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灯×宋超×袁长庚:大城市vs小城市,我要怎么选?
103分钟 ·
35132
·325
看理想vistopia
2024.7.08
10
置顶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被卡住」的故事经历或者是节目听后感,我们将会抽取4位听友,送出永福庵「化城」的佛系T恤1件(尺码颜色随机寄送)以及随缘小香囊3个🧘♀️🧘♂️(🔍细节图在shownotes)在小宇宙的火星:这次五一去上海玩特意去永福庵逛了一下,但是没偶遇到 成庆老师,希望抽中~
小城人在北京生活很多年,4年前又返乡的我,依然很爱北京。工作强度大、通勤时间长、节奏快、生活成本高,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但北京的秩序感规则感,让个体的努力能更大程度上脱离强人际关系的束缚。
北京没有方言隔离,对五湖四海的人都会很包容,很少有外地人在北京感受到被排外,说哪个地方的方言,都不会被侧目。
我爱北京的四季分明,尤其是秋高气爽,云淡风清,但也深受沙尘雾霾困扰。
我爱北京这座古城独有的文化底蕴,喜欢在二环里瞎溜达,或者骑个自行车穿梭在胡同间,高兴了就大清早打车去爬景山,迎接朝阳,俯瞰四九城。
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也让我的精神世界很充盈,各种博物馆展览我能逛一天,演出线下活动也随时都有,各具特色的书店、咖啡厅随处可见,不为发朋友圈或者跟他人吹嘘刻意去拍照打卡记录,只想全身心的去感受和体验。
24h便利店一个街区能有好几个,外卖快递跑腿业务给生活带来很多便利。
说北京是美食荒漠我是不服的,在北京能尝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美食,地不地道不知道,好吃就完了。
4年前,一个众所周知的时间节点,我又回到了家乡。
起初确实是有些格格不入,但现在也很享受慢节奏带来的幸福感,朝八晚五(冬季4.5),有大把的时间是自己的,跟家人在一起可以互相照应,生活成本也很低。感谢互联网,让我依然可以跟世界各地的朋友们保持紧密的链接感,所以内心世界也并没有被物理空间隔绝。
回看这些年的生活,我依然觉得趁年轻,多出去走走看看,去感受这个世界是值得且必要的。这样的经历可以撑大我内心的阈值,有更强的弹性,可进可退。
未来无人知晓,大概率还是会继续以各种方式去体验更大的世界吧。
北京没有方言隔离,对五湖四海的人都会很包容,很少有外地人在北京感受到被排外,说哪个地方的方言,都不会被侧目。
我爱北京的四季分明,尤其是秋高气爽,云淡风清,但也深受沙尘雾霾困扰。
我爱北京这座古城独有的文化底蕴,喜欢在二环里瞎溜达,或者骑个自行车穿梭在胡同间,高兴了就大清早打车去爬景山,迎接朝阳,俯瞰四九城。
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也让我的精神世界很充盈,各种博物馆展览我能逛一天,演出线下活动也随时都有,各具特色的书店、咖啡厅随处可见,不为发朋友圈或者跟他人吹嘘刻意去拍照打卡记录,只想全身心的去感受和体验。
24h便利店一个街区能有好几个,外卖快递跑腿业务给生活带来很多便利。
说北京是美食荒漠我是不服的,在北京能尝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美食,地不地道不知道,好吃就完了。
4年前,一个众所周知的时间节点,我又回到了家乡。
起初确实是有些格格不入,但现在也很享受慢节奏带来的幸福感,朝八晚五(冬季4.5),有大把的时间是自己的,跟家人在一起可以互相照应,生活成本也很低。感谢互联网,让我依然可以跟世界各地的朋友们保持紧密的链接感,所以内心世界也并没有被物理空间隔绝。
回看这些年的生活,我依然觉得趁年轻,多出去走走看看,去感受这个世界是值得且必要的。这样的经历可以撑大我内心的阈值,有更强的弹性,可进可退。
未来无人知晓,大概率还是会继续以各种方式去体验更大的世界吧。
小菓!又看到你的长评了!真的特别喜欢你的观点和表达!不愧是近三千小时的收听者!我还听了你关于播客是一种生活的节目!真的特别特别认同!
