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大毛的机缘来自于一条小红书:麦子店街区探索「任务1:七棵树」。描述非常简单——在麦子店的街区范围内,有7棵特别的树,找到它们,破解它们提供的信息,你会获得来自社区的馈赠——非常有限的文本描述,但却吸引来100多人报名,最终也有近半数真正来到了线下、参与了这个活动,或者说游戏。
这个账号是谁在做?简介中写的「离开建筑学1米」是什么意思?Ta为什么想要做这个项目?麦子店街道对Ta来说意味着什么?参与者又是为什么想要来玩?「社区的馈赠」是什么?这些问题让我对这个项目非常好奇。这些问题在认识了大毛后、几次喝酒聊天中,轮廓才逐渐清晰起来。
大毛是一个建筑师,住在麦子店街区四五年,也坦言曾经很容易忽略附近的周遭日常。但项飚和附近的概念成了促使她行动的「最后一块秤砣」,让她开启了这个名为「麦子店街区探索」的个人项目,而「7棵树」只是这个项目中的一个小任务。
在这期播客中,我们沿着「7棵树」这次活动的路线走了一遍,从起点逐一找到这7棵「特别」的树下,在我这个非街区居民的视角中,每一棵树似乎都是打开对这个街区认识的一个小窗口。这期播客也因为这种特别的录制方式,出现了两条收听线索:一条基于地理路线,这7棵树都在哪里、长什么样子,他们的谜面是什么,大毛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最终会抵达哪里?参与者的感受是什么样的?而另一条线则是在讨论关于我们如何重新发现周遭,公共生活是可被塑造的么?社区的边界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在一个社区当中「重逢」的意义又是什么?
这期播客录制开始的地方,用大毛的描述是「麦家桥东南角的滨水座椅」
在这个过程中,你也能听到大毛作为一个从业多年的建筑师,对于尺度的思考,对于公共空间如何被激活的思考,以及她从这个项目中重新理解的街道与社区是什么样的。
原本并不觉得和大毛的这期播客适合放在「一起建造」这档播客,毕竟这档播客是在研究社群和社群实践。但整个一趟麦子店街道的行走与聊天下来,反而觉得是一个非常宝贵的理解社区的视角。社群不是轻飘飘浮于无物的,在真实生活中的街道与社区,其实是我们理解社群的最佳参考。
【展览预告】我们在北京的跳海酒馆(安定门店)为大毛提供了一个长期展位,希望能在线下空间里继续探讨附近、日常生活与人的链接。也希望它作为一个开关,能激发感受,激发对话,激发行动。在7月底,7棵树项目会作为首个内容展出。
【Timeline】
0:41:一个特别的录制场景描述
1:18:本期嘉宾介绍自己的发现社区项目「七棵树」
3:01:一种已经逐渐消失的「碰头地点」描述方式
4:48:你是拿什么来「标记」你所在的社区?
9:19:参与游戏的三类人群:住在附近、创作类工作者、街道社区工作人员
11:40:游戏的「特殊」参与者:听障朋友的不同视角
15:08:烤冷面摊所透露出的社区特色
17:37:是什么促成了大毛发起了这个发现附近社区的游戏?
21:01:建筑的尺度与人的尺度
23:58:既私密又公共的社区活动中心,与「充满生活感」的网红阿姨
29:51:融入附近的秘诀:我也住在这附近
32:42:项目的初衷与项目的「项目化」
42:33:跟周遭发生关系的朴素方式:和人连接
46:50: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的「可塑性」
50:14:社区的边界如何形成?
56:06:社会设计与建筑学
57:43:为什么要「离开建筑学一米」?
59:35:项飚与附近,成了让我行动的「最后一个秤砣」
1:01:06:你认识你的邻居么?有必要认识邻居么?
1:03:49:关于麦子店的记忆与引人好奇的「拌菜店」
1:05:02:重逢的意义与重逢的成本
1:07:16:社区会如何给你馈赠?
(彩蛋)1:10:05:在社区酒馆里,声音导览一个关于附近的摄影展
【本期BGM】meng by 1kHZ
【关于「一起建造」】跳海社群研究院旗下对谈式播客,研究各领域的社群、社区实践。希望每一期都能带给你关于社群的不同视角的声音与收获。
【关于「跳海社群研究院」】研究自己、研究周遭、研究一切社群实践。详情可查看:《跳海社群研究院:夺回人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