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课题】
中国商业火箭行业。
【栏目介绍】
在《产业观察》这档专栏里,我们会为你厘清不同产业的历史沿革,希望能够从中找到一些底层的规律。虽然当下变化迭起,但是所有新风口都有迹可循,不同产业的发展其实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免责声明】
本节目的所有内容并非旨在提供任何形式的建议,包括但不限于投资、税收、会计或者法律上的建议。
【本期嘉宾】
刘洋,九州云箭创始合伙人。
【内容索引】
00:38 从事火箭发动机工作的缘由、创业的起点与过程
- 中国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飞行试验成功背后
04:34 我国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首次10公里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圆满完成,这次试验成功是一个什么样的成就,以及这是一件多难的事?
09:26 未来火箭真正投入使用后,应该会发生姿态转变。相对于我们今天已经实现的控制来讲,对姿态转变进行控制的难度是上量级、上规模的,还是线性增长的?
09:46 这一型号火箭研制分为三步:第一步是10公里级别的垂直起降试验,第二步是75公里级别的亚轨道级飞行和回收试验,第三步是真实的送载荷入轨之后再回收。
12:23 我们在七年里研制了两款发动机,这在过往是很难达到的。像这次试验中使用的龙云发动机,我们在2020年立项,三年多的时间就已经实现地面测试成熟,而且这还是一款可回收的、大范围推力调节的、多次启动的发动机。
13:47 可回收的火箭发动机VS一次性的火箭发动机,它们在研制中的最大技术差异是什么?
- 世界航天发展的历史语境,与世界标尺上的中国航天
18:29 中国作为另外一个,至少经济规模比较大的国家,正在航天领域努力向前跑。跟今天的俄罗斯、美国等相比,中国的商业航天大概在什么样的标尺范畴上呢?
20:04 国内和国外有一个什么区别呢?就是国内的事情一旦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再从1走到n,它的效率、整个供应链的能力和生产力水平,是要好于美国的。
20:42 回看美国航天发展历程:从美国少见的“集中力量办大事”完成“阿波罗计划”,到美国商业航天公司的兴起,比如SpaceX和蓝色起源。
25:27 俄罗斯今天的商业航天技术,有中国能借鉴的优势和能力吗?
26:45 今天在没有类似美苏冷战的大国激烈竞争的情况下,中国、美国的商业航天会怎样发展?
30:27 我个人感觉造一枚火箭的复杂度可能比造一架飞机要低,比造一辆车要高。
31:17 商业航天,特别是国内这个阶段的商业航天,正处于供给创造需求的阶段,换句话说是供给太稀缺的阶段。目前卫星端、载荷端、甚至包括 ToC 端应用的想象力都完全没有打开。
- 嫦娥六号如何“惊艳”着陆?
35:09 嫦娥让大家诧异、惊艳的能力是“着陆”,包括在月球背面着陆和返回后在地球着陆。这两件事的难度级别大概是什么样的?
38:44 有人提到嫦娥六号返回器表面有烧蚀,说耐高温材料还可以有更大的提高。大家根据表面状况来评价耐高温材料的水平是合理的吗?我们把火箭发上去再收回来的时候,火箭表面也会出现烧蚀问题吗,或者能被更好地解决吗?
- 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的商业航天
41:25 七八年以后,我觉得可预见的是,至少国内重复使用火箭入轨的成本,肯定是要低于SpaceX现在的猎鹰火箭的,而且国内的商业航天市场会有比较大的变化。
42:20 假定10-15年后商业航天可以载人,单人成本可能会是多少钱?假定整个过程会有舒适模式,对于普通人来说,上天前的准备工作会很麻烦吗,要求会有多高呢?
43:20 当火箭运力足够强、成本足够低时,会催生出很多不同的商业模式,让火箭能够和C端连接起来,比如将来负责运营航天旅游项目的公司,有极大概率不是火箭公司。甚至到那个时候,很多火箭公司更贴近于航空公司,以服务为主,火箭对它们来说只是一个工具。
【本期相关】
- 飞龙在天|龙云液氧甲烷发动机首次飞行-回收任务圆满成功!
- “嫦娥”归来——嫦娥六号返回全景实录
- 九州云箭的凌云和龙云发动机:
- 九州云箭的龙云发动机热试车画面:
【联系我们】
如果您对九州云箭感兴趣,欢迎大家将简历发送至九州云箭的邮箱 zhaopin@jzyjspace.com。
【制作团队】
主理人:李翔 、李丰
制作及统筹:张英海 (13514156656)、峰小瑞(pr@freesvc.com)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你分享到更多的地方,也欢迎你在我们的评论区留言交流。
第一个,今天中国发展的商业航天,包括民营商业航天和国营商业航天的这些语境。显然跟当年冷战的时候美苏的状况和美国的状况,和美国之后的状况是不一样的我不知道你怎么看待中国的整个航天和商业航天的发展所面临到的这些情况。
第二个问题,因为没有大国之间的美苏当年的剧烈竞争,导致第一个阶段航天科技的超速发展。因为那个时候他得到了远超一般情况的资金和人员投入,为了大国竞争。那今天没有这种情况下的话,中国当然也包括美国的商业航天会怎么发展。
#嘉宾的答案
第三个问题,中国的民营航天、商业航天怎么发展。在今天的语境下,没有超规模的投入之后,大家的发展速度和路径和技术会不会有什么不同?最后一件事儿是所谓中俄的备忘录当中,俄罗斯今天还有对中国商业航天的一些技术上的可能借鉴的优势和能力吗?
第三个问题,我觉得俄罗斯作为一个传统的重工业比较强势的国家,它肯定还是有一些历史底蕴在里头的,有一些积累。对,特别是在航天这一块,也是您刚才提到的,为什么美国在当年能够举全国之力,有这么大的决心,在航天这块能够发展的这么快。我也说说我的一点粗浅的理解。我觉得更多的是因为当时美国是落后的,因为是苏联先发的。相比于苏联来说,实际上它在前面几个节点的航天的技术上的突破,它都是落后的。所以刺激他能够有这么大的决心来做这件事情。这个从反面反过来说,就是苏联的这个历史底蕴确实是足够强势的。
#嘉宾也真的很会打比方
中国商业航天目前还是一个偏早期阶段,这个是我们的一个判断。早期的概念是跟我刚才讲的这个制造业相关的概念。意思是就是说你如果用一个百米赛跑来衡量的话,可能前两当年是大家都在起跑器上还没动,现在可能是发令枪响了,大家动起来了。而商业航天整个产业到达一个发展高度成熟的阶段。那个时候一个典型特征就应该是火箭可以非常高频次的去把载荷送到太空当中去做往返。而到那个时候,整个行业对于这个火箭总量的需求就完全不一样了。
因为我们始终有一个观点,就是对于商业航天,特别是国内这个阶段的商业航天而言,它是一个供给创造需求的一个阶段。供给创造是说它的供给是太稀缺太稀缺了,太稀缺的一个阶段。所以现在很多在卫星端,在载荷端,包括甚至到to c端的应用的想象力完全没有打开。
就是因为现在还没有几个载荷能真正的上天,明白不具备这个土壤。
如果你永远处在一次性火箭的那个时代的话,就永远不会创造出那么多需求来。对,是。当然因为你进入太多的能力太弱了,他永远是一个很小众的行业。但是当你重复使用技术成熟了,成本足够低了,那么它整个市场的规模会被打开。这规模一旦打开了,火箭的总量也大了,也就包括发动机的总量也就大了。