是的是的,我在北京最大的感受就是文化生活很丰富,这也是我喜欢北京的原因共11条回复
我最近在读到文章《对话余秀华:世间皆苦,可我还是愿意再来》,在凤凰网读书对她专访时候一段对话:
余秀华:每个人都在受苦。没一个人好过的。
凤凰网读书:即使知道这一点,你还是愿意来?
余秀华:那是必经之路,没有办法。每个人都在受苦,即便你长得漂亮、身体好,可能还有别的不如意。
凤凰网读书:你能这样想我觉得很对,世间皆苦。
余秀华:世间皆苦,对呀。
这段对话,又让我想起前阵子热播的台湾电视剧《不够善良我们》,剧中围绕昔日作为情敌的两位女性作为主角展开,简庆芬成为了那个男人的妻子,Rebecca继续单身。
后来,她们透过社交网络互相羡慕。
Rebecca羡慕作为妻子、有一家老小的简庆芬,但简庆芬自己独白是:
我每天要做别人的老婆、妈妈、女儿、媳妇、员工、一个爱地球的好人,我真的是已经累倒。
简庆芬羡慕单身、独立、自由职业事业开展的风风火火的Rebecca,但Rebecca的在遭遇餐馆不允许单人用大桌子用餐时候,说到:
到底为什么,我要为自己只是一个人而觉得自卑、觉得抱歉啊,我这么努力耶,我单枪匹马的,连一个问我今天好不好的人都没有。
透过散文集李娟《我的阿勒泰》,我们似乎看到一个生活在自然、美好、丰盛的少女,这日子过得让人羡慕不已,但李娟在这本散文集的第四版自序,也就这部散文集发布的10多年后回看,她说到:
“我坦然于自己记录的真实经历与真实情感,却没意识到记录时的选择与回避。
……写这些文字的我,额外珍惜“她”与他们为数不多的交集……我看似随意地,没完没了地铺陈各种记忆里的细节:亲密的,自由的,关于友谊的,关于爱情的…….竟然有这么多。
实际上只有这么多。那段记忆里最美好最闪光的时刻全在这里了。
真实也能遮蔽真实。密集铺陈真实却营造出假象。于是,人们可能以为那就是我的常态吧。”
是的,在我们几十年生命里,那些自己喜欢或者让人艳羡日子,笼络起来或许实际上只有这么多。
大部分时间是琐碎的、无聊的、重复的、沉闷的、自己忍受或承受着。
许倬云说“往里走,安顿自己。”
可要怎么“往里走,安顿自己”呢?
前阵子看李娟长篇散文集《羊道》,其中有一篇文章是《要过不好不坏的生活》,她写到:
但是再想想,要是先吃新馕的话,当时是很享受,可旧馕又怎么办?
吃完新馕(再回头吃之前旧馕)就变得更加坚硬更难以下咽。
好比把好日子全透支了,剩下的全是不好的日子。
但如果能忍住诱惑,就会始终过着不好不坏的日子。
也正是这样的认识与感知,她才会在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说出这样话:
世界就在手边,
躺倒就是睡眠。嘴里吃的是食物,身上裹的是衣服。
在这里,我不知道还能有什么遗憾。
对我而言,这些年的“游牧的生活”,我经历着热情到厌倦,甚至茫然,而后又重新找回了热情,那便找到关注些什么。
我现在这种形成《个人使用说明书》,接各地活儿,然后搬去各地生活的状态,便是一种放大版本的打工换食宿,换去不同地方过日子体验,可能比较动荡、也收入不高,但确实不好也不坏,很能安顿自己,找到自己与自己、与这个世界相处的阶段答案。
那怎么找到自己关注的点,甚至是可以投入一生去关注的点呢?我觉得没有什么标准答案,以下可能成为找到的线索:
(1)从情感上去找到关注的点;
(2)从行为上去找到关注的点;
(3)从认知上去找到关注的点;
(4)从关系上去找到关注的点;
