢哪本?

05:40-从赛虎开始聊聊李娟家里养的那些可(蠢)爱(萌)的动物们

07:29-专爱叼鞋的大狗丑丑——原来叼鞋是狗子们的通用喜好

12:31-听听油辣子家给狗取名的逻辑,你家也是这样吗

18:12-誉灵姐的奇妙经历——小时候看过小鸡孵化的全过程

19:31-拔鸭毛如拆十字绣!我想说,拔鸭毛有多难我不知道,但拆十字绣绝对让人抓狂

22:15-你们家唤鸡唤鸭子都怎么喊?

23:49-像娟妈这么“爷们”的妈妈,也能让我们想起自己的妈妈和外婆

31:46-娟妈酣畅人生之①——脱光了衣服在地里干活,天不怕地不怕

33:48-娟妈酣畅人生之②——干体力活,舍得把力气用尽

35:47-娟妈酣畅人生之③——再辛苦的一天,也可以采一束野花回家

38:14-娟妈酣畅人生之④——姐就是女王,自信放光芒

40:11-中场福利:一个手工完成玉米脱粒的小妙招送给大家

44:10-聊聊外婆吧

63:19-聊聊我们读到的李娟的变化

67:18-读李娟的书,美文赏析环节是一定不能少的

75:29-本期推荐——新周刊第659期《只有阿勒泰知道》

李娟为外婆写的悼词:

秦玉珍,流浪儿,仆佣的养女,嗜赌者的妻子,十个孩子的母亲。大半生寡居。先后经历八个孩子的离世。一生没有户籍,辗转于新疆四川两地。七十多岁时被政府召回故乡,照顾百岁高龄的烈属养母。拾垃圾为生,并独自抚养外孙女。养母过世后,政府提供的六平米的廉租房被收回,她于八十五岁高龄独自回到乡间耕种生活。八十八岁跟随最小的女儿再次回到新疆。从此再也没能回到故乡。

关于本期推荐——新周刊第659期《只有阿勒泰知道》

流行词汇:骡马假日、学习贵妇病、牧马体质

【本期人员】

内容策划:陈誉灵

主持人:陈誉灵

主播:薄荷酱 油辣子

音频对轨:陈誉灵

音频剪辑:陈誉灵

Shownotes撰写:陈誉灵

标题:陈誉灵

音频发布:陈誉灵

公众号撰写、排版:陈誉灵

公众号发布:陈誉灵

【和我们在一起】

微信:qiemantalk,欢迎添加,成为听友群原始股东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且慢播客】

展开Show Notes
Galaxy_8uvm
Galaxy_8uvm
2024.6.04
太喜欢了几位姐姐的播客节目了,期待《冬牧场》
抹茶薄荷酱
:
哈哈。。感谢喜欢,有空常来啥,这是我们的源动力(认真脸)
李彬stanli
李彬stanli
2024.6.14
在我看了李娟作品《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遥远的向日葵地》后,我是很认同这个概念---基于“生活的凝视”。

把我的读后感分享出来:

许多人会把李娟称为新疆地方作家,写出的地方作品,我觉得这多少也可以理解为是认可她的作品是一种“在地性”的文学作品,而不是什么旅居日记。

这样看来,我感受到:

“在地性”似乎是一种更偏重立足在生活视角的产物与结果。

诚然“在地性”在今天似乎是一个多个专业领域学术词汇了,但类比地,正如我们通过去一个地方热门景点游玩有可能带来某种浅层甚至假的“在地性”认知话,那么如果我们以各种专业学术的、调研技术的框架去考察一个地方的话,是否也可能带来某种“学术凝视”产生的对“在地性”理解不足,甚至扭曲了“在地性”呢?

在我有限阅读感知看来,李娟似乎是作为一个普通的、个体的“生活者”,在阿勒泰生活、变动、遭遇各种事情,也在感受各种事情,生活带来的喜怒哀乐,触动了她各种情思,再由情、思形成了许多连贯字词句表达,和作品,成了一种具有很强“在地性”文学结晶。

在她笔下的阿勒泰,她没有提及一处景点,甚至连具体的一处具体地名也是低频率出现,她把所有用力的、精彩的、动情的、富有想象与寓意的表达,都放在了诸如一朵花、一条狗、一处湖水、一片森林、一个陌生人、一房人家、一点光景、一些母女俩在山野开店琐事等等。

而且这种有力的、深刻的地方性表达,透过读文字,我感到不一定都是来自她对这个地方热爱、好奇或者此地处处都是美景带来的分享。

就像我从她每个作品自序里看到,那些日子也是由许多她感到迷茫、无聊、无助、烦恼、寂寞等构成的。

对于一个外部的人,我们容易以“游客凝视”去想象这个地方的风景优美、天地开阔。

它确实如此,但我觉得,从某种程度而言,把这片山水放在一个国家、一个洲、一个地球、一个宇宙里看,它何尝不是相对显得非常狭隘、局促的、单调的、不够五光十色呢?

所以我从读李娟作品带来个人体验,似乎感受到当一个人不再以短期的游客、学者、观察员角色在此地,而是抱着可能要长期生活在此地时候,生活的视角、生活的思考、生活的障碍、生活的重复,便可能更加明显感受到这种“相对显得非常狭隘、局促的、单调的”。

但,我觉得,这恰恰是充分认知“在地性”的时机渐渐到来了。

因为这样的生活在一隅、在一个角落里,人们更有可能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对构成对它的一切感知得更清楚、更深入、更加特别。

正如李娟,在此地生活各种如意不如意与她个人特质交织下,她的作品里,便能出现许多游客、学者未必全面感受到的,诸如:

风把大地吹得倾斜、太阳下的世界是如此明亮、森林里的各种“秘密”、每一朵花的纹理、草原的生长力量、月亮刀片一般的边缘、某个人波斯菊的瞳孔、在草原快跑突然转身也感到了整个世界也跟着“转身”......

如果是这么看,那生活在那里千百年的哈萨克牧民所具有对“地方性”理解与发扬,似乎要比李娟更加深厚了。

千百年来,他们绝大部分的人,能知道的,能活动的,便是这个地区,于是一切生活、生产、品味、性格、字词、语调、语速、视觉纹理似乎大都是适应、学习、领会、模仿这个地方的结果。

我觉得许多现代建筑、打扮、品味、人格似乎越来越和各自生活的地方不太紧密关联,甚至不是此地生活的产物,是许多专业性、流行性甚至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去影响的、建构的,削弱了在地性促成了违和感。

我感到我们似乎日趋更加不像地球人了,更像“地外生命”。

诸如“二十四节气”越发失去在人们记忆里,何尝不是我们作为地球人的“在地性”消失的缩影呢?

进而当作为一种大家普遍对自然敬畏意识日趋变成某种小众的风尚之时,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类演变为“地外生命”后对地球从依附转为“殖民侵略”心态的结果呢?

所以,我感到,如果说好的“在地性”是以生活凝视为原点的话,

那么,“好好地去生活”,何尝不能是应对世间一切问题的起点呢?
耳刀和酒窝:在地性!说得好! 感谢分享,帮我们多了一个看待李娟和文字的角度。 欢迎多关注我们,作为读书类播客,我们以后会设置听友共读,到时候期待可以和你一起共读一本书!
李彬stanli:最近写了篇微信推文《与宁波读者见面小记:生命深远,前方明亮》,是和李娟长篇散文《冬牧场》有关,有兴趣可以看看呢 https://mp.weixin.qq.com/s/UdouGXKJzK6mjPCAvsDdvg
5条回复
好耶_koa2
好耶_koa2
2024.9.01
34:11 很娘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