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感谢德赛集团郑爽先生、以及佐治亚理工学院易睿邦博士,在本期播客节目的精彩辩论!本文部分观点来自本期播客嘉宾,更原汁原味的内容,欢迎大家订阅我们的“人民公园说AI”频道收听!
今天一早就收到很多朋友转给我关于OpenAI对中国断供的消息,大家都挺关心对我们行业影响大不大。做为一个正在运营一家AI出海孵化器的AI从业者,实话实说我觉得---影响不大。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从一开始我们就在社区内宣传:
你可以套壳,但不要做那种第一个页面就是聊天框的应用!
2C要去找刚需,不要去创造需求、不要去重做行业!
2B不要去追求AI含量有多高、要去解决业务流+AI、要去做产业+AI!
现在,OpenAI终于对中国创业公司下手了,都不用我们再宣传了!为什么我们这么强调这些呢?是因为我们必须看到AI这件事的一体两面!既要看到AI泡沫的一面,也要看到它背后真的推动科技进步的一面!什么是AI泡沫的一面呢?AIGC一定是最大的那个!
用这么高的成本去生成内容,你看90%被ChatGPT带偏的产品,打开的第一个页面就是一个聊天框,这是一个蛮严重的问题,我觉得AI被设计之初它就不是用来“GC”的,不是用来生产内容的,它应该是被融入到你的业务流里去提效的!提效才是AI进步的一面。任何科技的价值都是对于效率的提升,而不是被供奉在神坛,然后整天说找不到场景的。
而今天作为中国创业者,在各种美元回流、科技卡脖子的夹击下,如果顺着美国舆论鼓吹的OpenAI、以及它代表的AGI路线一条路走到黑,是注定没希望的!
↑图片来源网络
为什么中国AI,注定与美国分道扬镳?
我们都知道美国早已去工业化,所以本质上不管是OpenAI和Sora、还是英伟达和微软,都是在做脱虚向虚的事情,在技术上越走越深,越来越玄,动不动数字孪生一个地球。这就是美国AI的尴尬,概念炒上去了,估值炒上去了,可是大家都还在找场景。
比较接地气一点的特斯拉,在做人形机器人这个方向,似乎在看得到的未来,都不用写代码去训练它,只要你做给机器人看,机器人就能自主学习,并完成人类能做的大部分工作。
但是,做过实体的人都知道,人形机器现在用在工业生产中的成本,其实还不如一个熟练的老师傅!等你训练完模型,教会机器人拧螺丝时,发现几千万投入就这么没了,还是吃苦耐劳的老师傅靠谱呀,关键时候那一下快准狠,工资还不高!
但这!就是中国AI的尴尬了,美国搞脱虚向虚搞高精尖,我们逆着搞脱虚向实,可是遍地都是吃苦耐劳的老师傅:遇事不决老师傅、成本太高老师傅、AI不行还是老师傅。老师傅,代表的高性价比劳动力,成为我们骄傲的资本,但同时,也是中国产业升级的隐形阻力...所谓创新者的窘境吧!
但不管怎样,对于中国和美国,AI是必须要拿下的战役,是必须要打下去的强心剂。美国需要它,实现产业回流和资本增值,中国更需要它,实现产业链像微笑曲线两端的升级,如果错过AI,就错过了产业升级的巨大机会!
↑微笑曲线:图片来源网络
那么,AI离产业还有多远?
我们孵化器每天都接触很多国内国外的创业者,特别是这段时间我们正在筹备一个“AI进产线”的主题训练营,在带了很多国内外AI创业者和东莞、佛山、温州的老板们聊完以后,我们发现,大家都希望拥抱AI,借由AI弯道超车,但对于要怎么做却十分迷茫。
比如很多老板会问我们:我做了几十年鞋子,积累了有几千种版型数据,你能不能用AI来帮我预测今年的爆款?能不能用AI帮我把爆款鞋子设计出来?诸如此类的问题,很模糊、很飘逸,想想又很朴素、具体。
这说明一方面大家很希望拥抱AI,但另一方面,对于AI的原理、能力边界、以及自己的需求却没有清晰的认知。AIGC的过热,很容易让大家觉得AI无所不能,但我认为,从产业端来看,AI并不适合去解决非常开放的问题,比如生成设计图、预测爆款。但当你告诉AI根据过去几年萨洛蒙的爆款,要预测今年某款鞋会不会是爆款时,往往AI的表现会非常不精准!
