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真实的社区里,有最小成本的重逢丨一起建造Vol.3
认识大毛的机缘来自于一条小红书:麦子店街区探索「任务1:七棵树」。描述非常简单——在麦子店的街区范围内,有7棵特别的树,找到它们,破解它们提供的信息,你会获得来自社区的馈赠——非常有限的文本描述,但却吸引来100多人报名,最终也有近半数真正来到了线下、参与了这个活动,或者说游戏。 这个账号是谁在做?简介中写的「离开建筑学1米」是什么意思?Ta为什么想要做这个项目?麦子店街道对Ta来说意味着什么?参与者又是为什么想要来玩?「社区的馈赠」是什么?这些问题让我对这个项目非常好奇。这些问题在认识了大毛后、几次喝酒聊天中,轮廓才逐渐清晰起来。 大毛是一个建筑师,住在麦子店街区四五年,也坦言曾经很容易忽略附近的周遭日常。但项飚和附近的概念成了促使她行动的「最后一块秤砣」,让她开启了这个名为「麦子店街区探索」的个人项目,而「7棵树」只是这个项目中的一个小任务。 在这期播客中,我们沿着「7棵树」这次活动的路线走了一遍,从起点逐一找到这7棵「特别」的树下,在我这个非街区居民的视角中,每一棵树似乎都是打开对这个街区认识的一个小窗口。这期播客也因为这种特别的录制方式,出现了两条收听线索:一条基于地理路线,这7棵树都在哪里、长什么样子,他们的谜面是什么,大毛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最终会抵达哪里?参与者的感受是什么样的?而另一条线则是在讨论关于我们如何重新发现周遭,公共生活是可被塑造的么?社区的边界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在一个社区当中「重逢」的意义又是什么? 这期播客录制开始的地方,用大毛的描述是「麦家桥东南角的滨水座椅」 在这个过程中,你也能听到大毛作为一个从业多年的建筑师,对于尺度的思考,对于公共空间如何被激活的思考,以及她从这个项目中重新理解的街道与社区是什么样的。 原本并不觉得和大毛的这期播客适合放在「一起建造」这档播客,毕竟这档播客是在研究社群和社群实践。但整个一趟麦子店街道的行走与聊天下来,反而觉得是一个非常宝贵的理解社区的视角。社群不是轻飘飘浮于无物的,在真实生活中的街道与社区,其实是我们理解社群的最佳参考。 【展览预告】我们在北京的跳海酒馆(安定门店)为大毛提供了一个长期展位,希望能在线下空间里继续探讨附近、日常生活与人的链接。也希望它作为一个开关,能激发感受,激发对话,激发行动。在7月底,7棵树项目会作为首个内容展出。 【Timeline】 0:41:一个特别的录制场景描述 1:18:本期嘉宾介绍自己的发现社区项目「七棵树」 3:01:一种已经逐渐消失的「碰头地点」描述方式 4:48:你是拿什么来「标记」你所在的社区? 9:19:参与游戏的三类人群:住在附近、创作类工作者、街道社区工作人员 11:40:游戏的「特殊」参与者:听障朋友的不同视角 15:08:烤冷面摊所透露出的社区特色 17:37:是什么促成了大毛发起了这个发现附近社区的游戏? 21:01:建筑的尺度与人的尺度 23:58:既私密又公共的社区活动中心,与「充满生活感」的网红阿姨 29:51:融入附近的秘诀:我也住在这附近 32:42:项目的初衷与项目的「项目化」 42:33:跟周遭发生关系的朴素方式:和人连接 46:50: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的「可塑性」 50:14:社区的边界如何形成? 56:06:社会设计与建筑学 57:43:为什么要「离开建筑学一米」? 59:35:项飚与附近,成了让我行动的「最后一个秤砣」 1:01:06:你认识你的邻居么?有必要认识邻居么? 1:03:49:关于麦子店的记忆与引人好奇的「拌菜店」 1:05:02:重逢的意义与重逢的成本 1:07:16:社区会如何给你馈赠? (彩蛋)1:10:05:在社区酒馆里,声音导览一个关于附近的摄影展 【本期BGM】meng by 1kHZ 【关于「一起建造」】跳海社群研究院旗下对谈式播客,研究各领域的社群、社区实践。希望每一期都能带给你关于社群的不同视角的声音与收获。 【关于「跳海社群研究院」】研究自己、研究周遭、研究一切社群实践。详情可查看:《跳海社群研究院:夺回人的世界》