(5)从权利弥补与扩充去找到关注的点。
情感上,比如之前一个案例,姐姐看到双腿残疾妹妹陷入身心抑郁,很想帮助她更快乐,于是后来她们姐妹俩创办了 Izzy Wheels工作室,通过装扮轮椅的大轮子,让每个坐轮椅的人找到一些快乐,也能“If you can’t stand up, stand out.——如果你不能站起来,那就做最独特的那一个。”
行为上,比如之前看到一个案例,当时还在读大学的姚彥慈看到了疼爱的外婆在患上了认知症后,变得用餐不方便,于是作为一个适应性餐具领域外行的她,努力学习、到处求助、死磕解决方案,虽然遗憾没有来得及量产,外婆就去世了,但她把这份遗憾变为了事业,服务更多同样情况的群体,可以更加有尊严地用餐、生活,开启了自己创业之旅。
“不再问自己擅长什么,而是问自己关注什么”,这是我做自由职业一段时间后,写下的体会。
人生充满可能性,也充满韧性,最重要我觉得还是先试一试行动起来。假如找到了关注的点,为关注的点而努力,那么便有了一些安顿自己的办法。
但即便找不到,毕竟也是先去花时间,去寻找这个“关注点”,这寻找过程也其是一种关注,因为为了遇见、找到,我们可能会调动更多身心敏锐,去感受自己、感受世界,这种感受下的人生,我觉得也是极好的。
我不富裕,动荡,也孤独,日子似乎不好;
但我孤独带来了敏锐、我所求的很少,我很容易满足,我的日子也不坏。
余秀华:每个人都在受苦。没一个人好过的。
凤凰网读书:即使知道这一点,你还是愿意来?
余秀华:那是必经之路,没有办法。每个人都在受苦,即便你长得漂亮、身体好,可能还有别的不如意。
凤凰网读书:你能这样想我觉得很对,世间皆苦。
余秀华:世间皆苦,对呀。
这段对话,又让我想起前阵子热播的台湾电视剧《不够善良我们》,剧中围绕昔日作为情敌的两位女性作为主角展开,简庆芬成为了那个男人的妻子,Rebecca继续单身。
后来,她们透过社交网络互相羡慕。
Rebecca羡慕作为妻子、有一家老小的简庆芬,但简庆芬自己独白是:
我每天要做别人的老婆、妈妈、女儿、媳妇、员工、一个爱地球的好人,我真的是已经累倒。
简庆芬羡慕单身、独立、自由职业事业开展的风风火火的Rebecca,但Rebecca的在遭遇餐馆不允许单人用大桌子用餐时候,说到:
到底为什么,我要为自己只是一个人而觉得自卑、觉得抱歉啊,我这么努力耶,我单枪匹马的,连一个问我今天好不好的人都没有。
透过散文集李娟《我的阿勒泰》,我们似乎看到一个生活在自然、美好、丰盛的少女,这日子过得让人羡慕不已,但李娟在这本散文集的第四版自序,也就这部散文集发布的10多年后回看,她说到:
“我坦然于自己记录的真实经历与真实情感,却没意识到记录时的选择与回避。
……写这些文字的我,额外珍惜“她”与他们为数不多的交集……我看似随意地,没完没了地铺陈各种记忆里的细节:亲密的,自由的,关于友谊的,关于爱情的…….竟然有这么多。
实际上只有这么多。那段记忆里最美好最闪光的时刻全在这里了。
真实也能遮蔽真实。密集铺陈真实却营造出假象。于是,人们可能以为那就是我的常态吧。”
是的,在我们几十年生命里,那些自己喜欢或者让人艳羡日子,笼络起来或许实际上只有这么多。
大部分时间是琐碎的、无聊的、重复的、沉闷的、自己忍受或承受着。
许倬云说“往里走,安顿自己。”
可要怎么“往里走,安顿自己”呢?
前阵子看李娟长篇散文集《羊道》,其中有一篇文章是《要过不好不坏的生活》,她写到:
但是再想想,要是先吃新馕的话,当时是很享受,可旧馕又怎么办?