但当你想找出国际大牌的爆款有什么相似点,根据他们的爆款的发布时间、用料配色、定价策略并给出一个针对你的建议时,这样的封闭式问题,即在给定数据集的范围里做数据拟合,是AI非常强的一个能力。
↑部分观点来自JustSayAI本期播客嘉宾易睿邦博士&郑爽先生
从技术上说,这本质上是大家很难分清楚大模型和小模型的区别,很那分清AIGC代表的AI 2.0和AI 1.0的区别,当然我们做业务不需要知道所有的技术原理,但我们需要足够了解AI的边界,才能用好他。让AI做开放式问题,还是封闭式问题,就是这个边界。
↑图片来源:混沌学园
如果用AI去设计爆款的成本,高于设计师设计的成本,如果用AI做设计的错误率,高于人工的错误率,那么它在工业上就不可行。核心就两个字,成本!并不是说AI不能解决复杂的工作,而是解决它的成本太高了。我们要让AI进产线,更聪明的办法,就是用低成本AI去解决那些封闭式问题,比如现在在鞋服领域,与其用AI做设计,不如用来做快速打样,在给定的样本库里,解决快速出刀模的问题。
这样的AI,并不需要多大的算力,多少亿参数的模型。可我们大多数人,都还陷入在模型参数、跑分、AGI这条美国思维上面,而没去思考原理,忘了在自己工厂每天的工作中去+AI。
那么,产业+AI第一步应该怎么做呢?
我有3点建议。
1、提取经验:我们很多企业,现在信息化都还没做完,你跟他提数字化和智能化,是没用的。我们都知道AI最关键的是知识的提取,知识的提取需要你有经验、有流程、有SOP,可是别说SOP了,我们很多老板是,要做一个业务自己搞不懂,就招人来做,做完了人走了,什么都没留下。现在中国很多老板动不动都是强调,能用人工解决的事情就用人工,这种路径依赖的惯性是极大的,大到可能一代人都无法转型数字化智能化。
所以第一步,就是去看看每一道工序,我们能提取出哪些有价值的标准。比如库存管理,缺货怎么办?怎么补货?安全库存预警是多少?这些沉淀在一线人员脑子里的经验,都是我们需要去总结提取的。
2、改变思维:很多制造业老板,还是会拿AI去和人工成本比较,因为在传统的思维里人工成本是制造业非常重要的一块。但,如果希望借助AI实现产业的升级,从加工制造走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即设计和研发,那就必须改变这个成本思路。
与其降低成本,不如提高收入,我们愿意花几千万请明星代言,为什么不愿意让AI变成我们企业的明星产品呢?AI是完全有可能,让一个OEM工厂,具备设计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比如之前我们看到一些国际大牌很多模板的鞋子能定制,那未来有了行业AI能力以后,我们就能在直播间里就能根据客户口述的需求,直接切割材料进行生产,这才是一个AI时代的增量思维。
3、动手一试:说一千道一万,还是要自己动手去感受AI的。很多专业的AI训练,已经能做到自然语言去和机器交互,也就是并不需要技术人员去实现,而是业务人员自己就能参与AI模型的训练、调优。
而我们有多少人去试过呢?甚至再问一个极端的问题,ChatGPT在中国的使用率达到1%了吗?答案是悲观的,在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之间,有一个巨大的鸿沟,过去无法逾越,现在看来也是困难重重,可是,AI时代真正需要的,是懂技术又懂业务的人,而不是工业时代那样泾渭分明的分工,技术是技术、业务是业务。
而懂得人,早就开始行动了!
AI进产线,正当时!
所以!也正式和大家预告一下!我们将联合温州、东莞、佛山等制造业名城,开始尝试开办“AI进产线的训练营”!
我们将带着国内外AI的博士、技术专家、创业者,来到这些制造业名城,和产业老板们面对面,以训练营的形式,帮助产业人和技术人实现跨越鸿沟的交流!
我们将“AI进产线的训练营”的第一站,选在浙江温州!我们将联合温州市工业科学研究院一起,落地第一期的“AI进产线的训练营”,温州是著名的制造业城市,其支柱产业:电气、鞋服、汽配、泵阀等产业拥有大量产业AI的需求。
为此,我们特别推出了一个专用的AI应用搭建平台,帮助大家在训练营期间能够根据自己企业的需求,和AI技术专家们一起手搓出适合自己企业的AI应用,还能带回去用!
所以也欢迎各位感兴趣的创业者,踊跃联系我们报名呀!
【关注我们】:
▶️油管:JustSayAI
📺B站:叫我小苏就好啊
♻️视频号/公众号:JustSayAI
【听友福利】:
我们特别邀请你加入“人民公园说AI”创业社区(微信:Roisu117)。
✨我们是谁?
我们是一个总部位于加拿大面向全球的“AI出海孵化器”,为全球AI创业者提供:技术孵化、投融资连接、项目出海等服务,让好项目、好技术、好团队少踩点坑,走得更远!
想进制造业还是很难,主要两边要磨合需求,距离还是不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