- 社区店的两种实践:让宏大的议题,日常化丨一起建造Vol.2
「一起建造」第二期,我们邀请到了善淘Buy42和闲下来合作社&Stop Shop的两位朋友,来聊聊社区与社群在完全不同的行业是如何发挥「魔法」的。 善淘Buy42是一个全国范围连锁的慈善商店,但和其他的公益组织依靠募捐不同的是,善淘扎根于一个个社区之中,通过社区居民闲置物品的捐赠-定价-售卖,创造出了能够自负盈亏、可持续经营的模式。在国内稀薄的慈善商店认知的背景下,用社区店的方式,建立信任、提供给附近居民一种低成本做公益的方式。 相比于在闲鱼上处理闲置物品所获得的经济收益,在善淘捐赠闲置物品更多的则是收获情感价值:你能看到你的物品如何在你生活附近的善淘店里被照顾、陈列、被更多进店客人挑选,并重新进入另一个人的生活。甚至一些污损的产品,还会被善淘的小伙伴共创地涂涂画画,成为一个「新」的产品重获新生。 闲下来合作社&Stop Shop的西瓜也分享了自己一个洞察:现在年轻人「处理闲置物品」的需求已经大于购买新的产品的需求。她也沿着这个洞察,开启了一个二手商店「Stop Shop」,不仅仅只是年轻人闲置物品寄售的地方,也是一个独立创作者作品面向更多人的地方,更是一个让可持续这个大的概念通过可触摸、可零售的产品,让更多人接触并试着开始践行的地方。 而在Stop Shop之前,西瓜在做的「闲下来合作社」则是更为特别、更具社区属性的空间。两个不同的项目,但都是在以空间聚拢一群理念相同的人。 社群或社区单薄的词汇已经很难准确概括这期节目两个嘉宾在做的事情。但听完节目,相信你也能感受到,把社群当做一种方法,把公益、可持续等宏达的概念具体化与日常化,就会慢慢形成一种可持续的经营模式。 希望大家收听愉快。关于善淘Buy42和闲下来合作社、Stop Shop有任何的好奇与疑问,可以评论区留言。或者,去他们的线下店真实体验与感受吧。 timeline: 03:20:关于善淘Buy42和闲下来合作社的「大白话」介绍 05:22:善淘Buy42是一个「解忧杂货铺」 07:11:慈善商店在国外已经很成熟,在国内做有何不同? 09:30:善淘重新挖掘附近与社区的原因 11:40:从「提供完美的产品」到「你愿意一起来做对我们都有价值的事情吗」的转变 14:21:闲下来不是秀场,而是一个让有创造力的人开始做一件事情的地方 15:14:社区感能弱化「商品感」,强化人的属性与意义感 18:15:从单向度提供产品,到邀请用户共创、开源,mindset上转变最困难的地方在哪里? 19:22:「公益不是少数人的奉献,而是多数人的参与」 28:03:善淘的「融合就业」指的是什么? 30:49:「融合就业」背景下的管理有何不同? 34:28:蒋抒洁与善淘Buy42的结缘始末 41:43:从「闲下来」到「Stop Shop」,西瓜的创业历程 46:49:开源与共创的前提:缩小自己的ego,让他人真正的参与进来 54:41:年轻人「处理物品」的需求已经高过了买东西的需求 55:39:用户来善淘捐物品,是一种低成本做公益的行动 56:35:闲鱼处理物品能收获经济价值,而在善淘捐赠则能获得情感价值 1:00:41:两位嘉宾在自己的项目中目前的困惑和思考 * 关于「一起建造」:跳海社群研究院旗下对谈式播客,研究各领域的社群、社区实践。希望每一期都能带给你关于社群的不同视角的声音与收获。 *关于「跳海社群研究院」:研究自己、研究周遭、研究一切社群实践。详情可查看:《跳海社群研究院:夺回人的世界》
- DNA/DN余村许崧:运营社区,其实是在做一个「操作系统」丨一起建造Vol.1