吃完新馕(再回头吃之前旧馕)就变得更加坚硬更难以下咽。
好比把好日子全透支了,剩下的全是不好的日子。
但如果能忍住诱惑,就会始终过着不好不坏的日子。
也正是这样的认识与感知,她才会在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说出这样话:
世界就在手边,
躺倒就是睡眠。嘴里吃的是食物,身上裹的是衣服。
在这里,我不知道还能有什么遗憾。
对我而言,这些年的“游牧的生活”,我经历着热情到厌倦,甚至茫然,而后又重新找回了热情,那便找到关注些什么。
我现在这种形成《个人使用说明书》,接各地活儿,然后搬去各地生活的状态,便是一种放大版本的打工换食宿,换去不同地方过日子体验,可能比较动荡、也收入不高,但确实不好也不坏,很能安顿自己,找到自己与自己、与这个世界相处的阶段答案。
那怎么找到自己关注的点,甚至是可以投入一生去关注的点呢?我觉得没有什么标准答案,以下可能成为找到的线索:
(1)从情感上去找到关注的点;
(2)从行为上去找到关注的点;
(3)从认知上去找到关注的点;
(4)从关系上去找到关注的点;
(5)从权利弥补与扩充去找到关注的点。
情感上,比如之前一个案例,姐姐看到双腿残疾妹妹陷入身心抑郁,很想帮助她更快乐,于是后来她们姐妹俩创办了 Izzy Wheels工作室,通过装扮轮椅的大轮子,让每个坐轮椅的人找到一些快乐,也能“If you can’t stand up, stand out.——如果你不能站起来,那就做最独特的那一个。”
行为上,比如之前看到一个案例,当时还在读大学的姚彥慈看到了疼爱的外婆在患上了认知症后,变得用餐不方便,于是作为一个适应性餐具领域外行的她,努力学习、到处求助、死磕解决方案,虽然遗憾没有来得及量产,外婆就去世了,但她把这份遗憾变为了事业,服务更多同样情况的群体,可以更加有尊严地用餐、生活,开启了自己创业之旅。
“不再问自己擅长什么,而是问自己关注什么”,这是我做自由职业一段时间后,写下的体会。
人生充满可能性,也充满韧性,最重要我觉得还是先试一试行动起来。假如找到了关注的点,为关注的点而努力,那么便有了一些安顿自己的办法。
但即便找不到,毕竟也是先去花时间,去寻找这个“关注点”,这寻找过程也其是一种关注,因为为了遇见、找到,我们可能会调动更多身心敏锐,去感受自己、感受世界,这种感受下的人生,我觉得也是极好的。
我不富裕,动荡,也孤独,日子似乎不好;
但我孤独带来了敏锐、我所求的很少,我很容易满足,我的日子也不坏。
48:46 袁老师太可以了……女孩此刻表现得多完整,过去都可能破碎过,所以她的愤怒是有权力和道理的。什么使她碎裂拼凑粘合倒带,谁为之负责,谁知道答案?不论“无因”的愤怒是否改编成了岁静的微笑,她的痕迹都不该被轻轻否认。
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北京,大学的时候意外去了辽宁本溪,这算一个五线城市。我大概用了一年的时间适应。和北京不一样,辽宁的人们感觉会更幸福,他们的外卖员都是很悠闲的,从来都不会拼命着急,我在镇上赶集的时候发现有个滑轮滑的大爷,好像没有什么是让他们着急的,没有一个非常强烈,牢不可破的沉重任务,只有生活,一件简单美好的小事。但是同样我发现,也不是做生活都是这么的轻松,他们也为了一两千的工资而辛苦。而且退休年纪的叔叔阿姨是大部分学校的劳动力,说实话,我看着他们非常心疼,尽量帮他们铲雪,倒垃圾。但后来我朋友跟我说,这也是他们劳动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何乐而不为呢?或许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围城吧,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其实在哪里又不一样呢。
昨天实习加班,因为地铁得倒一趟,而且走路的时间比较长。打车可以报销,我就约了车。接到对方电话后跟我说,他可能得让我等很长时间,于是我说那我就向着你的方向走,约定一个地方见。结果我到了预约地方。为了这件事儿我走走停停半个小时直到她接了我。因为已经迟到,我问她是第一次入行吗,出现这种情况。我跟她说我知道大家都不容易,都有家人,在外打拼。她直接哭了。告诉我她离异了,孩子两岁,一个人在老家周口,她住北京一个人开车到晚上12点,每个月7k。我立刻握着他的胳膊说没事儿的。跟她说了我失去家人的经历,安抚她半天。她害怕罚款,让我把系统的订单关后。后来说想让我私自给她钱。但我跟她说我是需要报销发票的。我一时语塞,大概率小百的费用我得自己掏钱了,跟阿姨心理辅导了一路。给他加油,他说感觉这个好好久没有人跟他说话了。最后我把一袋儿本来给朋友的吃的给他了。里面有羊汤,饼干,保健品。希望他好吧,你一个在大城市打拼的人真的很不容易。背后故事也挺心酸,不论是在大城市还是小城市,我们都是追梦的dreamer和fighter,都一样厉害。
你也好棒姐妹!
暖心宝
听完了,各位嘉宾基本都对于自我觉醒,向内求提出了建议。部分认同,向内求的确对于忽视了自我的年轻群体很重要。说说部分不认同的原因:向内求并不能完全解决我们存在的所有问题,一是内心和身体我不认为是完全能分开的,身体及外界环境所存在问题会作用于心理层面上;二是外界环境是需要去转变的,要从进步叙事中和价值判断上给予对具体个体和个体尊严的关注,否则自我建设也还是件割裂的事。
同意。自我觉醒本身是一种人本源力量的觉醒,对于重新掌握人生主动权的意识。这是一个起点,后续没有外部环境的支持会很艰难。而且身体的感觉一定会影响到心理。比如久病的人久而久之会有一种对健康人的嫉妒,生理的病态最终导致了心理的病态。但好的例子也有,合适喜欢的运动会让人心情舒畅。
刚刚听完这一期播客,来浅浅分享一下我的故事👀
关于“被卡住”这个话题,其实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一直被这种感受充斥着、折磨着,感觉自己憧憬的生活和当下的现实之间有着巨大的冲突,所以就想要尽快地“逃离”当下,想要辞职gap去游荡。可是,逃离的念头越重,自己的生活也就越痛苦和虚无。
后来,心情跌倒了低谷,我尝试做了心理咨询,也和很多家人朋友聊天,自己试图去做一些改变,从心态上先接纳现实,接纳当下的一些沮丧、痛苦、无聊的时刻,去和身边具体的人(包括同事朋友家人)产生更加具体的连接,去过具体的生活。在我的心态改变后,这种“被卡住”的感觉好像也少了很多,反而可以更加珍惜当下。
在大城市里,可能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比较远,但是这却给了我们更多的自由,活动也更加丰富多彩。可以在下班后去看自己喜欢的演出,可以约朋友们一起去景山看日落,可以去什刹海的某个小酒馆喝酒聊天,甚至每天的看看云朵、晚霞和日落,它们也都是那么可爱。
所以,现在我的想法就是,抛开宏观的东西去关注微观的生活,感受生活本身的美好,创造自己的生活,努力过好人生每一天,这也是一种英雄主义的美好呢🍻
关于“被卡住”这个话题,其实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一直被这种感受充斥着、折磨着,感觉自己憧憬的生活和当下的现实之间有着巨大的冲突,所以就想要尽快地“逃离”当下,想要辞职gap去游荡。可是,逃离的念头越重,自己的生活也就越痛苦和虚无。
后来,心情跌倒了低谷,我尝试做了心理咨询,也和很多家人朋友聊天,自己试图去做一些改变,从心态上先接纳现实,接纳当下的一些沮丧、痛苦、无聊的时刻,去和身边具体的人(包括同事朋友家人)产生更加具体的连接,去过具体的生活。在我的心态改变后,这种“被卡住”的感觉好像也少了很多,反而可以更加珍惜当下。
在大城市里,可能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比较远,但是这却给了我们更多的自由,活动也更加丰富多彩。可以在下班后去看自己喜欢的演出,可以约朋友们一起去景山看日落,可以去什刹海的某个小酒馆喝酒聊天,甚至每天的看看云朵、晚霞和日落,它们也都是那么可爱。
所以,现在我的想法就是,抛开宏观的东西去关注微观的生活,感受生活本身的美好,创造自己的生活,努力过好人生每一天,这也是一种英雄主义的美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