这是「一起建造」的第一期节目。本期嘉宾是许崧—— 许崧,长居大理的旅行作家。但现在更重要或被广泛认知的title是DNA(安吉数字游民公社)和DN余村(余村数字游民公社)的项目发起人。大家都叫他老许。 老许对DNA/DN余村是这样描述的:「这是个没有阶层差异,没有博弈关系,只要你想就一定会有朋友,又能让每个人安心做自己的地方。这也我认为社群本来应该有的样子。」一个远离城市、生态自恰、流动健康并能产生预料之外事情的社区就诞生了。 它上过央视,接受过各种媒体报道,也收到非常多项目邀请,所有人都在好奇「这是怎么做到的」。但老许会略带凡尔赛地说,他在公社内的日常工作就是「观察」,而并非「插手」,这也是他一直秉承的理念:区分真社群和假社群的一个标准是,它到底是导演出来,还是自己长出来的。 DNA和DN余村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老许和他的伙伴、团队在按照某个方法论、某种思维方式运营出的结果。这也是「一起建造」这期播客想跟他聊的核心原因。 欢迎收听跳海社群研究院旗下播客「一起建造」的第一期内容。未来我们会持续对谈国内各领域的有趣的人,带你用聊天这种看似效率低下的方式了解更多社群实践。关于社区和社群的实践与思考,事后的总结、理性的分析往往只是「归因」,但并不触及其核心。但反而是播客这种富媒体形态,也许更适合用来呈现社群这样一个「反效率」逻辑的更多褶皱。 本期嘉宾: 随易,跳海联合创始人,跳海社群研究院负责人 许崧:旅行作家,社区研究者,DNADNA(安吉数字游民公社)和DN余村(余村数字游民公社)项目发起人。 你会在本期播客中听到以下内容(点击时间点可快速跳转): 1:46:本期嘉宾许崧的自我介绍 3:54:为什么许崧对自己被认为是「做数字游民」的认知有些百口莫辩? 4:35:DNA/DN余村的核心与终极目标:乡村空心化的解决方案 7:14:数字游民与本地之间如何发生互动与关系? 10:37:以一个例子来说明,在地的社群如何与在地发生关系 13:16:人来人走的数字游民中心,为何会让主理人出现「离别PTSD」? 17:51:老许的日常工作:什么也不干,待着 19:26:营造一个社区的关键原则:不下命令,而去改变环境 20:39:经营一个社区,就像是在思考如何做一个「操作系统」 23:46:社群逻辑是必然,但数字游民是偶然 26:04:数字游民的身份自定义 27:02:许崧:打破信息茧房最好的方式是,随机的人和随机的聊天 28:38:为什么对DNA/DN余村来说,「住在一起」这么重要? 30:39:生态思维和机械思维的区别:效率低但可能性高 33:32:如何让年轻人回到乡村?未来的乡村可能是什么样子? 39:10:下一个 DNx 可能是什么? 42:57:一个社群文化上的「独特性」应该如何养成? 44:46:不要再以收集内容的方式做事儿了,而是要做稀缺性 46:13:社群逻辑真正难的地方在哪里? 48:17:社群思维可被标准化、可被学习吗? 54:28:如何改变机械式思维方式 58:58:我们已经开始逐步进入新的消费认知时代:附近的稀缺 1:02:42:社群逻辑下,未来的商业世界会有哪些可能? 1:08:17:跳海和DNA/DN余村的社群逻辑,能在更广泛的商业领域中运用吗? 1:11:18:当一个商业体不断地在给用户提供精神上的满足与支持,稀缺性就出现了 1:13:10:社群成立的「四要素」 1:15:11: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三因子」 1:21:27:一个用户如果抱着特别高的期待来到跳海,那大概率会「有所失望」 1:24:59:现在商业往未来商业的转变,就是简单系统到复杂系统的变化 欢迎收听,并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思考与观察。我会邀请嘉宾尽可能回答你的问题,回应你的经验与思考。 * 关于「一起建造」:跳海社群研究院旗下对谈式播客,研究各领域的社群、社区实践。希望每一期都能带给你关于社群的不同视角的声音与收获。 *关于「跳海社群研究院」:研究自己、研究周遭、研究一切社群实践。详情可查看:《跳海社群研究院:夺回人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